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历史变迁 一脉相承

经过建校初期的发展后,1905—1927年,学校进入了以工科为主的转型发展时期。

1905年,学校改隶商部,更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开设了铁路工程班,制订了“讲求实业,以能见诸实用为要旨”的办学方针,培养工商专门人才。1906年因隶属关系的变化,又更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民国成立后,学校改隶交通部,并易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堂”。

1907年,唐文治主持校政,他坚持“工科为主”的办学方向,执行“求实学,务实业”的办学主张,停办商务专科,在铁路专科之外,增设电机专科,这成为我国电机工程教育的首创。学校由此进入创建近代工科高校的时期,参照西方工科大学教育模式,建立了自己的课程体系,纯粹科学与工程技术课程占80%以上。聘任教员注重真才实学,教学实施强调学以致用,大大加强了实验学习。

20世纪30年代校园规划鸟瞰图

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占领的校园

这一时期,由于隶属关系频繁变更,建设经费短缺,发展速度缓慢,学校主要接受各级校友和上海有识之士的捐款,维持校园建设。图书馆、北四楼都是因为得到捐款支持建造起来的。

1928—1937年,是学校的高速发展建设时期。学校改隶铁道部,并由铁道部长孙科兼任校长,1930年孙科辞去校长职务,由铁道部次长黎照寰继任校长。此后他主持校务长达14年,改变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校领导更换频繁的局面。与此同时,上海等地一度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这一形势从客观上为交大得以巩固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的基本建设得到了很大改观,教学体系日臻完整,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办学特点和良好的教学作风,学生人数不断增长,英才辈出,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前“交通大学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在经费较为充裕的情况下,由著名建筑师邬达克对校园西侧新获得的大量空地做出了扩建规划。这次规划延续了之前的平面关系,并有效利用了新的空间。新规划的建筑包括行政功能、公共空间、体育建筑、实验楼等,满足了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使交大初具现代校园形态。很多重要建筑如执信西斋、工程馆、总办公厅等都于此时建造,校门也得以改建。

1937—1949年,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学校进入了曲折发展的历史时期。1937年11月,日本宪兵队侵占交大校舍,学校不得不暂时借居到法租界内维持上课。此时重庆的交大校友鉴于后方抗战和建设情况,急需大批交通工程人才,致函母校,希望母校迁渝。1940年秋,交通大学分校在重庆小龙坎成立并开始招生。抗战期间,后方的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以及西北等省和地区的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等方面亟待发展,加之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即,上海总校朝不保夕,交大重庆小龙坎分校的规模开始不断扩建和发展。在上海,租界的形势日益恶化,1941年学校为避免为日伪接管,正式改名为“私立南洋大学”。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9月学校就积极争取复员东返,到1946年3月全部返回上海。至此交大结束内迁的历史,在徐汇老校园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局势动荡,交大校园基本处于发展停滞状态。抗战胜利后,学校获得资金在体育场西侧空地建设了文治堂,在体育场北侧建造了科学馆,这是此时建设的仅有的两座大型建筑。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开始发展,恢复和发展教育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1954年,根据中央和上海市的计划,学校做出校园扩建的总体规划,不过由于南侧拆迁困难和后来西迁闵行校区的实施,这次的规划方案并没有实现。这一时期,由于学校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需要更多的教学楼,新建楼、新上院等优秀建筑纷纷竣工,学校发展终于又步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校园整体风貌 TwEgi5bi248T2KM4/WV/CXMQ/Kq+ONjyuIxGV2kLhMtFlby5TN6nMbZMdq7iDa8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