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建设方向正确、方式科学的社区治理体系需依托于党的领导。换而言之,新时代下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以党建引领汇聚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建设。浦东开发开放30年以来,浦东新区在基层党建工作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逐步探索了“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以社区党建为基础、行业党建为特色、‘两新’组织党建为关键、单位党建为基本”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限于篇幅,本部分仅就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最为紧密相关的党建工作即区域化党建格局的打造与完善进行介绍。
与其他地区一样,以往浦东新区社区党建是一种以“单位党建”为基础的模式。然而,“单位党建”难以满足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以及党员的有效管理,各单位间的资源也难以共享,特别是浦东新区地域范围内单位类型多样,各基层单位党组织的设置方式、运行机制及党建目标等也存在较大差异。在传统“单位党建”模式下,浦东新区一些中小企业、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受党员数量限制而无法组建党组织,各单位党组织资源也难以实现集约共享。区域化党建是基于区域统筹的理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如街镇)进行党的建设。事实上,区域化党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2004年,中组部提出区域化大党建的概念,强调要立足于地方、以区域为板块展开党的建设。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后,中组部进一步明确了区域化党建的内涵,将区域化党建界定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党建工作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关于社会治理问题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互联互通”“党建融合”等党建思想。
近些年,浦东新区也一直在积极推进单位制党建向区域化党建的转变。2017年6月,浦东新区区委印发的《关于构建浦东新区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健全区域化党建组织网络;推动区域化党建向上拓展、向下延伸,发挥驻区单位党组织作用,积极参与社区共商共治。可以说,区域化党建不仅是社会转型中党对自身组织体系和组织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成为当前浦东新区基层社会治理中凝聚和动员多方力量的重要抓手。基于区域化党建,发挥区域党组织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能够调动和整合区域内各类组织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参与社会建设和社区治理。
为有效开展区域化党建,浦东新区构建了相应的基础性工作平台。
为推进社区党建向区域化党建的转变,从2010年起,浦东新区在区、街镇和居村层面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以街镇区域化党建联席会为例,在领导层面,组长一般由街镇党(工)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街镇区域内规模单位(包括非公企业)的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在执行层面,街镇区域化党建联席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区域化党建事务共商、服务协调、信息共享等工作,使得联席会能够成为凝聚区域内国有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多方力量的重要党建平台,以有效地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各单位资源的集约式互享与整合。例如,陆家嘴街道“公益城”依托于党群联席会议制度,将党建、工会、团委、妇联的服务项目全部纳入大党建范畴,打造了党群一体化服务大联盟。
