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范仲淹:别样的边塞

坎坷的成长之路

说起范仲淹,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因为他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在太过著名了,千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而奋斗。

而能写出这句话的范仲淹,本身就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范仲淹的成长之路是充满坎坷的。两岁那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无依无靠,只好改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于是幼年的范仲淹只能改姓为朱,名叫朱说。

016-01

小范仲淹非常有志气,他不愿多花家里的钱,就跑到附近的寺院里读书。每天晚上,他会煮一大碗稠粥,第二天粥凝固后,便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深夜读书时困倦了,范仲淹就用冷水洗面激醒自己,继续苦读。

后人非常钦佩范仲淹的苦读精神,于是便有了一个成语“断齑画粥”,“齑(jī)”就是腌菜的意思。

就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范仲淹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这让他深受刺激和震动,便发誓要重振范家,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于是,简单收拾了行装,他便含泪告别母亲,孤身一人前往当时的最高学府——应天书院学习。

虽然在应天书院是“公费读书”,但生活费还得学生自理。范仲淹的生活依然过得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有一位“富二代”同学想要帮助他,送来了很好的饭菜,但他却一口不尝,任由食物馊掉。同学怪罪起来,范仲淹解释说:“我过惯了吃粥的苦日子,要是突然吃了这么好的东西,以后怕是吃不下粥了。”

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尽管后来做了大官,却始终保持着清苦俭约的作风,并将此作为家风传承下去。

据说有一天他留一位客人吃饭,客人吃过饭后逢人便说:“范丞相的家风变了!”人们询问其中原因,客人解释说:“从前他穷的时候,只吃几根咸菜,如今居然加了两小块肉,不是家风变了吗?”人们听了,笑得合不拢嘴。

范仲淹就这样坚持苦读,别的同学有时看花赏月、寻欢作乐,他却只和书本为伴。关于他的志向,据说有人曾见过他在庙里卜卦,先是询问自己能不能当上宰相,接着又询问自己能不能当个好医生。在范仲淹看来,宰相可以强国富民,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只有这两项职业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就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由来。

过了几年,迷信道教的真宗皇帝率领百官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经过了范仲淹读书的城市,全城人都轰动了,争先恐后去看皇帝,只有范仲淹一人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

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来提醒他不要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范仲淹只是随口说了一句“将来还有再见的机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中了进士,近距离见到了皇帝。

放榜的时候正是春天,新科进士们春风得意,跨着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范仲淹更是百感交集地写道:

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

百花春满路,三月雨随车。

鼓吹迎前道,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知识改变命运,经历了这么多坎坷的范仲淹,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不久,范仲淹被朝廷任命为官,他立即将母亲接来赡养,并恢复了范姓,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

镇守边关“穷塞主”

在担任管理地方的小官时,范仲淹非常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小诗《江上渔者》,就是他“仁民爱物”品格的最好体现: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首诗朴实无华,却用最平常的语言揭示了一个最深刻的矛盾:游人只知道鲈鱼肉质的鲜美,却看不到渔夫捕鱼时所冒的生命危险。三言两语之间,诗人对渔人生活的同情之心、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之意跃然纸上。

016-01

尽管范仲淹一心为国为民,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由于他大胆直言,批评时政,经常遭到贬谪,一连过了十几年都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北宋爆发了与西夏的战争,他才被调到陕西,协助军事长官韩琦负责北部的军事防务。

范仲淹没有抱怨环境的艰苦,亲自到最前线延州视察。那里是西夏进犯的主要关口,战后城中一片凄凉景象,房屋和财物几乎被烧光抢光了,士兵们也毫无斗志。尽管情况如此糟糕,文人出身的范仲淹却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他安抚百姓,主持修复重建,并且抓紧军事训练,让边关的局势有了很大改观。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著名词作《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和洋溢着乐观精神的盛唐边塞诗不同,范仲淹的词作中充满了苍凉和悲壮之意。在南方出生的他,敏锐地感觉到了西北地区风土物候之“异”,并且把眼前的景象和残酷的战事联系在了一起。

016-01

范仲淹《渔家傲》词意画(《诗余画谱》)

一方面,他作为大臣必须以国事为重;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对眼前的凄凉景象无动于衷。于是,他只能举起一杯浊酒,在士卒们思乡流泪之际安抚他们:边患还未消除,敌人还没被打败,我们还不能回去啊!

