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评审是国际上盛行的一种医院质量评估制度,通常称为医疗机构评审。医疗机构评审(healthcare organization accreditation)通常指的是由医疗机构之外的一个组织对这个机构进行评估,以判定这个机构满足质量与管理体系标准的符合程度。医疗机构评审作为有效的质量评价和管理工具,已赢得世界各国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施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并逐步通过评审来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医院运营绩效的提升。
医院评审以第三方评审为主,第三方评审是由区别于第一方(政府)和第二方(医院)之外的一方进行的评审,有着其独特的优势。首先,第三方评审有其独立性。在评估时脱离政府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影响。其次,第三方评审有其专业性。依靠组织自身的人才储备与学术优势,在选择评审主体、制定评审指标、处理评审数据、判断评审结果等方面更具专业性。最后,第三方评审有其连续性。在塑造医院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与质量持续追踪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医院评审工作并拥有全国性的评审组织。目前国际主流的医院评审体系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体系、国际联合委员会(JCI)标准体系、国际医疗质量(IQIP)体系、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EFQM)体系等。另外有些针对本国医疗机构但影响较大的评审体系,如JC标准体系、美国最佳医院评价体系(America's Best Hospitals)、汤森路透百佳医院排行榜(Thomson Reuters 100 Top Hospitals),德国KTQ,澳大利亚ACHS、EQuIP,日本医院机能评价研讨委员会,以及英国Bupa和HQS等,这些国家都有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评审标准。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最早开始医院评审工作,于1951年成立了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ospitals,JCAH),目前已发展为包括美国联合评审委员会(JC)及其国际部(JCI)标准体系、国际医疗质量(International Quality Indicator Project,IQIP)体系、美国最佳医院评价体系、汤森路透百佳医院排行榜等在内的评价体系。在美国,只有通过JC认证的医院才能优先获准进入国家医疗保险体系。IQIP体系通过在医疗机构的广泛使用,已被国际同行认可。美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已经连续发布25年,成为覆盖全美6000多所医院的最权威的医院排名。汤森路透百佳医院排行榜在美国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许多医院把进入百强榜作为其声誉资本和发展动力。
加拿大医院开展两类评估,一类是在1958年进行的由政府授权、加拿大卫生事业监督委员会(CCHSA)实施的全国统一的外部评估,另一类是医院实行的以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为基础的内部评估。日本在1987年成立“医院机能评价研讨委员会”,并于同年开展医院评审工作。1995年组织成立“日本医疗机能评价事业部”,于1997年正式开始第三方评审。2001年9月英国卫生部建立了星级医院评审会(CHAI),负责对医院进行星级评审。2001年德国成立透明质量管理认证委员会(KTQ),对各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进行质量认证。而新加坡则要求所有公立医院通过美国JCI认证等(表2-4-1)。
表2-4-1 国际上医院评审机构设立情况
国际医院评审机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完全独立的第三方评价(如ISO、JCI等)、受政府委托的第三方评价(如KTQ等)和卫生行政部门承担医院评审工作(如我国的“三级十等”医院评审等),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医院自身组织的评审。
国际上公认的医疗机构第三方评价指的是由独立于政府及医疗机构之外的一个组织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估,以判定其满足质量与管理标准的符合程度。第三方评价机构作为医疗机构评价的主体,切断了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联系,弥补了政府监管的不足,更有利于体现医疗机构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可信性。
国际上,第三方医疗机构评价主要分三类:
一是准入型评价,旨在通过国际认可的评定标准来衡量医院技术、服务、管理的实际状况。典型代表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9001质量管理标准认证、JCI国际医院评审、德国KTQ认证等。
二是排名型评价,如美国最佳医院评价体系、汤森路透百佳医院排行榜等。
三是监测型评价,主要是通过医疗质量数据动态监测帮助医院发现关键问题并改进提高,典型代表有美国的国际医疗质量(IQIP)体系评价。