为进一步开展区域化党建,协同多方力量应对和解决党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实施区域化党建合作项目,浦东新区于2015年11月成立了区域化党建促进会,其中,片区党建促进会为区域化党建联席会的分会。经过几年探索,浦东新区已经逐步构建了以促进会为主平台、以片区委员会为支撑、以街镇(开发区)分会为延伸的多平台联动协同的全覆盖、网络化、立体式的区域化党建格局,通过区域化党建来推进社区共治。同时,为了使促进会的工作更为专业,发挥区域化党建在推进重点工作、促进难题解决、破解条块分割等方面的独特优势,2018年6月,浦东新区区域化党建促进会成立了滨江东岸志愿服务、爱心帮扶、健康服务、青少年成长4个专门委员会。总体上,作为区域化党建向上延伸的有效载体,区域化党建促进会在浦东新区区委与区域各单位党组织间搭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面的对话交流与协作共建平台,促进了区域党组织资源的有效统筹与联动。
近些年,浦东新区积极构建并完善了“区—街镇—居村”三级党建服务阵地,夯实基层党建堡垒。具体而言,浦东新区在区和街镇(开发区)层面建立党建服务中心,在居村、楼宇和园区层面建立党建服务站,打造了覆盖全区、三级联动的“1(区)+42(街镇、开发区)+N(居村、楼宇)”的党建服务阵地。其中,街镇党建服务中心隶属于街镇党建办,其功能在于进行党建资源的整合。总体上,党建服务中心(站)的建立如同一根“红线”,强化了基层党的建设,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使得社区治理能够真正实现“党建引领”。基于党建服务中心(站),浦东新区各街镇构建了“街镇—居村—楼组”三级党建阵地体系,党建阵地得到进一步强化。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满足社区治理转型的需求,浦东新区不少街镇进一步延伸了三级党建体系,如面向社区建立了党建睦邻点和党员示范岗,从而形成“纵向到户、横向到单位”四级党建服务网络,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为党员及群众搭建良好的沟通与学习平台。
总体上,党建服务中心(站)是浦东新区基层党建的重要支撑和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依托于党建服务中心(站),各街镇开展了丰富的党组织活动。例如,书院镇党建服务中心拥有党建活动、教育培训、形象展示、资源整合和服务群众五大功能,是一个开放型、集约化、共享性的区域化党建平台;金扬新村街道党建服务中心在空间布局上分为仪式教育区、休闲阅读区、党史展览区、组织生活室等功能板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红色阵地。目前,在街镇(开发区)层面,党建服务中心已经基本建成集社区党校、书记工作室、群团之家等为一体的枢纽型党建服务阵地。当然,除了依托于党建服务中心(站)而建设的“区—街镇—居村”三级党建服务阵地外,浦东新区还积极探索楼宇(园区)党建阵地的建设。作为“竖起来的社区”,商务楼宇已经成为商务人士最主要的社交活动区域,而浦东新区是上海市乃至全国商务楼宇数量最多的地区。因此,楼宇(园区)党建服务站已成为浦东新区党建组织网络重要且具有特色的构成要素。
潍坊新村街道于1999年创立了国内第一个楼宇党支部,即嘉兴大厦联合党支部,并于2018年在双鸽大厦建立楼宇党建服务“旗舰站”,通过党建品牌活动将辖区单位党建资源整合于党建服务站之中。同样,为满足金融城非公企业和白领员工的多元化需求,通过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陆家嘴街道通过在金融城楼宇、园区内建起“金领驿站”,探索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园区(楼宇)党建服务阵地的建设。
此外,除线下实体化的党建阵地外,浦东新区还建设了“浦东i党建”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可视化、可量化和智能化。在此基础上,浦东新区立足大党建、搭建大平台、推进大联通,构建了“1+2+3”智慧党建总体框架:“1”是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系统,即“浦东i党建”;“2”就是党建引领“家门口”服务管理、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两个子平台;“3”是区、街镇开发区、居村楼宇三级全域覆盖。
党建联建是浦东新区各街镇党(工)委统筹协调辖区单位、“两新”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抓手。如果说社区治理中党建引领的目的在于凝聚社区多方力量、整合辖驻区单位资源,而联建共建的目的则在于实现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从而促进社区议题的协调性解决。实践中,浦东新区党建联建共建通常以党建共同体如党建联盟、党建联合体的形式推进。例如,2015年,新场镇党委成立了“古镇党建联盟”并重点打造了“114”模式。其中,两个“1”分别代表镇党委和党建联盟理事会,“4”代表党建工作协调、古镇社区治理、古镇项目推进和古镇文化研究会(委员会)4个小联盟。
