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马指计算筹划。乘即乘除之类计算,马即“算数之筹”,今称砝码、筹码。(用何如璋说)因此,“乘马”即用运算的筹码进行经济方面的计算筹划。
本篇论述了治理国家在经济方面的一系列原则和具体措施,分为立国、大数、阴阳、爵位、务市事、士农工商、圣人、失时、地里九节。“立国”论述营建都市选择地势的原则。“大数”概述帝业、王业、霸业的为政方针和君道、臣道的重要原则。“阴阳”以下四节,内容与标题不完全相符,主要围绕土地、市场、货币、军赋等经济制度展开论述,主张整顿土地制度,作为治国的根本;改革赋税制度,保证国家收入;改革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发展。具体措施有:开放山林河泽,扩大赋税来源;根据土质、面积、销售确定征税标准;建立耕战相结合的组织体制;采用“均地分力”的个体生产方式,实行“与民分贷”提高劳动者积极性等。“圣人”强调“托业于民”。“失时”强调不失农时。“地里”计算土地等级及其负担能力。总之,本篇为治理国家勾画出一个较为系统的经济纲领。
凡立国都, 〔1〕 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2〕 因天材, 〔3〕 就地利, 〔4〕 故城郭不必中规矩, 〔5〕 道路不必中准绳。 〔6〕
右立国。 〔7〕
〔1〕国都:都城,都市。〔2〕沟防:排水沟和堤防。〔3〕天材:指自然资源。〔4〕地利:指有利的地理环境。〔5〕规矩:圆规和曲尺。此指方圆的规定。〔6〕准绳:水平仪和墨线。此指平直标准。〔7〕立国:建立都市。
凡是建立大小都市,不在大山脚下,也要在大河旁边。建立高地的,不能靠近干旱地区,要求水源充足;建在低地的,不能靠近水涝洼地,才能省去沟堤。凭借自然资源,依靠地理环境,因此建设城墙不一定符合方圆的规定,修筑道路不一定符合平直的标准。
以上“立国”。
无为者帝, 〔1〕 为而无以为者王, 〔2〕 为而不贵者霸。 〔3〕 不自以为所贵,则君道也;贵而不过度, 〔4〕 则臣道也。
右大数。 〔5〕
〔1〕帝:成帝业。〔2〕无以为:没有什么可做。王:成王业。〔3〕不贵:不自以为贵,不妄自尊大。霸:成霸业。〔4〕度:指等级名分。〔5〕此节阐述为政的方针、原则,故称大数。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君主可以成就帝业,治理有方而不需亲自操劳的君主可以成就王业,有所作为而不妄自尊大的君主可以成就霸业。不自高自大、自恃尊贵,是当君主的准则;不因地位高而逾越等级名分,是当臣子的准则。
以上“大数”。
地者,政之本也;朝者,义之理也; 〔1〕 市者,货之准也; 〔2〕 黄金者,用之量也; 〔3〕 诸侯之地千乘之国者,器之制也。 〔4〕 五者其理可知也,为之有道。 〔5〕
〔1〕朝:朝廷。义之理:谓等级名分的体现。〔2〕市:市场。货之准:谓物资流通的标志。〔3〕用之量:谓财用计算的尺度。〔4〕器之制:谓规定军赋的标准。〔5〕为:谓。
土地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朝廷是等级名分的体现,市场是物资流通的标志,黄金是财用计算的尺度,一国拥有的土地和兵车的数量,是规定军赋的标准。懂得了这五方面的道理,就可以说掌握了治国的原则。
