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抄读法
——经典名著类的书怎样读

不少读者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自己读那些所谓的经典名著,完全读不下去?

经典名著往往是公认重要的学术经典、思想经典、文学艺术经典等,是人类的文明结晶,但往往也是公认的难懂。这种经典的教材或专著,我把它叫“硬书”。

“硬书”往往出现在大学老师开出的必读书单上。比如对于学经济学的朋友来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4本是必读的“硬书”。

“硬书”思想密度高,原创性强,表述独特,这也意味着同样文字长度的“硬书”往往信息量更大,新概念更多,理解难度更大。如果没有“高人”指点,自己又静不下心来,“硬书”就读不进、看不懂。

古人学的四书五经,也是“硬书”。古人的学习方法很简单,先背诵,再抄写,不管懂不懂,先把书的文字内容记下来。这种学习方法是有道理的。读“硬书”,第一步不是追求理解,背景知识不够、生活阅历不够的人是看不懂这种书的。只能先将其记下来,记下来的东西才有可能是你的,等机缘到了,你会突然理解这些经典里深邃的智慧。

第一遍认真读“硬书”,我建议用抄读法。这种书的作者水平很高,高出我们自己的认知好几个层次。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将其抄一遍,把人家的原话先留个准确印象,比一目十行读成个一知半解就去外面卖弄强太多了。认认真真抄一遍书,至少把书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一遍,看起来慢,其实学得更快。如果你还不理解这一点,想一想读《高等数学》这样的教材,跳着读能学好吗?像《高等数学》这种专业书,只能一页页、从前到后地慢慢看。所以反而是老老实实把书上公式推导过程一个字一个字抄下来的同学,学好高等数学的概率大一点。

现在很多人学速读法,学各种快速阅读法,这种阅读方法碰到“硬书”就毫无用途。快速阅读法有没有用?当然有用,但快速阅读的本质是采取各种手段让你在阅读时能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去阅读,适当采取一些记忆技巧和记录技巧,从而做到在同样的时间内看到更多信息、吸收更多内容。

快速阅读其实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你的理解能力相对于你要阅读的图书来说是足够的。如果你的知识积累、阅历、学识积累不够,去读一本“硬书”,你根本快不起来,你会有一种“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就看不懂”的感觉。第二个前提是这本书本身结构不是那么紧凑,内容不是那么实用,所以你完全可以以去粗存精的方式阅读。今天很多畅销书,如果提炼其中心思想,也就是几页纸的话,这样的书当然欢迎你用快速阅读法讯速阅读,节约你宝贵的时间。但是“硬书”是随随便便几页纸就可以总结出中心思想的吗?不满足这两个前提,以为学了快速阅读法,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提高了,这是假象。快速阅读不能提高一个人的深度理解能力,只能在理解能力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吸收信息的能力。理解这一点,很多妈妈也没有必要把孩子送到各种快速阅读班,让孩子沉下心慢慢看一本对他们的年龄来讲是“硬书”的好书,我想能更快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好书一定要精读,对于你加以研究的某个方向一定要学会主题阅读。对于没有营养的书,有时候半个小时就可以翻完,因为里面都是一些废话。对于内容非常熟悉的专业书,可以半小时翻完,因为可以只看重点。对于真有营养的书,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有时间就争取慢读,一次读到位,做好笔记,以后需要时再翻。如果没有时间,就选择速读,或者跳读需要的一部分,以后有时间再补功课。

遇到真正的“硬书”,或者相对于你的水平来说已经高出几个层次的书,我们就谦虚一点,先别去写书评,老老实实把别人的观点抄下来,留下一个印象,争取将来有机会“反刍”。

秋叶说

其实我不算学霸,就是晒一下我读研究生时的笔记,21年前的本子了,岁月感还是有的。

先说一下这些笔记,首先每一页内容都不一样,都是抄不同的书上面的内容,不是我自己总结的内容,我当时读销售书、市场书,是因为老板要我研究机械产品国内外市场推广方法,我啥也不懂,但舍得买书。

看不懂,就老老实实把别人的观点抄一遍。

我说过小白读书,最好的方法是手抄一遍。今天的人听成了手机拍下来,哎……

手抄一遍和手机拍一遍,记忆效果差100倍。

但这些书都围绕着营销和市场、销售和管理这些话题。

这就是我的阅读习惯——主题阅读。

需要学习时,围绕一个主题把书看够,再结合工作中问题思考,这样学习效果反而好。

书读完后,我其实还是不懂,但聊到很多问题,也不算一无所知了。

今天翻到这个本子,还真发现自己在销售方面很早就被书潜移默化了,怪不得我做直播需要卖货时,“没羞没臊的”。

比如我这读了电话促销的人,还怕现在的直播带货吗?

十二种开场白,我应该改成直播时的十二种开场话术。我们的大脑其实没有进化太多,只是科技进步太快。

还有这些虽然我当时看不懂,但今天我看着这些问题,居然汗就流下来了,我今天的企业管理水平,回答不了21年前的问题。

让我想起一句话:种一棵树,最好是10年前。 971P5B1oq6vskz2V5NmHjLsCAmuF2QpNdnqpTuYN/t3Xe9AKyGRTMdg+D2AkJ/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