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法指治国、治军的七项基本原则,即:则(寻求规律)、象(了解情况)、法(掌握标准)、化(施行教化)、决塞(善于权衡)、心术(把握思想)、计数(精于计算),合称“七法”。
本篇从分析政治和军事的关系入手,着重阐述了较为系统的军事思想,分为七法、四伤、为兵之数、选陈共四节。“七法”节首先提出,“治民”是“为兵”的前提,“为兵”直接为“胜敌国”“正天下”的政治目的服务;接着详述七法的具体内容和不明七法的后果,强调运用七法的重要意义。“四伤”节指出百匿、奸吏、奸民、盗贼四种人对国家的危害,主张君主实行法治,以为治军的根本。“为兵之数”提出了治军的八项具体方法,即聚财(积聚财富)、论工(选择工匠)、制器(制造兵器)、选士(选拔士兵)、政教(加强管教)、服习(抓紧训练)、遍知天下(掌握情报)、明于机数(懂得时机策略),阐明了军事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选陈”即选阵,阐述了出兵攻战、克敌制胜的一系列原则和军队主帅的职责。总之,全篇以论兵为核心,是全书中一篇重要的军事论文。
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 〔1〕 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是必立,非必废,有功必赏,有罪必诛:若是安治矣? 〔2〕 未也。是何也?曰:形势、器械未具, 〔3〕 犹之不治也。 〔4〕 形势、器械具,四者备, 〔5〕 治矣。不能治其民,而能强其兵者,未之有也;能治其民矣,而不明于为兵之数, 〔6〕 犹之不可。不能强其兵,而能必胜敌国者,未之有也;能强其兵,而不明于胜敌国之理, 〔7〕 犹之不胜也。兵不必胜敌国,而能正天下者, 〔8〕 未之有也;兵必胜敌国矣,而不明正天下之分, 〔9〕 犹之不可。故曰:治民有器, 〔10〕 为兵有数,胜敌国有理,正天下有分。
〔1〕诛:指惩处。〔2〕安:许维遹云:“下文皆但言‘治’,是‘安’犹则也。”〔3〕形势:指治理百姓各方面的客观形势。器械:工具,指治理百姓的具体设施。〔4〕犹:仍然,还是。〔5〕四者:尹知章云:“谓立是、废非、赏功、诛罪。”〔6〕数:方法。〔7〕理:道理。〔8〕正:匡正。〔9〕分:名分。〔10〕器:指上述形势、器械等治民的条件。
意见正确而不能树立,意见错误而不能废止,有功绩而得不到奖赏,有罪错而不受惩处:像这样能够治理百姓的,从来没有过。正确的必须树立,错误的必须废止,有功绩必须奖赏,有罪错必须惩处:像这样就能治理了吗?还不能。什么原因呢?因为客观形势和具体设施还没有具备,所以仍然不能治理。等到客观形势和具体设施都已具备,而正确必立、错误必废、有功必赏、有罪必惩四方面也都已做到,这时就能治理姓了。不能治理百姓,却能使军队强大的,从来没有过;能治理百姓,却不懂得治理军队的方法,仍然不能做到。不能使军队强大,却必定能战胜敌国的,从来没有过;能使军队强大,却不懂得战胜敌国的道理,仍然不能战胜。军队不一定能战胜敌国,却能一统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军队必定能战胜敌国,却不懂得一统天下的名分,仍然不能做到。因此说:治理百姓有条件,治理军队有方法,战胜敌国有道理,一统天下有名分。
