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经方诊疗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传承实录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与阳明经关系密切

虽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力图将外感的衄血与杂病的衄血分辨清楚,但实际上这是很难分得清楚的。中医上讲的肺开窍于鼻,风温上扰,侵犯鼻腔,与现代医学认为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接触镍、砷、铬等化合物,以及鼻烟、木屑、氯酚等长期吸入有密切关系,其机理也是不谋而合的。同样的外因环境,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发病呢?我认为嗜食辛辣,阳明经火热内盛,上熏肺脏,不仅引起发病,而且发展转移快,预后差,正如张仲景所谓:“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足阳明胃经是经鼻翼旁的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手阳明大肠经“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所以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与阳明经关系密切,也是阳明经热毒的集中表现。而临床实际上,这种肿瘤常常是与阳明经热毒、肺热、心火、肝火相互交织,甚嚣尘上而造成的。

鼻渊不仅仅是慢性鼻炎

从辨病来看,鼻渊与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有相似之处。尽管鼻渊我们认为是慢性鼻炎,实际上我们看看古人对它的重要性以及预后的描述,鼻渊就不仅仅是慢性鼻炎了,清代高秉钧的《疡科心得集》是这样说的:“鼻渊者,鼻流浊涕不止,或黄或白,或带血如脓状,久而不愈。然究其原,必肾阴虚而不能纳气归元,故火无所畏,上迫肺金,由是津液之气不得降下,并于空窍,转为浊涕,津液为之逆流矣。于是肾阴愈虚,有升无降,有阳无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你看这哪里是像一个慢性鼻炎的病,这纯粹就是鼻腔的恶性肿瘤,这事实上也是提出了肾阴虚,是这个疾病的重要的内因,我们说“伤寒偏打下虚人”,这个下虚就是指肾阴虚,伤寒也不仅是伤于寒,伤寒有五,是多种外感疾病的总称,是多种杂病的最初的原因。我们说,有了肾阴虚这个内因以后,火不归原,津液不降,并于空窍,炼津成痰,阻血成块,阻气动血,灼肉成疮,是名恶疮。

病因病机看这里

总而言之,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可以归纳为:肾阴素亏,火不归原,津液不降;嗜食辛辣厚味,阳明经火热内盛,上熏肺脏;加之情绪不畅,心高气傲,所愿不遂,郁火中生,上扰空窍;又冒风温邪气入侵,诸多因素导致夹杂混淆于鼻,炼津成痰,阻血成块,阻气动血,灼肉成疮,成为恶疮。

后世医家,方法众多

听了这个病因病机,我们看看对于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的治疗,清代高秉钧的《疡科心得集》提出:“初期用苍耳散,久则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麦味地黄汤、加味逍遥散,酌而用之。”而诸多伤寒注家将伤寒鼻衄作为重要的病症来研究,已经超脱了张仲景所说简单的鉴别诊断范围,不像我们现在把伤寒研究变成了《伤寒论》研究,特别局限。“伤寒有五”《内经》早有明训,尤其在是宋代的《圣济总录》中治疗“伤寒衄血不止”的茅花汤、竹茹汤、黄芩汤、金黄散(郁金、甘草、黄药子、黄柏),《太平圣惠方》治疗“伤寒心肺热毒,鼻衄不止,或兼唾血”的黄连散,治疗“伤寒鼻衄,可及一斗已来不止方”的黄药散(黄药一味),还有《普济方》“治少阴病气厥发衄者”的血溢汤(黄药、炙甘草、牡蛎、石膏),少阴病的厥逆,张仲景就是认为是个死证,后世《普济方》中,已经补充出了药方,这些对我的启发都是很大的。说明后世医家不局限于《伤寒论》中的鉴别诊断及禁汗等,已扩大研究范围,涉及治疗层面,经验丰富,方法众多。

主方叫作五白五黄饮

我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观察,自拟了五白五黄饮作为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的主方。它的组成:

白芷12g,桑白皮12g,白花蛇舌草30g,白茅根60g,生石膏60g,知母12g,甘草15g,粳米30g,黄连9g,黄芩12g,黄柏12g,黄药子6g,生地黄60g。

