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启蒙教育办园特色要挖深基础,才能走得长远。控江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课程设计的依据是什么?我们认为“基于幼儿、基于发展”是首要,同时,要深刻理解和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等“幼儿科学教育”相关目标与要求,落实其核心价值。
3-4岁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增强,看到新奇事物会主动接近,专注地看看、动动,探索其中的奥秘。小班幼儿正处于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发展阶段,科学探究更依赖于真实具体、现象一目了然的情境和反复的操作感知活动。在操作摆弄物品时,他们逐渐认识了事物的属性,如大小、长短、简单的形状等,对自己日常喜欢、熟悉、可反复操作的事物更容易表现出关注与探究的兴趣。例如,问小班幼儿会选择探究什么样的车和喂养哪种小动物时,他们一般都倾向于选择玩具车和故事与儿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白兔。教师组织科学活动时,应为幼儿提供充裕的时间,让他们从事自选活动,鼓励他们探索,满足其好奇心。
4-5岁幼儿有意行为开始发展,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活泼好动。中班幼儿对生活中时有接触但不太熟悉的事物更容易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喜欢观察特征明显、多元、有变化且好玩的事物与现象。他们开始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其探究的视野从点扩大到面,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围绕问题进行整体有序观察或两两比较探究。教师应针对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有目的地组织观察、发现等科学活动,指导幼儿用感知、实践、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5-6岁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合作意识逐渐增强,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他们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信心和创造欲望的多变性玩具。他们能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可能。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表现欲望强烈,他们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科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大班幼儿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可探索的材料,鼓励用多种方法发现问题,通过收集与交流信息来拓展探究的范围与内容,并使探究活动向纵深推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其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幼儿园科学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探究工具和材料,创设适宜的探究环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挥形象思维,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也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指南》“科学领域”发展目标中包含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而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能拓宽幼儿的视野,使幼儿获得早期科学经验的积累。科学领域的发展目标还包括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这就更不能脱离幼儿园科学活动这个载体,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为幼儿提供丰富而有趣的操作材料,创设适宜的探索环境,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对幼儿在探究中观察、比较、分类、概括、分析、实验验证、计划和实施调查、记录和收集信息等方法在多样性和程度上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引导幼儿综合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幼儿科学探索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那就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自然界充满着许多诱人的奥秘,所以大自然是幼儿学科学的最好课堂和材料,这又有利于“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发展目标的实现。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上海市学前教育机构课程编制、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的依据,它指出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学前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认识与探索的兴趣。幼儿所需要的探索世界的内容有:亲近动植物,观察、了解、照顾它们,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初步了解人类取得的科学成果,尝试用简单的科学方法探究问题,喜欢动手操作与实验;关注、收集、交流周围环境中的信息,并对此产生兴趣,逐步扩大探索实验。《纲要》指出选择、编排教育内容要依据目标进行,应该建立在幼儿直接体验的基础上。因此,幼儿园要组织和引导幼儿进行各种探究活动,组织幼儿在生活中进行多样化的科学活动。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重要概念,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对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经典的话语莫过于“跳一跳,摘桃子”。“最近发展区”强调的是激发形成正处于成熟过程中而又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机能。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学习兴趣,带着兴趣,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从而很快地使幼儿的脑细胞活跃起来,这样就能激发幼儿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能真正做到“跳一跳,摘到桃子”。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必须对幼儿的两种发展水平都有着明确的了解,并且尊重幼儿现有发展水平上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水平的幼儿组织不同的科学活动,提供不同的活动材料,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要。要想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教师一定要提供良好的“脚手架”,也就是在科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适宜地提供挑战区域材料,扮演“支持者”的角色,指导和帮助幼儿运用合适的探索方法去获得成功,为幼儿提供一个有效的支架式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幼儿顺利突破“最近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