准入型评价全面综合,但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效率;排名型评价专业细分,但主要停留于同行声誉等主观考量;监测型评价壁垒重重,但常态化与及时反馈更符合医院实际与发展趋势。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简称,该组织于1947年2月23日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是世界上最大、最有权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我国是ISO最早的成员国之一。ISO的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以便于世界各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交往,并发展和扩大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领域的合作。工作内容是负责制定除电工和电子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的国际标准。在质量管理标准上制定有ISO9000族标准,其中ISO9001是公认的有关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被认为是ISO9000族标准中最全面的部分,很多医院在进行ISO9000体系认证时都采用其中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ISO9000族标准是ISO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是关于质量管理的术语、指南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一系列标准,至今已被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为国家标准或地区标准,目前国内已有上千家医院导入其标准并通过了相关认证。ISO9000族标准可以帮助组织建立、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它并不局限于具体行业或经济部门,可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因此,ISO9000族标准也被称为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该系列标准经历了五个版本,分别是1987年版、1994年以族标准概念出现的版本、2000年版、2008年版和2015年版。
ISO标准中与医疗服务相关的标准可分为三大类,包括卫生信息标准、医用材料和设备标准及医学实验室标准,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有1SO9000族标准。
卫生信息标准由ISO卫生信息技术委员会制定,致力于卫生信息领域的标准化,使不同系统之间实现兼容性和互用性,数据统计一致性。目前已制定和公布的卫生信息标准覆盖了医学临床研究、医疗服务提供、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公共卫生和监控等领域。
医用材料和设备标准由ISO医用材料和医用设备技术委员会制定,目的是对医用材料和医用设备生产和检测环境、安全和风险、生物学评价等进行规范,包括外科植入物、外科器械、医用设备等系列标准。
医学实验室标准由ISO临床检验及体外诊断检测系统技术委员会制定,旨在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通过对硬件条件、业务流程和管理体系的严格规定,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持续改进实验室的检验质量。
ISO9000族标准由ISO9000、ISO9001、ISO9004及ISO1901四个核心标准组成,主要在机构、程序、过程、持续改进四个方面规范质量管理,即明确规定了为保证产品质量而建立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权限,明确组织产品生产必须制定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等程序,对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和不断总结,评价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有7项管理原则,分别是以客户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改进、循证决策及关系管理。
ISO9000的理念是关注顾客、追求顾客满意及满足相关方面的需求,如企业所有者、员工和社会等的需求。在管理中,ISO9000强调过程管理,如强调医院中的医疗服务诊疗过程、医学保障服务过程和医院管理过程等的管理。ISO9000强调以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从机构、程序、过程和持续改进四个方面,使组织的质量管理标准化。此外,还强调领导的关键作用和全员参与,注重运用循证决策和统计方法改进业务流程,要求产品服务质量要满足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并对产品生产过程、产品特性、产品可靠性等指标进行评价。
美国至今已建立了几套有效的评价体系,包括美国联合评审委员会(JC)标准体系、国际医疗质量(IQIP)体系、美国最佳医院评价体系、汤森路透百佳医院排行榜等在内的评价体系。其中美国联合评审委员会(JC)及其国际部(JCI)的医疗评审已发展为全球历史最久、影响最深、规模最大的评审体系,获得了国际上的普遍肯定,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1)JC标准体系
美国联合评审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JC)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质量与安全等方面工作,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医疗机构评审组织。
1913年美国外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ACS)正式成立,在1917年提出了医院最低标准,为医院标准的建立起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1951年ACS与美国内科医师学会(ACP)、美国医院协会(AHA)、美国医学会(AMA)、加拿大医学会(CMA)共同创立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ospital,JCAH)。1966年JCAH对工作做出重大调整,将标准完全修改成能够反映出医院可达到的最佳状况的标准。1987年JCAH将名称改为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 Organization,JCAHO),2009年更名为美国联合评审委员会。JC提供自愿申请的评审,其宗旨为“通过提供医疗服务评审及支持医疗机构绩效改进的相关服务,持续改进针对公众的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作为美国最大和最权威的医疗机构标准制定与评审组织,JC已通过自愿申请评审的方式评审了近2万个卫生保健项目。此外,JC还有一个著名的分支机构——JCI,其使命是通过提供全球范围内的评审服务,促进国际社会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