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 〔1〕 地不平均和调, 〔2〕 则政不可正也,政不正则事不可理也。 〔3〕 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 〔4〕 时之短长, 〔5〕 阴阳之利用也; 〔6〕 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然则阴阳正矣, 〔7〕 虽不正,有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也,天地莫之能损益也。 〔8〕 然则可以正政者,地也,故不可不正也。正地者,其实必正。 〔9〕 长亦正,短亦正,小亦正,大亦正,长短大小尽正。正不正则官不理, 〔10〕 官不理则事不治,事不治则货不多。是故何以知货之多也?曰事治;何以知事之治也?曰货多。货多事治,则所求于天下者寡矣,为之有道。
右阴阳。 〔11〕
〔1〕正:整顿,整治。〔2〕平均和调:指土地分配合理、管理完善。〔3〕事:指生产活动。〔4〕推移:相互作用。〔5〕时:指昼夜。〔6〕利用:作用。〔7〕正:指正常。〔8〕郭沫若云:“原文当为‘天也,莫之能损益也’,上‘也’误益为‘地’。”译文从之。〔9〕实:土地的实际收益,引申为纳税制度。〔10〕正不正:猪饲彦博云:“上‘正’字当作‘地’。”译文从之。〔11〕阴阳:此节阐述“地者政之本”,题为“阴阳”,取节内二字名之,与内容不符。张文虎云:“题谬甚。此等皆后人妄增。”
土地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利用土地可以整治国家的政治。土地分配不合理、管理不完善,国政就得不到整治;国政得不到整治,生产就得不到发展。春夏秋冬四季,是阴阳相互运动的结果;昼夜短长,是阴阳作用的结果;日夜更替,是阴阳变化的结果。阴阳的运动一般是正常的,即使偶有不正常,多余时无法减少,不足时不能增加,这是自然现象,没有人能够改变它。然而,可以用来整治国政的土地却是可以改变的,因而不可不进行整顿。整顿土地,就必须整顿土地的纳税制度。长的土地要整顿,短的土地也要整顿,小块土地要整顿,大块土地也要整顿,不论长短大小都要整顿。土地纳税制度不整顿,官府就不能治理;官府无法治理,生产就不会发展;生产不得发展,物资就不会增多。那么怎样知道物资的增多呢?回答是看生产的发展;怎样知道生产的发展呢?回答是看物资的增多。物资增多了,生产发展了,那么求助于别国的也就少了,这就可以说掌握了治国的原则。
以上“阴阳”。
朝者,义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 〔1〕 民不怨则不乱,然后义可理。理不正则不可以治,而不可不理也。 〔2〕 故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 〔3〕 使无贵者则民不能自理也。是故辨于爵列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为之有道。
右爵位。 〔4〕
〔1〕爵位:此泛指等级名分制度。〔2〕“理不”二句:丁士涵云:“‘不正’谓爵禄不正也,对上‘爵位正’言之。‘理’字涉上‘义可理’而衍。‘而不可不理也’当作‘而不可理也’,对上‘义可理’言之。”译文从丁说。〔3〕为:因为。〔4〕此节阐述“朝者义之理”。
朝廷是等级名分的体现,因而爵位制度合理,百姓就不会怨恨,姓不怨恨,就不会犯上作乱,这样等级名分才能体现出来。爵位制度不合理,就无法治理国家,等级名分也不能体现。所以,一国的臣民不可以全都尊贵,全都尊贵就无人进行生产,对国家也不利;因为无人进行生产,对国家不利,因而假如没有少数尊贵者,百姓就不能自己管理自己。因此,辨明爵位的尊卑高下,就可以懂得先后的次序、贵贱的区别,这就可以说掌握了治国的原则。
以上“爵位”。
市者,货之准也,是故百货贱则百利不得, 〔1〕 百利不得则百事治, 〔2〕 百事治则百用节矣。 〔3〕 是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不虑则不生,不务则不成,不傲则不失。故曰: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为之有道。
