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诵读法
——文笔优美类的书怎样读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非常推崇背诵。朱熹主张记忆在前,理解在后。他说:“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背诵的一个好处就是在人的理解能力没有跟上之前,先用机械记忆把书背下来,等到有一天理解能力到了,自然就能理解书的好处。比如我们小时候背唐诗,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时似懂非懂,等长大了,这句话反而成为表达自己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绝佳代言。

除此之外,我提倡诵读的原因是文字是有语感的。语文学习一是培养对优雅文字的语感,二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表达。诵读就是培养语感的一种方式。

好的文字是有音律感、有画面感的。拿经典古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例,语感好的人,马上眼前会浮现出一幅画面:粉墙上挑着红花的杏枝,园内姹紫嫣红的春色,还有游人驻足抬眼的神态,迅速感受到诗人当年欣喜的心情和爱春惜春的感情。而语感不好的人就不会有此联想。

培养对文字的语感,发声朗读是很好的方法。抄一抄文学经典作品的经典段落对提高自己的语感有好处,大声读一读对培养语感更有好处。

我喜欢读诗,诗一定要充满感情地朗读出来才有味道,而且试试用不同的语调去读,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徐志摩的这首《偶然》是他非常经典的一首诗,如果大家读到这里,开口读一遍,会感受到优美文字的魔力,也许这种体验你很久都没有了呢。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经常诵读才会积累对充满美感的文字的认同感,再读到好的文字时才知道哪些文字优雅,哪些文字粗俗。读书也是提升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的过程,对文字的美的鉴赏能力提升了,也就方便你写文艺作品评论了。

秋叶说

分享一篇网友分析我写文艺书评的框架。

要读懂好诗真的需要生活阅历的支撑。有些诗词,我读的时候,只是觉得诗人写得真好,若是要问我它怎么好,又或者要我写个诗评什么的,我却说不清楚。若要问我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我大概只会说“全诗用生动形象的词汇描绘了作者是怎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这……这到底在说什么……

特别是前一段时间,网络上突然火起来的余秀华的诗,激起了我要好好提高自己阅读诗的能力的想法。没有生活经历难道就不能好好欣赏一首诗了吗?难道“小白”就不能感受诗歌里的爱恨情仇了吗?

在我很纠结的时候,秋叶大叔很合时地在秋叶PPT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怎么看待余秀华的诗突然爆红?》。秋叶大叔的这篇文章教会了我两件事,一件是如何欣赏一首诗,另外一件就是如何写诗评。

下面是我从秋叶大叔文章中挖掘的写文艺作品评论的方法。

一、交代背景

首先就老老实实地交代一下你的阅读背景。比如,你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偶遇这首诗的。是因为它在网络上突如其来的走红引起你的关注,还是因为你在哪本书上看到,然后被深深地吸引?

以此为开头,虽然保守,但不会让你的文章显得突兀以及怪怪的。

二、交代基本信息

毫无疑问,一般人都知道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介绍一下诗的名称、诗人的名字以及一些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生活的时代背景,或者是传奇的人生经历等)。

三、感受

交代一下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喜不喜欢这种描述、这种文笔风格等。

像我这种初级者,我会先选择单个观点开始练习。功力不够深就不要勉强、不要贪心,多未必就是好,没有清晰的逻辑,评论写得越多就越乱,反而学不到东西。

四、支撑你观点的依据(这个部分就是很主观的感受了)

诗中哪些句子撞击了你的心灵?描述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产生了触动。是被作者脑洞大开的想象力震撼,还是因为相似的经历让你产生了共鸣?(此处可以描述一下你们的相似经历是什么,你的感觉是否与诗人描述的相同)

五、客观对比

上面的部分,纯粹是从你的个人感觉、经历出发对作品做评价。只说这些会使你的点评略显单薄,也会让人觉得不是很专业。虽然我们只是“小白”,但是我们还是有方法让自己显得更专业一点。

那就是客观对比。可对比的对象是很多的。比如,你可以拿这个作品跟其他诗人的作品相比较(相互对比的两者应有共同点,可以是两位作者的生活时代相似,或者是经历相似等),也可以拿这个作品和以前的作品做对比,相比之下,作者的写作能力是愈发娴熟了呢,还是倒退了?这些都是可以从一个很客观的角度去评价的。

对比之后,当然会有一个最终的结论,就是这首诗到底好不好;好的地方在哪儿,是文字提炼方面还是思想层次方面,又或者是视野范围更加有优势;如果是写得还不够好,别人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如何写会更好。

六、友情分享

如果你愿意,可以在文章的最后宣传该作者的个人网站或者个人社交账号信息,列出作者的作品集或者官方版的作者简介,这也是对这位作者的支持!

七、模仿学习

无论学习什么,最后的目的都是化为己用。阅读完、写完书评并不代表结束,还有很多事可以做,如果能模仿作者的风格造句、写个“段子”,那是再好不过了。

这个拆解做得真不错,但如果没有语感的积累,即便遇到好文字,恐怕也只能说“写得真好”,而不是“这段话一念出来,就让我想到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纯真,对未来生机勃勃的向往”。 Ye8VKGNIwL7zV3yWvszEH0Slr5ZfL7S8S0wIYwSCutpx3Ei9G/kVekakGZtX7ZX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