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辅第十

【题解】

五辅,指德、义、礼、法、权五种治国措施。郭沫若云:“题名‘五辅’者,‘辅’乃‘布’之假,即五种措施也。”本篇开篇提出君主要功名显耀于天下,必须“得人”,而“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政之成败直接关系到功名的成败。本篇着重论述德、义、礼、法、权的具体措施,即所谓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权有三度。六兴是为了让百姓满足生活的欲望,七体是为了使百姓公正,八经是为了使百姓知礼恭敬,五务是为了使人们一心一意地从事本务,三度是为了使百姓举措得宜。本篇最后提出,要贯彻六兴、七体、八经、五务、三度,必须打击歪风邪气,加强农业生产,禁止奢侈品的生产,举用贤人能人,减轻姓负担。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 〔1〕 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 〔2〕 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3〕

【注释】

〔1〕明名:盛名。明,盛。《淮南子·说林训》:“长而愈明。”注:“明,犹盛也。”〔2〕灭:灭绝,不留痕迹。“灭于天下”与上文“显于天下”相对文。〔3〕极:最高的位置。此指最重要的。

【译文】

古代的圣王,之所以取得盛大的名声、广泛的荣誉,丰功伟业,显扬于天下,为后世所不忘,不是因为获得人心的,从来没有听说过。暴君之所以失去国家,危及社稷,倾覆宗庙,在天下声名狼藉,不是因为失去人心的,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如今有国土的君主,都希望平时能安定,行动有威势,征战能取胜,防守能坚固,大国的君主想要称王天下,小国的君主想要称霸诸侯,却都不去努力争取人心。因此祸小的兵败地削,祸大的身死国亡。所以说:人心不可不注意,这是天下最重要的问题。

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 〔1〕 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 〔2〕 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 〔3〕 仓廪实而囹圄空, 〔4〕 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 〔5〕 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 〔6〕 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 〔7〕 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 〔8〕 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 〔9〕 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凶而官府乱, 〔10〕 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 〔11〕 上弥残苟而无解舍, 〔12〕 下愈覆鸷而不听从, 〔13〕 上下交引而不和同。 〔14〕 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注释】

〔1〕许维遹云:“此篇多自问自答之辞,疑当作‘何以知其然也?曰: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即“曰”字前宜加“何以知其然也”,删除“曰”字后的“然则”二字。译文从许说。〔2〕孙星衍云:“《治要》引无‘以政’二字。”郭沫若云:“以政”二字不当有。译文从之。〔3〕私曲:歪曲公法的私议。“私议”与“公法”相对。《管子·法法篇》云:“私议立则主道卑矣。”〔4〕仓廪:指粮仓。囹圄(líng yǔ灵宇):监狱。〔5〕上:通“尚”,崇尚。《汉书·匡衡传》:“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下:贬低,鄙视。〔6〕贱得利:看轻贪得私利。尹知章注:“贱苟得之利也。”〔7〕恶饮食:意谓痛恨大吃大喝。〔8〕解舍:即弛舍,意谓宽免赋役。尹知章注:“解,放也;舍,免也。”〔9〕能:善于。《荀子·劝学》:“非能水也。”《注》:“能,善也。”〔10〕凶:通“讻”,吵闹。《说文》:“凶,扰恐也。”〔11〕食饮:上文均作“饮食”。〔12〕残苟:刘绩云:“当作‘残苛’,乃字之误也。”译文从之。〔13〕覆鸷:意谓凶狠。覆读为“愎(bì璧)”,《广雅》:“愎,鸷很也。”鸷(zhì至),凶猛的鸟。《汉书·匈奴传》:“天性忿鸷。”颜师古注:“鸷,很也。”〔14〕“上下”句:尹知章注:“上引下以供御,下引上以恩覆,二俱不得,故不和同也。”上下交引,意谓上下相互争利。