右务市事。 〔4〕
〔1〕百利不得:指得不到各种超额利润。〔2〕“百利”句:郭沫若云:货物贱则利润少,不能作超额剥削。剥削少则市场稳定、百姓安居乐业。〔3〕节:调节平衡。〔4〕本节阐述“市者货之准”。
市场是物资流通的标志,因而各种物资价格低廉,商人就得不到超额利润,商人得利少,各项生产就能发展,生产得到发展,各种需求就能调节平衡。因而生产的发展产生于周密计划,成功于辛勤努力,失败于骄傲懈怠。不周密计划就不会产生,不辛勤努力就不会成功,不骄傲懈怠就不会失败。因此说,通过市场,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可以了解物资的多少,但不能生产出物资本身,这就可以说掌握了治国的原则。
以上“务市事”。
黄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 〔1〕 知侈俭则百用节矣。故俭则伤事, 〔2〕 侈则伤货。 〔3〕 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侈则金贵,金贵则货贱,故伤货。货尽而后知不足, 〔4〕 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知货之有余, 〔5〕 是不知节也。不知量,不知节,不可,谓之有道。 〔6〕
〔1〕侈俭:指国家财用的奢侈或节俭。〔2〕伤事:指抑制生产。〔3〕伤货:指浪费物资。〔4〕货尽:指物资用完。〔5〕事已:指生产完成。〔6〕此节阐述“黄金者用之量”。
黄金是财用计算的尺度,懂得了黄金的这个作用,就可以了解国用的奢侈或节俭,知道了国用奢侈或节俭的情况,各种需求就能调节平衡。国用过于节俭,就会抑制生产;过于奢侈,就会浪费物资。因为过于节俭,金价就低贱,金价低贱,就不利生产发展,因而就会抑制生产;过于奢侈,金价就贵重,金价贵重,物价就下跌,因而就会浪费物资。物资消耗完才知道不足,这是不了解所需的数量;生产完成后才知道有余,这是不懂得物资的调节。不了解所需的数量,不懂得物资的调节,都是不允许的,这就可以说掌握了治国的原则。
天下乘马服牛, 〔1〕 而任之轻重有制。 〔2〕 有一宿之行, 〔3〕 道之远近有数矣。是知诸侯之地千乘之国者,所以知地之小大也, 〔4〕 所以知任之轻重也。 〔5〕 重而后损之,是不知任也;轻而后益之,是不知器也。不知任,不知器,不可,谓之有道。 〔6〕
〔1〕乘马服牛:驾驶马车、牛车。〔2〕任:负担。制:限制。〔3〕一宿:一夜。〔4〕“所以”句:王念孙云:“‘地之小大’当作‘器之小大’。”此谓军赋的多少,据兵车可统计。〔5〕任之轻重:此谓百姓负担的轻重,据土地可统计。〔6〕此节阐述“诸侯之地千乘之国者器之制”。
天下所有的马车、牛车,载重量的多少都有一定限度。知道了它一夜的行程,就能推算出道路的远近。同样的道理,知道了一国拥有的兵车和土地的数量,就可以推算出军赋的多少和负担的轻重。负担过重然后再减少,这是不了解所需军赋的数量;负担太轻然后再增加,这是不了解承担军赋的能力。不了解所需军赋的数量,不了解承担军赋的能力,都是不允许的,这就可以说掌握了治国的原则。
地之不可食者, 〔1〕 山之无木者,百而当一。 〔2〕 涸泽,百而当一。地之无草木者,百而当一。樊棘杂处, 〔3〕 民不得入焉,百而当一。薮, 〔4〕 镰缠得入焉, 〔5〕 九而当一。 〔6〕 蔓山, 〔7〕 其木可以为材,可以为轴,斤斧得入焉,九而当一。汎山, 〔8〕 其木可以为棺,可以为车,斤斧得入焉,十而当一。流水, 〔9〕 网罟得入焉, 〔10〕 五而当一。 〔11〕 林,其木可以为棺,可以为车,斤斧得入焉,五而当一。泽,网罟得入焉,五而当一。命之曰:地均以实数。 〔12〕
