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康熙时代的后宫格局

历代王朝的夺嫡斗争往往和复杂的后宫矛盾有关,那么康熙年间的情况是否如此呢?我们先来简单交代几句。

清王朝入关前的后宫制度比较简单,汗的妻妾大致分为三等,即正妻、侧妻和妾婢。北方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均具有多妻制传统,这与汉民族长久以来实行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有所不同。贵族首领除了有一名地位最高的妻子外,还拥有数量不等的、与正妻地位相近的妻子,其所生子女也享受与嫡出子女大致相同的待遇。至于妾婢的地位则明显低于前者,其所生子女也无法与前者的子女相提并论。明初皇室受蒙元影响,也有过类似做法。比如朱元璋为他的次子秦王朱樉娶元末名将王保保之妹为妃,娶开国功臣、卫国公邓愈之女为次妃,可见次妃的地位之高。

顺治年间的宫廷制度同入关前有较强的延续性,但也开始刻意参照中原王朝旧制。特别是在高阶妻妾方面,将原有的妻、侧妻,定为皇后以下有二妃、九嫔之阶。其中东宫皇妃本来是著名的孔四贞,西宫皇妃即后来的孝献皇后董鄂氏,至于“九嫔”人选则候旨未备。后来,孔四贞因故没有进入清宫,东宫皇妃缺位,使得原本的“二妃”体制发生变化;董鄂妃先被封为贤妃,因为顺治帝一度有令其取皇后而代之的想法,故特仿明制封为皇贵妃。皇贵妃由此成为单独的宫廷等级,并具有“副后”的尊崇地位。

除了皇后、皇贵妃、妃,以及并未实授其人的嫔等级外,顺治宫中还有为数众多的未经册封的嫔御,按照关外的传统,称为福晋、小福晋、格格之类,在汉文史籍中则统称为“庶妃”。与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宫廷妾婢的家世卑微不同,顺治年间的“庶妃”中,很多人出身于蒙古贵族或满汉中高级官员之家,只是由于宫廷制度尚在草创阶段,顺治皇帝又早亡,没来得及获得封号。于是到康熙年间,为了使本朝更像一个儒家等差秩序下的正经王朝而非草台班子,康熙皇帝逐步设计出一套比较规范,也更贴近汉制的后宫体系。到康熙三十年(1691 年)左右,后宫等级大致稳定在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七个等级,统称后宫“主位”。其中嫔及以上主位有正式的名号和人数限制,在《会典》中有明确的册封仪式、舆服制度,按照现在的话说,可以算作皇帝有“编制”的妻妾;贵人及以下则不具有这样的礼仪身份,人数上也较为随意,可以算作嫔妃的后备。

后宫制度基本确定后,清代的妃嫔晋封以雍、乾时期为界,前后有较明显的差异。特别是乾隆朝以后,后宫的晋升主要以是否获得皇帝的宠爱,特别是能否生育子女为主导。生育子女,尤其是子女能存活到成年的后宫女性,多能在生前获得较高的名号,譬如妃、贵妃之类。而康熙年间,妃嫔的晋升则主要以其出身为依据,其他条件只作为加分因素。康熙帝的后宫在妃和贵妃之间设有鸿沟,能进入贵妃及以上等级的女性均出身于三个大贵族之家,其他嫔妃即便受到宠爱,或是为他生育了五六个子女,最高也只停留在妃这一等级。特别是后期,一些资历较浅的汉人女性,虽然生育子女,却长期置于贵人、常在等低位,不能实现母以子贵。

这一现象大概可以从两方面解读。首先是康熙皇帝个人,他广义上的嫔妃有五十多人,是清代之最,所以不能说他不好色。但好色归好色,在给职位给待遇问题上,他又非常克制,完全不因为内宠而破坏规则和等级秩序。和历朝历代很多纵容宠妃骄奢、干政的皇帝比,康熙帝算得上头脑清楚,以礼止情。

第二,康熙朝后宫女性地位的获得,最看重家世背景而非其他,这是康熙朝八旗统治集团内部还有较强贵族共治色彩的表现。皇帝需要给大贵族以相当的尊重,让这些家族的女性成员占据后宫的高级职位,凌驾于其他妃嫔之上。而乾隆以后的皇帝则不大需要顾虑这些。乾隆朝贵妃以上的高级主位中,出身内务府包衣,乃至汉人平民家庭的比例很高,皇帝以己之好恶授予后宫名位,这和康熙年间的宫廷秩序有根本性差别。

