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说:“一个商人想不到破产,好比一个将军永远不准备吃败仗,只算得上半个商人。”巴尔扎克的这种关于破产的言论和当今的“末日管理”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末日管理制度告诉管理者,在企业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时,要想着不景气或者破产时的事情,做到居安思危。因为一个企业最好的时候往往就是坏的开始,这和蓝斯登原则告诉我们的经验是一致的。
很多企业在创业初的艰难时期,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都能够渡过难关,却容易在企业发展的高峰期,一落千丈。原因在于管理者在企业高速发展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潜在危机的存在。一旦遇到挫折和挑战,就会措手不及,使企业轻而易举地丧命于潜在的暗礁之中。成功的企业家总会在企业发展良好的时候,为破产的事情做准备。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企业的机遇和挑战,始终处于居安思危的状态之中,防患于未然。
纵观国内外众多百年企业,他们之所以可以做到长久不衰,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有一种危机感。他们总是处在高度的警惕之中,始终都做好迎战的准备。
放眼世界各大著名企业集团,无一不是在挑战强大的竞争对手所带来的危机感下成长和壮大起来的。
海尔公司总裁张瑞敏在谈到海尔的发展时,用了一个“惧”字来概括这些年的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他认为市场竞争太残酷了,只有居安思危的人才能在竞争中获胜。深有同感的英特尔公司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德鲁·葛洛夫,将其在位时取得的辉煌业绩归结于“惧者生存”4 个字。
有时候将我们推向悬崖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我们的敌人,很可能只是我们自己。能否将危机转化为机遇,还要看自己能否认识和把握机会。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可怕的并不是面对挑战和危机,而是不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危机,并趁此转“危”为“机”。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了石油危机,由此而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日本的日立公司身陷其中。公司首次出现了严重亏损,困难重重的局面。为了扭转这种颓势,日本日立公司作出了一项惊人的人事管理决策。
1974 年下半年,全公司所属工厂 2/3 的员工共 67.5 万名暂时离厂回家待命,公司发给每个员工原工资的 97%~98%作为生活费。这项决策对日本日立公司来说,是一项人事管理的权宜之计,它虽然节省不了什么经费开支,但它可以使员工产生一种危机感,产生一种忧患意识。
1975 年 1 月,日本日立公司又将这项决策实施到 4000 多名管理干部头上,对他们实行了幅度更大的削减工资措施,从而使他们也产生了忧患意识。
同年 4 月,日立公司又将所录用的工人上班时间推迟了 20 天,促使新员工一进入公司便产生了忧患意识,产生了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这样做的同时也让其他老员工加深了忧患意识。
日立公司采取了上述一系列管理措施之后,全公司包括新老员工都开始更加奋发地努力工作,都绞尽脑汁为公司的振兴出谋划策。就这样,在忧患意识的诱发下,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公司取得了十分令人满意的业绩。
事实正是如此,在企业整个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一个企业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企业寿命的长短,并不取决于是否遇到过困难和挑战,而取决于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是否具有危机的意识。无一例外,那些万年长青、生存百年的企业,其管理者都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企业经营顺利的时,轴,已经为企业的不幸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危机和挑战来临,就可以全力以赴,转危为安,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春风得意、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如此种种的形容词恐怕是很容易让人羡慕而且心动的。的确,顺风顺水、功成名就之时,人的精神自然高昂,走路时脊背也挺得格外直,眼睛也会格外有精神,紧盯那越来越近的果实,脚步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快再加快。就像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得那样:“出名要趁早,要不然快乐来得也没有那么痛快。”
在这种心情下,一些“小事”就“理所当然”地被忽略了。然而,这些当初被忽略的小事,很可能在后来的关键时刻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打击,甚至会前功尽弃。蓝斯登原则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在“往上爬”的时候,就想到“可能滑倒”的后果,他就会时时注意保持“梯子的整洁”。
有一位保险公司的职员,为人踏实可靠,忠诚不二,工作认真负责,因此深受老板的信赖。于是给他薪水不断增加,职位也不断提高,后来他终于当上了业务经理。他的努力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很多客户点名要找他投保。
随着自己的事业越来越顺利,他开始对同事傲慢起来。动不动就训斥新人,在公司几乎所有人都有点害怕他。最要命的是,他开始对客户冷淡起来,对一些新客户爱理不理,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些最简单的保险知识,而客户却一无所知。而且他非常不重视一些小客户,他认为接待他们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他觉得自己成为了公司最重要的人物,但这却招来了同事的嫉妒。有一位姓何的同事便经常在老板面前说他坏话,甚至造谣中伤他。老板开始起了疑心,心想自己这么信赖的员工居然背着自己谋私利。经过观察,发现这个业务经理的确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客户,于是不久就把这个业务经理辞退了。
