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思科公司总裁约翰·伯斯在谈到新经济的规律时说,现代竞争已“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现实正是如此,现代社会并不一定是我们做得最好就会成功。机遇稍纵即逝,速度已经成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再好的决策也经不起拖延。成败已经不能仅仅以“大鱼”、“小鱼”论,而要看“快”与“慢”了,因此也就形成了“快鱼吃慢鱼”的结果。
例如,当年加拿大通过了将枫叶旗定为国旗的决议。而在决议通过的第三天,日本生产的枫叶小国旗和玩具就出现在了加拿大市场,销售异常火暴,而加拿大的厂商却坐失良机。
布里丹毛驴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认准了的事情,不要优柔寡断;选准了一个方向,就只管上路,不要回头。机遇就像闪电,只有快速果断才能将它捕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在逃跑时都想方设法变卖家产,但是,却没有人愿意买进。两个年轻的德国人看到这种情形,都认为这是发财的大好时机。因为他们认识到,战争总是要结束的,不管谁胜谁负,老百姓总还是要生活。如果现在低价买进百姓急于变卖的这些东西,等战争结束后,高价卖出,一定可获取非常巨额的差价。
但是,这两个有着相同想法的年轻人的行动却不一样。一个人转念一想,这么多的东西买进后,万一遇到军队,这些东西极有可能被强占,这样自己就白干了。因此,他选择逃到乡下,放弃了这个经商的机遇。另一个人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决定采取行动,同时,他想好了怎样安全地保存这些东西的方法。首先,他大量地收购老百姓的家产,然后,他及时把这些东西转移到乡下。
战争结束后,那两个年轻人又遇到了一起。这时,那个仍然贫穷的年轻人看着已经成为富翁的年轻人说:“早知道我也应该收购那些东西啊!”
有的人经常埋怨环境不好没法发挥自己的能力;有的人坚持要等到条件完全成熟再动手;有的人想等到自己有了一种积极的感受再去付诸行动。这样的做法其实是本末倒置。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确实要做好准备,确实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但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做一件事的决心和行动,而不是空想。积极行动会导致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心态,心态是紧跟行动的,我们的内心怎样想,就会采取怎样的行动,也就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人人都想做成大事,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切实执行自己的计划,也只有这少数人才是最后的成功者。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并非没有远大的理想,他们也并非没有实现理想的能力,但他们总是在等待,迟迟不愿意行动,结果产生了负疚感,造成意志瘫痪,更没法再行动了。很多时候,与其说是因为恐惧而不去行动,不如说是因为不去行动而产生了恐惧,许多事情的难度都因为我们的犹豫和摇摆而加大了。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过:“不管一个人的野心有多大,他至少要先迈出第一步,才能到达高峰。”一旦起步,继续前进就不太困难了。工作越是困难或不愉快,越箩享刻去做。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目标。
拿破仑曾经说过:“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但只有做得好才是又聪明又好。”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只有行动起来,才能登上成功的列车,到达理想的彼岸。
生活不是电视剧,有明确的是非观,可以让我们猜中结局。生活中的选择大多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如果像布里丹的那头驴子一样,总想着要获取最多最大的利益,反而会使我们的选择更加犹豫。选择虽然也意味着放弃,但多数时候,关键在于选择后的坚持,而不在于选择本身。不要局限于选择本身,否则我们就会成为布里丹的那头毛驴。
有个人布置了一个捉火鸡的陷阱。他在一个大箱子的里面和外面撒了些玉米,大箱子有一道门,门上系了一根绳子。他抓着绳子的另一端躲在一处,想着只要等到火鸡进入箱子,就拉扯绳子,把门关上。有一次,12 只火鸡进入箱子里,不巧 1 只溜了出来,他想等箱子里有 12 只火鸡后,就关上门。然而就在他等第 12 只火鸡的时候,又有2 只火鸡跑出来了。他想等箱子里再有 11 只火鸡,就拉绳子。可是在他等待的时候,又有3 只火鸡溜出来了,最后,箱子里 1 只火鸡也没剩下。
