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创作背景

相传罗贯中曾经做过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幕僚,后来,因为他对官场的纷争以及时局的不满,便决定回乡隐居。在回乡的途中,他遇到了正在撰写《水浒传》的施耐庵,因为对施耐庵写书劝世的主张颇有感触,便拜施耐庵为师。施耐庵去世以后,罗贯中继续整理和修改《水浒传》。

也正是在施耐庵生前的启发与指点下,罗贯中开始创作《三国演义》。早些年罗贯中随父亲走南闯北,知识和阅历都有所增长。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听到许多三国时期的故事,可是大家说的都不一样,这使罗贯中感到非常困惑。

于是罗贯中找来一本陈寿写的《三国志》,从中他了解到三国人物的一些情况,不过民间有关三国的传说也十分精彩。他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决定写一部关于三国故事的书。为了写好三国故事,罗贯中拜访了许多文学家和诗人,向他们请教有关三国的一些问题。罗贯中还特别注意向老人们请教,从他们那里搜集整理了大量民间传说和故事,这些都为他以后写《三国演义》打下了基础。

特别是此时罗贯中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特别是亲身经历了当时的农民起义,他对历史、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通俗演义的条件了。经过三年的搜集整理,罗贯中已经拥有很多资料。他决定开始写《三国演义》,他采用一种前人没有用过的“章回体”方式进行写作。这种叙述方式把全书分为若干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就是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经写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十二卷。罗贯中根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遗闻佚事等丰富资料进行创作,在戏曲、平话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加工、丰富,又考据史实,把纷乱的三国历史按年代、事件、人物有层次地组织起来,终于写成了《三国演义》这部巨著。 Y0bF3CFItRTJzDuLb6f+j3kUDF6dYEu2nGcD6Uah89HMlz8w64xfjdaW0nIycV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