〔1〕不可食:指不生长五谷。〔2〕百而当一:百亩相当于一亩耕地。〔3〕樊棘杂处:王引之云:“‘樊’当为‘楚’,字形相似而误。楚,荆也,‘楚棘杂处’谓荆棘丛生也。”译文从王说。〔4〕薮:植物繁茂的沼泽。〔5〕镰缠:刘绩云:“镰,刈割器。缠,捆缚索。”王念孙云:“‘缠’当从宋本作‘纆’。”〔6〕九而当一:丁士涵云:“此与下‘蔓山九而当一’,两‘九’字皆当为‘十’。”译文从丁说。〔7〕蔓山:丘陵山地。〔8〕汎山:指高山。于省吾云:“‘汎’同‘洀’,古‘盘’字。……盘山谓山之盘旋者,蔓山谓山之蔓延者,相对为文。”〔9〕流水:江河。〔10〕网罟(gǔ古):渔网。〔11〕五而当一:张文虎云:“山林宜以类相从,‘流水’三句当移‘林’下,与‘泽’乃类。”译文从张说。〔12〕地均以实数:指按照实际出产将山林河泽等各类土地折算成耕地面积。
不生五谷的平地,不长树木的山地,百亩折合一亩。干枯的湖泊,亩折合一亩。不长草木的平地,百亩折合一亩。荆棘丛生、无法进入的荒地,百亩折合一亩。可带镰刀绳索进去砍伐的沼泽,十亩折合一亩。丘陵山地,生长的树木可以当木料,可以做车轴,而且可带刀斧进去砍伐的,十亩折合一亩。高山地区,生长的树木可以做棺木、可以做大车,而且可带刀斧进去砍伐的,十亩折合一亩。森林地带,生长的树木可以做棺木,可以做大车,而且可带刀斧进去砍伐的,五亩折合一亩。江河水面,可以下网捕鱼的,五亩折合一亩。湖泊沼泽,可以下网捕鱼的,五亩折合一亩。这就叫按实际出产将各类土地折算成耕地面积。
方六里命之曰暴, 〔1〕 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五聚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方,官制也。 〔2〕 官成而立邑: 〔3〕 五家而伍, 〔4〕 十家而连,五连而暴,五暴而长,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都,邑制也。邑成而制事: 〔5〕 四聚为一离, 〔6〕 五离为一制,五制为一田,二田为一夫,三夫为一家,事制也。事成而制器: 〔7〕 方六里为一乘之地也;一乘者,四马也;一马,其甲七, 〔8〕 其蔽五; 〔9〕 四乘, 〔10〕 其甲二十有已,其蔽二十,白徒三十人奉车两, 〔11〕 器制也。
〔1〕方六里:方圆六里。暴:与下文的部、聚、乡、方均为行政组织的名称。〔2〕官制:指行政组织制度。〔3〕邑:居民聚居点。〔4〕伍:与下文的连、暴、长、乡、都,均为居民点的名称。〔5〕制事:指确定生产活动。〔6〕聚:与下文的离、制、田、夫、家均为生产组织的名称。〔7〕制器:指确定承担军赋。〔8〕甲:指披铠甲的士兵。〔9〕蔽:指防护兵车的盾牌兵。〔10〕四乘:丁士涵云:“‘四乘’乃是‘一乘’之讹。”译文从之。〔11〕白徒:指不执武器的后勤人员。奉:跟随。两:同“辆”。
方圆六里的地区称为暴,五暴称为部,五部称为聚。聚要有集市,没有集市百姓日用供给将缺乏。五聚称为乡,四乡称为方,这是行政组织体制。行政体制确立后,就要建立居民点:五家组成一伍,十家组成一连,五连组成一暴,五暴组成一长,称为乡,四乡称为都,这是居民组织体制。居民体制确立后,就要确定生产活动:四聚作为一离,五离作为一制,五制作为一田,二田作为一夫,三夫作为一家,这是生产组织体制。生产体制确立后,就要确定承担军赋:方圆六里的地方要承担一乘兵车的军赋。一乘兵车有四匹马,一匹马配备甲士七人,盾牌手五人;一乘兵车需配备甲士二十八人,盾牌手二十人,另需不执武器的三十人,跟随兵车负责供应给养,这就是军赋承担制度。
方六里,一乘之地也;方一里,九夫之田也。黄金一镒, 〔1〕 百乘一宿之尽也。 〔2〕 无金则用其绢,季绢三十三制当一镒。 〔3〕 无绢则用其布,经暴布百两当一镒, 〔4〕 一镒之金,食百乘之一宿。 〔5〕 则所市之地六步一㪷, 〔6〕 命之曰中岁。 〔7〕