过高的目标不仅不能起到指示方向的作用,反而由于目标过高,给人们带来一定心理压力,束缚决策水平的正常发挥。事实上,在多数环境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决策水平做支撑,一味地追求最高利益,势必会处处碰壁。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可店铺老板要价 5000 元,分文不能少,他见佛钟爱它,就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返回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 元足矣。”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 4500 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咬定 4000 元不放,也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 9 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 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给的价格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得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 10 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独自下山,说要出 500 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要赠一具龛台。佛带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
很多人不了解尽快停损的重要性,当情况开始恶化时,依然紧抱着缥缈的幻想,无法客观分析,想要获取最多利益,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就像上述故事中的那个老板一样,以赌徒的心态,盲目地坚守以致持续深陷,直至到了极度损失的地步。所以,平时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即不要总想获取更多的利益,否则会损失惨重。
剩女”是对那些大龄未婚女青年的一个新称号。她们被称作“单身派”,也可以称为“3S女人”:Single(单身)、Seventies(大多数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Stuck(被卡住了)。这些人一般具有高学历和高收入,条件优越。比她们年纪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之后,喜气洋洋地嫁人了;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可偏偏被剩下的就是她们。
那么,“剩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从心理学角度看,主要是期待错觉和布里丹毛驴效应在作怪。
期待错觉,指的是人们过度依赖理想预期,忽略对现实状况的理性分析。当前的女性择偶,也存在着类似的心理:越是条件优越,越是追求者众多,就越要观望,期待着更加完美的“白马王子”的出现。可是,现实生活中的异性圈,一定会随着等待时间的不断延长,其素质也不断提高吗?很显然,一定不会。由此,在这种期待错觉影响下,女性择偶会陷入一个“布里丹毛驴效应”之中,逐渐错过最佳择偶年龄。
李小姐虽然已经 31 岁了,但她的另一半却还在“天上飞”。并不是没人看上李小姐。早在李小姐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有一位年龄相当、干部家庭出身的男生向她大献殷勤。李小姐也曾与这位男生谈起了恋爱,甚至带他见过自己的父母,也去过男生的家,双方父母也都很满意。
走上工作岗位后,李小姐又遇到了一位成熟稳重、风趣幽默的男同事。这位男同事比李小姐大 5 岁,他对李小姐展开了猛烈的爱情攻势。经过比较,李小姐开始觉得男友太稚嫩,于是上班后不到半年,就借故和他分了手,开始与这位男同事交往。进入热恋期后,李小姐去了新男友家里,新男友的家庭条件并不好,李小姐觉得和前男友家差远了。于是,她开始借故对新男友横挑鼻子竖挑眼……一年后跟对方彻底分了手。此时的李小姐已是28 岁。
此后的几年中,李小姐的感情之路走得很不顺。她看上的人,人家嫌她不够漂亮;人家看上她,她觉得还不如前男友。粗粗算算,李小姐 3 年里看过的、谈过的对象已经不下一个排,但还是没有一个成功。李小姐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剩女”。每个人在爱情道路上都面临着种种抉择,最终的选择关系到一生的幸福,因而人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抉择,常常在抉择之前反复斟酌。适当权衡利弊是人之常情,但不断地在一段段恋情之间挑来挑去,就会让人挑花眼,最后在犹豫不决之中贻误终身大事。
其实,“剩女”并非就等不来“真命天子”,只是时间拖得越久,其出现的概率就越低。这当是最可怕的等待。
“剩女”们应该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因为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会发生“得一想二”以致一无所得。其实,世上哪来完美的人,大家都因为有缺陷。如果“剩女”们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当有合适对象出现时,就不要对其他次要的条件斤斤计较。假如你喜欢他事业心强,就要忍受结婚后没人陪伴的孤独;如果你喜欢他诚恳、靠得住,就要忍受他可能索然无趣的无奈。
总之,世事无绝对,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有一得必有一失,想鱼与熊掌两者兼得,最后很可能是两者皆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