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概况

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迅速,全年卫生总费用及GDP占比逐年上升,过去几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医疗机构结构逐步改善,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等。其中公立医院集中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是我国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过其官网发布的数据显示,至2017年3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6万个,公立医院12608个,占比1.28%;2017年3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6.8亿人次,而公立医院2.5亿人次,占比36.76%;同期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2036.4万人,而公立医院1324.7万人,占比65.05%。根据公立医院数量、诊疗人次和出院人数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比例可看出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我国针对这一现象早已开展与公立医院发展相关的工作部署。2015年5月8日和17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相继公布了《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把公立医院的改革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较以往有了较为实际的动作和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对公立医院实施科学管理,是医疗改革的重点。

根据“管办分开”要求,当下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存在6种模式。2010 年 11 月,相关课题组对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中的8个城市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各试点城市根据各自情况,探索了不同模式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设计了不同的“管办分开”形式,主要为以下六种:管委会模式、医院集团模式、医院管理机构模式、医院发展(投资)中心模式、卫生行政部门“管办一体”模式及医院自主管理模式。

(二)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存在问题分析

1.卫生资源不足,医疗资源分布集中

2010年我国总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19.45%,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4.5%,即使近年来卫生总费用不断增加,但卫生资源仍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生存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变化客观上导致人们医疗需求的增加,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现有医疗条件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并深化,而医疗资源的集中更是供需矛盾暴露的导火索。

“看病难”本质上是一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表现。我国的大部分医疗资源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城市,而城市里又都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大医院。农村合作医疗效果不佳,缺医少药问题见怪不怪,导致整个医疗体系呈现“倒金字塔”形。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中的大医院,难免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理性人的最优医疗消费倾向亦会造成医疗资源的稀缺。

2.医疗机构性质定位不清

医疗体制改革中,将市场机制引入医疗行业是目前世界各国医疗改革的总趋势。实践表明,市场竞争有助于医疗服务效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约束成本之效。但是市场有其失效区,医疗服务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行业,该行业内存在很多外部性及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医疗服务市场调节无法完全发挥其应有的市场调节作用。过多依靠市场来解决居民医疗卫生的问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将极大地丧失。政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本身无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优,因此,市场失灵使政府的参与成为必要。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得很多医院成为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医院由公共服务的非营利供给方转变成为营利活动的追求方,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从根本上看,正是由于医疗机构性质定位不清,使得部分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放弃了原有的责任和义务,以盈利为目的。同时由于过度集中稀缺性的优质医疗资源,导致医疗服务非均衡化和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

3.医疗保障不全面,供应体系尚未健全

我国目前推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在覆盖范围上还存在很多盲点,无力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的特困居民和社会弱势群体(如很大一部分少年儿童、老年人及无法就业人员等)缺乏有效的医疗制度来负担其医疗费用。而我国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也才刚刚起步,政府的重视程度及支持力度都还有待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需求逐渐有着个人独特的见解,呈现出多元性和不一致性。目前单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难以满足部分人的需求,同时社会保险类别按属地原则对应不同的风险池,使得我国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金不可持续、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呈现碎片化,亦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而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过于缓慢,尚无能力对人们的健康医疗提供有力保障。

4.医改政策落实缓慢

有调查表明,分级诊疗制度在推进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双向转诊比例失衡,出现“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流失严重,医疗能力不足,乡村医生普遍存在“四低一高”现象,即学历低、职称低、能力低、工资收入低、年龄高。

政策落实的缓慢和政府职责的不到位也有着一定的关系。长期以来,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存在重扶持、轻监管的倾向,对卫生政策的实施缺乏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5.社会资金进入困难

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下,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满足群众所有的医疗需求。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还必须吸引社会资源,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政府、社会、个人多渠道筹资的办法,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但就目前来说,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仍然比较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其主要原因:一是公立医院享受免税与补贴政策,因而在服务收费方面有着先天优势,民营医院难以开展公平竞争;二是一些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目的是追求利润,在医疗质量与经济效益之间往往倾向于后者,不符合群众期望;三是一些大中型公立医院的股份制改革存在着政策困难等。

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与展望

(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回顾

第一阶段是1978~1984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陷入停滞状态,因而本阶段是恢复与改革之间的过渡时期。其间主要进行医疗机构内部的一些调整,但是这些调整都只是管理上的修修补补,并没有涉及体制上的变革,所以说这个阶段只是医改的“孕育期”。而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合作医疗体制迅速衰落,绝大多数农民陷入没有医疗保障的境地,医疗体制改革在这一形势下得到不断酝酿。

第二阶段是1985~1991年。1985年医改正式启动,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这一时期改革主要关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政府的主导思想在于“给政策不给钱”,财政投入逐步减少,医疗机构逐步市场化,医院自主权逐步加大。虽然涉及体制问题,但是本阶段的改革更多是模仿了其他领域的改革,改革仍处在初级阶段。标志医改正式启动的事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85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局厅长会议;另一个是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同)《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

第三阶段是1992~1999年。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卫生部贯彻文件提出“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卫生部门工作会议中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而该项卫生政策刺激了医院通过创收来弥补收入不足的行为,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发挥,造成“看病问题”突出,群众不满情绪剧烈的后患。针对医院注重效益而忽视公益性的倾向,卫生部门内部也展开了一系列争论。因此这个阶段仍是在改革探索中,伴随着医疗机构市场化的是与非的争议,各项探索性改革仍在进行。总体来看,该时期的医疗体制改革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下一阶段去解决。