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 〔1〕 根天地之气, 〔2〕 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 〔3〕 而未尝变也,谓之则。义也、名也、时也、似也、类也、比也、状也, 〔4〕 谓之象。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 〔5〕 谓之法。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 〔6〕 谓之化。予夺也、险易也、利害也、难易也、开闭也、杀生也, 〔7〕 谓之决塞。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 〔8〕 谓之心术。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
〔1〕则:法则,规律。象:表象,情况。法:法度,标准。化:变化,教化。决塞:打开或堵塞,引申为对事物的判别、权衡。心术:指思想品行。计数:计算、筹划。〔2〕根:寻根,探索。〔3〕许维遹云:“‘不’字衍。‘均有’当作‘有均’。……‘均’引申为法则。”译文从许说。〔4〕义:同“仪”,事物的外形。似:相似。类:类别。比:并列。〔5〕衡石:称量轻重的器具。斗斛:量器。角量:丁士涵云:“‘角’与‘斠’同。《说文》‘斠,平斗斛量也’。”〔6〕猪饲彦博云:“渐谓渐进以化,顺谓随顺不逆。靡,切靡也。‘久’当作‘灸’,薰灸也。”切靡谓琢磨,薰灸谓薰染。服:驯服。习:习惯。〔7〕杀生:杀死与使生。〔8〕厚:宽厚。施:博施。度:大度。恕:容让。
七法就是:寻求规律、了解情况、掌握标准、施行教化、善于权衡、把握思想、精于计算。探索天地间的元气、寒暑的调和、水土的特性以及人类、鸟兽和草木的生长,世间万物虽然繁多,但却有一个共同不变的法则,这就叫规律。事物的外形、名称、时间、相似物、类别、并列物、状貌,都称作情况。度量衡中的尺寸、绳墨、规矩、衡石、斗斛、角量,都称作标准。使百姓渐进、顺应、琢磨、熏染、驯服、习惯,都称作教化。斟酌予和夺、险和易、利和害、难和易、开和闭、死和生,都称作权衡。待人忠实、诚恳、宽厚、博施、大度、容让,都称作好的品行。辨别刚柔、轻重、大小、实虚、远近、多少,都称作计算。
不明于则,而欲出号令, 〔1〕 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 〔2〕 檐竿而欲定其末。 〔3〕 不明于象,而欲论材审用, 〔4〕 犹绝长以为短,续短以为长。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犹左书而右息之。 〔5〕 不明于化,而欲变俗易教, 〔6〕 犹朝揉轮而夕欲乘车。 〔7〕 不明于决塞,而欲驱众移民, 〔8〕 犹使水逆流。不明于心术,而欲行令于人,犹倍招而必拘之。 〔9〕 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 〔10〕 故曰:错仪画制, 〔11〕 不知则不可;论材审用,不知象不可;和民一众, 〔12〕 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驱众移民,不知决塞不可;布令必行,不知心术不可;举事必成,不知计数不可。
右七法。