康熙皇帝的五十多名后妃中,生前即获得贵妃以上名位的共有五人,可以算是后宫中的第一集团。她们分别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及其妹温僖贵妃;康熙皇帝的表妹、国舅佟国维之女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及其妹佟贵妃。另外,孝诚仁皇后也有一妹入宫为妃,因为去世较早,没有晋封更高级的位号。第一集团的贵族女性们大多早亡,且留下的成年子女很少,只有原配孝诚仁皇后生下皇太子允礽、温僖贵妃生下皇十子允䄉。这两个出身最好的儿子,都受到康熙帝的格外优待。嫡子允礽幼年就被册立为太子,允䄉虽然资质不高,却超越多名兄长,较早就被封以王爵。除了三大家族的姐妹外,康熙帝还有几位出身于蒙古贵族或外八旗中高级官员家庭的妃嫔,由于她们均未生育子女,在此亦不赘述。

康熙后宫的第二集团是那些生育重要皇子,生前经过册封,或是生前未及册封,但实际享受相应待遇,死后进行了追封的妃。第二集团中最重要的是惠妃纳喇氏、宜妃郭络罗氏、德妃乌雅氏、荣妃马佳氏这四位入宫较早、生育子女较多、寿命较长的妃子。四妃出身相近,都来自内务府中级官员家庭,其中惠妃、荣妃资历最老,康熙初年即入侍宫廷;德妃、宜妃稍逊,分别在康熙十四年(1675 年)和十六年入宫。“九王”中有五人是四妃所生,其中惠妃生皇长子允禔,宜妃生皇九子允禟,德妃生雍正帝胤禛和皇十四子允禵,荣妃生皇三子允祉。

有学者在研究中称,雍正帝因为生母地位卑微,形成了自卑的性格,对他执政后的所作所为产生很大影响。事实上,雍正帝生母德妃虽然谈不上家世显赫,却是康熙帝生育子女最多的资深宠妃。雍正帝在生母这一重要竞争权重上,只逊于太子允礽和皇十子允䄉,在“九王”中处于中等,在康熙帝的所有皇子中处于中上等,实在到不了因出身低微而自卑的地步。

“九王”中的皇十三子允祥是敏妃章佳氏所生。敏妃亦出身内务府中级官员家庭,入宫时间比四妃晚一些,却是康熙中期的宠妃。只是因为去世较早未及册封,故在死后被追封为妃。

皇八子允禩是良妃卫氏所生,良妃与德妃同年入宫,但封嫔、封妃的时间都远远晚于德妃,可见受重视程度有所不及。康熙末年,因为康熙帝与允禩反目,他曾大骂良妃为“辛者库贱妇”,羞辱其母子。按照八旗户籍制度,旗人有内外之分。外八旗的学名叫作旗分佐领下人,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由皇帝直辖,理论上地位更高一些;下五旗分属诸王,地位较上三旗稍逊。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人有比较完整的人身独立性,相当于汉人的编户齐民。与上三旗旗分佐领下人相对的是上三旗包衣旗人,由内务府统一管理,这些人带有很强的私属性质,是皇帝的家内奴仆,有为主人服各类劳役的义务。所以在清宫选秀女时,外八旗女子入宫后可以直接成为后妃,而隶属内务府包衣旗籍的女孩子大多只能从宫女做起,受皇帝宠幸后,再晋升为低级嫔御。至于内务府旗人内部,地位还有所分别,良妃出身的内务府管领下人(俗称辛者库人),在内务府中又是较低等的户籍,地位不如德妃、宜妃等内务府佐领下人。不过,良妃父兄虽然户籍等次较低,但本身仍是内务府的中级官员,其隶属辛者库户籍一节,在康熙帝宫廷中也并非独有,所谓“出身微贱”,只是相对而言。

总而言之,康熙时期的后宫,有明显的阶级固化倾向,这与时代背景有关,也与康熙皇帝个人的处事风格有关。贵妃以上是“天生而成”,出身普通或卑微的女性,哪怕个人资质再好、生育子女再多,也没有希望获得更高的地位,当然也没办法在皇位斗争中为儿子提供助力。因此,康熙帝的后妃人数虽多,宫廷秩序却颇为井然。除了第一集团生育的太子和皇十子外,其他皇子想要在政治上争得一席之地,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k0PDESuDG/c88Pn7Smo0mGtmSuCwgOy9GUqh5PVIWEx+rfWgLMLELYWzWpS2Mc1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