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们之前所说,武则天刚入宫时的身份是“才人”,和其他美女有所区别。《旧唐书》里也说到,武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所以才能在唐高宗李治生病时帮他处理朝政。
哎?刚刚说的不是唐太宗吗?怎么这里又成了唐高宗呢?难道是搞错了?
没有错,只是其中的过程比较复杂,我们将其简化一下:第一,武则天先后有过两任丈夫;第二,这两任丈夫是亲父子,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另一个是唐高宗李治。
前文说过,武则天入宫时只有十四岁,李世民当时四十岁。李世民一命归西时,武则天才二十六岁,正值好年华。
先插入一个小问题:古代皇帝驾崩之后,他原先的那些嫔妃要如何处置呢?
说起来,那是相当不人性化的,很多时候甚至是惨无人道。比如,秦汉时,皇帝死后,很多没有子嗣的妃子都被迫殉葬。《史记》记载:“(秦)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就是说秦始皇死后,他的很多没有生过儿子的嫔妃被秦二世下令陪葬。
明清时,也有一些皇帝采用了殉葬的陋习。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死后,殉葬的嫔妃有三十多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死后,也有数目不等的嫔妃殉葬。
唐宋两代,对先帝嫔妃的处置相对来说仁慈得多。唐代佛教盛行,等级较低的嫔妃可以出家当尼姑,虽然青灯古佛的日子清冷寂寥,但毕竟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然,大部分当了尼姑的嫔妃,也就寂寞一生了,也没什么机会回归到正常的生活,更不用说再回到宫里成为贵妃、皇后了。
可是武则天不一样。她是个美貌和才华兼备的女子,怎么甘心把大好年华深藏在尼姑庵里?
更何况,有意无意中,武则天早为自己埋下了一个改变命运的伏笔,即太子李治。
话说在唐太宗病重时,武则天在病床前日夜服侍,寸步不离;而太子李治又经常前来探望父亲病情,二十六岁的武则天,二十二岁的李治,就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萌生了一段情缘。
两个人年龄相差无几,但从辈分上算武则天却是李治的“后妈”,所以这段感情历来有很多争议,这个暂且略过不提。只说武则天的一首诗,标题叫作《如意娘》。根据考证,这是一首写给李治的情诗,写作时间正是武则天做尼姑的时候。
在感业寺做尼姑的这几年,可以说是武则天一生中最难熬的时光。她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数,完全取决于李治是否会在某个瞬间偶然想起她。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看到红色却以为是绿色,只因思绪过于纷乱;脸色憔悴,身体瘦弱,都是因为思念你。如果你不相信我在分别以后常常落泪,就和我一起打开箱子验看石榴裙。
后人在解读这首诗时,对前两句一般没有什么歧义,对后两句却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武则天是说自己经常伤心落泪,因为总用衣襟擦拭泪水,以致石榴裙上留下斑斑泪痕。“验取石榴裙”的意思,就是用泪痕来证明自己的相思之情。但有人驳斥,唐代已经普遍使用手帕,完全没必要用衣襟来擦泪;更何况,武则天当时既然已削发为尼,又怎么可能穿这种色彩鲜艳的衣裙?
因此,还有一种解释是:“如果不相信我在分手之后经常落泪,就请拿出箱中的石榴裙,看看是否因为消瘦而不再合身。”相比之下,开箱验取,衣带渐宽,这个解释比较含蓄,也更符合逻辑。
换句话说,石榴裙用在这个地方,不见得一定是一条真正的裙子,只是武则天昔日美好生活的一个象征罢了。
这样的写作手法其实在唐诗里经常能见到。比如李白写过一首《长相思》,里面有这样一句:“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同样地,“看取明镜前”是表达主人公因为相思而消瘦,体形发生了明显变化,并不是一定要拿镜子来照。
据说,李白写好这首诗后正自得意,他的妻子却说,“这两句很像是武后的风格啊”,李白听后很不爽。这个故事也从侧面证明,武则天这首《如意娘》流传得很广,评价也很高。
我们顺便多说两句“石榴裙”。
石榴裙是中国历史上颇为著名的服饰。直到今天,还有俗语“拜倒在石榴裙下”,用来形容男人被女子的美貌所吸引。
关于石榴裙也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说,石榴裙就是用石榴花染色的裙子;也有人说,石榴裙是绣着石榴花纹的裙子。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对,石榴裙和石榴并没有直接关系。
石榴是原产于波斯(今伊朗一带)的水果,传入中国的时间很早。相传,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带回了石榴并种植成功。因为石榴“多子”,所以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子孙满堂”的象征。
而所谓石榴裙,其实就是大红色的裙子,和石榴的唯一关系就是颜色相似。红裙颜色鲜艳,深受女性喜爱,时间一长,石榴裙就成了女性的代名词。
工部尚书: 正三品,是工部的掌事。工部掌管土木水利工程和国家农、林、牧、渔业之政,以及诸司官署办公所需纸笔墨之事。
小课堂
太原留守: 二品高官,全权负责太原及周边地区的一切事务。
应国公: 唐代爵位分九等,“国公”是仅次于“亲王”(皇亲)、“嗣王”(亲王继承人)的第三级爵位,地位比宰相还高。
才人: 中国古代宫廷女官的一种,也是皇帝的嫔妃;正五品。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注:关于武则天,最著名的一个故事就是她在一次醉酒后下了一道诏书,要求御花园中的百花第二天必须绽放,免得耽误自己赏花。第二天一早,武则天酒醒后,想起这道荒唐的诏书,正在暗自后悔,却有人前来报告喜讯,说百花竟然都应诏开放。武则天听了心花怒放。
故事归故事,百花自有节令,不会随意开放。武则天这首诗,也只是表达自己希望百花绽放的心情,而不是狂妄到认为自己可以震摄住“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