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小学的数学学习是把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全盘接收,那么 初中就是我们逐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阶段 。初中阶段,数学学习越来越需要自己独立思考每道题应该怎么做,课本上的知识点和例题已经不能完全指导我们解答遇到的所有考试题。
我在刚开始进入初中时,并没有很好地适应小学到初中学习节奏的转变,还是选择之前的那套学习方法:老师说什么,就跟着听什么,只要做好笔记、完成好每天的作业,考试就没什么问题了,觉得考试题基本也不会和平时的例题、作业题有太大区别。但是初中的数学并不是这样的,我开始逐渐发现有些初中的数学题的难度超出我的预期,有些时候个别题就可以把我“困住”很久,我的数学成绩也开始下滑,每次拿到考试结果,对照完答案之后我总会问自己:为什么这道题我在考场上想不到可以这么做呢?此时的我,不再是以前那个数学随随便便就能拿接近满分的“学霸”,我慢慢变得束手束脚,也越来越不自信了。
当我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主动找到老师交流,老师告诉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很多在数学上比较吃力的同学可能都有类似的问题,喜欢用既定的知识来指导一切题目。 但是,数学题是灵活多变的。初中的数学题,不再像小学的数学题那样“换汤不换药”。 小学的数学题即使有新题,也基本是换个语境,或者换几个数字,只要掌握方法,就能得心应手。初中的数学题是很难归纳分类的,毕竟中考是一个选拔性考试,它要筛选出能够进入高中继续学业的学生,中考题每年都在出,考试方向也在不断变化,题目也就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种固定的程式上。只有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应对这些灵活多变的题目,在考场上快速反应出每道题应有的解法,而不是看到陌生的题就感到畏惧。
提高成绩是所有同学最终追求的目标,毕竟对于每个初中生来说,中考是对这三年学习成果的一次最终检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之后的去向。
而如今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成绩并不能作为我们唯一追求的东西。 独立思考的能力,除了能让我们在考场上不再畏手畏脚之外,还能锻炼我们的思维力,帮助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但却真正能让我们受益终身。
从初中开始,同学之间的分化会越来越大,可能小学的时候由于知识比较简单,大家的成绩差别并不明显,稍微认真学一学都能接近满分;但是从初中开始,面临中考的检验,再到未来的高中、高考,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的人必然会走在别人前面。而且,学习方法一定是因人而异的。从小学到初中,相信各个学校的老师也都组织过大家学习优秀同学的学习方法,希望能从他们那儿得到一些借鉴,但别人的学习方法真的有用吗?如果存在那么一套完美无缺的学习方法,适用于所有人,为什么还会有人迷茫、不知所措呢?如果学习方法真的可以照搬,那不是也让人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吗?
只有依靠自己独立的判断,才能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在初中的时候,有段时间数学成绩一直提不上去,看到班里有的同学会通过大量刷题来提分,而且成绩似乎还不错,我就效仿他们,买了很多课外的练习题来做。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写完作业之后我都会努力刷题到深夜,觉得自己真的已经无愧于心了。然而,后来的几次考试却给我泼了一盆盆冷水:辛辛苦苦刷了几个月的题,但收效甚微,甚至成绩还有所下滑。于是,我停下一直刷题的步伐,开始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是不是真正适合自己。后来,我放缓了做题的速度,通过每天晚上早睡来保证第二天的精力,把重心从刷题转移到听课上来;晚上完成了所有作业之后做一些纠错,把自己这段时间做的作业、考试里的错题认认真真整理一遍。就这样,我开始慢慢有了属于自己的节奏,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也能帮助我们保持兴奋和求知欲。 乐于独立思考,往往也敢于质疑并善于提出不同观点,这些同学一定是在别人发言时认认真真吸收内容并在大脑中努力加工的。这些同学能够提出不同观点,大胆质疑,就证明是有自己的思考,对自己的思考过程比较自信,并不会认为书本和老师说的是绝对正确的。
乐于独立思考,善于质疑,能够让我们的大脑时刻保持活跃状态。 人们常说,脑子越用越聪明,所以一定要让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对一切知识都只是一味地接受。不经过思考加工就接受的知识难以内化,最终也很难被真正运用到考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