【译文】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回答说:争取人心的方法,最好是让百姓得到利益;让百姓得到利益的方法,最好是教导百姓。所以善于管理政事的君主,总是使得田野开垦而国家富足,朝廷安闲而官府得治,公法推行而私议禁止,粮仓充实而监狱空虚,贤人进用而奸民废退。他的官吏,崇尚公平正直而鄙视阿谀逢迎;他的士兵,看重武艺勇气而看轻贪得私利;他的百姓,喜好农业生产而痛恨大吃大喝,因此财用充足而食用物品丰富。这样,上面必定宽松而有减免,下面必定听从而不怨恨,上下协调而有礼节。所以平时安定而行动有威势,征战能取胜而防守能坚固,因此一战就能使诸侯得到匡正。不善于管理政事的君主,总是使田野荒芜而国家贫穷,朝廷纷扰而官府混乱,公法废弃而私议横行,仓廪空虚而监狱爆满,贤人废退而奸民进用。他的官吏,崇尚阿谀逢迎而鄙视公平正直;他的士兵们,看重贪得私利而看轻武艺勇气;他的百姓,喜好大吃大喝而厌恶农业生产,因此财用匮乏而食用物品短缺。上面十分残暴苛刻而没有减免,下面更加凶狠而不肯听从,上下相互争利而不协调。所以平时不安定而行动没有威势,征战不能取胜而防守不能坚固。因此祸害小的是国家兵败地削,祸害大的是君主身死国亡。由此看来,国家的政事不可不慎重。

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已经,法有五务,权有三度。

【译文】

德有六个方面的事情要兴办,义有七个方面的体制要建立,礼有八个方面的准则要规范,法有五个方面的事务要安排,权有三个方面的适度要考查。

所谓六兴者何?曰:辟田畴,利坛宅, 〔1〕 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 〔2〕 修墙屋,此谓厚其生。发伏利, 〔3〕 输墆积, 〔4〕 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 〔5〕 此谓输之以财。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 〔6〕 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 〔7〕 此谓遗之以利。 〔8〕 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 〔9〕 此谓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 〔10〕 振罢露, 〔11〕 资乏绝,此谓振其穷。凡此六者,德之兴也。六者既布,则民之所欲,无不得矣。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也。故曰:德不可不兴也。

【注释】

〔1〕利坛:王念孙云:利当为“制”,字之误也。译文从之。制,建造。坛读为“廛(chán蝉)”。(见《说文·广部》“廛”字段玉裁注)〔2〕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尚书·无逸》:“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3〕伏利:未开发的财利。尹知章注:“利人之事积久隐伏者。”〔4〕墆(dié迭):屯积,贮蓄。尹知章注:“墆,贮积也。”〔5〕将宿:送迎。金廷桂云:“《尔雅·释言》:‘将,送也。’”“《仪礼·士冠礼》:‘乃宿宾。’《注》:‘宿,进也。’宿又通‘速’,召请也。然则‘将宿’者送迎也。”〔6〕潘渚:洪水泛滥。尹知章注:“潘,溢也。”“潘音‘翻’。”渚,水中陆地。〔7〕洪颐煊云:“‘慎’读为顺。”〔8〕遗(wèi畏):赠送。〔9〕宥(yòu又):宽宥,宽恕。《易经·解》:“君子赦过宥罪。”〔10〕窭(jū居):贫寒。《诗经·邶风·北门》:“终窭且贫,莫知我艰。”〔11〕振:“赈”的本字。赈,救济。罢:通“疲”,疲敝。露:败坏,衰败。《方言》:“露,败也。”

