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二节 <<<

从经典出发:先“眼”后“手”的教改新思维

“审美居先”的新理念告诉我们,原有的书法传授方式将发生彻底的巨大的变化。

书法的审美,首先是建立在几千年名碑法帖的经典统系之上,这就是陆维钊、沙孟海等第一代高等书法教育先驱们不赞成学生学老师,提出以经典即古人法帖为核心的先进教学理念,且这一理念能风靡一代的根本原因。落实到书法美育也是如此——既然是“审美居先”,这书法之“美”一定是客观存在于古代名碑法帖之中的,故无论艺术院系书法专业课、大学公共课、中小学书法课,或是社会上的爱好人士参与的社区文化教室、私人书塾,只要出发点是“审美”,一定是用的同一个经典名碑法帖类型系统,区别仅在于学校公共课或社区文化教室取宽取广,专业院校专业课取精取深。有如交响乐的作曲指挥、首席小提琴演奏与知名音乐评论家,又如诗人与诗评家、诗史学者一样,职能不同,双方的目标相异而已,而体察、把握中国书法的精髓,则是更宏观,又更总体的、共同的终极目标。

以此为逻辑出发点,本书首先在全书章节配置上做了大幅度调整与改革,不按老套路从点画技巧,以及各种汉字的部首偏旁如宝盖头、单人旁、走之旁、三点水及点画撇捺等笔画结构,即汉字的写法开始——那是“技术领先”的写字课的旧有思维和做法,而是以书法作为一个整体审美对象,先宏观再微观,先建立起对书法美的印象和认知——这是美育的做法,亦即是不为写字技术局部所困,先建立起整体的书法艺术观,了解书法美是由风格、流派、形式、用笔、结构、线条等各种构成要素,使之通过各种组合方式而形成和凸显。我们要把握书法之美,就必须对每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名碑法帖进行这样的细致解读,条分缕析,由浅入深,一百个名品经典,就有一百种解读方法,而由一百个名家或学习者主体来解读,又会产生一百种解读效果。先会“写”不是必需的,而通过对经典法帖的观察(审美意识培养)、讲解(审美要素分析)、临摹(审美技术体验),来完成对书法作为艺术(而不是写毛笔字)的初步而整体的认知建构,这才是书法美育课要达到的第一步。这其中,“观察”“讲解”是首要的,“临摹”的技术体验只是作为支持“观察”“讲解”所必备的支撑手段与途径而已。

北宋 米芾《珊瑚帖》

之所以要如此做反向配置,是因为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眼高手低是规律和常态。初学书法,只沉迷于局部、具体的点画技术,那是从低位的“手”开始,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这正是原有的写字教育无法被认定为书法审美艺术教育的原因,也是最令人遗憾之处。先训练手,而不去训练指挥手的眼睛,这样的学习,首先是盲目的,没有效率的,它也无法引导我们走向丰富多彩的艺术学习与艺术美表达。而先从美育立场出发,以审美为学习的先导,先训练高位的“眼”,了解历代经典书法的各种表现方法,在有宏观的全盘立场后再选择一点进行具体切入与突破,“眼”力居高,“手”技跟着眼力走,这样,再反复学“手”即技法,就会有一个高于它的审美的启示与引领,这正是艺术学习与技术学习的根本区别,亦即书法学习与写毛笔字练习的根本区别所在。

当不是世俗的“遍临百家”(其实这根本不可能)而是遍观、遍赏百家,从而了解了一个灿烂辉煌的书法世界之后,学习者学习艺术的书法才会有一个客观比较、选择的依据与理由。普通民众,尤其是成年爱好者开始学习书法,其特点是专业积累欠缺但理解能力很强,了解和掌握系统知识是强项,但耗时耗力的点画功力的反复锤炼,则嫌不够。如果一开始就陷入技法的泥潭,必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但如果先找相对容易入手的书法经典碑帖观赏与知识系统理解掌握,从而取得直接的观感能力和专业发言权,再辅之以有目的的技术体验与训练,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眼”力先提升,意识建立起来了,“手”的跟进就指日可待了。

基于此,我们在本书立足于“书法美育”的学习顺序设置时,开宗明义第一章,先安排一个历代经典法帖一百件的《经典与名家》章节。以知识而不是技法,先“告知”学习者而不是“练习”学习者。通过名家的悉心讲解,让学习者先建立起一个“书法艺术”的大概念:一是传世名碑法帖的基本框架,内含石刻与墨迹,南北分派,篆、隶、楷、行、草五体书,各朝代名家名录如颜柳欧赵、苏黄米蔡、赵董……这是一些基本的支柱性知识,必须事先掌握,并逐项对应具体作品。这就叫“审美居先”:不必先动手练习,先建立起一个书法世界各个项目内容的标杆,形成艺术审美的整体认识框架。思想先于技术。当然,除了有这一百件名作作为根基,还有配合的介绍说明文字,它们也足够使每个受众的审美感受呈现出理性化、归整化、相关知识系统化的特征,使他们在刚刚接受书法课时就建立起一个关于书法世界的完整概念。作为写字的技术学习,完全不需要这样做,作为一个艺术的学习,这却是入门的必须。

北宋 苏轼《洞庭春色赋》

其次,是开始启动关于书法形式语汇系统的学习研究。不是孤立的一笔一画的练习,而是从整体上看书法的形式语汇与技巧语汇,当然还有字形间架结构、用笔与笔法,比如风格分类、技法系统、书体与字体的规定性、点画撇捺的线条魅力,这些在每一个法帖碑拓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既有作为形式与技巧规则的类别定位,又有基于不同书法家个体所展现出的技巧表现特色,尤其是书法的线条由柔软的毛笔以韵律式的用笔,轻重快慢刚柔顿连一挥而出的,所以在名家讲解时,更应该与没有这些线条变化的标准型汉字进行对比,以明其来由。因此,一个蚕头雁尾的毛笔弹性线条,必须与印刷体的标准汉字或者实用的钢笔硬笔字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初学者们领悟、体察书法艺术线条的奥妙之所在。它的目的,仍然是在于不断提示学书者们:我们强调的艺术学习,截然不同于技术学习的特征所在。它应该构成一个独立的训练单元系列,让人可以反复为之。它的成立,决定了我们今天倡导“书法美育”授课方法的改革,变过去的技术传授为今后的艺术熏陶的正当性:同是汉字,我们所有的依据都出于经典法帖,而不是别出心裁、自说自话,但所有的解说、视角在方法上却都是崭新的。 KEAXz1Jidpc+GN6A8VUXjInjbcR+mBONOKpFgHR7aQd33DjDGAtE8TUm82HnuAN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