〔1〕“不明”二句:丁士涵云:“当作‘不明于则,而欲错仪画制’。”译文从丁说。〔2〕“犹立”句:尹知章云:“均,陶者之轮也。立朝夕,所以正东西也。”朝夕指测日影的标杆。〔3〕檐:王引之云:“‘檐’当为‘㨱’,‘㨱’古‘摇’字。……言钧运则不能定朝夕,竿摇则不能定其末也。”译文从王说。〔4〕论材审用:量材适当用人。〔5〕息:尹知章云:“息,止也。”〔6〕变俗易教:改变风俗习惯。〔7〕揉轮:弯木制造车轮。〔8〕驱众移民:驱赶迁移百姓。〔9〕“犹倍”句:王引之云:“‘倍’与‘背’同。招,射之的也。……‘拘’当为‘射’字之误也。”译文从王说。〔10〕舟楫:船和桨。〔11〕错仪画制:制定法令制度。〔12〕和民:陶鸿庆云:“‘和’当为‘治’。”译文从之。
不寻求规律,要想制定法令制度,就好像要在转动的陶轮上树立标杆,又好像要固定摇动的竹竿的末端一样。不了解情况,要想量材用人,就好像把长材截短、短材接长一样。不掌握标准,要想治理百姓、统一民众,就好像用左手写字,而用右手阻止一样。不施行教化,要想改变风俗习惯,就好像早晨造出车轮、晚上就要乘车一样。不善于权衡,要想驱赶迁移百姓,就好像让河水倒流一样。不把握思想,要想对别人发号施令,就好像背对靶子却要射中目标一样。不精于计算,要想举办大事业,就好像没有船和桨却要渡过急流险滩一样。因此说:制定法令制度,不寻求规律不行;量材用人,不了解情况不行;治理百姓、统一民众,不掌握标准不行;改变风俗习惯,不施行教化不行;驱赶迁移百姓,不善于权衡不行;公布政令必定推行,不把握思想不行;举办事业必定成功,不精于计算不行。
以上“七法”。
百匿伤上威, 〔1〕 奸吏伤官法, 〔2〕 奸民伤俗教,贼盗伤国众。威伤,则重在下; 〔3〕 法伤,则货上流; 〔4〕 教伤,则从令者不辑; 〔5〕 众伤,则百姓不安其居。重在下,则令不行;货上流,则官徒毁; 〔6〕 从令者不辑,则百事无功;百姓不安其居,则轻民处而重民散; 〔7〕 轻民处重民散,则地不辟;地不辟,则六畜不育;六畜不育,则国贫而用不足;国贫而用不足,则兵弱而士不厉; 〔8〕 兵弱而士不厉,则战不胜而守不固;战不胜而守不固,则国不安矣。故曰:常令不审, 〔9〕 则百匿胜;官爵不审,则奸吏胜;符籍不审, 〔10〕 则奸民胜;刑法不审,则盗贼胜。国之四经败, 〔11〕 人君泄见危。 〔12〕 人君泄,则言实之士不进;言实之士不进,则国之情伪不竭于上。 〔13〕
〔1〕匿:邪恶。王念孙云:“‘匿’与‘慝’同。百匿,众慝也。言奸慝甚多,共持国柄,则上失其威矣。”〔2〕官法:国家的法令。〔3〕重在下:指权力下移。〔4〕货上流:猪饲彦博云:“谓货赂公行。”〔5〕从令者:指臣民。辑:和睦,团结。〔6〕徒:郭沫若云:“‘徒’疑‘德’字之误。”译文从之。〔7〕轻民:指从事工商业和游手好闲的人。重民: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8〕厉:勇猛。〔9〕常令:国家法令。审:严格。〔10〕符籍:泛指各种凭证和登记册。〔11〕四经:指上述国家的四种根本制度。〔12〕泄见危:此指权力分散。泄,发散、分散。王念孙云:“‘见’当为‘则’。”译文从之。〔13〕情伪:真假,指国家的真实情况。
朝廷中坏人当政,就会损害君主的权威;奸吏掌权,就会破坏国家的法令;百姓中奸民得势,就会败坏风俗和教化;盗贼逞强,就会伤害国内的民众。君主的权威受到损害,朝廷的大权就会落到佞臣手中;国家的法令受到破坏,贿赂的财货就会上流进奸吏的腰;风俗教化被败坏,臣民不能和睦团结;国内民众被伤害,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大权下移,政令就不能推行;财货上流,道德就遭到毁坏;臣民不和睦团结,任何事也做不成;百姓不安居乐业,做工经商的人和无业游民就会增多,从事农业的人就会离散。