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是上世纪中叶流传度和认可度比较高的一句话,虽然这句话不像真理一样正确无误,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道理,顶着光环出生的人一定会比顶着骂名出生的人发展空间大得多。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是大学教授,另一个人的父母却是监狱的常客,这两个人究竟谁会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更容易获得发展的机会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让你得出这个答案的不是别的,正是戴在他们头上的东西不同,一个是“光环”,一个却是“诅咒”。
玛丽莲·梦露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人,有些人对她的崇拜达到了痴狂的程度。她死后,有一位收藏家买到了一只梦露的鞋子,他把这只鞋子拿到市场上去展示,参观者如果想闻一下,须出 100 美元的高价,这是个很高的价格了,但是愿意出钱去闻的人竟然络绎不绝,排起了一条长龙。
其实梦露的鞋子只是一只普通的鞋子,而它的魅力并不在于鞋子本身,而是戴在梦露头上的光环。
在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人,他们依靠父亲的关系,依靠父亲打下的江山,顺利的在某个行业里驰骋,这种现象在政界和商界的表现尤为突出。小布什就是依靠继承父亲打下的江山而在竞选中顺利当选的,人们称他为“二世政治家”。在商界也有向“二世”传授经营学的课程,就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其实,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依靠“父母光环”平步青云的例子比比皆是。
光环效应还不只反映在这些方面,人们对品牌的信任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人们买衣服会首选有品牌的,买电器也会选择有品牌的,甚至逛超市也愿意去那些知名度高的地方……其实这品牌就是商家自己戴在自己头上的光环,有品牌就有号召力,也相当于有光坏就有号召力。人们往往对知名人士的评价或权威机关的数据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信任感,人们迷信权威,即使他们的有些观点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或者有许多疑问,但只要是出自权威部门或权威人士,人们就会全盘接受。
就像很多关于推销的书里都会教推销员要在发展会员时往往会说:“著名演员某某某也加入了我们的俱乐部。”虽然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但是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实际生活当中,如果我们获得了关于这个人某些方面的有利信息,就很容易认为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不错,从而对这个人形成良好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这就是“光环效应”。
—般说来,外貌的魅力很容易导致“光环效应”。就像上节所说的,很多商家喜欢用歌星、影星等名人做广告,有可能明星向大家推荐的产品他自己都不用,但是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一样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人们会把对这个明星的认可推及到对他(她)所推荐的产品上。就像人们说的那句话一样“名人放的屁都是香的”,虽然这有讽刺的意味,但是确实也反映了一部分情况。人们对明星的追捧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很多人因为喜欢一个歌星或影星而极力地去模仿他,从服装、发型到说话做事的方式,无一不是竭尽全力模仿。迈克·杰克逊的演唱会,票价会炒到几百美元甚至几千美元以上,其实花这么多钱所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际效果并不比电视里的好,但是许多人还是为能亲自感受一下歌星演唱的现场氛围,慷慨解囊。所以说,明星们是最会利用“光环效应”的一群人。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更要利用自己的光环来提高自己的“身价”,虽然我们的光环不像明星们那么耀眼,但是只要充分发挥,同样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不小的帮助。
“光环效应”其实就是一个“放大镜”,它能将人的优点放大,也能将人的缺点放大,关键就看人们怎么运用它了。
有人认为“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在它的作用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
无论知道这个效应的人还是不知道这个效应的人,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根据已有的了解对别人的其他方面进行推测。我们常从对方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做出全面的结论。所以,基于这个人人都容易犯的小错误,我们加以利用的话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我们在拉拢客户的时候就可以告诉他某某名人是我们这里的会员,在销售产品的时候可以向客户介绍某某名人是我们的用户……别以为这样的方式老套,它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环绕地球一周的麦哲伦就是成功的利用了这个效应,才让自己的伟大旅程得以成行。自从哥伦布航海成功以来,许多投机者或骗子为求得资助频频出入王宫,目的都是想借助于航行来弄一大笔钱。麦哲伦为表明自己与这些人不同,在觐见国王时特地邀请了著名的地理学家路易·帕雷伊洛同往。
