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榜单数据

2018年3月21日,熊猫指南第一次发布中国优质农产品榜单的时候,上榜产品仅56款,没有三星级产品。

当时有记者追问:“为什么没有三星级产品?”

我们的回答是:“不是没有,也不是找不到,而是因为我们调查、测评的数据量还不够。三星级产品是熊猫指南榜单上的顶级食材,我们希望先用事实说服自己,再用数据去说服别人。”

随后,上榜产品数量从56款增加到132款、258款……直到2021年的274款。这不仅是上榜产品数量的增加,更是调查数据、品质测评数据以及行程的增加。

一路走下来,我们深深感到:

中国之大,好东西太多了!

我们不缺优质食材,但缺乏一套体系,让这些优质食材为人所知,为人所信,还能买得到。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农业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从体量上来说,我们国家的农业体量足够大,我们有很多款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农业农村部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9年中国的蔬菜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的水产品产量连续30年保持世界第一

·2019年中国的西瓜产量世界第一

·2019年中国的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50%以上

……

在农业领域,我们拥有太多“世界第一”了。

但与此庞大的数量相比,中国农业的质量还不够高,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同时,大陆有15座城市约1.45亿人口的人均GDP已达2万美元,和今天台湾地区的人均GDP差不多。据估计,10年后,这15座城市的人均GDP将达到4万美元,和今天日本的人均GDP差不多,而日本只有1.27亿人口。

随着消费升级,农业从量变到质变将势不可当,必然发生。今天在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已经出现的成熟的品质农业商业模式,在从今天开始的未来10年中,将在整个中国出现。

熊猫指南榜单其实就是一个中国品质农业的风向标,对这张榜单的持续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看清楚中国品质农业的发展状况。以2021年熊猫指南春季榜单为例,上榜产品达到274款,包括粮食48款、水果167款、蔬菜23款、食用菌13款和猪肉23款,共五大品类。分析这份榜单及其背后的调查数据池和测评数据池,我们可以深度了解中国品质农业的发展情况。

首先,中国农业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路口。

一些传统农业大省如山东省、四川省,正在向农业强省快速转变。一提到苹果,很多人就会立刻想起烟台苹果。其实苹果的主产区早已转到陕西、甘肃和新疆了,但是苹果大省山东也未落后,今天的山东已发展成为维纳斯黄金、王林等品种的优势产区,甚至连红肉苹果“红色之爱”也有种植。

还有一些历史上并非农业大省的地区如云南省、海南省,在发展品质农业的道路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以云南为例,这里不仅有哀牢山的褚橙大放异彩,遮放的贡米也在复苏,甚至连根本没有出海口的玉溪市通海县,近年来也已经把蔬菜卖到了整个东南亚,成为国内外闻名的蔬菜“国际港”。品质农业在云南的玉溪、元江、昭通等很多地方,不约而同地发展起来了。

海南的品质农业则是另一副样貌,澄迈的陆侨无核荔枝、柚子夫妇水晶青柚、桥头地瓜,东方的北纬十八度火龙果,儋州的凤梨,三亚的福返芒果、小镇莲雾等,成了市场上的爆品。它们背后的匠心农人很多以前不是干农业的,有的来自钢材贸易、地产行业,有的来自金融、互联网行业,但恰恰是这批不一样的新农人,对于标准化、品质控制、品牌建设有着全新的视野和理解,使得农业呈现出来的面貌也完全不同了。冬春之际,全国其他地方应季的优质农产品已经不多了,那就来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吧。这里春暖花开,风景独好。

随附2020秋榜产地分布图(含观察区产品 ),中国品质农业的发展情况可见一斑。

其次,品质农业的种植面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品质农业的种植面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主要集中在100~500亩 ,当然,不同品种的种植面积会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大田作物的种植面积主要集中在1000~5000亩。通过分析发现,这样的规律是有道理的,种植面积太小,无法实现产业现代化、标准化,品牌也做不出来;种植面积太大,品控难度加大,销售压力明显增大。产量和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呈反比关系,盲目扩充种植面积,到头来一定会导致自我竞争。再好的产品,如果只做量,不做品质和品牌,就等于把定价权拱手让给渠道商。

对熊猫指南来说,种植面积并不是上榜要素。在上榜农产品中,种植面积最小的为10亩,最大的为10万亩。只要产品在品种、生长环境、种植管理、品质测评和物有所值五大维度中表现突出,无论种植面积大小,都可以登上熊猫指南优质农产品榜单。

最后,匠心农人是中国品质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通过行走近300万公里的持续调查,我们发现国内做品质农业的这些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他们未必来自传统农业行业。今天榜单上不少企业家、匠心农人,都是跨行业过来的,有的过去从事钢铁、房地产行业,有的过去从事互联网、金融行业,甚至有的上榜企业家过去是做设计师、投资人的,比如种出三星级水果恐龙蛋的“曾曾果园”老板曾湘娥,就是一位设计师。经过访谈,我们认为这样的跨界成功是合理的。跨界创新是最好的创新,这些人在过去的行业中往往已经取得了成功,跨界进入农业后,他们的视野、工业化思维、标准化理念,甚至对品牌建设的理解,都有助于他们做好品质农业。

二是这批企业家在年龄上呈正态分布并趋于年轻化。令人感到鼓舞的是,中国的匠心农人中不乏女性,更不乏20多岁的年轻人。

正如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先生所讲:“如果有一天,中国的优质农产品能够像艺术品一样被欣赏,种出这些优质农产品的匠心农人能够像艺术家一样被尊敬,那么中国的农业一定好。” 2Uak5J7NKkC/Du8pqPoHOD7N+B4XRaffzicMSu9pRYNeBcBw1I/Up04UhStHpt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