JC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类评审,其类型为医院、门诊服务、家庭护理、长期保健机构、行为医学服务、病理学与临床检验等6部分。评审包括3个步骤:调查、资料汇总和做出决定。评审调查根据评审手册中的各项标准进行,调查方法包括访谈、观察和文件回顾。通过JC评审的医院每3年需要进行一次复审。
JC是一个完全独立、非营利性和非政府的组织,通过评审促进医疗机构向公众提供高质量和安全的医疗服务。JC评审建立了良好的医院-评估机构-政府-保险之间相互依赖的机制,将医院评审是否达标与政府财政补偿和医疗保险联系起来,使得评审具有权威性与必要性。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医疗法》,明确规定只有通过JC认证的医疗机构才可以从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得到Medicare(残疾人、老年人的医疗护理计划)和Medicaid(穷人医疗救助计划)两大医疗保险的偿付,故通过JC认证对于美国医院来说显得非常必要。此外,JC的评价标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安全为目标,它对医院日常运行的每一个方面都设定评价指标并给予考核,从而促使医院规范服务行为,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安全度。
(2)JCI标准体系
JCI是国际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的英文缩写。JCI标准由美国联合评审委员会下属的国际联合委员会制定,用于除美国本土以外的医疗机构实施医院质量评估认证的国际统一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全球评估医院质量的权威评审标准。JCI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疗、护理、行政管理和公共卫生政策等方面的国际专家组成,宗旨是通过提供咨询、培训及国际评审服务,不断提高世界范围内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和安全。截至2018年,全球共有1049家医疗机构通过JCI认证,中国内地有99家通过认证。从国际影响方面来看,JCI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医疗认证机构,已成为世界各国医疗机构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
JCI标准(第6版)由参加评审的要求、以患者为中心的标准、医疗机构管理标准、学术型医学中心医院标准四部分组成。以患者为中心的标准由8部分组成,分别是国际患者安全目标、可及和连贯的患者医疗服务、患者和家属的权利、患者评估、患者的医疗服务、麻醉和手术医疗服务、药物管理和使用、患者及家属的教育;医疗机构管理标准由6部分组成,分别是质量改进和患者安全,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治理、领导和管理,设施管理和安全,人员资质和教育,信息管理;学术型医学中心医院标准由2部分组成,分别是医学专业教学、人体受试者研究项目。
JCI认证是以国际公认的标准作为评审基础,将质量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把要求每一家接受评审的医疗机构必须达到的标准列为“核心”标准,并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同时,JCI评审注重延续性,强调医疗机构在评审过程中不断自我总结和完善。其医院评审标准主要分两部分:其一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相关标准,其二是医疗机构管理的相关标准。
与JC一样,JCI评审包括3个步骤:调查、资料汇总和做出决定。JCI的评价过程是JCI总部向申请评审的医疗机构派驻调查员,评审调查员根据评审手册中的各项标准进行调查,调查方法包括访谈、观察和文件回顾。调查员在现场使用追踪方法学进行评审,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结合使用评审检查申请书中提供的信息;追踪一定数量患者对医疗机构整个医疗流程的体验;检查医疗流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或环节衔接处的表现。在具体评审过程中,调查员往往跟踪一个患者门(急)诊、入院、手术、出院的全过程,来现场观察医院各相关部门的管理是否规范和符合标准情况,并且较多地使用普通职工访谈、与患者交谈等方式获取信息,相对来说可以比较真实、可靠和客观地反映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最终通过JCI认证的医疗机构将获得评审证书,其有效期为3年。
JC1评审有5个特点:①以国际公认的标准作为评审的基础。②以患者为中心并强调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③要求全员参与,体现全员质量管理和民主决策;要求对医疗护理质量和各项保障服务开展全面评估,体现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④把要求每一家接受评审的医疗机构必须达到的标准列为“核心”标准。⑤评审过程的设计考虑到各国的法律、宗教和文化等国情。
JCI标准与ISO标准有许多类似的概念,其主要区别在于两者所关注的重点不同。ISO标准着重于要求对象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以求产品的规范统一。在医疗工作中ISO标准更关注过程,要求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需要一丝不苟地执行各项技术程序、操作规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医疗技术的临床效果。JCI标准则主要评估医疗机构的表现,鼓励持续的质量改进。
(3)IQIP体系
