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节

新罗、渤海及日本之汉化

新罗、渤海二国对我常保持友好 ,其一兴一废,与我国文化之传播,国防之张弛,极有关系。日本除一度间接战争外(见前节),接受汉化,非常热烈。此三国间复有关系,故汇合言之。

甲、新罗 本辰韩 故地,旧名斯卢 。始建国于汉宣五凤元年,东及南俱限大海,西接百济,北邻高丽。王室有金、朴、昔三姓,位不传子,由“和白会议”推三姓之贤能者继之。(参前《隋史》五节)武德七年,唐册金真平为新罗王。贞观七年,献女乐二人,皆鬒发美色,太宗却还之。真平卒,女善德继位,时太宗重学,于是新罗、高丽、百济、高昌、吐蕃等相继遣子弟入学。十七年,来诉高丽、百济累相攻,是为十九年征辽之一因。廿一年,善德卒,妹真德继,真德卒(永徽五年),弟春秋(即文武王)继。显庆五年,助唐讨定百济,自是渐有百济、高丽之地。其国得以强盛,多藉唐力,故华化最深;真德始奉唐历,服唐衣冠。高、武之世,相继置医官、律令、算、通文、刻漏等博士。垂拱二年,王金法敏(即孝昭王)表请唐礼。开元十六年,王金兴光(即圣德王)表请派子弟入国学。至唐昭宗时(八九二)国渐分裂,后唐清泰二年(九三五),并于高丽之王氏。

新罗商贾所至,北起登、莱,南达楚、泗,登州城有新罗馆(赤山院),文登县东界有新罗所,楚、泗二州有新罗坊,均开成、会昌间日僧圆仁所目击。

乙、渤海 本粟末(又称涑沫江,今松花江)靺鞨 之附高丽者。高丽亡,余众渡辽水,东奔挹娄故地(今吉林省永吉县迤东、敦化县迤北及东抵于海之地)。武后封其酋乞乞仲象为震国公。圣历元年 ,仲象子大祚荣保险自固 ,号震国王。开元元年,靺鞨王子请就市交易。(《元龟》)同年,遣郎将崔忻(《旧书》一九九下误“”)往册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忻之使程,系取海道(旅顺口东之黄金山后有鸿胪井,旧存石刻云:“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此石已被日帝盗去)。七年,祚荣死,子大武艺立,益斥土宇,为海东盛国,东至于海,北至黑水(今黑龙江),西接契丹(包括开原、长春、农安等县),南以泥河(或谓今咸镜南道德源郡北之龙兴江)与新罗分境。(参看《东北通史》二九一—二九二及二一九页)廿六年,遣使求写《唐礼》、《三国志》、《晋书》、《十六国春秋》等。(《会要》三六)天宝之末,东北徙于上京 。元和后境内共置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金毓黻以为五京之制,始于渤海,后来如辽以临潢府为上京,大定府为北京,辽阳府为东京,大同府为西京,开封府为南京,皆仿而行之,其取义应起于五行、五运。(同前《通史》二八五页)按我国古尚五数,五行只是其多种方式之一 。玄宗末年,京兆府称西京,河南府称东京,太原府称北京,肃宗至德二载,改西京为中京而以凤翔府为西京,成都府为南京,于时正有五京之数,然则渤海之有上、中、东、西、南五京,直是取法唐制(宝应元年,改以京兆府为上都,河南府为东都,凤翔府为西都,江陵府为南都,太原府为北都),表现其汉化之日深而已。

自时厥后,下迄咸通,屡有朝聘,且遣学生赴长安入学,制度文物,极力模仿唐风,上流社会喜作诗文 。后唐天成元年(九二六),为契丹所灭,考海东二国之灭,去唐亡(九〇六)不出卅年,诚可谓与唐相终始者矣。《旧唐书·奚传》云:“自至德之后,藩臣多擅封壤,朝廷优容之,彼务自完,不生边事,故二蕃亦少为寇”;其实此一时期,两蕃方东受渤海威胁,故无暇西侵,“务自完”者是两蕃,我不侵人,不能禁人不侵我也。

东北海上贸易,渤海靺鞨亦占重要位置,大历年间,李正己据淄青时,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旧书》一二四)开成元年,淄青节度奏渤海将到熟铜,请不禁断,(《元龟》)于时登州有所谓渤海交关船。(《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盖渤海物产丰富,尤贵者则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馀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绸,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九(丸)都之李,乐游之梨也。(《新书》二一九)

