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情势较稳固,即造成统一较有利之条件,而统一之形成,又可以发展经济。因之分裂时期之长短,与经济破坏之大小密切相关。
由十六国并为南北朝,又由东魏、北齐而合为北周,北方诸民族早融会于鲜卑帜下,加以魏孝文帝力求汉化,异族之歧见渐泯,百姓苦兵革已二百余年,想望太平甚切,南北之统一,业成为必然性。但统一事业落于隋杨之手,则是偶然性。
杨坚自称汉太尉震之十四世孙。震八世孙,燕北平太守铉。铉子元寿,魏初为武川镇(今内蒙武川县)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焉(即朔州神武郡殊颓县,今山西寿阳县北境。《廿二史劄记》一五谓元寿家于武川,误)。坚父忠,西魏恭帝初,赐姓普六如氏,北周时封随国公,官至泾州总管,娶吕氏,生坚。坚娶独孤信第七女(后号文献后),生五子,勇、广、俊、秀、谅。
独孤氏出自鲜卑。鲜卑或云东胡种。缪凤林因谓文献后为汉胡之混合种(母崔氏),炀帝为汉人与混合种之后裔。此种断定,其意向实注重在“北方之汉族,因与杂种混合,再造其新生命”之推论,因名隋、唐两代为“汉胡混合之北统”。但对于手创统一事业之杨坚,并未觅出混合种的凭据,仍是立论不完。如果吾人能向上古追寻汉族的起源(春秋时晋有狄,燕有山戎,王畿有伊雒之戎,例不胜举),则杨、李之为混合,譬诸沧海一粟而已。
坚承袭家荫,无赫赫勋绩,其得篡周立隋,实以受遗辅政为一大枢纽。周武帝功业方隆,平齐之后,正将饮马江南,乃不半年而殂折。嗣子宣帝,立未二岁而卒。初膺疾时,坚以后父奉诏入侍,于大象二年(五八〇)五月,与刘昉、郑译等合谋,矫制令坚受遗辅政。静帝年仅八岁,完全为所播弄,登位之后,即晋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百官总己以听。同年九月,丞相去左右之号,坚为大丞相。外镇如相州尉迟迥、申州李慧、荥州宇文胄、青州尉迟勤、郧州司马消难、益州王谦等,虽后先发难,然以缺乏联络及计划,不久即被平定。周之宗室,则毕王贤(六月)、赵王招、越王盛(七月)、陈王纯(十月)、代王达、滕王逌(十二月)均以谋执政之罪名而被诛(除毕王系明帝子外,余五王均文帝之子) 。随于大定元年(五八一)二月篡位,自其受遗诏起计,不出一年,便移周祚,得国之易,无有如杨坚者。
坚以父忠封随国公,因改朝号曰随,又恶“随”字带“走”,故去走为隋。清代金石家见初唐石刻常作“随”,遂疑旧说之误。近年石刻大出,则隋石刻无不作“隋”。往日新朝,往往反胜朝之所为,初唐间作“随”,实因此之故。然初唐以后,又作隋者多,作“随”者甚少,苟非杨坚先曾改定,则无以解此等异同之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