〔1〕镒(yì益):重量单位,二十四两为一镒。〔2〕尽:猪饲彦博云:“尽、赆同,行费也。”此指百乘一夜行进所需费用。〔3〕季绢:闻一多云:“‘季’读为繐。……《说文》‘繐,细疏布也’。……季绢即繐绢,绢之轻细疏薄者也。”制:布长一丈已尺为一制。〔4〕经暴布:经当作“絟”。闻一多云:“絟暴布”谓以荃葛织成之薄布。两:匹。〔5〕食:供给食物。〔6〕所市之地:疑指承担军赋的地区。㪷:斗的俗字。〔7〕中岁:指中等年成的税率。
方圆六里的地区,要承担一乘兵车的军赋;方圆一里的土地,是九个农夫耕种的标准。一镒黄金是一乘兵车一夜的费用。没有黄金可用丝绢代替,细绢三十三制折合黄金一镒。没有丝绢可用葛布代替,细布一匹折合黄金一镒。一镒黄金可以供给一乘兵车一夜的食用,这样,承担军赋的地区每方圆六步就要征粮一斗,这就是中等年成的税率。
有市,无市则民不乏矣。 〔1〕 方六里名之曰社, 〔2〕 有邑焉,名之曰央。亦关市之赋。 〔3〕 黄金百镒为一箧, 〔4〕 其货一谷笼为十箧。 〔5〕 其商苟在市者三十人,其正月十二月,黄金一镒,命之曰正分。 〔6〕 春日书比, 〔7〕 立夏日月程, 〔8〕 秋日大稽, 〔9〕 与民数得亡。 〔10〕
〔1〕“有市”二句:安井衡曰:“此二句当在‘曰央’下,而又衍‘不’字。”译文从之。〔2〕社:指居民活动区域的名称。〔3〕亦:郭沫若云:“‘亦’当是‘立’字之误。”译文从郭说。关市之赋:指征收关税和市场税。〔4〕箧(qiè妾):小箱子,此指征税数量单位。〔5〕谷笼:盛谷的筐,此指货物数量单位。〔6〕正分:征税率。〔7〕书比:公布税率。〔8〕立夏:孙诒让云:“夏上‘立’字疑衍。”译文从孙说。月程:按月核实征税情况。〔9〕大稽:汇总统计征税数。〔10〕与民数得亡:俞樾云:“‘与’与‘举’字通,‘举民数得亡’谓记录民数之得失也。”民数指入市参加交易的人数。
方圆六里的地区称为社,其中有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央。央要有集市,没有集市百姓日用供给将会缺乏。建立关税和市场税。黄金一镒算作一箧,货物一谷笼就要交税十箧;集市商人如果达到三十人,在正月、十二月收税的时候,要征收黄金一镒,这就叫征税率。每年春天公布税率,夏季按月核实征税情况,秋季汇总统计征税数,记录入市交易人数的多少。
三岁修封, 〔1〕 五岁修界, 〔2〕 十岁更制, 〔3〕 经正也。 〔4〕 十仞见水不大潦, 〔5〕 五尺见水不大旱。十一仞见水轻征,十分去二三,二则去三四,四则去四,五则去半, 〔6〕 比之于山。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 〔7〕
〔1〕修封:修整田埂。〔2〕修界:修整田界。〔3〕更制:更定田界。〔4〕经正:于省吾云:“‘正’当读为政,‘经政’犹今人言常例。”〔5〕十仞:俞樾云:“‘十仞’当为‘一仞’。一仞见水,其地较高,故不大潦;五尺见水,其地较卑,故不大旱。若作‘十仞’,则太悬绝矣。”仞,古代七尺为一仞。译文从俞说。潦,涝。〔6〕“十一”五句:王引之云:以“‘五则去半’推之,则当为‘一仞见水轻征,十分去一,二则去二,三则去三,四则去四,五则去半’。”译文从王说。〔7〕“五尺”七句:俞樾云:“当作‘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二,三则去三,二则去四,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译文从俞说。
三年修整一次田埂,五年修整一次田界,十年重新划定田界,这是常例。地面之下一仞能见水的不容易受涝,五尺能见水的不容易受旱。地下一仞见水的田地易旱,应减轻租税十分之一,二仞见水的减轻十分之二,三仞见水的减轻十分之三,四仞见水的减轻十分之四,五仞见水的减轻一半,相当于山地租率。地下五尺见水的田地易涝,应减轻租税十分之一,四尺见水的减轻十分之二,三尺见水的减轻十分之三,二尺见水的减轻十分之四,一尺见水的,就比照沼泽征税。