根据联建主体的不同组织属性或活动领域,浦东新区创新实践了多元化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方式,如行业党建、街区党建、楼宇(园区)党建、居民区党建平台等,以更有效地统筹整合不同领域的社会力量。2013年4月,浦东新区环保局金桥城市建设管理署、交警四大队和10家养护工程公司组建了金桥区域城市建设行业党建联合体。2018年,洋泾街道的星月集团(上海)等7家单位及周边7个居民区的党组织共同成立了“文化街区党建联盟”。2019年7月,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与江苏大厦、嘉兴大厦、裕安大厦三栋楼宇党组织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楼宇党建发展联盟”。当然,党建共同体的单位成员有时未必是辖区内的单位,与辖区外单位的结对共建可以打破辖区党建资源边界,对接跨区域、专业化的外部资源,撬动更多力量参与社区管理。例如,洋泾街道与金桥市政开展党建共建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与浦东中医院合作,以丰富“家门口”健康服务项目等。总体上,党建联建共建将辖区内外(特别是辖区内)原本互不相关的单位串联起来,整合联建成员单位资源,协调解决其共同关心的社区议题,从而促进基层大党建格局的形成,推进社区治理的创新和共治型社区的形成。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区域化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凝聚多方力量、实现资源共享,浦东新区着力实施了以下党建工作举措。
“双报到”是指驻区单位党组织到所在地社区党组织报到、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为了加强辖区内党员的管理和促进党员在社区建设中作用的发挥,根据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的要求,全区的驻区单位(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党组织到辖区党组织(如街镇党组织)报到,进行共驻共建;组织关系不在居住地的党员则到居住地党组织(如居村党组织)报到,参与社区建设与服务。当然,“双报到”后,驻区单位及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有效融入主要依托于“双报告”制度。
“双报告”是指驻区单位党组织每年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在职党员每年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报告参与社区党的活动情况。从个体层面看,在“双报到、双报告”制度下,党员将实现由原来的“单位化”向“单位化”与“社区化”兼有的身份转变;除了在单位党组织内参加党的活动、行使党员权利和履行党员义务外,在社区“注册”后的党员也将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有关活动,并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带头遵纪守法、服务社区群众、建言献策等。
从社区层面看,“双报到、双报告”制度使得街镇区域内驻区单位的党建资源得以整合,能够有效地凝聚和调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力量,并使其参与社区治理。总体上,“双报到、双报告”制度使得驻区单位与社区间通过党建建立起了更为紧密的“鱼水”关系,并推动了在职党员服务社区工作的开展。
“双向认领”主要指作为区域化党建成员的资源供给方与服务需求方分别亮出“服务”和“需求”两张清单,并在清单上明确各自“能够提供的服务”和“需要提供的服务”,然后经过党建联席会议平台梳理汇总后发布,各单位确定认领意向、随后正式签订双向认领协议的党建工作机制。“双向认领”制度消除了资源供给方与服务需求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困局,有效促进了服务方与需求方的精准对接,是当前浦东新区区域化党建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例如,在东明路街道,通过“双向认领”进行的项目对接主要通过线上的“党建引领资源共享群”来发布资源和需求,基于“线上双向认领、线下落地实施”的方式,将党建项目辐射到基层,将资源送到“最后一公里”。2018年3月,洋泾街道区域化党建联席会重要成员单位浦东公利医院举行了一场“微心愿”双向认领、集中实现活动,公利医院下属的11个党支部分别认领了11位居民的心愿,帮助群众化解生活难题。总体上,“双向认领”制度更为便捷地实现了供需对接,引导社会力量精准化地参与社区服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问题。
“两进入两做实两联动”又称为“三个两”,是当前浦东新区强化城市基层党建的重要举措。其中,“两进入”指推动区域化党建、“两新”党建、行业党建进党建服务中心,社区党建进“家门口”服务站;“两做实”指做实街道行政组织党组和社区党委;“两联动”指加强党建信息系统和党建服务中心线上线下联动,加强区、街镇开发区、居村楼宇三级联动。依托于党建服务中心和党建信息系统,“三个两”将有利于各类党建资源的整合,推动资源的下沉,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对各类党组织资源的统筹与协调能力。
以“两联动”为例,浦东新区积极推进“浦东i党建”信息平台建设,通过促进不同层面党建信息的互联互通,在全区范围内推动党建活动和场地网上预约、党建教育资源网上共享,以解决各层面、各区域党建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是社区治理新格局构建过程中科技支撑的具体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