国际医疗质量(International Quality Indicator Project,IQIP)体系是由1985年美国马里兰医院协会首先使用的医疗质量(The Quality Indicator Project,QIP)体系发展而来的,已成为美国医院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并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和广泛使用。IQIP体系采用科学的检测方法及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评价指标来评价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效率,该体系共有250个经过科学验证的有效指标,分布在4个临床范畴:急性病治疗、慢性病治疗、精神病康复治疗和家庭保健。不同医疗机构的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选用指标,并将其作为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的工具。使用IQIP体系的医疗机构需根据自身需求定期按规范上传相关数据,评价机构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找到改进受评医疗机构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并按季度反馈评价报告。使用者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经验、资料共享,将自身的质量监测数据与国际上其他同类医疗机构的相关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发现不足以寻找改进办法。
(4) 美国最佳医院评价体系
美国最佳医院评价体系是由芝加哥大学国家民意研究中心(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NORC)在1993年提出的一套评价医疗服务质量的指标体系,以专栏的形式每年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所属的杂志和网上发布榜单对美国的医院进行评价。现已覆盖全美6000余所医院,针对肿瘤学科、消化病科、耳鼻喉科等17个医学学科领域分别进行排名。
评价方法是先将医学学科分为17个专业领域,不同医院的学科在相应专科领域进行排名,最后根据医院专科排名和数量产生最佳综合医院。评价体系所需数据来源于美国医院协会(The American Hospital Association,AHA)每年各医院上报的数据。在美国,入选最佳医院至少需符合三个条件之一。三个条件分别是教学医院理事会成员、医学院校附属医院、至少具备19项特殊医学检查服务技术中的9项。19项特殊医学检査服务技术分别为血管成形术、心导管插入术、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T、同位素诊断装置、乳腺X射线检查、体外冲击波治疗装置、核磁共振、外科重症监护、新生儿监护、肿瘤服务、儿科重症监护、开放心脏手术、PET、SPCT、超声、生殖健康、移植服务、X射线。
2004年在德国卫生部的支持下,由德国医学协会、德国医院协会、德国护理协会、德国医师协会和德国联邦健康保险公司共同组建的公益性公共管理机构——德国透明质量管理认证委员会(Kooperation für Transparency and Qualität Management,KTQ),是德国目前最权威的医院评审机构。KTQ曾在2001年以“德国医院评审透明及合作组织”的名义正式实施医院评审,故多认为KTQ成立于2001年。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科学合理的医院管理制度和标准,受德国政府委托对各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进行检查和质量认证。KTQ标准是为开展医院质量认证而制定的医疗评价标准,出发点是以患者为中心,并将医疗机构质量结果在PDCA循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目前已经有1000余家医疗机构通过评审认证,通过KTQ认证的医院,保险公司会对其免除许多医疗费用支付的审查和审核程序。
澳大利亚卫生服务标准委员会(Australia Council on Healthcare Standards,ACHS)前身在1974年成立,1976年得到澳大利亚政府授权,在1988年更改为现名,对澳大利亚医院进行评审和监督。ACHS和JC一样也是一个完全独立、非营利性的第三方组织。评审标准由澳大利亚医学院、医学专业人士协会及政府和患者的代表共同讨论决定,其目标是与医疗服务工作者合作,共同促进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促使医疗机构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1996年,该组织推出新的医院评审指标体系——“评估和质量改进项目”(Evalua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EQuIP)。该项目评审周期为4年,包括医疗机构每年的自我评估、每2年一次的定点调查和每4年一次的专业机构检查。EQulP包括临床、支持和治理三方面。
1985年,日本医师协会和日本厚生省共同成立医院机能评价研究会,并在两年后制定了《医院机能评价手册》。1987年,日本医院机能评价研讨委员会宣告成立,并对本国的6433家医院进行了评审工作。1993~1994年,医院机能评价研讨委员会听取患者和医疗保险方代表的意见,确定建立作为事业单位的第三方评价组织,该组织拥有独立的财团法人机构。1995年7月,日本医疗机构质量评审组织——日本医疗机能评价事业部正式成立,该组织由国家和各医疗团体共同出资成立,组织的日常运营主要依靠社会捐资和评价收费,于1997年正式开始实施医疗质量评审工作。该评价标准主要包括6方面内容:医院的宗旨和组织机构,地区居民保健需要的满足程度,诊疗质量的保证,护理服务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患者满意度和信任程度,医院经营管理的合理性。
日本医院的评价从自身评价到第三方评价实现了一个重大转变。在此过程中,日本探寻并建立适应本国医院的基本评审标准,并逐步完善以质量为核心的评审指标体系。其目的在于向国际医疗机构评价标准靠拢,并侧重于对评价工具的开发和应用。