末业、游民增多,本业、农民离散,土地就无人耕种;土地无人耕种,六畜就不得繁育;六畜不得繁育,国家就贫困,财用就不足;国家贫困,财用不足,军队就衰弱,战士不勇猛;军队衰弱,战士不勇,攻战就不胜,守卫就不牢;攻战不胜、守卫不牢,国家就不能安定。因此说:国家法令不严格,坏人就会当政;官爵升迁不严格,奸吏就会掌权;户籍登记不严格,奸民就会得势;刑罚法律不严格,盗贼就会逞强。国家的四种根本制度被破坏,君主的权力就会分散,地位就会危险。君主的权力分散,忠诚直言的臣下就不能进谏,忠诚直言的臣下不能进谏,国家的真实情况君主就无法全面掌握。
世主所贵者宝也, 〔1〕 所亲者戚也,所爱者民也,所重者爵禄也。亡君则不然, 〔2〕 致所贵非宝也, 〔3〕 致所亲非戚也,致所爱非民也,致所重非爵禄也。故不为重宝亏其命, 〔4〕 故曰令贵于宝;不为爱亲危其社稷, 〔5〕 故曰社稷戚于亲; 〔6〕 不为爱人枉其法, 〔7〕 故曰法爱于人;不为重禄爵 〔8〕 分其威,故曰威重于爵禄。不通此四者,则反于无有。 〔9〕 故曰:治人如治水潦,养人如养六畜,用人如用草木。居身论道行理, 〔10〕 则群臣服教,百吏严断,莫敢开私焉。 〔11〕 论功计劳,未尝失法律也。 〔12〕 便辟、 〔13〕 左右、大族、尊贵、大臣,不得增其功焉;疏远、卑贱、隐不知之人, 〔14〕 不忘其劳。故有罪者不怨上,爱赏者无贪心, 〔15〕 则列陈之士, 〔16〕 皆轻其死而安难, 〔17〕 以要上事, 〔18〕 本兵之极也。 〔19〕
右四伤百匿。 〔20〕
〔1〕世主:当代一般君主。〔2〕亡君:猪饲彦博云:“‘亡’当作‘明’。”译文从之。〔3〕致:最。〔4〕亏:损害。命:政令。〔5〕“不为”句:丁士涵云:“当作‘不为亲戚危其社稷’。”译文从丁说。〔6〕“故曰”句:依上文例当作“故曰社稷亲于戚”。〔7〕爱人:同“爱民”。下同。〔8〕安井衡云:“‘禄爵’恐倒。”〔9〕反:同“返”。〔10〕“居身”句:丁士涵云:“‘居’乃‘君’之误字。《尔雅》曰‘身,亲也’。君对下群臣百吏言之。”译文从丁说。〔11〕开私:指枉法。〔12〕失:违背。〔13〕便辟: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14〕隐不知之人:指没有地位、无人知晓的人。〔15〕爱:猪饲彦博云:“‘爱’当作‘受’。”译文从之。〔16〕列陈之士:此谓参加作战的士兵。陈同“阵”。〔17〕安难:不怕危难。〔18〕以要上事:要,求取。此谓用来为国立功受奖。〔19〕本兵之极:孙蜀丞云:“本者,主也。”极,根本。〔20〕百匿:猪饲彦博云:“‘百匿’二字衍。”译文从之。
当代一般的君主看重的是珍宝,亲近的是亲属,爱护的是百姓,重视的是爵位俸禄。英明的君主却不是这样,他最看重的不是珍宝,最亲近的不是亲属,最爱护的不是百姓,最重视的不是爵位俸禄。不因为贵重珍宝而损害政令,因而说政令比珍宝更贵重;不因为亲近亲属而危害国家,因而说国家比亲属更亲近;不因为爱护百姓而违反法律,因而说法律比百姓更值得爱护;不因重视爵位俸禄而分散权威,因而说权威比爵位俸禄更为重要。不懂得这四方面的道理,权力就将丧失得一无所有。因此说治理百姓就像治理积水,养育百姓就像养育六畜,使用百姓就像使用草木。君主以身作则,按道理行事,那么群臣俯首服从教训,百官严格执行法律,没有人敢徇私枉法。根据实绩论功行赏,不能违背法令的规定。邪佞小人、左右侍从、豪门大族、尊贵之家、朝廷大臣,不因为地位高而增加功劳;关系疏远、地位卑贱、不知名的人物,不因为地位低而埋没功劳。这样,有罪过的不怨恨君主,受奖赏的不贪得无厌,而列阵参战的士兵,都舍生忘死,不避危难,力争为国立功受奖,这就是治军的根本原则啊!