距国门以外, 〔1〕 穷四竟之内, 〔2〕 丈夫二犁, 〔3〕 童五尺一犁, 〔4〕 以为三日之功。 〔5〕 正月令农始作,服于公田农耕。 〔6〕 及雪释, 〔7〕 耕始焉,芸卒焉。 〔8〕 士闻见、博学、意察而不为君臣者, 〔9〕 与功而不与分焉。 〔10〕 贾知贾之贵贱、日至于市而不为官贾者, 〔11〕 与功而不与分焉。工治容貌功能、日至于市而不为官工者, 〔12〕 与功而不与分焉。不可使而为工, 〔13〕 则视贷离之实, 〔14〕 而出夫粟。
〔1〕距:从。国门:国都大门。〔2〕穷:止。竟:同“境”,边境。〔3〕丈夫:指成年男子。犁:指一副犁一天所能耕的土地。〔4〕童五尺:五尺童子,指未成年男子。〔5〕功:劳役,服役。〔6〕服:从事。公田:国家的耕地。〔7〕释:融化。〔8〕芸:同“耘”,除草。〔9〕闻见:见多识广。意察:断事精明。〔10〕与:参与。下同。分:分取土地收益。〔11〕知贾:同“知价”。官贾:官营商业的商人。〔12〕治:讲求。容貌功能:指物品的式样功用。官工:官营作坊的工匠。〔13〕工:同“功”。〔14〕贷离:陈奂云:“犹差贷也。”指差额、亏欠数。
从国都郊外到边境之内,成年男子按两副犁、未成年男子按一副犁一天的耕作定额,为国家服三天劳役。正月农夫开始农事,就要安排到国家的公田里耕作,一直到冰雪融化,耕种开始,以及除草结束。士人中见多识广、学问渊博、断事精明但还未成为国家官吏的,也要无偿服役三天。商人中了解物价行情、天天入市交易但不是官商的,也要无偿服役三天。工匠中讲求产品的式样功用、天天入市交易但不是官工的,也要无偿服役三天。不能完成三天劳役的,则按照欠缺的差额交纳粮食来充抵。
是故智者知之,愚者不知,不可以教民。巧者能之,拙者不能,不可以教民。非一令而民服之也,不可以为大善。 〔1〕 非夫人能之也, 〔2〕 不可以为大功。是故非诚贾不得食于贾, 〔3〕 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是故官虚而莫敢为之请, 〔4〕 君有珍车珍甲而莫之敢有,君举事臣不敢诬其所不能。 〔5〕 君知臣,臣亦知君、知己也,故臣莫敢不竭力,俱操其诚以来。
〔1〕为大善:指使国家大治。〔2〕夫人:许维遹云:“‘夫人’与上‘一令’相对,夫人,犹众人也。”〔3〕诚:诚实。食于贾:依靠经商为生。〔4〕官虚:官职有缺额。〔5〕诬:说谎,谎报。
只有聪明人能明白、而愚蠢者不能明白的道理,不能用来教育百姓;只有灵巧人能做到、而笨拙者不能做到的技能,不能用来教会百姓。不是下一道命令就能使百姓心悦诚服的政策,不能使国家大治;不能让众人都发挥出各自的能力特长的君主,不能成就大功业。不是诚实的商贾,不得依靠经商为生;不是诚实的工匠,不得依靠做工为生;不是诚实的农夫,不得依靠务农为生;不是诚信的士人,不得在朝廷做官。因此即使官职有缺额,也没有人敢自求补缺;即使君主有珍贵的车、甲,也没有人敢私自置备;即使君主要兴办事业,臣子也没有人敢谎报自己力不胜任的事。君主了解臣子,臣子也了解君主、了解自己,所以臣子没有敢不尽心竭力、怀着虔诚之心来为君主效力的。
道曰: 〔1〕 均地,分力, 〔2〕 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 〔3〕 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4〕 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 〔5〕 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 〔6〕 与之分货, 〔7〕 则民知得正矣, 〔8〕 审其分, 〔9〕 则民尽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右士农工商。 〔10〕