帕雷伊洛将地球仪摆在国王面前,历数麦哲伦航海的必要性及种种好处,说服卡洛尔罗斯国王颁发航海许可证。但在麦哲伦等人结束航海后,人们发现他对世界地理的错误认识及他所计算的经度和纬度的诸多偏差。可见,劝说的内容无关紧要,卡洛尔罗斯国王只是因为那是“专家的建议”,就认定帕雷伊洛的劝说值得信赖,而专家的称呼就是一个有力的光环。
生活中,其实我们都在无意识地、执拗地利用着光环效应。大部分人无论他之前多么有见地,但是只要一闻到权威的气息,便会立即放弃自己的主张或信念,转而去迎合权威的说法。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某个人的缺点。正因为如此,也给了光环效应得以发挥的“沃土”。
“光环效应”不单单出现在重大的事情上,它还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像叫隋人眼里出西施”、“情人眼中出王子”这样的话就是建立在“光环效应”的基础上说出来的。一般情况下,热恋中的男女都会被对方的某一个优点所“迷倒”,而对他(她)的其他缺点视而不见或者根本发现不了。
一位青年男子十分迷恋一位少女,但少女的脸上有些雀斑,所以她常常不愿让男子凝视自己的脸庞。
男子却说:“你脸上的雀斑很美,好像是天空中闪烁的星斗,楚楚动人。”
沉醉于爱河之中的男男女女,认为对方的各方面都是美丽的,甚至会把对方的缺陷也当成优点去欣赏。
爱情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它扑朔迷离,像披上了一层轻纱一样。正是“光环效应”给爱增添了魅力,给爱增添了诗意,使爱披上了玄妙的幻想轻纱。
“光环效应”的影响不仅仅是在爱情方面,人生的其他方面也一样离不开光环效应,否则人生就会失去美妙与和谐。
“光环效应”是个“放大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助人一臂之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可能会伤人伤己,将自己拉向背离人生目标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要发现自己的“光环”,然后充分利用,让其为自己服务,而不要将自己的缺点放大,损害自己的利益。
每个人头上都有一顶“光环”,只不过有人的“光环”亮一点,,而有人的“光环”暗一点,但是无论如何,利用“光环”总能让你少走冤枉路。
很多人都认为光环一定是很强大的东西,我们普通人根本没有,其实你错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环,就像每个人都有别人不具备的东西一样,虽然我们可能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万贯的财产,并且媒体也不愿意分一部分版面和时间来介绍我们……但是我们依然有自己的“光环”,它可能是你认识某位显赫人物而带来的关系,也可能是你与生俱来的一种品质、一种性格,也或者它正是你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总之,光环是无形的东西,但是只要它具备了以上几节介绍的特点,它就可以作为光环,也就是说,你的发现能力越强,你的光环也可能就会越多越大。
我们普通人的光环不像名人那样显而易见,所以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也正因如此,能发现自己光环的人会更快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名气可以说是最直观的“光环”了,也是这个社会最快捷的成功方式。名声在外的人,会有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传媒更愿意采访、报道他,商家更愿意邀请他做广告,他也会因此而更加出名。并且成名还可带来多方面的成功,包括金钱、特权、荣誉、地位、影响力、人际关系等,而且只要行之有道,任何人都可以快速成名!
“现代成名学”创始人博斯丁一手创办的“名声训练法”,自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在欧美各国风行一时,许多国际舞台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都是援用这套方法而成名的。如美国政坛上声望极高、被公认为历史上最擅长“表演”的总统里根,还有躲过几次世纪性丑闻却仍然安坐其位的克林顿等,都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那么这个“成名学”对我们普通人有借鉴的价值吗?首先我们看一下它的核心论点:在信息化时代,“名人”是“商品”,“名声”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且可按照“名声工厂”的标准化模式制造出来,并经由媒体褒贬炒作,在旦夕间起落。
也就是说,名气是靠“炒”出来的,有钱有势的人可以靠钱、靠媒体来眨》做,而我们普通人并不需要那么多人知道我们,也不需要那么大的“知名度”,我们可以用互相炒做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在自己圈中的名气。互相炒做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你在別人面前吹捧他”,“他在别人面前吹捧你”,久而久之,名气自然就出来了。这么做的关键就庄于你有没有这样的铁的“同盟”,并且这样的“同盟者”越多,效果越好也越快。
我们来看一下明星是怎么火起来的,就会更容易理解我上面所说的话:
有人把“名声制造”当作一种行业来做,人们将他叫作“名声制造业”,它源自好莱坞,是指以经纪企业为核心,以公关运作、形象设计、教育训练、广告宣传等为手段的一种新型产业。如今这项产业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现代名人的名声宛若一具“印钞机”,瞬间就能带来万倍身价。而明星正是靠这样的一个团队在幕后为其炒做而一天一天火起来的,只要出名了,光环也就戴起来了,接下来的就是丰厚的回报。
香港演员成龙刚出道时,当临时演员、替身、武行的价码,一天不过几十元港币;几年后渐渐升为主角,一部戏的片酬不过一万多港币;而今他红遍国际影坛,片酬已涨至亿元港币以上。
