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玲珑校舍 学友情深

新新中院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最初是用于中学生住宿的,故名新中院。中学脱离交大后,则作为大学低年级学生宿舍。这是徐汇校区第一幢独立的学生宿舍。

自19世纪90年代初,上海建筑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文化、教育、宗教、医疗等各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各类学校建筑,大多为西方复古样式,而中学校舍建筑相对比较简陋,一般都是二层或三层,在楼的外围设置拱券或者柱式的敞开游廊,供人们在其中喝茶、聊天、乘凉、观景。相比于上海同时期的中学校舍建筑,新中院虽然也是典型的“外廊式建筑”,但显得更为质朴典雅。

此建筑形式起源于印度、东南亚等殖民地区,是英国殖民者为适应热带气候而创造出的一种形式。最早来到上海的殖民者,多数来自东南亚殖民地,因此直接拷贝了那边的建筑形式,被称为“康白渡式”(Compradoric Style,即买办式风格)建筑。不过因为上海的气候不同,冬天要比东南亚冷得多,所以第二批翻造在上海租界的建筑就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因此在今天,上海保留了为数不多的这种外廊式建筑,新中院算是其中之一。

刚建成时的新中院,由于傍河而筑,比较潮湿,夏天蚊子很多,学生们不堪其扰。这种互相联通的围廊式结构,遮风挡雨的玻璃天棚,宽敞的公共活动空间,既满足了采光、通风等功能上的要求,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当时,新中院共有20来间狭小的房间,每室住4~6人,约可容纳百人。宿舍内没有卫生设备,只在天井内设有梳洗用的公用水斗,学生们一早起来,就在此素面相对,带着牙膏、肥皂沫星子聊天说笑。天井其实就是一个室内运动场,午后就喧闹起来,爱运动的学生在这里打篮球或踢足球。二楼还辟有一间活动室,可以下棋、打乒乓球。所以,尽管条件相对比较艰苦,但学生们安之若素、其乐融融,甚至当他们住到条件优良的执信西斋时,仍怀念在新中院度过的美好时光。

早期新中院

新中院外廊

1927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大读书,包括预科3年和本科4年。实际上预科(相当于高中)时学校有许多优秀的教师、名教授亲自任教。我们在“中院”的教室上课,住宿则在后面的“新中院”。我们6个同学住一个房间,新中院楼上楼下全部是宿舍,很热闹。

——张煦,中国科学院院士

新中院的康白渡式建筑风格

1935年我考取了交大机械工程学院。入学不久的一个晚上,躺在校园大草坪上,望着星空,憧憬未来,深感任重而道远。大学一年级同学住在新中院宿舍内,我与盛幼豫、许渊泽、李维桢三同学合住一室。李与我同专业,短小精悍,爱好英语,现侨居墨西哥。1939届同学在校四年正值日本军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国。1935年12月的一天晚饭后,忽然有同学在新中院楼道大呼“游行去!”原来是上海各大学学生举行大游行。

——糜若虚,1939届机械工程学院校友

新生入学,一部分住在新中院,一部分住在中院。我本来考入电机学院,故住在新中院。新中院是新造的二层未漆楼房,各室之间都有走廊相通。邻室同学,在走廊上相见, 掌而谈,有的同学有时在走廊上踢足球,健康活泼。课余生活,令人怀念。我们同室5人互相照顾,亲若兄弟,我至今仍时时想起那时的快乐光阴。

——傅景常,著名机车设计制造专家 3wofbUO82YSQfUEnl0n4wrL8C7Xxk35Xvu3dqD88cp7ZEw9zM9gatv3azwwNwzp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