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WHWW”法则

明是一个单亲爸爸,他独自抚养着自己7岁的儿子。明的妻子在孩子5岁的时候因病过世,父子俩过了很久才从悲痛中走出来。每当儿子在外面玩耍受伤回来,明的心里就不可抑制地涌起一阵悲凉,对妻子过世留下来的缺憾感受尤深。

一次明要出差,不得不把儿子一个人留在家里。因为要赶时间,他没有吃早饭就匆忙离开了家,一路上明的心里七上八下的,他一会儿担心孩子有没有吃饭,一会儿又担心他会不会哭,一路上打了好几个电话。明的儿子非常懂事,每次明打电话过来的时候他都说自己很好,爸爸不用担心。因为心里记挂着孩子,到达目的地后,明草草地处理完事情就踏上了归途。回到家里的时候,明发现孩子已经睡熟了。一天打个来回,明实在是疲惫极了,他此刻全身无力,只想赶紧躺到床上休息。洗漱完毕后他掀开被子,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棉被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的泡面!

“这孩子!”明一下子变得愤怒极了,他不顾孩子已经睡着,朝着他的屁股就打了上去,一边打一边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淘气,泡面翻就翻了,为什么还要把棉被弄脏?要谁洗?你怎么这么不乖,惹爸爸生气?”这是妻子过世后他第一次打孩子,打着打着自己的眼圈也红了。

从睡梦中惊醒的孩子抽噎着辩解:“我没有……没有淘气……这……这是给爸爸吃的晚餐。”原来孩子担心爸爸回来后没有东西吃,特意泡了两碗面,一碗自己吃,一碗给爸爸吃。结果等他都吃完了,爸爸还没有回来,他担心面凉掉,所以才把面放到了棉被下保温。

听了孩子的解释,明一句话也没有说,他默默地抱紧了孩子。看着碗里剩下的那点已经被泡胀了的面,他突然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美味的泡面。沉默过后,他轻轻地对孩子说道:“谢谢你,宝贝。这是爸爸吃过的最美味的泡面。”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对于情绪的产生,这句话也同样适用。情绪是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之后产生的一种体验,如果体验过度则会形成负面情绪。假如在客观刺激产生之后、情绪产生之前能有几秒钟的缓冲时间进行理性思考,情况会不会不一样呢?心理学家日摩曼在1944年曾经提出一个针对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的“WHWW”法则,可以适用于我们对情绪的思考,这种思考对情绪的自我认识和控制有很大帮助。控制情绪几乎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但是情绪如果不加以控制,又会让我们原本的意图扭曲,对认识自我起到破坏性作用。

“WHWW”是“Why”(为什么)、“How”(怎么样)、“What”(是什么)、“Where”(在哪里)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它们分别代表了我们做事情的动机、方法、结果和所处的环境。可以说,人类的大部分活动,包括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都可以通过“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在哪里”这四个基本问题来了解。当我们准备做某件事情时,我们可以通过问自己“为什么”来了解自己做事情的动机;通过问自己“怎么样”来了解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并对其进行规划;通过问自己“是什么”来明确目标和预知结果,这不仅是目标明确的表现,也体现了意识的自我觉察性;通过问自己“在哪里”来了解自身所处的情境,进而对情境进行分析、决策和控制,这体现了个体的敏锐与智慧。这样一个对“动机—方法—结果—环境”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存在既给情绪提前打了一剂预防针,避免了许多不必要情绪的出现,也为我们更客观、更理性地认识自己打下了基础。每一个渴望学会控制情绪、渴望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人都应该不时地向自己提出这几个问题,并竭尽全力给出解答。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让自己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以致迷失自我。

情绪比语言更加诚实地反映了我们的内心。学着用“WHWW”法则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不仅能让我们对情绪的认识更加深刻,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 ibg38QDphKqFOqyKvcuGbvAVStB9RzSv7JX6sy3hXGexkYuQd2SIFw2L4OsShLU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