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返港。渔民们想了无数的办法,想让沙丁鱼活着上岸,但都失败了。挪威人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总是还没到达岸边就已经口吐白沫,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直到这艘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船长在沙丁鱼槽里放进了鲇鱼。由于鲇鱼是沙丁鱼的天敌,加上鲇鱼来到陌生的环境之后,就不断地四处游动,处于“自卫”状态,它会不断地追逐沙丁鱼。而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激发了其内部的活力,从而活了下来。
在日本北海道地区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北海道盛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那里的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但是鳗鱼和沙丁鱼一样,生命都比较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很快就会全部死掉。所以很难将活的鳗鱼带上岸。而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他的鳗鱼总是能活蹦乱跳的带上岸。由于活鳗鱼的价格要比冷冻的鳗鱼贵出一倍,所以没几年工夫,这个老渔民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虽然周围的渔民也做着捕鳗鱼的生意,但是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
后来,人们慢慢的发现其中的奥秘,原来这个秘诀和挪威渔民的如出一辙,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狗鱼。
鳗鱼不死的秘诀被揭开了,鳗鱼与狗鱼也是天敌,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被放到满仓鳗鱼的地方,便开始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整仓死气沉沉的鳗鱼就被“激活”了。这就是“鲇鱼效应”的由来。“鲇鱼效应”的道理非常简单,无非就是人们通过把竞争者放到自己内部来激发其余人的斗志,这其中,竞争就是最关键的因素,正是因为竞争,才产生了活力。
“鲇鱼效应”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自从这个秘密被揭开之后,人们开始探索和思考这个效应,并将它运用到各个行业之中,有人总结出以下几点启示:
(1)人天生是懒惰的
从人性的角度讲,人天生是懒惰的,没有人天生就是一个勤劳的人。进一步分析,人们发现,凡是那些比较勤劳的人,他们都面临着比较大的竞争,竞争越大,人就会越有干劲。而那些处在安逸环境之中的人,只会坚持人的天性,越来越懒惰。
(2)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柏拉图曾指出:“人类具有天生的智慧,人类可以掌握的知识是无限的。”人类大约有90%—95%的潜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我们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等待发掘。被尊为“控制论之父”的维纳认为,每一个人,即使是做出了辉煌成就的人,在他一生中所利用的大脑潜能也还不到百亿分之一。他还认为,人脑原则上能储存大量信息,每个人的大脑,能记亿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储存的全部信息。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人的潜能呢?通过“鲇鱼效应”我们可以得出,只有把人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人的潜能才可能会被激发出来。
(3)企业要有人员流动机制
“鲇鱼效应”告诉我们人员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一个企业总是由这几个人在—起工催,那么工作的干劲会被流逝的日子所磨灭,如果企业的人员中,总是有新鲜的“血液”补充,那么激情也会被焕发。
(4)招聘“初生牛犊”来激活其他员工
“初生牛犊”是一些缺乏工作经验的员工,他们对企业的事情知道的很少,但他们愿意去尝试,充满激情,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困难,因为他们还没有在这个企业遇到困难。他们就像“鲇鱼”一样在企业里游来游去,他们会对原来的部门产生冲击,制造出一种紧张气:氛,使全体员工更加勤奋地工作。
“鲇鱼效应”是一种具有激励作用的神奇效应,它能让一潭死水“复活”,也能让一个失去斗志的人充满希望……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竞争。竞争带来对抗,对抗让人们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