人前要示弱而不要争强,这是智人的总结。
适当的时候,传达给别人一种“示弱”甚至“胸无大志”的信号,会给自己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现实生活极其复杂,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智慧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
一个人不能处处逞强,适当的时候,表现一下自己的弱点,会让自己得到别人的信任,避免别人把你当作竞争对手,从而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秦朝时期著名的大将军王翦颇谙此道,总是在秦王面前表现得胸无大志,从而让秦王放心。
公元前 225 年,秦国大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即将踏上伐楚的征程。秦王赢政亲自送行。
王翦临行的时候,请求秦王赐给他良田、房屋、园林。
秦始皇听后哈哈大笑说:“将军启程吧,这些事情你还用担心吗?”
王翦说:“趁着现在大王还瞧得起我,想借这个机会请求大王赐给园林作为子孙的产业罢了。”
秦始皇大笑应允了。
部队刚到了函谷关,王翦又接连五次派使者向朝廷索求赐给良田,部下的很多将军都劝他这样会不会太过分,毕竟秦王给他的已经很多了,而王翦意味深长地说:“你不懂。秦王生性粗暴,并且猜疑心比较重,现在我带着六十万大军,这可几乎是秦国的大半兵力了啊。我不赶紧请求赐给田地住宅给子孙留作产业,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忠心,难道想让秦王无缘无故来怀疑我吗?”
王翦的做法和他说的话很有道理,秦王是一个猜疑心很强的人,一个带领这么多军队的将领,他一定不会放心,而王翦的做法正是向.秦王表明自己贪图小利、胸无大志,因为如果是一个有反叛之心的人,怎么会在乎这点儿小利?
历史上,利用这种办法获得帝王放心的不止王翦一个人,汉朝时侯的开国重臣萧何也曾用过这样的办法取得刘邦的信任。
公元前 194 年,淮南王黥布反叛,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军征讨,但对朝廷不是很放心,特别是对深得人民爱戴的相国萧何不放心,他曾多次派人回来询问萧伺休目国在干什么。萧相国因为皇帝带兵外出,就尽力安抚百姓,拿出自己全部家产捐助军费,如同讨伐陈豨叛乱时一样。
但萧何的一位门客对他说:“大人,我看你离灭族的大祸不会很远了。”萧何一听,大惊失色,忙间他为何有此见解,让他把话说清楚点儿。
门客说:“大人位居相国,功劳第一,功名已经无以复加了。然而自从大人当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几年了,老百姓都亲附您,您还在孜孜不倦地办事而得到民众爱戴。皇上之所以屡次询间大人的情况,就是害怕您摇撼关中啊!如今大人何不多买些田地,低价出租以玷污自己的声誉?只有这样,皇上才会安心啊。”
萧何一听,觉得言之有理,自己不能再步韩信后尘,落个满门抄斩的下场,就依从下属的建议买下很多的田地。很快就有官员向刘邦打小报告,反映萧何在关中为自己低价买地的事,刘邦听了,心中放心许多,不但没有因萧何的举动而生气,反而大为高兴。
王翦和萧何的例子告诉我们,适当地“扇”自己耳光,不但不会丢面子,反而还会得到实惠。总是表现一种优越感,很容易让大家把你当成目标和对手,这样的处境就会比较艰难。适当的“贬损自己”,给自己抹点儿黑,比如在与别人竞争时,我们有意犯点儿小错误给对方看。当对方错误估计我们的实力的时候,我们却正在全速超越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