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清代皇帝研究

皇帝制度,并非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它也包含“皇帝”这一政治人物。“历史是人类自觉活动的产物……离开了人,就无所谓历史” 。“人”才是历史的核心,历史活动的开展均离不开人的参与,有了人才有了历史。但是“就单个个人而言,在多数场合下影响总是很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有集中和代表着许多个人的意志和行动,亦即阶级的、集团的意志和行动才是强有力的,才能够在历史的戥盘中显示出分量”,这其中“杰出的历史人物最善于体察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群众的意愿,最能够反映本阶级的利益,把社会发展已经成熟了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并且能够动员和组织群众,为实现某个历史目标而努力奋斗。个人的行动可以在历史上发生巨大的作用,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由此来看,在历史长河中纵横捭阖的关键人物对于历史的进程与方向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作为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其无疑是影响这一进程、方向的关键性因素,对于皇帝的研究可以说是了解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清朝是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个王朝,自太祖起兵直至宣统退位,一共存在十二位皇帝。而围绕着这十二位帝王又存在着许多类似于“皇帝”的政治人物,如多尔衮曾追封皇帝,孝庄太后、慈禧太后也对清朝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慈禧太后,其成为清末中国的实际掌权者,更是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人物。因此,本章在考察清代帝王的研究成果中,也将上述三位影响清朝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一并囊括在内。学界对于这十二位皇帝及相关人物的研究成果显著,由于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史家各自的立场、政治理念、史学观念等迥然不同,导致对于清代皇帝的评价自然也呈现一种难以下定论的局面。百余年来,清代皇帝研究逐步走过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研究特点。民国时期是清代皇帝研究的第一阶段,自宣统退位之后,清代皇帝即已经引起部分史家的关注。但是此时期由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对于清代帝王的评价并不甚高,虽有史家进行反驳,但是并未形成主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史学”期间,中国史学界百家争鸣,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大框架下客观地讨论了清代帝王的历史评价问题。“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出现,史学界受到严重影响,影射史学主导着历史研究,对于清代皇帝的评价也受到波及,此近三十年时间是为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史学研究回归正轨,在继续坚持传统的史学研究之外,由于各种史学思潮与方法的兴起,对于清代帝王的研究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向,是为第三阶段。各阶段的研究成果,以待下文。 0Bu69ZFGzvRH4PHjRYAIYsQ7uZZHFQH4V8AmhTnIwrlofqQkYqPJin5lILTCMI8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