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家里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毛驴。一天,送草料的农民出于对布里丹的敬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草料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所以,它左边看看,右边瞅瞅,始终也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我们把这种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为“布里丹毛驴效应”。布里丹毛驴效应是决策之大忌。当我们面对两堆同样大小的“草料”时,或者“非理性地”选择其中的一堆草料,或者“理性地”等待下去,直至饿死。要想做到前者,我们就要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直觉、想象力、创新思维,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案进行抉择,以“有限理性”求得“满意”结果。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牧童进深山,入狼窝,发现两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分别爬上大树。两树相距数十步,片刻老狼来寻子。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此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拧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嗷叫,老狼又闻声赶去,就不停地奔波于两树之间,终于累得气绝身亡。
这只狼之所以累死,是因为它不仅在实质上,而且在形式上也完整地再现了布里丹毛驴效应的形成过程。它企图救回自己的两只狼崽,一只都不想放弃。实际上,只要它守住其中一棵树,用不了多久,就能救回至少一只。
从前,有兄弟两个人看见天空中一只大雁在飞,哥哥准备把它射下来。说:“等我们把它射下来就煮着吃,一定会很香的。”这时,他的弟弟抓住他的胳膊争执起来:“鹅煮着才会好吃,大雁要烤着才好吃,你真不懂吃。”哥哥已经把弓举起来,听到这里又把弓放下,为怎么吃这只大雁而犹豫起来。就在这时,有一位老农从旁边经过,于是他们就向老农请教。老农听了以后笑了笑说:“你们把雁分开,煮一半烤一半,自己一尝,不就知道哪一种做法更好吃了吗?”
哥哥大喜,拿起弓箭再回头要射大雁时,大雁早已无影无踪了,连一根大雁毛都没有留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着种种抉择,如何选择对人生的成败得失关系极大,因而人们都希望看清楚了再选择。凡事看清楚了再做的确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它不会在现实决策中出现。因为机会稍纵即逝,当我制看得非常清楚的时候,可能机会已经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