1日1剂,水煎成800mL,分4次饮用。取其清肺胃心肝之火而凉血养阴止血解毒作用。

除了学习张仲景用粳米护胃以外,这个方中均是不可或缺之品,所以没有提到什么是君药,什么是臣药,什么是佐药,而是群龙无首,团队力量。

论其加减,鼻衄为主的时候,加水牛角30g,必要时还可以加用羚羊角3g;鼻塞为主,加苍耳子12g,辛夷12g,薄荷15g,鹅不食草12g;疼痛为主,加乳香3g,没药3g,冲服;咳嗽痰黄,加栝楼30g,清半夏12g;大便不通加大黄12g,栀子12g;病程日久,体力不支,加人参12g。舌光红无苔,加五味子12g,天花粉30g,沙参15g,麦冬30g,白芍20g。食欲不振,加生姜15g,陈皮6g。

药物是关键,调养也是关键

清代高秉钧的《疡科心得集》提出:“至于药物之外的调养,此宜戒怒以养阳,绝欲以养阴,断炙煿,远酒面,以防作热。然后假之良医,滋肾清肺为君,开郁顺气为臣,补阴养血为佐,俾火息金清,降令胥行,气畅郁舒,清窍无壅,阳开阴阖,相依相附,脏腑各司乃职,自慎以培其根,药饵以治其病,间有可愈者。苟或骄恣不慎,或误投凉药,虽仓扁不能使之长生矣。”语重心长,深得我心。

医圣仲景在肿瘤方面的经验并不足,但他作了原则性的提示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较为常见,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05%~3.66%,占头颈部肿瘤的11.9%。高发于40~60岁,好发于北方地区。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的发病、病理、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在中、晚期的患者也很难区别,所以一起讨论。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以鼻塞、脓血鼻涕、疼痛与麻木、流泪、张口受阻、恶病质及淋巴与远处转移为主要临床表现。这样发病率不算低的病症,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不像肺痿和肺癌一样高度相似,这也是现代中医肿瘤专著很少提及这个疾病的主要原因。从主症上看,鼻塞与鼻鼾接近、脓血鼻涕和鼻衄接近。中医是抓主症的,这样说来,眼界就大开了。

我们所说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入里是形成肿瘤的重要原因。这个张仲景曾说过,所以在《伤寒论》第6条只做了原则性的提示就避而不谈了,因为这不是他要讨论的重点,同时他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经验也不太足。尽管如此,他对这种病的脉证、严重程度和预后还是给了相当的篇幅,原文是这样说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风温,显然不是我们理解的风热感冒,它的程度要多重,病因上是明确的,症状上“鼻息必鼾”是严重的鼻塞,这里有和第12条桂枝汤证“鼻鸣”相鉴别的意思,也有和之后提到的“鼻衄”相鉴别的意思。

正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所谓:“杂病衄者,责热在里;伤寒衄者,责热在表。”《伤寒论》46条:“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6条:“若头痛者,必衄。”而86条的“衄家不可发汗,发汗则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中的“衄家”,显然已经包括了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的患者。这里,我说它有鉴别诊断的意义,就在这里。

110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这条几乎就提示了以“衄”为主要症状的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的一些病因——如风温,加之误用火热疗法,以及到了中晚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甚至到了294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也未尝不是多种恶性肿瘤晚期的一种表现。

语音课评论问答:

学 员: “苟或骄恣不慎,或误投凉药,虽仓扁不能使之长生矣。”这处是不赞成用“凉药”的,为什么王老师却用“寒凉药”做主药?谢谢!

王三虎: 苟或骄恣不慎,或误投凉药,是不辨证的结果。我们现在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总结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学 员: 想请教王老师五白五黄饮药量或组方需要调整么?若鼻血或分泌物减少的话,还是守方要到1~2个月才能开始调?谢谢老师。

王三虎: 调整是当然的。

学 员: 请问阴虚、阳虚、痰湿、湿热、气虚的鼻窦恶性肿瘤都可以用五白五黄饮么?

王三虎: 恶性肿瘤往往是多种病机的交织混杂,所以我们只能以复杂对复杂。

学 员: 老师,黄药子安全范围是多少啊?

王三虎: 不超过10g。 CielUA4buzUQCn7twRHT/QzvHwFJD6jRqgIOqnF6DTHvMRx74A04uOhbHIQ5xg0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