【译文】

所谓要兴办的六个方面的事情是指什么呢?就是:开辟田野,建造民房,重视种植,勉励士民,鼓励收种,修筑墙院,这些是丰富百姓的生活物资。开发潜藏的财利,输送积贮的物资,修筑道路,方便关市,慎重送迎客商,这些是为百姓输送财货。疏导滞留的积水,修通壅塞的水沟,排放泛滥的洪水,清除淤积的泥沙,开通堵塞的河道,修筑渡口的桥梁,这些是给百姓提供便利。薄收捐税,轻征田赋,放宽刑罚,赦免罪恶,宽恕小过失,这些是对百姓实行宽大政策。供养长老,慈爱幼孤,救济鳏寡,问候疾病,慰问祸丧,这些是帮助百姓解救急难。送寒衣给受冻的人,送饮食给饥渴的人,帮助贫寒百姓,赈济衰落人家,资助面临绝境的人,这些是救济百姓的穷困。共计这六个方面的事情,是兴办慈善的工作。六个方面的事情都已发布实施,百姓所需要的,没有得不到的了。百姓一定要得到所需要的,然后才能听从上面的;百姓听从上面,然后国家的政事才好做。所以说:德事不可不兴办。

曰:民知德矣,而未知义,然后明行以导之义, 〔1〕 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 〔2〕 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 〔3〕 以行礼节;整齐撙诎, 〔4〕 以辟刑僇; 〔5〕 纤啬省用, 〔6〕 以备饥馑;敦懞纯固, 〔7〕 以备祸乱;和协辑睦, 〔8〕 以备寇戎。凡此七者,义之体也。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故曰:义不可不行也。

【注释】

〔1〕行:行义。尹知章注:“行,即七义。”〔2〕亲戚:古指父母兄弟。〔3〕比宜:合宜、合适。尹知章注:“比,合也。”〔4〕撙诎(zǔn qū尊上屈):谦逊,节制。尹知章注:“撙,节也,言自节而卑屈也。”诎,通“屈”,屈曲。〔5〕辟:通“避”,避免。僇:通“戮”,杀戮。〔6〕纤啬:亦作“孅啬”,计较细微。尹知章注:“纤,细也;啬,吝也。”〔7〕敦懞纯固:意谓敦厚朴实、专心一意。懞,忠厚的样子。尹知章注:“懞,厚也。”《国语·周语》“敦厖纯固”,韦昭注:“纯,专也。……固,一也。”〔8〕辑睦:和睦。

【译文】

管子说:百姓懂得德了,还不懂得义,这样就公开地推行义来引导姓。义有七个方面的体制要建立。七个方面的体制是指什么呢?就是:以孝敬父兄慈爱和顺,用来供养家属;以恭敬忠诚,用来侍奉君主;以公正合宜,用来实行礼节;以严整谦逊,用来避免犯罪;以节俭省用,用来防备饥荒;以纯朴专一,来防备祸乱;以协调和睦,来防备敌寇。共计这七个方面,是义的体制。百姓必须懂得义然后才能公正,公正然后才能协调,协调才能处于安定,处于安定然后行动才有威势,行动有威势才可能征战取胜,防守坚固。所以说:义不可不推行。

曰:民知义矣,而未知礼,然后饰八经以导之礼。 〔1〕 所谓八经者何?曰:上下有义, 〔2〕 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 〔3〕 凡此已者,礼之经也。故上下无义则乱,贵贱无分则争,长幼无等则倍, 〔4〕 贫富无度则失。 〔5〕 上下乱,贵贱争,长幼倍,贫富失,而国不乱者,未之尝闻也。是故圣王饬此已礼以导其民。已者各得其义,则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 〔6〕 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 〔7〕 为人夫者敦懞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夫然,则下不倍上,臣不杀君, 〔8〕 贱不逾贵,少不陵长, 〔9〕 远不间亲,新不间旧,小不加大, 〔10〕 淫不破义。凡此已者,礼之经也。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少长贵贱不相逾越,故乱不生而患不作。故曰:礼不可不谨也。

【注释】

〔1〕饰:通“饬”。下文作“饬”。饬,整饬、整顿。〔2〕义:“仪”的古字。仪,礼仪。〔3〕度:限度。〔4〕倍:通“背”,背弃。《礼记·缁衣》:“信以结之,则民不倍。”〔5〕失:失去节制。尹知章注:“失其节制。”〔6〕肃:恭敬。〔7〕比顺:和顺。尹知章注:“比,和。”〔8〕杀:古本作“弑”。〔9〕陵:欺侮。《礼记·中庸》:“在上位,不陵下。”〔10〕加:凌驾。《论语·公冶长》:“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译文】