以上“四伤”。
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而财无敌; 〔1〕 存乎论工, 〔2〕 而工无敌;存乎制器,而器无敌;存乎选士,而士无敌;存乎政教, 〔3〕 而政教无敌;存乎服习, 〔4〕 而服习无敌;存乎遍知天下, 〔5〕 而遍知天下无敌;存乎明于机数, 〔6〕 而明于机数无敌。故兵未出境,而无敌者已。 〔7〕 是以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 〔8〕 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器盖天下,而士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士盖天下,而教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教盖天下,而习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习盖天下,而不遍知天下,不能正天下;遍知天下,而不明于机数,不能正天下。故明于机数者,用兵之势也,大者时也,小者计也。 〔9〕
〔1〕财无敌:指使财富的数量无敌于天下。〔2〕论工:考论工匠的技巧,指选择工匠。〔3〕政教:指加强军队的管理教育。〔4〕服习:操练,指军事训练。〔5〕遍知天下:指掌握各国情报。〔6〕明于机数:指懂得把握时机和运用策略。〔7〕“故兵”二句:林圃云:“今《通典》一百四十已引此文作‘此已者皆须无敌,故兵未出境而无敌者已悉备,然后能正天下’。”译文从林说。〔8〕盖天下:超过天下,领先天下。〔9〕计:计谋,策略。
治军的方法:在于积聚财富,使财富的数量无敌于天下;在于选择工匠,使工匠的技巧无敌于天下;在于制造兵器,使兵器的质量无敌于天下;在于选拔士兵,使士兵的素质无敌于天下;在于加强管理教育,使管教的水平无敌于天下;在于抓紧军事训练,使训练的水平无敌于天下;在于掌握各国情报,使情报工作的水平无敌于天下;在于懂得时机策略,使时机的把握、策略的运用无敌于天下。这八项工作都要做到天下一流,因此军队还未开出国境,而无敌于天下的八项条件都已具备,这样才能统一天下。因而要统一天下,财富数量不能领先天下不行;财富数量领先天下,而工匠技巧不能领先天下也不行;工匠技巧领先天下,而兵器质量不能领先天下也不行;兵器质量领先天下,而士兵素质不能领先天下也不行;士兵素质领先天下,而管教水平不能领先天下也不行;管教水平领先天下,而训练水平不能领先天下也不行;训练水平领先天下,而不能掌握各国情报也不行;掌握了各国情报,而不懂得时机策略也不行。因此,能把握时机、运用策略,这就造成了用兵的气势,这种气势的主要部分是时机,次要部分是策略。
王道非废也,而天下莫敢窥者,王者之正也。衡库者,天子之礼也。 〔1〕
〔1〕戴望云:“此数句与上下文义不贯,疑是错简。”尹知章云:“衡者所以平轻重,库者所以藏宝物,不令外知者也。言王者用心常当准平天下,既知轻重,审用于心,无令长耳目者所得,此则天子之礼然也。”
王道政治不可废止,天下之所以不敢觊觎推行王道国家的原因,在于王道的正义。经常衡量天下的利害得失,这就是天子应遵守的礼数。
是故器成卒选,则士知胜矣。遍知天下,审御机数,则独行而无敌矣。所爱之国, 〔1〕 而独利之;所恶之国, 〔2〕 而独害之,则令行禁止。是以圣王贵之。 〔3〕 胜一而服百,则天下畏之矣;立少而观多, 〔4〕 则天下怀之矣; 〔5〕 罚有罪,赏有功,则天下从之矣。故聚天下之精财, 〔6〕 论百工之锐器,春秋角试, 〔7〕 以练精锐为右, 〔8〕 成器不课不用, 〔9〕 不试不藏。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 〔10〕 故举之如飞鸟, 〔11〕 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圉。 〔12〕 成功立事,必顺于礼义。故不礼不胜天下,不义不胜人。故贤知之君, 〔13〕 必立于胜地,故正天下而莫之敢御也。
右为兵之数。