〔1〕道曰:郭沫若云:“‘道曰’同于‘语曰’。”译从。〔2〕均地: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分力:分散耕种,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3〕蚤晏:早晚。〔4〕惮(dàn旦):害怕。〔5〕殚(dān单):用尽。〔6〕道:告知。事:农事。〔7〕与之分货:与农民分取农产品,指国家按土地征收租税。〔8〕得:自己应得的收益。正:同“征”,应纳的租税。〔9〕分:指分货的标准、得征的比例。〔10〕士农工商:文内言及士农工商,但以此作标题,不能概括这一部分内容。
俗话说:均分土地,分散耕种,使百姓不误农时。这样,百姓才懂得季节的早晚、时间的宝贵和饥寒的威胁。这样,百姓就会晚睡早起,全家老小关心生产,不知疲倦,不辞辛劳。而不把土地分给百姓的坏处在于:土地的收益不能充分利用,百姓的劳力不能充分发挥。不告知农时季节,百姓就不会抓紧;不告知农事安排,百姓就不会生产。国家与农民分取收获,按地征税,百姓就懂得了自己该获得的和该交纳的,适当地确定这两者的标准,百姓就会努力生产了。因此即使不加驱使,全家老小也会热心生产。
以上“士农工商”。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也。 〔1〕 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于己不足,安得名圣?是故有事则用, 〔2〕 无事则归之于民,唯圣人为善托业于民。 〔3〕 民之生也,辟则愚,闭则类。 〔4〕 上为一,下为二。 〔5〕
右圣人。
〔1〕分民:猪饲彦博云:“谓分利于民,上云‘与之分货’,即是。”〔2〕用:征用。〔3〕托业于民:将产业托付给百姓。〔4〕王念孙云:“‘生’读为性。‘闭’当为‘闲’,字之误也。《广雅》曰‘闲,正也’,《尔雅》曰‘类,善也’。”译文从王说。愚,昏乱而入邪道。〔5〕此谓君主的所作所为,百姓会加倍仿效。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在善于与百姓分利益。圣人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同百姓一样了。如果自己总是不满足,怎么能称为圣人呢?因此国家有需要,就向百姓征用财货以供使用;没有需要,就让财货留在百姓那里。只有圣人善于将产业托付给百姓。百姓的本性是:放纵它就会走上邪路,约束它就会走上正道。君主做出好的榜样,百姓就会加倍仿效。
以上“圣人”。
时之处事精矣, 〔1〕 不可藏而舍也。 〔2〕 故曰:今日不为,明日忘货, 〔3〕 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
右失时。
〔1〕时:指农时。事:指农事。精:宝贵。〔2〕藏:留。舍:止。〔3〕忘:通“亡”。安井衡云:“亡,失也。货生于为,不为故亡之。”
农时对农事来说十分宝贵,但不能留滞而使它停止。因此说:今天不抓紧劳作,明天就没有收获,过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以上“失时”。
上地方已十里, 〔1〕 万室之国一, 〔2〕 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以上地方已十里,与下地方百二十里,通于中地方百里。 〔3〕
右地里。
〔1〕上地:上等土地,以下类推。〔2〕室:家,户。国:与下“都”均指城市。〔3〕通于:相当于,折合。
方圆八十里的上等土地,可以承担一座万户城市、四座千户城市的需要。方圆一里的中等土地,可以承担一座万户城市、四座千户城市的需要。方圆一二十里的下等土地,可以承担一座万户城市、四座千户城市的需要。因此,方圆八十里的上等土地和一二十里方圆的下等土地,都可折合成方圆一里的中等土地。
以上“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