菜温斯基在与克林顿的绯闻案之前,默默无闻,绯闻案之后,声名大噪,一小时的采访费就高达几万美元。这当中身价的差异,奥妙就在于“名声”所带来的“光环”。
因此,你必须熟悉整个名声产业的运作流程,各行业间环环相扣的互动关系,然后借助于这些东西给自己以灵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小圈子当中,只要你方法恰当,你会发现你很快会成为圈子的“焦点”,顿时成了“名人”,很多之前根本不认识的、其他部门的同事会特意跑过来和你握手,甚至你能听到他们背后夸赞你的窃窃细语……
有了自己的“光环”,你会发现以前很难办成的事现在或许只需要你一句话就有人帮你办了,以前微薄的收入也会从下个月开始翻番的往上涨……
“你的形象价值百万”,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句实在话,“形象”就是一个人最好的光环,并且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形象,如何打造和利用自己的形象,是一个现代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相貌是父母给的,也是很难改变的,除非去做整容手术,但是这个选择并不适合大多数人。假如我们没有好的容貌,我们依然可以树立起好的形象,因为形象并不单指容貌这一部分,而指的是一个人外表的综合体现。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做过和狄恩一样的一个试验,只是他这个试验主要是测试形象对人的影响: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形象气质很好,有的就不怎么让人满意,然后让被试者评价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结果形象好的人在各方面的得分都比形象不好的人得分高。
事情就是这样,形象好的人更受人欢迎,更容易获得他人的青睐,这就是“光环效应”的作用。一个人的某一品质被认为是好的,他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的某一品质被认为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
好的形象能够让旁观者自动地、不假思索地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把一些正面的品质加到那些形象好的人头上,像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等等。
比如,政治家在竞选总统的时候,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己的选票,1960 年在尼克松与肯尼迪总统之争中,虽然老牌政治家尼克松在资历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却忽略了对形象、气质等方面的包装,以至于贵族家庭出身的肯尼迪评价他:“这家伙真不像一个领导人!”肯尼迪和尼克松的电视辩论上,年轻、英俊、风流倜傥的肯尼迪浑身散发着领袖的魅力和富于贵族气质的举手投足,坚定、自信、沉着,看起来不仅能够主宰美国的政坛,而且能平衡世界的局面。在电视节目中的一个握手动作,一位政治评论家就已经宣称“肯尼迪已经获胜”。他的这种气质,使得他成功地塑造了美国人心目中的最佳领导人形象。几十年过去了,他的形象一直让人难以忘怀,他的气质更是世界领袖的最佳气质。克林顿就是受到肯尼迪的影响,从小立志从政,并以他为榜样,学习他优雅和富于感染力的气质,终于成为了美国总统。
在企业雇人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在一个模拟的招工面谈中,申请人是否被雇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精心修饰自己,这比资历还重要。在这里,即使是主持面谈的人也承认,申请人的外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其实,外表有吸引力的人的优势,不仅表现在是否被雇用上,也表现在他们的薪水上。经济学家们在美国和加拿大做过一项抽样调查,发现相貌漂亮的人的工资比他们不漂亮的同事平均要高出 12%到 14%。
还有一些别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光环效应”的作用。
外表漂亮的人在司法系统中会得到很多优待。比如说,在一项司法研究中,研究者在审判开始之前先给 74 名男性被告的外表打分,然后在审判结束之后比较这个分数与他们的刑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那些英俊的被告判的刑明显较轻。事实上,外表有吸引力的被告免受惩罚的机会是外表没有吸引力的人的两倍。
社会心理学家艾尔帕奇研究了形象对个人事业的影响,他描述过他的一次试验。
在这个试验中,他把一个人安插到一家大型企业的总部,要他让100 个秘书把他的公文箱取过来。
在对前 50 人进行试验时,这个人穿着一双鞋尖磨坏的黑色皮鞋,一件俗气的绿色上衣和一条印花棉布领带。
这组试验中,50 个秘书之中只有 12 人听从了他的吩咐。
接着,同一个人穿上了华贵的蓝上衣、白衬衫,系上一条圆点丝质领带,脚上穿着一双高档皮鞋,发型整齐。
后来的试验中,50 个秘书中有 42 人为他提供了他要求的服务。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事情:跟客户谈生意,如果你衣着高档,客户就会对你的企业更有信心,从而更愿意和你合作;如果你形象普通,或是庸俗低档,客户就会认为你的企业没有实力,就会对你们的合作抱有更少的兴趣。一个人的衣着品位不能代表这个人的一切,但在别人眼里,这却是你给人的第一张名片。
拥有好形象的人在我们的文化中能享受着巨大的优势。他们更为人喜爱,更有说服力,更经常地得到帮助,而且被认为有更高的个人品质和智力水准。
所以,很多企业都很重视员工的形象,因为他们懂得一个好的形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而个人就更应该好好打造自己的形象,不要在形象上输给别人,要好好利用这个人人都有的“光环”,让其充分为自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