〔1〕所爱之国:指友好国家。〔2〕所恶之国:指敌对国家。〔3〕圣王:高明的君主。贵之:重视用兵。〔4〕观多:指给多数示范。〔5〕怀:归附。〔6〕财:王念孙云:“‘财’当为‘材’。”译文从之。〔7〕角试:比较检验。练:选择。〔8〕右:上等。〔9〕成器:制成的兵器。课:检查。〔10〕骏雄:指勇士。〔11〕举:与下文“动”“发”都指投入战斗。〔12〕禁圉:同“禁御”,抵抗。〔13〕贤知:同“贤智”。
因此兵器制作精良,士卒经过选拔,这样军队就有必胜信心;掌握各国情报,善用时机策略,这样军队就会所向无敌。友好的国家,专门给予扶持;敌对的国家,特意加以打击,这样就能号令天下。因此高明的君主格外重视用兵。战胜一个国家,使更多的国家臣服,天下就会畏惧;扶植少数国家,给更多的国家示范,天下就会归附;惩罚有罪之人,奖赏有功之臣,天下就会服从。汇聚天下精良的材料,考察工匠锐利的兵器,春秋两季进行比较检验,选择最精锐的列为上等。制成的兵器,不经检查试用,不能使用,不能入库。招罗天下的豪杰,拥有天下的勇士,一旦投入战斗,矫捷像飞鸟,迅猛像雷电,狂暴像风雨,前方无人能阻挡,后面无人能暗算,单独出击,没有人敢于抵抗。成就功绩,创立事业,一定要顺应礼义。不合礼就不能战胜天下,不合义就不能战胜敌人。因此,贤能明智的君主,一定要立于不败之地,这样才能统一天下而没有人敢抗拒。
以上“为兵之数”。
若夫曲制时举, 〔1〕 不失天时, 〔2〕 毋圹地利, 〔3〕 其数多少, 〔4〕 其要必出于计数。 〔5〕 故凡攻伐之为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计未定于内,而兵出乎境,是则战之自胜, 〔6〕 攻之自毁也。是故张军而不能战, 〔7〕 围邑而不能攻,得地而不能实, 〔8〕 三者见一焉,则可破毁也。故不明于敌人之政,不能加也; 〔9〕 不明于敌人之情,不可约也; 〔10〕 不明于敌人之将,不先军也; 〔11〕 不明于敌人之士,不先陈也。 〔12〕 是故以众击寡,以治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卒练士击驱众白徒, 〔13〕 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
〔1〕曲制时举:何如璋云:“曲,部曲也。曲制,部曲之制也。”即今言军队建制,此指军队。时举谓应时而举,即利用有利时机发兵。〔2〕天时:指季节和气候。〔3〕圹:同“旷”,废弃。地利:指有利的地形地物。〔4〕数:指军队行动所需的人员、装备、军需的数量。〔5〕“其要”句:丁士涵云:“此言数之多少必出于计,‘计’下不当有‘数’字。”译文从丁说。〔6〕“是则”句:丁士涵云:“此‘胜’字误,当作‘败’,‘是’字衍文。”译文从丁说。〔7〕张军:指摆开阵势。〔8〕实:巩固。〔9〕加:加兵,出兵。〔10〕约:约战,宣战。〔11〕军:指进攻。〔12〕陈:同“阵”,列阵。〔13〕教卒练士:经过教育训练的士兵。驱众白徒:没有经过训练的乌合之众。
至于军队利用时机发兵进攻,不要丧失有利的季节气候,不要放弃有利的地形地物,需要的人员、装备、军需数量的多少,关键在于要经过精确计算。凡是攻战的原则,一定要先在国内周密计划,然后才派兵出境,计划没有确定就出兵,攻战就必然自取失败。因此摆开阵势却不能交战,包围城市却不能进攻,夺取阵地却不能巩固,这三种情况中出现一种,就可能使军队败亡。因此,不了解敌人的政治,不能出兵;不了解敌人的军情,不能宣战;不了解敌人的将帅,不能抢先进攻;不了解敌人的士卒,不能率先列阵。因此,必须用多数去进攻少数,用治国去进攻乱国,用富国去进攻穷国,用贤能的将帅去进攻无能的将帅,用训练有素的士兵去进攻乌合之众,这样才能做到十战十胜,百战百胜。
故事无备,兵无主,则不蚤知; 〔1〕 野不辟,地无吏, 〔2〕 则无蓄积;官无常, 〔3〕 下怨上, 〔4〕 而器械不功; 〔5〕 朝无政, 〔6〕 则赏罚不明; 〔7〕 赏罚不明,则民幸生。 〔8〕 故蚤知敌人如独行, 〔9〕 有蓄积则久而不匮,器械功则伐而不费, 〔10〕 赏罚明则人不幸, 〔11〕 人不幸则勇士劝之。 〔12〕 故兵也者,审于地图, 〔13〕 谋十官日, 〔14〕 量蓄积,齐勇士, 〔15〕 遍知天下,审御机数,兵主之事也。
