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把今日的以卵击石修成明天的呼风唤雨。
中国有句古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进是一种气魄,但退是一种智慧,只进不退之人难成大事。
忍是一门学问、一种智慧、一种修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中国两干多年来儒家思想的要义。回顾中国历史,凡是取得成就之人,哪个不是靠刚开始的忍才走上“正位”,又有哪个不是靠“忍”才屹立不倒?不但是在国内,在国外,很多优秀的人都将“忍”字奉为修身立本的真经,在自己家中或者办公室中悬挂着巨大的“忍”字条幅……
从目前为止已出土的一千多尊秦朝兵马俑来看,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何?这得益于跪射俑的低姿态。兵马俑坑都是地下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低姿的跪射俑受损害就会小一些。另外从力学角度讲,跪射俑做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重心在下,增加了稳定性,与立姿俑相比,不容易倾倒、破碎。我们做人也是一样,如果能低调一点儿、忍让一点儿,就更容易为人们所悦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正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基”,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法宝”。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他年轻时也曾傲气凌人,但是却受到了“教训”。一次他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普通门框不可能碰到他的头,而这个门框要比普通门框矮很多,这个前辈告诉他:“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前人的经验总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忍是一种能让人收益良多的捷径,忍能成大器、忍能赚大钱。
忍能成大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一时之屈辱,最终赢得了“三干越甲可吞吴”的大业。汉朝时的韩信,若不是能忍得住那“胯下之辱”,怎能从一个街头小痞子一跃而成汉军统帅?
忍能赚大钱。这是商场的一句至理名言,也是很多商人发财致富的秘密武器。在商场,总有求人之时,如果需要贷款,你就需要忍受审查员的吹毛求疵;如果与别人谈生意,你就需要忍受对方提出的一些苛刻条件,甚至还要把本该属于自己的钱分一部分出来给别人。
忍经是中国人的“圣经”,蘑菇定律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忍,才能帮你顺利熬过那艰难的时期,也只有今天的忍,才能让你成为明天的呼风唤雨者。
忍一直被中国人视为传统美德,而国外则认为它是走出蘑菇定律的法宝。忍更是一种做人的策略,中国历史上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曾经运用过这样的策略,并且都从中得到了益处。一个家庭,需要互相忍让才能和睦团结,在古代,有着几十口人的大家族想做到这一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唐朝时,唐高宗在一次外出巡幸归来的途中,就听说当地有这样的一家人,他们一个家族好几十人同堂,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从没有任何风波,这在当时实在是少有。于是唐高宗就特地去拜访这个家庭,向他们请教家族和睦的秘诀,因为唐高宗认为,这对皇族和睦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族长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提问,而是取来纸和笔,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给他看,意思是讲,大家族和睦相处的秘诀除了“忍”以外别无他法。
高宗看后深有同感,赐给该家族莫大褒赏。
在古代帝王家庭,从来都是你争我夺,那些能在立帝时候忍让的人反而会得到帝位,像唐高宗本人就是其受益者。在太宗决定立谁为帝时,其他皇子你争我夺,反倒是一直低调的李治也就是高宗得到了帝位。
唐太宗本人也深知这个忍字的作用,并且用这个字来劝告那些过于嚣张的官吏,如果不忍,将会得到不好的结果。
在一次庆善宫举行的宴会上,同州刺史尉迟敬德被邀请参加了。但他一看自己的上座有人,便很生气地质问说:“你有什么功劳,竟坐在我的上首?”任城王李道宗席位安排在他的下首,就来劝解他。尉迟敬德不但不听,反而举拳头殴打李道宗,李道宗的眼睛几乎被打瞎。
唐太宗很不高兴地停止了宴会。他对尉迟敬德说:“你追随我多年,东征西战,我本想和你共富贵,然而你做官后好几次犯法。我这才明白像韩信、彭越那样被剁成肉酱,并不一定是汉高祖刘邦的错呀!”