第四阶段是2000~2008年。2000年3月,宿迁市公开拍卖卫生院,拉开了医院产权改革的序幕。城镇医疗改革陷入市场化的“泥淖”,卫生总费用的飙升、国家财政与社会保险承担医疗保障份额的大幅下降,导致居民个人卫生支出从1980年的23%上升到2003年的57%。2004年,一份名为《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报告显示:我国城市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人口占44.8%,农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人口占79.1%,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渐突出。本阶段是各种趋势交叉最多的一个时期,市场化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尤其是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暴发以后,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的争论也逐渐深入,这为下一个阶段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第五阶段是2009年至今。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摒弃了此前改革过度市场化的做法,承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特别是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在医疗保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在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方面都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至今为止,医疗保险对国民已经实现了高覆盖。从1998 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到2002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再到2007 年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据统计,目前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人数已超过13亿,覆盖率达96%以上。

(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自2009年新医改以来,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医疗卫生体制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国民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②对医药卫生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可及性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费保障和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和水平也有所提高。③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切断了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的联系,促进了科学合理用药。基本药物覆盖至各个医院,许多私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逐渐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④政府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模式,稳步试行医疗改革新政策。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有所加快,从试点开始,点面扩展,稳步推进。据调查发现到2017年为止,全国范围内20个省份、242个城市和其所有县(市)内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已经全面铺开,321个城市被纳入分级诊疗试点范围内。除此之外,一大批切合实际情况、可推广实施的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初见成效。

(三)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展望

1.加大财政投入,合理分配卫生资源

政府投入的长期不足是导致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体现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国民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也需要国家资金的支持,而且公共卫生事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缺乏中央财政持续的、强有力的资金投入会造成公共卫生系统效率低下的现象,进而极大地影响国民对医疗卫生的获得。对此应加大医疗财政投入,强化政府筹资职能,确保医疗卫生体系正常运作。

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是缓解医疗服务不公平的有效手段。一个良好的医疗服务架构应呈“正金字塔”形: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使之成为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础,再在此基础上发展高水平的专科医院和大型综合性医院,以适应不同患者对各自医疗卫生的个性化需求。因而政府的卫生资源投入切莫过于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医院、轻小医院,重治疗、轻预防等,而应该注重一些符合公众利益的、具有更大社会效益的基本医疗服务、农村卫生事业、预防保健等工作。努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合理分配卫生资源,加强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防止医疗资源向高端服务和高购买力地区集中,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差距,强化政府的分配职能,让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2.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平衡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与功利性

近些年来,医疗卫生服务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问题和服务提供方的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投入不足、监管不到位等。因而政府除了加强筹资与分配的职能外,还要加强监管职能。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应对各种形式的医疗机构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督,防止其以非营利之名行营利之实,完全抛弃公益属性,强化政府对医疗服务体系的干预,促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健康方向发展。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我们既要扫除医疗卫生体制依赖“经济增长”的误解,又要认清医疗卫生服务的双重性,既要发挥其应有的公益性,又要使其发挥出自己的经济效用。妥善处理多方关系,例如针对部分公立医院取消挂号费而导致收入减少的问题,应尽最大努力妥善解决,实现公益性与功利性的平衡。

3.逐步建立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医疗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器。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有三个,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该体系将城乡居民分成二元化体系,已逐渐落后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在未来的改革中,必然要逐步打破二元界限,建立起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也可以避免体制分割所造成的利益集团分化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而破除二元结构,需要逐步推进。发达地区可以率先实行城乡一体化,并允许经济落后的城乡之间医保有所差别,待条件成熟以后逐步实现城镇与农村医疗保障的整合。

除了国家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外,政府亦应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体系,切实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民、困难户、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城镇中的低收入者、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医疗卫生保障问题。同时还应积极推动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

4.稳步推进政策实施,积极探索改革新措施

在医改方案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受到了广泛的认同,积极推动医疗机构实施按疾病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负责不同疾病的诊疗并引导患者有序就诊和转诊的分级诊疗制度是政府推荐政策的方向。

除了稳步推进相关医疗政策的落实外,还应积极探索改革新措施,通过试点摸索方案的合理性,并加快有效方案的实施。如被高度认可的“医药分离”方案,探索落实医疗机构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条件的医院门诊药房可探索成为药品零售企业的路径,为实现医药分业管理做准备。另外,社会上认可度较高的改革方案还有医保监管方和运营方的分离、医院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多元化医保模式的介入等。

除了以患者视角积极探索医疗改革外,也应该从医疗服务提供方角度考虑,提高医护人员社会地位,确保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等。

5.积极鼓励社会办医,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

目前我国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原因在于公立医疗机构过多,对医疗市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垄断,既抢占政府医疗支出的比例,又无形中挤压了社会办医的空间。为了促进医疗行业的良好市场化竞争,更好地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平衡和医疗服务提供单一化的问题,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健全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鼓励社会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院,加大医疗领域的开放程度,打破垄断,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质优、价廉及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在鼓励外资和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同时,也要注意抓紧研究医疗服务市场的准入制度、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的监测制度、医疗执业风险保险制度等,对医疗服务进行有效监管。 C3bewwFEZ9CL5TNGQJo5WTsJ2G9XljUxqtu+DFfpatrI6OI7LSMnoBgcFNnfvCm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