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梁启勋(1876—1965),字仲策,号曼殊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幼年就家学,1893年入康有为万木草堂,1895年进京,结识夏曾佑、谭嗣同等人。1896年赴上海,任《时务报》编辑。1902年就读于震旦学院(现复旦大学前身),1903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毕业后到日本任《新民丛报》《国风报》编辑。

辛亥革命后归国,1912年任《庸言》杂志撰述,翌年任《大中华》杂志撰述。1914年,他任北京中国银行监理官,又任币制局参事。1926年任司法储才馆总务长兼会计。1932年2月,赴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任讲师,后又于北京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任教。

1951年,梁启勋与章士钊、康同璧、齐白石等28位各界著名人士一起,成为中央文史馆首批馆员。此外,他还当选为北京市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梁启勋是梁启超的长弟,两人为一母所生。他前半生基本追随长兄,各项活动大都受其领导或提携。辛亥革命后,他随兄回国,代为会客、出纳、管理寓中诸务,成为任公的大管家和得力助手。1913年,梁启超准备竞争责任内阁,梁启勋以政争险恶,苦谏长兄定居天津。1914年11月北京南长街54号寓所院建成,他专门留出10间房供兄长居住。1924年,任公夫人李蕙仙逝世,梁启勋操办丧事,山居两月,圹内“一砖一石,都经过目”。2012年10月,一批与梁启超和梁启勋有关的文物档案公诸于众,共有梁启超信札241通,其中梁启超致梁启勋书有226通,可见兄弟感情之深。

梁启勋积极参与近代政治与社会活动。早期参与《时务报》《新民丛报》活动,为维新与革命活动张目。戊戌变法失败,梁启勋组织掩护康、梁等家属逃离,后被戏称“家属队长”。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莲珊)与蔡元培等联名反对慈禧改立大阿哥,在澳门被捕。为营救经元善,梁启勋曾在澳门法庭为其作证。留美期间,他协助康有为处理保皇会经济事务。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梁启勋曾赠金千元给被捕学生。其二子三女全部参加革命。在梁启勋的支持下,解放战争后期,南长街寓所转移大量进步人士到解放区。1948年冬,北京围城,也做过一点地下工作。但梁氏以为“卑不足道”。

梁启勋的存世著作,涉及多个领域。有经济类文章,如《中央银行制度概说》《梁启勋拟对于整理辅币之意见书》;有回忆性文章,如《“万木草堂”回忆》;还译有《血史》《世界近代史》《社会心理之分析》。有词集《海波词》传世。梁启勋的中国文学研究———尤其是词曲研究的专著,最能体现其学术水准,代表性专著主要包括《曼殊室随笔》《稼轩词疏证》《词学》《词学铨衡》《中国韵文概论》。

《曼殊室随笔》是梁启勋1926年至1946年的读书随笔。“曼殊室”是梁启勋书房名,吴德潇(小村)光绪丙申年(1896)冬以隶书题写。“曼殊”是佛教词语,意为“妙吉祥”。该书分为《词论》《曲论》《宗论》《史论》《杂论》五部分,内容涵盖文、史、哲领域以及语言、教育、建筑、地理环境、心理学、生物学诸多方面。其中《词论》《曲论》主要涉及文艺部分,内容包括作品整理、欣赏、创作、研究心得、文人轶事等,既有对故事的勾稽,也有理论的阐发。词、曲是其记述重点,对词曲的韵、调与发展轨迹着力较多。《宗论》除对清、民社会评论外,主要涉及考证、评价、感想等。《史论》多为历史事实的勾稽、连缀、排比与评论。《杂论》则为文、史、哲三科的综合。此外,还记载了梁启勋的经历与时局观感,他与民国一些闻人的交往,对民国历史、文学研究均有一定价值。

《稼轩词疏证》一书的缘起,是梁启超于1928年夏着手撰写辛弃疾年谱,并拟将稼轩词系于年谱中,后因梁启超患病和去世而中断。梁启勋决定“继伯兄未竟之业”,对稼轩词进行疏证。从1929年10月开始属稿,于当年12月完稿,体例上明显体现出兄弟二人合作的特征,每首词下,先列校记,包括梁启超校勘及梁启勋补校;次为考证,包括梁启超考证和梁启勋案语。该书考证详赡,实际上是第一次对稼轩词进行全面的系年与系地的整理研究;抑且搜罗宏富,将宋四卷本、信州十二卷本及辛敬甫从《永乐大典》辑得之补遗集合诠次,并于《清波别志》辑录一首,共收稼轩词六百二十三首。这与六十多年后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的六百二十九首之数相比,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了。

《稼轩词疏证》之后,梁启勋于1931年5月又完成了《词学》一书,如果说前书是作者与亡兄合作的古籍整理之作,未脱出传统学术的窠臼的话,后书就是作者在词学研究领域内的开创性著作,是他努力革新中国传统学问的一个尝试。他在《词学》总论中说:“学问递嬗,遂成进化。韵文亦学问之一种,自不能外此公例。”谈到元曲时他认为曲“移宫换羽,可以变化无穷,此则韵文之大进化矣”“曲有衬字而词则无,此曲之所以为进化也”,皆是以进化的观念来考察词的发展变化及其在中国文学长河中的地位。梁启勋在《词学》成书之后,马上就投入《中国韵文概论》的撰写中,这是他把自己在词学研究中所得出的规律和结论应用到整个中国韵文史研究的又一个尝试。该书以文体为纲,以作家作品为纬,着重表现韵文各体之演变及其关系,贯穿着进化和发展的观点。以这种观点来看待文学的流变,一方面当然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变易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作者接受西方教育、受西方科学中的进化观念的影响有关。虽然这些观点的运用在今天看来近于机械,但这种融合中西学问的开创之功还是非常可贵的。《词学铨衡》成书于1956年,时间最晚,内容上是对《词学》和《中国韵文概论》的浓缩和简写,带有入门教科书的性质,在那个时代也自有其文学普及的价值。

梁启勋的著作,今天的读者如果想要阅读,版本不易找寻,阅读亦复不便。故我们将上述五种著作整理出版,合为《梁启勋文集》。所用底本为:《曼殊室随笔》,1989年上海书店《民国丛书》影印1948年上海中正书局排印本;《稼轩词疏证》,1977年台北广文书局《国学珍籍汇编》影印梁氏曼殊室刻本;《词学》,1985年北京中国书店影印京城印书局排印本;《词学铨衡》,1964年上海书局排印本;《中国韵文概论》,193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词学铨衡》《中国韵文概论》与《词学》合为《词学(外二种)》一册。简体横排,并加以新式标点,以飨读者。限于学识水平,整理时难免有错讹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李志强段双喜
2020年8月 dJm9zEI0/TMgyEC2mqQOxFyaNlqMIbi3qIrPRKZgGEn/uhWScXxJtFiGP+ZuIu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