管子说:百姓懂得义了,而还不懂得礼,这样就要整顿八个方面的准则来引导百姓懂得礼。所谓八个方面的准则是指什么呢?就是:上下各有礼仪,贵贱各有本分,长幼各有等次,贫富各有限度。总计这八个方面,是礼的准则。所以上下没有礼仪就要发生混乱,贵贱没有本分就要发生争执,长幼没有等次就要发生背弃,贫富没有限度就要失去节制。上下发生混乱,贵贱发生争执,长幼发生背弃,贫富失去节制,而国家不混乱的,不曾听说过。所以圣明君主总是整顿这八个方面的礼来引导姓。八个方面各得其宜,做君主的就能公正而无偏私,做臣子的就能忠诚而不结私党,做父母的就能以慈爱和顺的态度来教育子女,做子女的就能以孝顺敬重的行动来恭敬父母,做兄长的就能以宽厚的态度来教诲弟妹,做弟妹的就能以和顺的态度来尊敬兄长,做丈夫的就能老实而专一,做妻子的就能劝勉而守贞。能做到这样,下面就不会背离上面,臣子就不会杀害君主,低贱的就不会超越高贵的,年少的就不会欺侮年长的,疏远的就不会间隔亲近的,新来的就不会间隔故旧,小的就不会凌驾到大的上面,放荡也不致破坏礼仪。这八个方面,是礼的准则。人们必须懂得礼然后才能恭敬,恭敬然后才能谦让,谦让然后才能少长贵贱不相超越,少长贵贱不相超越,所以混乱就不会发生,祸患就不会产生。所以说:礼是不可不谨慎的。

曰:民知礼矣,而未知务, 〔1〕 然后布法以任力。任力有五务。五务者何?曰:君择臣而任官,大夫任官辩事, 〔2〕 官长任事守职,士修身功材, 〔3〕 庶人耕农树艺。君择臣而任官,则事不烦乱;大夫任官辩事,则举措时;官长任事守职,则动作和;士修身功材,则贤良发; 〔4〕 庶人耕农树艺,则财用足。故曰:凡此五者,力之务也。 〔5〕 夫民必知务,然后心一,心一然后意专,心一而意专,然后功足观也。故曰:力不可不务也。 〔6〕

【注释】

〔1〕务:丁士涵云:“‘务’当为‘法’,此涉下文‘五务’而误。”译从。〔2〕辩:治理。《左传·昭公元年》:“主齐盟者,谁能辩焉。”杜预注:“辩,治也。”下同。〔3〕功材:犹言学习才艺。功,通“工”,从事。材,同“才”。〔4〕发:生发,成长。安井衡云:“发,兴也。”〔5〕张佩纶云:“‘力之务也’当作‘法之务也’。”译文从之。〔6〕力:丁士涵云:“‘力’当作‘法’,此涉上文‘力之务’句而误。”译从。

【译文】

管子说:百姓懂得礼了,却还不懂得法,这样就要宣布法令来安排人力。安排人力有五个方面的事务。五个方面的事务是指什么呢?就是:君主选择臣子而任命官职,大夫担任官职而治理政事,长官承办事务而坚守职分,士人修养品德而学习才艺,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君主选择臣子而任命官职,政事就能不烦琐混乱;大夫担任官职而治理政事,举措就能及时;长官承办事务而坚守职分,动作就能协调;士人修养品德而学习才艺,贤良就能成长;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财用就能充足。所以说:这五个方面,是人力安排要做的事。百姓必须懂得法,然后才能做到思想一致,思想一致然后才能做到意志专一,思想一致而意志专一,然后功业就足有可观。所以说:法不可不注重。