根据记载,范仲淹一连写了好几首《渔家傲》,都以“塞下秋来”作为开头,描述边关士卒的劳苦,不过其余的几首我们今天已经读不到了。这几首词很快传到了朝廷,然而他的朋友欧阳修读到之后,却说范仲淹是“穷塞主”,嘲笑他写的都是穷苦蛮荒的景象。

后来,欧阳修送别一位将要到边关的朋友,也作了一首《渔家傲》,立意恰与范仲淹相反。他在词中写道:“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想象的是庆功宴上的饮酒作乐,并且说“这才是真正的大元帅所做的事”,言语之间,对范仲淹很是不以为然。

未曾到过边疆的欧阳修,对战争仍抱有一种浪漫主义的幻想,自然理解不了范仲淹。只有真正经历了战争,听过了士卒们的哭号,挨过了一个又一个思乡的夜晚,才能真正体会到戍边士卒的疾苦,写下“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的名句,据说,就连敌军士兵听到这首词,都被感动得痛哭流涕。

范仲淹受到了边关军民的一致爱戴,就连西夏国都尊称时任龙图学士的范仲淹为“龙图老子”,认为他一人就抵得上数万甲兵。在他经年累月地镇守下,西夏国始终没有大的入侵,甚至还有人说,这都是那首《渔家傲》的功劳。

死后成了“阎罗王”

范仲淹不仅在政治上很有建树,还是一个人人称赞的“慈善家”。

根据记载,范仲淹对于生活用度控制非常严格,临睡前必须核对好账目,否则连觉都睡不着。尽管如此,他却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因为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他对于贫困学生的生活非常关注,经常参与“慈善活动”和“希望工程”,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回到家乡之后,他更是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回报家乡,建立义庄周济附近的穷人。

此外,办事严谨的范仲淹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刻板的人,他还很有生活情趣。他喜欢音乐,曾经跟随当时的著名乐手学琴,平日里兴起的时候也会自弹一曲。因为一直弹奏一首叫《履霜》的曲子,他还得到了“范履霜”的外号。

范仲淹还从少年起坚持舞剑(类似于广播体操),平日里下下围棋、练练书法,对于气功也很感兴趣,有事没事还给人开一些治病的偏方,就像我们的爷爷辈一样享受生活。

在布衣时为名士,在朝廷时为能吏,在边疆为名将,在乡里为善人,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是一个道德楷模般的存在。要是同时代的人搞一个“感动中国”人物排名,范仲淹一定能排在第一位。

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能说明人们对范仲淹的敬仰。有一户人家的父亲过世后,家人梦见父亲回家翻箱倒柜拿了一件新衣就走,奇怪地询问原因,父亲回答说“我就要去见范仲淹先生了,他作风正派,不打扮得规矩一点儿怎么行呢!”

人们据此传言说,范仲淹因为为人端正,死后做了阴间的“阎罗王”。由此看来,阎罗王也是有任期限制的,在范仲淹之前有过名相寇准,在范仲淹之后,还有大名鼎鼎的包公呢!

必背佳作
渔家傲

塞下 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 无留意。四面边声 连角 起。千嶂 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 归无计。羌管 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渔家傲:词牌名。因晏殊《珠玉词》中“神仙一曲渔家傲”一句而得名。双调,前后阙各五句,五仄韵。②塞下:边境要塞之地,这里指北宋时期与西夏交界的西北边境。③衡阳雁去:指大雁飞往衡阳避寒。传说秋天到来之后,北雁南飞,至衡阳(今湖南衡阳)回雁峰,便不再南飞,来年春天再度北还。大雁可以南归,征人却不能还乡,这里表达的是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号角、羌笛、马鸣、风啸等。⑤角:军队中所用的号角,发声高亢凌厉,用以发号施令或振气壮威。⑥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⑦燕然未勒:指战事尚未结束,不能立功凯旋。燕然,山名,一般认为在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勒,雕刻,指在石头上刻字记功。典出《后汉书·窦宪传》,东汉窦宪曾率兵追击匈奴单于,至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后世诗文叙及建立战功时,常用此典。⑧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⑨霜满地:喻夜深寒重。⑩寐:睡觉,不寐就是难以入眠。⑪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里是互文的手法,无论是将军还是普通士兵,都鬓发斑白,泪流不止。