尉迟敬德听到这种极其严厉的警告后害陷了,以后就学会了忍让。
在清朝时候,也有一位以“忍”作为座右铭的大宫,他就是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他在检讨自己的缺点时,认为自己“忍”得不够,说自己有三大过错:平日不取信、不尊敬別人,相对傲慢太甚,这是一;平时一句话不对劲,就怨限无礼,这是二;抵触分歧之后,别人容易恢复平静,他却反而悍然不近人情,这是三。有此三点,曾国藩更注重“忍”字战术,尤其注意自己的心态修养,时时为自己敲警钟。
曾国藩说:“这是我生平咬牙立志的秘诀,自出道以来,无不遭受屈辱。我在庚戌、辛亥年间被京城的权贵们所唾骂,辛丑、甲寅年间被长沙的权贵所唾骂,乙卯、丙辰年间又被江西人所唾骂,以后又在岳州、靖江、湖口三次打了败仗,都是打脱牙的时候,没有一次不是和着鲜血往肚里咽。”正是靠了这种低调忍让的做人哲学,曾国藩终于修成了人格上的魅力及道德上的正果。
在国外,也有很多人能娴熟地运用“忍”术,美国前总统林肯就是其中之一。有一次,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在街上通过。林肯随口间一位路人:“这是什么?”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那人竟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的军队,你真是个大笨蛋。”但是林肯面对这个人,只说了声“谢谢”,毫无怒容。林肯正是利用这一“忍”术,来摆平以后在政界和自己有分歧的人和事,并且成为了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这真是一“忍”得天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或许在你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和事情。那些平时声音叫的最大的、看起来最厉害的人,往往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自负清高的他们即使侥幸取得了点儿成就,也会因为自己不懂得“忍”而失去所得的一切。
“忍”是人生的一门学问。“忍”不是怕事的表现,也不是软弱可欺的象征,忍是一种顾全大局的智慧,更是保存实力的技巧。
蘑菇定律告诉我们,大树是起之于小苗的。这是人生发展的必经程序,就像树木要从小芽变成参天巨木一样。
只有两种人可以避开这一步,第一种人是得到巨额的遗产,另一种人是买彩票中了大奖。
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它的意思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因其花朵美艳,果实可口,人们纷纷去摘取,于是便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
这个比喻就是告诉人们,做人要低调,不要傲气凌人,只要你有真本事,总会得到重用。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其实意思也就是告诉人们,:不要自高自大,那样不会得到任何好处,反而会失去更多。多把别人当成“大爷”,多奉承几句,他们就会有比较满足的感觉;如果自己一副“大爷”相,会让身边的入很不舒服,甚至会遭到反感和排斥。特别是对于刚出道的人来说,更不要摆出傲视群雄的样子,这样只会让人更加觉得你无能和不自知。
言语不慎最容易得罪人,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一句话而丧失了先前积累的好印象。先做“小苗”后做“大树”,就要从说话开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虽然他们思路敏捷,口若悬河,说出的话也有几分道理,但是刚说几句就会令人感到狂妄自傲、目中无人,所以别人很难与他苟同。这样的初生“牛犊”往往吃不到更好的“草”,因为大部分“老牛”都不愿意告诉他更好的“草”在什么位置。
王健刚到公司的时候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这是因为他正春风得意,经常吹嘘有多少人找他帮忙,哪个人又给他送了礼等等,似乎地球离开他就无法转动了一样。同事们听了不仅不欣赏,而且还极为反感。后来经过当了多年领导的老父亲点拨,才意识到自己的毛病。从此他便很少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而是谦虚地说自己存在很多不足,他多听少说,更多的是赞扬别人的成绩,慢慢地,他的人缘好了起来。
先当“小苗”后做“大树”就是要学会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才会永远受到别人的欢迎,才能做好我们要做的事。
克制是“忍”的一种,只有克制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克制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做事多检点自己的言行对成功是绝对必要的,因为一些话语的伤害程度远比直接揍人一顿更让人“疼痛”。
一则法国谚语是这么说的,语言的伤害比刺刀的伤害更可怕。那些刺人的反驳,会使对方极为难堪。布雷姆夫人在其《家》一书中认为:“老天爷禁止我们说那些使人伤心痛肺的话,有些话语甚至比锋利的刀剑更伤人心,有些话语则使人一辈子都感到伤心痛肺。”
孔子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即君子做人,总是行动在人之前,言语在人之后。意思也就是多做事、少说话。