国际上各个评价体系尽管各有特点,但都聚焦于“以患者为导向”和“质量持续改进”这一核心。其评价标准遵循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来评价医疗机构的水平。评价模式是关联、动态的循环过程。评价内容则不停留于医疗机构的设施、人员构成等基础层面,而是重点关注医院就诊流程,关注患者就诊服务的质量等问题。国外医院第三方评价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三方评价组织的建立,法律保障至关重要。如美国《医疗法》中明确规定只有通过JC认证的医院才有资格从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得到Medicare和Medicaid两大医疗保险的偿付;德国《社会法》规定德国医疗机构必须通过KTQ医疗质量保障项目,并且凡是通过KTQ认证的医院,保险公司会对其免除许多医疗费支付的审查程序;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认可ACHS的评估认证标准并承认其评估认证结果,此外政府还购买其评价服务用于政府工作中;日本政府为第三方评审的访谈审查提供政策保障并加以支持等。由此可见,政府对第三方评价的开展无疑是非常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国际医院评审多由第三方评审组织完成。不同国家或地区均成立有健全、完善、独立运行的第三方评审组织,国际医院评审组织绝大多数为完全独立、非营利性和非政府的医疗机构评价组织,能够确保评审过程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公正性,使其评审结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国际上的评审体系多注重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评价。如JC由美国外科医师学会、内科医师学会、医院协会、医学会及加拿大医学会联合成立,其理事会自1982年以来吸收公众代表加入,以促进理事会更好地履行职责。公众代表中有律师、法律教授、大学校长、基金会主席等。现在JC理事会的成员共29位,其中公众代表6位。KTQ由德国医学协会、德国医院协会、德国医师协会、德国护理协会和德国联邦健康保险公司等组织参与。中国台湾医疗质量策进会由台湾医院协会、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私立医疗院所协会等参与。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使得这些评审机构能实时听取不同层面、不同方向的声音,以便及时调整和持续改进评审工作,并且与不同的参与组织相互监督,形成社会监督机制。
评审机构的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随着时间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在不断改进。评价人员的确定和培训有特定的规程,评价程序及方法持续更新,这样科学合理。美国JC评审标准每两年修订一次,并对医院资质每三年进行一次复审。JCI以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和患者安全目标为中心,也在不断更新标准。2014年JCI发布了第五版医院评审标准,2017年发布了第六版医院评审标准。德国KTQ标准的更新拥有固定周期,一般每两年更新一次,其认证的有效期为三年,同时规定有效期满六个月时,医院就需要重新再申请KTQ认证。澳大利亚ACHS的评审周期为四年,且获得证书后,每两年进行一次定点的调查,每四年需要进行一次专业机构的检查。
第三方评审机构多为独立、非营利和非政府的评审组织,其运行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第三方评审机构根据政府需求而完成的周期性评审,由政府出资购买其评价服务,即政府购买模式;另一种是第三方评审机构协助和指导医院医疗质量和管理的持续改进而进行的医院评审,由受评的医疗机构出资购买评价服务,即评审机构购买模式,如JCI评审需要提前支付检查费用和评审员的差旅费。
开展医院评审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及促进医院服务标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其目的主要有4个方面:①从政府角度,通过制定针对本国医疗机构的医院评审标准,建立医疗服务质量保证与改进制度,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②从医疗机构角度,通过医院评审发现自身在医疗质量与医院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借助咨询、培训等手段解决问题,提高患者的满意度。③从患者的角度,通过医院评审更清晰地了解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安全等方面的情况,选择出适宜、安全和优质的医疗服务。④从医疗国际化角度,通过国际主流的评审组织认证,不仅能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水平与医疗管理水平,而且也使得医疗机构发展国际化。各国医疗机构深入交流、协同发展,有利于出色的医疗技术与管理水平的快速更新与迅速推广。
但是,在追求质量认证的同时,也要正确理解医院评审认证的结果。正如ISQua(国际医疗健康质量协会)所指,认证不是一个可以解决所有质量改进问题的万应灵药,但是它可以为需要改进的领域提供一个系统的解决路径,同时也可以成为医疗改革的有力工具。
中国在1989年启动了医院分级管理与评审,由于一些原因,医院评审工作曾一度暂停。伴随着新医改的步伐,在总结第一阶段评审工作和借鉴国际医院评审方法及经验的基础上,本着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目的,卫生部重新修订了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并于2012年开启了新一轮等级医院评审。中国台湾地区也于1978年开展了医院评审,评审经历了5个主要阶段。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医院评审工作上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20世纪 70 年代末,丹东医院开展“文明医院”活动并由此拉开了我国医院评审工作的序幕。至此,我国医院评审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是1989~2007年的医院评审启动与总结阶段和2008年新指南发布实施阶段(2008年至今)。
1989年11月,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医院分级管理的通知》和《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标志着我国医院分级管理与评审工作正式启动;1994年2月,国务院颁发《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医疗机构评审制度”,标志着我国医院评审正式纳入了法制化轨道;1996年11月卫生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搞好医院分级管理和医院评审工作的通知》;1998年8月,卫生部发出了《关于医院评审工作的通知》,决定暂停医院评审工作,以便“实事求是地认真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切实纠正错误”,历经 10 年的医院评审工作告一段落。