﹝翻译﹞

边塞之地的秋天到来之后,风景与其他地方不同,显得尤为奇异。雁群也毫不停息地飞往衡阳避寒,没有半点儿留恋之意。来自四面八方的边地悲声,伴随着军中号角一同响起,在绵延而峻峭的山峰之中,孤零零的城池在烟雾弥漫、夕阳斜照中紧闭。

饮下一杯浊酒,想念起家乡远在万里,可是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凯旋回乡的日期还无法预计。听着悠扬凄婉的羌笛,夜深寒重,似有霜雪满地。将士们久久不能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普通士兵,都已鬓发斑白,此时此刻,他们都难以抑制地流下了泪水。 WcyIAu60UyslYRzD+Rq/gUia66wqu6N/YZoy356BJa1KZ6v+5v9ra2rqMWyBaNor



晏殊:从神童到宰相

“花落去”与“燕归来”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的春天,扬州郊区的大明寺里来了几位歇脚的客人。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而得名,是当地有名的古刹,不仅香火鼎盛,还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留下翰墨。寺里专门设置墙壁间供人题诗的诗板,此时已密密麻麻题满了诗。为首的一位客人似乎对上面的诗句很感兴趣,他负手缓行,示意随从念出上面的诗句,自己则闭目品鉴。

然而题诗虽多,却没有几首入得了这位客人的法眼,侍从们往往只念了开头几句,就被要求念下一首。一圈下来,竟没有几首诗能被念完的。这时,一位侍从念出了诗板上不起眼的一首诗:

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

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名。

仪凤终陈迹,鸣蛙底沸声。

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隋朝亡国之事,意境苍凉,感慨深沉。客人闭着的眼睛突然睁开了,他没有催促侍从继续念下一首,而是在细细品读了一番后发出了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侍从们不敢怠慢:“是江都县尉王琪。”

江都距此地不远,客人满意地点了点头,吩咐道:

“你们拿上我的名帖去江都一趟,就说,我晏殊要宴请这位王县尉。”

很快,王琪便被请到了。晏殊很欣赏这位有才的后生小子,两个人一边吃饭一边谈诗文,不知不觉就聊了很久。饭后,二人又一起在寺里散步赏风景。

当时已经是暮春时节了,不时有花瓣飘落下来。晏殊心念一动,忽然想起自己很久之前做过的一句诗:“无可奈何花落去”。这句诗情景交融,何其自然妥帖,然而想要续出不输于此的下句,却实在不太容易。晏殊先后想了“月东升”“叶先黄”,都觉得不甚满意,只得搁置。

晏殊把这句诗告诉王琪,本以为王琪也得为难好一阵子,谁知他竟脱口而出:“似曾相识燕归来。”

没错,这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花落去”“燕归来”都是自然现象,“无可奈何”“似曾相识”,都是人的主观感觉。实际的事物容易做到对仗但透露出的情感却往往难以对得这么巧妙,因此后来人称这两句“对法之妙无两”,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句。

细细品味,在“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之间,似乎还带有一点儿哲思,让人想到美好事物的消逝,联想到人生的诸多变易。这极为普通的两个场景,便因此构建出了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

果然,晏殊拍手称妙,后来便据此写出了《浣溪沙》一词。他实在太喜欢这两句了,在词里用完还不算,甚至还在《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中又用了一次:

元巳清明例未开,

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

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

莫惜青钱万选才。

而本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王琪,也因为这句诗被晏殊所赏识。毕竟在这两首作品中,他也占了一定版权呢。

一个诚实的神童

讲完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故事,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位北宋著名的宰相词人— 晏殊。

晏殊不仅惜才识才,自己也是博学多才之人。他出生的抚州临川素有“才子之乡”的美称,他从小就聪明好学,五岁时便可以写诗作文,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在十四岁的时候,他就经推荐前往当时的首都开封,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参加了规格最高的进士选拔考试。面对这样的大场面,小晏殊毫不怯场,出色地完成了好几场考试,博得了诸位考官的一致好评。

然而答着答着,晏殊却答不下去了。不是因为题目太难只能交白卷,而是因为他惊讶地发现,考试的题目竟然和他之前做过的“模拟卷”一模一样!

如果是一般人,这样的好机会简直求之不得,有了之前的准备,想要在这么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自然是轻而易举。然而晏殊却没有不动声色地继续答卷,而是向考官反映,请求更换试题重新作答。

这样的事儿可算是开天辟地头一遭,考官们赶紧将这件事上报给真宗皇帝。皇帝也很惊讶,询问晏殊为何坚持要换试题。晏殊的回答很简单,别人都没做过这样的试题,只有我做过,这岂不是对其他考生不公平吗?