多做一些事情总没有坏处,但是不要因为自己多做了事情就口无遮拦,似乎别人做的少就没有你能力强。做事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发表太多个人的见解,不要上来就否定别人干辛万苦制订的计划。不说话不仅确保安全,而且能给人留下个持重、非同凡俗的印象。
尽量不说话是指那些可以说也可以不说的话,如果有些必要的话,像善意的劝告和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还是要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即使在这种时候,也不要夸夸其谈、信口雌黄,不要因为自已有了点儿发现就认为别人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在人生的舞台上,那些甘于做“小苗”的人,往往最后能走到很高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夹起尾巴做人总是能做的长久,而被枪打的全是那些出头的“鸟儿”。
中国人历来提倡“忍让为先”、“吃亏是福”的做人原则,这是有道理的,这些原则的精髓和蘑菇定律所说的意思大同小异。很多初入社会的人大多接受不了这样的观点,这也恰恰是他们吃亏的原因。刚入社会的人,大多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儿,怎么可能去忍受这样的“凌辱”。但蘑菇定律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告诉我们,忍耐才能生存和发展。
张良是中国汉朝重要创始人之一,与萧何、韩信一起共为“汉初三杰”。他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智慧的谋臣,谁要是有张良的智慧,那一定能在社会上做出一番事业。然而,张良的智谋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他也是通过“先低头”的方式才从别人那里获得了治国平天下的良方。
张良年少的时候曾怀着一腔热血,聪明而又愚蠢的去刺杀秦始皇,结果没有成功,被迫流落他乡。一日,他路过沂水桥,遇见一位穿着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故意把鞋掉到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非常惊讶,自己又不认识他,为什么帮他捡鞋,并且那老翁看上去像个乞丐,不禁想拔拳打他。但碍于长者之故,不忍心下手,只好违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其给穿上。饱经沧桑、心怀大志的张良,对此带有侮辱性的举动,居然强忍不满,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
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老人又折返回来,赞叹说:“孺子可教也!”遂约其五天后的凌晨在此再次相会。张良迷惑不解,但反应仍然相当迅捷,跪地应诺。
相约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按照约定的时间,张良提前来到约定的地点,不料老人比他还要早,并斥责他:“为什么迟到,再过五天早点儿来。”第二次,张良提前了时间,但还是迟到,又要等到五天之后。等到第三次的时候,张良干脆半夜就到约定的地点等侯。他的真诚和隐忍博得了老人的赞赏,老人随即送给他一本书,并且说:“读此书必须要懂得隐忍的智慧,我看你具备这样的智慧,所以将此书传于你,熟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再来见我。我是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公。”说罢扬长而去。张良惊喜异常,天亮看书,乃舦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诵读,刻苦钻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了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与张良同时代的韩信,同样是一个懂得隐忍的人,并且最终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甚至达到了“功高盖主”的地步。
韩信年少的时候,乡里恶棍拿他开心,非要韩信从其裤裆下爬过去,如果不爬,就要揍他。对方人多,韩信当时年少,身小力薄,不是对方对手,他二话不说,忍受了“胯下之辱”,并且这个典故成了中国一个重要的正面教材。当时如果韩信不爬,恐怕一顿拳脚是难免的,即使不死也只剩下半条命,哪来日后的统领雄兵、叱咤风云?韩信正是具备了隐忍的做人智慧,才成就了之后的一番大业。
现实的生活是非常残酷和复杂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该俯首听命的时候,就要俯首听命。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但敢于服软,更是一种智慧。
人要敢于“吃亏”、乐于“吃亏”,中国不是有句老话叫“吃亏是福”?吃亏是为了更大的目标,是为了更好的明天,占小便宜是小聪明,敢于吃亏才是大智慧。,,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学会暂时的让步和一时的忍耐,是一个人意志坚定的表现。在人生的很多路口或者拐弯处,学会忍耐、婉转和让步,可以获得无穷的益处,低头做入、学会隐忍才是智慧做人的金科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