在这10年中,我国医院评审工作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探索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暴露了部分医院在医院评审工作中存在形式主义及由于评审评级捆绑导致弄虚作假等问题,对评审工作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反思、总结和探索开展新一轮评审工作的过程中,卫生部积极借鉴国际医院评审经验,于2003年委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与美国医院联合委员会合作,引进国际医院评审标准;2004年在北京的4所部属医院,以及二、三级医院进行医院管理评审试点;2005年3月,卫生部以“医院管理年”为契机发布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并以此作为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进行“指导、评价、检查和监督”的根据。但直至2007年,全国医院等级评审仍处于暂停阶段。
2008年5月,卫生部发布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 年版)》;2011年4月,卫生部在总结第一轮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同年9月公布了《医院评审暂行办法》,11月公布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布,标志着第二阶段医院评审工作即将开始。2012年,卫生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等级医院的评审工作,同年3月,卫生部颁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医院评审工作的通知》,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委托具备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实施评审的技术性工作。
2011年版的医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相比以往更加强调“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等医疗核心内容,更加注重医院制度建设过程和精细化管理,将评价重点放在改进服务管理、加强护理管理、推进规范诊疗及单病种费用控制等工作落实上,新增社会评价内容,不再鼓励医院超规模扩张。评审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指导医院走以内涵建设为主、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2011年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共有7章72节,内含391条标准与监测指标,内容上有坚持医院公益性、医院服务、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医院管理、日常统计学评价指标7个方面。《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运用质量管理 PDCA 原理,采用A、B、C、D、E五档表述方式,A档为优秀(PDCA),B档为良好(PDC),C档为合格(PD),D档为不合格(仅P或全无),E档为不适用。评审判定原则按照要达到A档(优秀),则必须先符合B档(良好)的要求。例如三级甲等判定应符合C≥90%、B≥60%、A≥20%,其中48项核心条款中C=100%、B≥70%、A≥20%。
2012年开展的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评审理念创新
新一轮医院评审在理念上充分融入了“以患者为中心”和“持续质量改进”的思想,评审工作紧紧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等核心内容展开。
(2)评审机构和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评审机构上明确提出医疗机构评审是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评审委员会或卫生行政部门授权的第三方机构或组织完成,在评价方式上新增了社会评价及指出开展第三方评价。
(3)重视评审工具的运用
如追踪方法学被应用于医院评审及强调开展 PDCA 循环模式等。
(4)增加了医院公益性评价
如参加并完成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社会公益项目及边远地区医疗服务援助等项目。
中国台湾地区于1978年开展医院评审工作,经历了教学医院评审时期(1978~1987年)、医院评审暨教学医院评审时期(1988~1998年)、委托民间办理时期(1999~2004年)、新制医院评审时期(2005~2010年)、医院评鉴时期(2011年至今)5个主要阶段。
早期的中国台湾卫生部门主要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刺激公立医院进行医院评审。在1988年实行全面医院评审后,只有通过评审的医院才能签订保险合同,并且保险的给付比例与医院等级挂钩,以此来促进中国台湾地区医院的改革,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1999年,财团法人医院评审暨医疗质量策进会(简称医疗质量策进会)成立,由此开始了民间第三方评审机构协助评审工作。在采用第三方评审之后,中国台湾逐渐构建起以患者为中心、以各个小区为基础的评审体系,打破了重视病床规模和科别设置的传统分级管理思维模式,并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鼓励医院发展自身优势和专科特长。此外,中国台湾医院评审制度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健康保险的给付比例与医院等级挂钩;二是评审工作以三年为一周期,并且进行每年一次的不定时追踪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