真宗皇帝对这个诚实的孩子大为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并让晏殊留秘阁继续读书深造。从此之后,他就一直留心观察着晏殊的一举一动。

有一天,大臣上奏说太子所居东宫缺一位侍读的官员真宗皇帝立刻作出了批示,让晏殊担任这一重要职位。

主管大臣对皇帝的决定感到莫名其妙,于是特意去询问了其中的原因,皇帝解释道:“近来听说诸位大臣都在玩乐宴赏,只有晏殊在家和兄弟一起读书学习。如此谨慎好学,难道不应该成为太子学习的楷模吗?”

大臣们听说后,都感到十分佩服,但也有人心里犯嘀咕,晏殊表现得这么特殊,不会是在故意“作秀”,想要谋取一个好名声吧?

然而晏殊接下来的举动却打消了这些人的疑虑。在感谢真宗皇帝授予官职的同时,晏殊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道“我不是因为不喜欢出去玩,实在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我要是有钱的话,肯定也和大家一样出去玩了。”

真宗皇帝听了晏殊的解释,哈哈大笑,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更加欣赏他的诚实了,此后对晏殊更是屡加提拔。

皇帝每次向晏殊咨询政事,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晏殊写好建议后,也会连同小纸片一起呈上,这样的谨慎严密,也让皇帝非常欣赏。

到了仁宗时,晏殊就成了宰相。他极为重视教育,和好友范仲淹一起进行了教育改革,史称“庆历兴学”。在其他方面,晏殊也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

宰相的雍容风度

晏殊少年成名,却没有年轻人常见的那种傲气,总是仪态大方、行止有度。在他还担任小官时,就被人称赞前途不可限量;身居高位之后,也依然平易近人,唯贤是举。除之前提过的王琪之外,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等人都曾经他栽培、引荐,得到重用。

上文提到过,年轻时的晏殊无力承担宴饮玩乐的花销,但一旦稍有家资,他就非常喜欢招待宾客,以至于“未尝一日不宴饮”。他在公事上非常细致,但在宴饮上却非常随意,并不会提前准备美食,而是留下客人之后才缓缓置办。

所以客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明明自己被留下来吃饭,但面前分明是一张只放了酒杯的空桌子。大家一边欣赏歌舞表演,一边谈笑饮酒,然后慢慢品尝呈上来的饮食。

等到大家都吃得尽兴,晏殊就会让歌舞者们退下,然后说:“你们的才艺表演完了,接下来该我表演才艺了。”于是与宾客们一同赋诗作词,率以为常。

晏殊的诗词虽然写得很好,却从来不自重身份,也毫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只要遇到稍微懂诗词的人,就与他们互相酬唱。

不过对于诗词创作,他的评判却是极为严格。曾经有人写诗描述富贵人家的生活,诗中有“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两句,晏殊认为这是没见过世面的写法,只知道用“金玉锦绣”这样的字眼搪塞。

而他在自己的诗词中,则着重描绘气象,比如“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幙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何其雅致自然,处处展现出一种雍容大气的富贵风度。

晏殊的词集叫《珠玉词》,其词作也恰如珠玉般温润圆转,意致缠绵,语调谐婉。他还有另一首《浣溪沙》,也写得非常动人: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如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样,在他一贯的雍容风度之外,我们还能品味出一丝哀愁。这些“哀而不怨,悲而不伤”的体验,正是我们欣赏眼前美景,“怜取眼前人”所带来的宝贵财富。

晏殊的这种风格也影响到了他的儿子,这也是我们在后面会了解到的另一位词人— 晏几道。

016-01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必背佳作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浣溪纱”。②“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虽描写春天常景,但工巧浑成、寓意深婉,似在有意无意之间。

﹝翻译﹞

填一首新词,饮一杯美酒,天气与去年相同,亭台楼阁也依旧。转眼间夕阳西下,它几时能够回头?

百花已经残落,多么令人无奈!春燕再度归来,倒好像是旧识。在落花散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漫步徘徊。 WcyIAu60UyslYRzD+Rq/gUia66wqu6N/YZoy356BJa1KZ6v+5v9ra2rqMWyBaN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