曰:民知务矣, 〔1〕 而未知权,然后考三度以动之。所谓三度者何?曰: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此所谓三度。故曰: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馑;人道不顺,则有祸乱。此三者之来也,政召之。 〔2〕 曰:审时以举事, 〔3〕 以事动民,以民动国,以国动天下,天下动,然后功名可成也。故民必知权,然后举错得, 〔4〕 举错得则民和辑,民和辑则功名立矣。故曰:权不可不度也。

【注释】

〔1〕务:丁士涵云:此“‘务’,亦当为法,庶与上下文一例”。〔2〕召:招致,导致。《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3〕时:时机,指有利时机。尹知章注:“时则天祥、地宜、人顺之时也,得其时,则事可成。”〔4〕错:通“措”,措施。

【译文】

管子说:百姓懂得法了,还不懂得权衡,这样就要考察三个方面的适度来动员百姓。所谓三个方面的适度是指什么呢?就是:上考度天时,下考度地利,中考度人和,这就是所谓三个方面的适度。所以说:天时不吉祥,就有水旱之灾;地利不适宜,就有饥荒发生;人道不和顺,就有祸乱发生。这三种情况的出现,是政事导致的。所以说:要审度好时机来兴办事业,以事业的名义来动员百姓,以百姓的名义来动员全国,以一个国家的名义来动员普天下,普天下都动员起来了,然后功业和名声可以成功了。所以百姓必须懂得权衡,然后举措才能得宜,举措得宜姓就能和睦,百姓和睦功业和名声就能创立了。所以说:权衡不可不审度。

故曰: 〔1〕 五经既布, 〔2〕 然后逐奸民,诘诈伪, 〔3〕 屏谗慝, 〔4〕 而毋听淫辞, 〔5〕 毋作淫巧。若民有淫行邪性,树为淫辞,作为淫巧,以上谄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国动众,以害民务者,其刑死流。 〔6〕 故曰:凡人君之所以内失百姓,外失诸侯,兵挫而地削,名卑而国亏,社稷灭覆,身体危殆, 〔7〕 非生于謟淫者, 〔8〕 未之尝闻也。何以知其然也?曰:淫声謟耳,淫观謟目。耳目之所好,谄心。心之所好,伤民。民伤而身不危者,未之尝闻也。曰:实圹虚, 〔9〕 垦田畴,修墙屋,则国家富;节饮食,撙衣服, 〔10〕 则财用足;举贤良,务功劳,布德惠,则贤人进;逐奸人,诘诈伪,去谗慝,则奸人止;修饥馑, 〔11〕 救灾害,振罢露,则国家定。

【注释】

〔1〕故曰:孙星衍云:“‘故曰’二字,因上文(上句)而衍。”译文从孙说。〔2〕五经:即“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已经”“法有五务”和“权有三度”。〔3〕诘:查究、究办。《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子盍诘盗?”〔4〕慝(tè忒):邪恶。《尚书·毕命》:“旌别淑慝。”〔5〕淫辞:夸大失实的言辞。《孟子·公孙丑上》:“淫辞知其所谄。”谄,巴结奉承。〔6〕死流:处死或流放。尹知章注:“大罪死,小罪流。”〔7〕危殆(dài代):危险。殆,危险。〔8〕謟(tāo滔)淫:当依朱本作“淫謟”。疑惑。〔9〕圹虚:空旷无人的地方。圹,通“旷”,旷废。〔10〕撙(zǔn尊上):节制,节省。许维遹云:撙与“ ”同。《说文》:“ ,减也。”〔11〕修:“备”字之误,形相近也。