类似的情形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但是态度不同,最终的结果就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那位职员能够拥有危机感,在自己步步高升的同时,一如既往地为客户服务,一如既往地对待自己的同事,那么他就不会遇到同事给自己带来的麻烦。
阿瑟·利特尔公司的总裁塔玛拉·埃里克森说过:“你应该问自己,你的战略是否很灵活,是否足以应付最意想不到的局面。你应该考虑到荒谬绝伦的情况,并在计划时包括进去,这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告诉儿子说:“走上坡的时候要对别人好一点儿,因为你走下坡的时候会碰到他们。”
帕金森先生在《管理艺术精粹》中说:“大多数组织在结构上像一座金字塔,当一个人向金宇塔顶端爬去的时候,最重要的岗位越来越少。因此,一个新近被提升的管理者,一定要特别谨慎小心。首先,他从前的大多数同事深信自己应该得到这个职位,并且为自己没有得到它而不快,但特别重要的是:一个被提升的管理者必须想尽办法表现出谦逊和不气势凌人。他一定不要忘记他以前的共事者。”
有些不明智的领导,一遇到评先进、选劳模的事情时,务必挺身而出,唯恐落人之后。殊不知,这会越来越加剧下属对自己的嫉妒,导致自己“后院起火”的恶果。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著名哲学家老子就曾主张“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不要同下属争名逐利,凡事抢先。他认为同下属争名利,必然会失去下属的支持,失去自己的地位。古语有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现代的人们,确实应该仔细玩味一下“不敢为天下先”的真谛,以减少彼此间的伤害。
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曾经说过:“21 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没有危机感,其实就有了危机;有了危机感,才能有效地避免危机。
在空旷辽阔的大草原上,有甲、乙两个探险者,遇到了一只异常凶猛的大老虎。甲探险者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乙探险者说:“换鞋跑得再快,也跑不过老虎啊。”甲探险者镇定地回答:“但是我只要比你跑得快就行。”乙探险者恍然大悟……
要想在职场上生存,必须有较强的危机意识。甲探险者明白要想获得生存的机会,就必须比对手跑得快,而跑鞋是探险者求生的武器;乙探险者面对跑得飞快的老虎,却采取了坐以待毙的消极态度,没有危机感只能溃败。
数十年前,高中毕业的张女士顶替父职到某企业工作。她先后当过工人,车间调度,总公司办公室收发兼档案管理。饱经风霜的她任劳任怨。可后来企业经营不景气,单位不断进行机构改革与调整。那时,她猛然意识到自己年龄大、学历低,又无专长,绝对不是不可缺少的人,下岗的忧患时刻威胁着自己。她思虑再三,决心在短期内掌握一技之长。
平常在工作中帮打字员校对文稿,发现她不仅打字速度慢,而且错漏百出,校对后还要耗时修改,工作效率很低。公司里的几位老总都对其不满。看来,换人是迟早的事。
于是,张女士利用空闲时间苦练电脑打字技术。这对 40 多岁的女士来说确实不容易。经过大半年时间的刻苦学习,她的电脑录入速度提高到每分钟 50 字,而且准确率相当高,几乎可以免除校对了,而且排版美观大方、文字摆放疏密有致,令人赞不绝口。
再后来,一位档案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接替了张女士的工作,张女士则被聘为办公室打字员,而那位比她年轻 10 多岁的前任则无可奈何地下了岗。
由此可见,想在这个社会上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养成居安思危的习惯。如果做一份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工作,而又不思进取,那么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人淘汰了。
身在职场,我们必须牢记蓝斯登原则,时刻保持危机感,做一个能持续保持工作激情的前行者。也许,我们没有超强的工作能力,也许,我们对胜任眼前的工作还不够把握,但是,只要我们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对于领导没有安排的工作,也都提前考虑和做了相应的准备,那么,我们就起码具备了在企业中的个人竞争力。换言之,就是我们的工作岗位暂时不会被替代,或者说任务的完成不会因为有没有我们都无关紧要。
在职场中,保持一段时间的工作激情并不难,但要做到对企业忠诚、工作积极主动和不断进取,在工作中边学习、边提高,与企业外部大环境共同参与竞争却并不容易。这要求身处职场的我们,必须时时保持危机感,经常冷静审视自己,对自我进行评估,客观分析职业危机感的风险和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不断积蓄、戒骄戒躁、居安思危,以积极平和的态度给自己一个平衡发展的职业之路。
常言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告诉我们,人要时时保持警惕,不能因安于现状,而耽误了长远的发展。
在动物界,狼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如果让狗与狼单打独斗,那输的肯定是狗。虽然狗与狼是近亲,它们的体型也难分伯仲,但为什么败的总是狗呢?因为经人类长期豢养的狗,不面临生存的危机。狗的脑容量大大小于狼,而生长在野外的狼,为了生存,它们的大脑被很好地开发,不但有良好的创造性,而且有着异常的生存智慧。
其实,动物如此,人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克罗克是美国颇负盛名的麦克唐纳公司的老总。有一段时间,公司出现严重亏损,克罗克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司各职能部门经理总是习惯于靠在舒适的椅背上指手画脚,把许多宝贵时间耗费在抽烟和闲聊上。于是,他派人将所有经理的椅背都锯掉了,逼他们离开了舒适的椅子。开始,经理们不解、不满,不久他们悟出了克罗克的良苦用心,于是纷纷深入基层实地调查、处理问题。他们的行动影响和带动了全体员工,公司短期内就扭亏为盈。椅背锯掉了,惰性的温床便不复存在,人的活力与创造力被激发,公司效益随即扶摇直上。这一良性循环的规律同样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尤其是人生奋斗的过程中。
人皆有惰性,一旦条件优越,就难免不思进取。然而,一个人要想在异常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还是有一点儿生存危机的好。这样就可以未雨绸缪,主动出击,多一点儿生存的技能与智慧,对未来就多几分机会与把握。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以上这个故事也是蓝斯登原则的一个写照,从蓝斯登原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只好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