〔1〕则不蚤知:丁士涵云:“‘知’下当脱‘敌’字。”译文从之。〔2〕地无吏:土地没有官吏管理。〔3〕官:指管理手工业的官府。常:常规。〔4〕下:指工匠。上:指官府。〔5〕而:猪饲彦博云:“‘而’当作‘则’。”译文从之。功:同“工”,精良。〔6〕朝无政:指朝廷政令不修。〔7〕“则赏”句:猪饲彦博云:“以上文推之,此五字宜衍。”故译文略去。〔8〕幸生:侥幸偷生。〔9〕“故蚤”句:丁士涵云:“案当作‘蚤知敌则独行’。”译文从之。〔10〕费:损坏。〔11〕不幸:安井衡云:“不幸,不幸生也,不言生者,蒙上省文。”〔12〕之:闻一多云:“‘之’为草书‘矣’之坏字。”译文从之。〔13〕地图:指地形地势等地理状况。〔14〕谋十官日:何如璋云:“‘十’乃‘于’之坏,‘官日’二字倒易,当作‘谋于日官’,与上句‘审于地图’对文。谋日官,察天时也。”译文从何说。〔15〕齐:统一。
对战争没有准备,军队没有主帅,就不能预先掌握敌情;荒野没有开垦,土地无人管理,国家就没有物资积蓄;官府没有常规,工匠怨恨官吏,造出的兵器就不会精良;朝廷政令不修,奖惩赏罚不明,百姓就侥幸偷生。因此,预先掌握敌情就能所向无敌,拥有物资积蓄就能持久作战而不会短缺,兵器制作精良就能连续进攻而不易损坏,奖惩赏罚分明,百姓就不会侥幸偷生;百姓不侥幸偷生,勇士就奋力向前。所以,用兵的规律就是详尽地了解地形地势,反复地研究天文气象,准确地计算物资积蓄,严格地统一士兵训练,全面地掌握敌国情报,谨慎地把握时机,运用策略,这些就是军队主帅的职责。
故有风雨之行, 〔1〕 故能不远道里矣;有飞鸟之举,故能不险山河矣;有雷电之战,故能独行而无敌矣;有水旱之功, 〔2〕 故能攻国救邑; 〔3〕 有金城之守, 〔4〕 故能定宗庙、育男女矣;有一体之治, 〔5〕 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风雨之行者,速也;飞鸟之举者,轻也;雷电之战者,士不齐也; 〔6〕 水旱之功者,野不收、耕不获也;金城之守者,用货财、设耳目也; 〔7〕 一体之治者,去奇说、禁雕俗也。 〔8〕 不远道里,故能威绝域之民;不险山河,故能服恃固之国; 〔9〕 独行无敌,故令行而禁止;故攻国救邑, 〔10〕 不恃权与之国, 〔11〕 故所指必听;定宗庙、育男女,天下莫之能伤,然后可以有国;制仪法,出号令,莫不响应,然后可以治民一众矣。
右选陈。
〔1〕故:张文虎云:“‘故’字衍,观下文自明。”译文从张说。〔2〕水旱之功:指如同水灾旱灾般的破坏力。〔3〕“故能”句:猪饲彦博云:“‘救’当作‘拔’,下同。”戴望云:“‘邑’下当脱‘矣’字。”译文从之。〔4〕金城:坚固的城池。〔5〕一体之治:像一个人的身体般协调统一。〔6〕士不齐:指敌军阵势不齐。〔7〕“金城”二句:猪饲彦博云:“谓散货财以设间者。”〔8〕雕俗:指崇尚奢侈的风俗。〔9〕恃固:凭借天险。〔10〕故:猪饲彦博云:“‘故’字衍。”译文从之。〔11〕恃:王念孙云:“‘恃’当为‘待’。”译文从之。权与之国:盟国。
军队的行动,如同风雨席卷般行进,因而不怕路途遥远;如同飞鸟高翔般前跃,因而不怕山河险阻;如同雷鸣电闪般进击,因而能所向无敌;如同水灾旱灾般破坏,因而能攻克敌国,攻占城市;如同金城般固守,因而能安定国家,传宗接代;如同身体般协调,因而能发号施令、严明法制。风雨席卷般行进,指速度飞快;飞鸟高翔般前跃,指身体轻捷;雷鸣电闪般进击,指使敌人溃不成军;水灾旱灾般破坏,指荒野田地没有收获;金城般固守,指使用财货、收买间谍;身体般协调,指取缔异端邪说、禁绝奢侈风俗。不怕路途遥远,因此能震慑僻远地方的姓;不怕山河险阻,因此能制服凭借天险的敌国;所向无敌,因此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攻克敌国,攻占城市,不等盟国援助,因此所向披靡;安定国家,传宗接代,天下没有敢伤害的,因此能牢固地掌握政权;制定法律,发号施令,天下没有不响应的,因此能治理百姓、统一天下。
以上“选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