【译文】

五种措施已发布实施,然后驱逐奸民,查办诈骗,摒弃进谗行恶的人,不听信夸大不实的谎言,不准做奢侈浪费的物品。如果有人行为放荡,性情邪恶,制造夸大不实的谎言,制作奢侈浪费的物品,上用来欺骗君主,下用来迷惑百姓,改变风俗,动摇民心,有害百姓劳动的,要处以死刑或流放。所以说:大凡君主之所以国内失掉百姓,国外失掉诸侯,兵败而地削,名声卑下,国家亏损,社稷覆灭,自身危险,不是由于被夸大不实的谎言所迷惑而发生的,从没有听说过。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是因为:放荡的声音迷惑了耳朵,放荡的观赏迷惑了眼目。耳目所喜好的,迷惑了心。心被所喜好的迷惑,就做出伤害百姓的事来。姓被伤害,而君主自身不危险的,从没有听说过。是因为:移民荒野,开垦田地,修筑墙院,国家就能富裕;节制饮食,节省衣服,财用就能充足;推举贤良,重视功劳,布施德惠,贤人就能进用;驱逐奸人,查办诈骗,弃去进谗行恶的人,奸人就能止住;防备饥荒,救济灾害,赈济衰败,国家就能安定。

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 〔1〕 然后民可使富;论贤人, 〔2〕 用有能,而民可使治;薄税敛,毋苟于民, 〔3〕 待以忠爱,而民可使亲。三者霸王之事也。事有本,而仁义其要也。今工以巧矣, 〔4〕 而民不足于备用者,其悦在玩好;农以劳矣,而天下饥者,其悦在珍怪,方丈陈于前; 〔5〕 女以巧矣,而天下寒者,其悦在文绣。是故博带梨, 〔6〕 大袂列。 〔7〕 文绣染,刻镂削,雕琢采; 〔8〕 关几而不征, 〔9〕 市鄽而不税。 〔10〕 古之良工,不劳其知巧以为玩好。 〔11〕 是故无用之物,守法者不失。 〔12〕

【注释】

〔1〕尹知章注:“本事谓农桑也,无用谓末作也。”末作,指奢侈品的生产。〔2〕论:评选。许维遹云:“‘论’与‘抡’通,《说文》:‘抡,择也。’”〔3〕苟:猪饲彦博云:“‘苟’亦当作‘苛’。”译文从“苛”。〔4〕以:通“已”,已经。下文同。〔5〕方丈陈于前:丁士涵云:“此五字衍文”,似为解文误入正文。译文从丁说。〔6〕梨:通“剺”。划开,划破。尹知章注:“梨,割也。”〔7〕列:通“裂”。分裂,割裂。《说文》:“列,分解也。”〔8〕采:王引之云:平“形与‘采’相似,故误为‘采’也”。译文从王说。〔9〕几:查察,查看。《周礼·地官·司关》:“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犹几。”亦作“讥”。〔10〕鄽:通“廛”。市廛,市房。《礼记·王制》:“市,廛而不税。”郑玄注:“廛,市物邸舍,税其舍不税其物。”〔11〕知:通“智”,才智。〔12〕失:郭沫若云:“当为‘生’,生者产也。”译文从之。

【译文】

圣明君主的要务,在于加强农业生产,舍弃奢侈品的制作,然后才能使百姓富裕;选择贤良的人,任用有能力的臣子,而后才可能治理好百姓;薄收赋税,对百姓不苛刻,以忠诚爱护的态度相对待,而后百姓才可能来亲附。这三方面是关系到称霸称王的事情。事情有根本,而仁义是其中的关键。如今工匠已很巧妙了,而百姓的用具仍不充足,是因为君主的兴趣在于玩好之物;农夫已经很劳累了,而天下仍有饥饿的人,是因为君主的兴趣在于珍奇食品;女工已经很灵巧了,而天下仍有受冻的人,是因为君主的兴趣在于华丽的刺绣。因此阔带子应该割成窄带子,大衣袖应该做成小袖子,华丽的刺绣应该染成素色,刻镂的装饰应该削去,雕琢的花纹应该磨成平面;关卡只查察而不收税,市房只收租而不税物。古代的良工巧匠,不用他们的聪明巧手来制作玩好物品。因此,奢侈品,守法的人是不生产的。 +YicTkrhMrUva8+a/HxFW0kLGYV2bciDff+N63SZb7bS3NBmubf3xraC8JC6qaD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