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皇仰天吞一蝗

公元628年,大唐长安城郊外,一位衣着华贵愁眉不展的大人物,在很多人的前呼后拥下来到一处农田。

时当盛夏,农田本应生机盎然,然而此刻,大家放眼四望,却满目枯黄。枯黄的不只是植物的秸秆和枝叶,空中、地面,蝗虫无所不在,密密麻麻,个大体肥这正是中国古代最令人绝望的灾难之一蝗灾。

中国历史上有“蝗虫过境,寸草不生”的说法。一场蝗灾之后,各种农作物遭受惨痛打击。在农业社会,粮食生产和储存技术相对落后,蝗灾必然导致粮食短缺,所以紧接着就会发生大饥荒,会有成千上万的百姓饿死。

念及于此,大人物捉起一只蝗虫,狠狠地说:“你敢吃我子民的庄稼,我就吃了你!”

还没等旁边的人反应过来,他就把这只蝗虫塞进嘴里,大口咀嚼了几下,咽到了肚子里。

这位大人物,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这件事,就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李世民生吞蝗虫”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献上有“旱极而蝗”的记载。从科学角度来说,旱灾和蝗灾确实有紧密关系。

蝗虫喜欢把卵产在没有植物或者植物稀少的滩涂荒地里,所以在干旱年份,由于湖泊江河水位下降,露出大量低洼湿地,对蝗虫繁殖极为有利。

蝗虫原本是胆子很小、喜欢独处的昆虫,单只蝗虫不足为患,但成群的蝗虫则具有很强的纪律性,行动高度一致,而且无所畏惧。

据英国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研究表明,当蝗虫后腿的某个部位受到刺激后,它们就会突然变得喜欢群居,而触碰身体其他部位如触角、嘴部或腹部,都不会有这种效果。

当蝗虫数量过多时,它们的后腿蹭来蹭去,这么一碰二、二碰四,短时间内,大群蝗虫的习性同时改变,就变成了整齐划一的恐怖“军团”。

有人开玩笑说,其实蝗灾也没什么可怕的,交给“吃货”即可。

这倒不完全是玩笑,时至今日,蝗虫真的变成了餐桌上的美食,在有的省份还成了像薯片、爆米花一样的休闲食品。当然,不是像当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一样生吃,而是油炸后享受它的酥脆美味。

据统计,中国古代平均每二十二年就会发生一次蝗灾,频率也算是很高了。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蝗灾的出现是因为人类触怒了“蝗神”。而李世民作为人间的皇帝公然挑战“蝗神”,居然取得了“胜利”。据说那一次蝗灾虽然已经形成,但造成的危害并不是太大,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一百多年后,大唐又一次遭受蝗灾时,著名诗人白居易有感于地方官救灾不力,在诗里提到了唐太宗——“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文皇”说的就是李世民;而“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是古代专门歌颂皇帝的一个成语,大意是“一个人有福气,天下人都能分享”。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我听说当年贞观初期,为了弘扬正道,文皇仰面吞下一只蝗虫。天子有福报,天下所有人都可以分享,所以这一年虽然有蝗灾但危害不深”。

这是一本讲唐诗的书,为什么要讲李世民吃蝗虫的故事?这是因为,唐诗的繁荣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诸多密切关系,而“皇帝”当然是这一切因素里最重要的。

包括唐太宗李世民在内,唐代的很多皇帝都对诗词很感兴趣。他们或是制定有利于诗人的政策,或是指定专人整理诗集,直接或间接地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唐诗,先了解一些关于李世民的故事是很有帮助的。 tyL/y2EJrHEV6sM9ZsMRKcYUAy/TT1+FVz/3RYfONNigca9I7Ruw0/+vv306U/v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