丙、日本 对倭交通,略见《隋史》十二节,今依据各史,并参黄遵宪《日本国志》四,作为大事表如次:

贞观四年(六三〇,舒明二),遣使来唐,唐使新州刺史高表仁往,与其王争礼,不宣朝命而还

十九年(六四五,孝德、大化元),日人称为“大化革新”。

永徽四年(六五三,孝德、白雉四),学生来唐,翌年,多得图书而归。于时从北路取道新罗经莱州,一船载百二十人。

显庆三年(六五八,齐明帝四),僧知通、智达等取道越州来唐,学法于玄奘。

麟德元年(六六四),百济镇将刘仁轨遣使赴日。

乾封元年(六六六),仁轨再遣使赴日。

咸亨二年(六七一,天智四) ,仁轨遣二千人驾四十七船,巡视各国,达比智岛。

调露元年(六七九,天武、白凤七),僧道光还自唐,始传律宗。

天授元年(六九〇,持统元),始用宋《元嘉历》,已而更用《仪凤历》。日本得名,《旧唐书》有三说,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谓武后始呼为日本,彼邦遂遵用之。

大足元年(七〇一,文武、大宝元),遣粟田(氏)朝臣(姓)真人(名)来,长安二年至

开元四年(七一六,元正、灵龟二),自唐传法律疑义。其时来者以四船为率,取南路。学生阿部仲麻吕(麻吕=满,故旧、新《书》皆作“仲满”)易名朝衡,官至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居唐五十四年,以大历五年(七七〇)卒。

二十至廿一年(七三二—七三三,圣武、天平四—五),学生真备 得《唐礼》百卷、《乐书要录》十卷及测影铁尺一枝以归。

天宝十二载(七五三,孝谦天平胜宝五),唐僧鉴真赴日,日僧元开著《唐大和上东征传》,即纪其事。

十三载(天平胜宝六),日使藤原清河漂至安南,后更名河清,官至特进、秘书监,卒于唐。

大历初(七六六—),日改用《大衍历》。

贞元十四年(七九八,桓武、延历十七),日令读书一用汉音,毋混吴音;其国传用吴音最久,自百济王仁(太始六,二七〇,即应神之初),始用汉音授经云。

二十年(八〇四,延历廿三),日使兴能献于唐,僧空海留肄业

永贞元年(八〇五,延历廿四),日僧最澄(号弘法)还国,先是在天台国清寺受天台教,又受灌顶密教于龙兴寺之顺晓。

元和元年(八〇六,平城、大同元),空海还国,得长安青龙寺慧果之密教衣钵,自是密教风行。

二年(八〇七,大同二),日令朝会之礼,常服之制,一准唐仪。

六年(八一一,大同六),日植唐茶。

大和三年(八二九,淳和、天长六),日仿唐造龙骨水车以灌溉。

开成三年(八三八,仁明、承和五),日僧圆仁(号慈觉)随其使常嗣入唐,驻维扬,节度使李德裕善遇之。

四年(八三九,承和六),常嗣借楚州新罗船八艘还国。

大中元年(八四七,承和十四),圆仁自唐还,初传悉昙字,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三年(八四九,嘉祥二),唐商舶始赴日,以后常东航。

七年(八五三,仁寿三),日僧圆珍(号智证)来唐,由闽历温、台入长安。

十二年(八五八,文德、天安二),圆珍归国。

咸通二年(八六一,清和、贞观三),日行《长庆宣明历》。

乾宁元年(八九四),日罢遣唐使。

由上表观之,日本浸润唐化垂二百六七十年,初根于兀傲自大之性,吸收甚缓,然如那须直韦提碑称“永昌元年(六八九)己丑四月”,对马岛八幡宫钟称“天宝四载”,又兴福寺灯台铭称“岁次景申”,(傅云龙《日本金石志》一)固已亦步亦趋。至九世纪初,植茶、造车,则生产方法亦奉扬唐风,华舶陆续东航,于是始踏上国际贸易之路。 ZCjcgJl8Ikq7z4S3iT0vpPDC8oB3NGW2kx53MCO0KhfkXI86wUzyf2xtXXUp6df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