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火箭和炸弹

中央王国,对抗引力的历程

引力是我们试图离开地球摇篮的过程中无法绕过的“对手”。

我们的一生被牢牢地限制在地球上。大部分人跳跃的高度无法超过其腰部,即使是最优秀的跳高运动员也无法跳过一层楼的高度。如果我们扔出的物体比我们小,我们会扔得很远。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向上扔一块石头,石头能到达的高度可能在70米左右。

550年前,明朝的一位中层官员万户 痴迷于飞天之梦,为此,他做出了种种努力和尝试。万户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他仕途平坦,本可以成为一位高级官员,但他厌烦了官场。万户对中国传统的火药和爆竹更感兴趣,而在节日与娱乐活动中使用火药和爆竹已经有好几个世纪的历史了。他还渴望鸟瞰世界。有一天,他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然后坐在一把绑有47枚火箭的坚固的竹椅上(如图2-1),双手各拉着一只大风筝来控制飞行的方向。随着万户一声令下,其47个助手同时点燃火箭,然后冲向掩体。据传说,一声巨响之后,滚滚浓烟冲天而起,当烟雾散去之后,万户也消失无踪。

图2-1 《万户飞天图》

与其说万户是中国第一位宇航员,还不如说他可能是第一个因众多火箭同时爆炸而身亡的人。尽管万户的尝试失败了,但当时的明朝在发展火箭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并开启了火箭学和战争相辅相成的悠久传统。

关于最早使用火箭的文献记载很少。有记载称,希腊哲学家阿尔库塔斯,也就是那位猜想宇宙边缘的哲学家,曾利用空气来移动一只悬挂在金属丝上的木头小鸟,以此来娱乐意大利南部城市他林敦(Tarentum)的居民。动力的来源是逸出的蒸汽。第一枚真正的火箭可能是偶然出现的。早在公元1世纪,中国人就学会了利用硝石、硫黄和木炭粉来制造简单的火药。 他们将这些物质混合后放入竹筒里,并在节日上将竹筒投入火中,从而产生爆炸。其中有些竹筒没有发生爆炸,而是在燃烧的火药产生的气体的推动下从火中飞了出来。

“火箭”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代。当时的士兵已经学会了将填满火药的竹筒绑在箭上,然后点燃火药,再用弓将箭射出。228年,在“陈仓之战”中,魏国的军队就是用这种“火箭”来抵御蜀军的进攻。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火箭不断出现在娱乐性质的烟火表演中,但也显现出了成为军事武器的潜质。中国人找到了制造能自己发射的火箭的方法,即将一条装有火药的管子的一端密封好,为燃烧缓慢的导火线留出空间,另一端则保持敞开的状态,然后将管子绑在木棍上以保持稳定,再配上一个粗略的制导系统。点火后,这个固体燃料火箭喷出的气体会产生巨大的向前推力。1232年,中国首次在战争中使用这种火箭——金军用这种火箭来抵抗蒙古军队的进攻。 虽然此类火箭的攻击性没有破坏性武器那么大,但我们可以想象,当“飞火之箭”接二连三地射过来,会对士兵们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其他文明紧随其后,也开始了火箭的研究和应用。蒙古人也采用了火箭,还雇用了汉人火箭专家,在后者的帮助下,他们征服了俄罗斯和部分欧洲其他地区。1258年,在火箭的帮助下,他们占领了巴格达。很快,阿拉伯人也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火箭,10年后,在第7次和第8次十字军东征中,他们利用火箭击败了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接着,欧洲人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并开始着手改进这项技术。 罗杰·培根(Roger Bacon)发现了火药的最优配比:硝石75%、炭15%以及硫黄10%。相比中国人的配方,按照这个配方配制的火药爆炸力更大,从而使得火箭的射程更远。

早期的火箭很不可靠,只能用来迷惑和吓唬敌人。随着火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火箭开始影响战争的结果。世界上第一次军备竞赛由此诞生。

整个明朝时期,中国人一直在努力研制新的、复杂的火箭。当时,像中国这样的航海大国一直遭受着海盗的侵扰,猖獗的海盗活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抗击海盗,戚继光使用硬木作为火箭的箭体,并在火箭前端尾部安装了穿甲的剑或矛。戚继光在10艘战舰上部署了2 000多枚火箭,并研制了多发齐射火箭——通过一根导火线能同时发射最多100枚火箭。此外,他还研发了能在水面上飞行数千米的多级火箭,以及箭筒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戚继光就是用这些火箭来守卫长城,抵御蒙古军队的进攻。

火药和火箭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在中世纪时期,中国就能凭借强大的军火力量将入侵者压制在海上。然而,中国人的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没有发展出相应的理论。13世纪晚期,数学家杨辉指出:“前人会根据不同的问题改变他们所使用的方法的名称,同时又没有给出相应的详细解释,因此后人无法得知理论的起源或基础。” 讽刺的是,中华文明虽绵延不断,但这种稳定性反而阻碍了创新。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和严重的官僚作风,扼杀了人们尝试新事物的动力。与此同时,欧洲遭受了一系列的饥荒和瘟疫,导致经济停止增长,社会发生动荡。在如此混乱的情况下,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出现了,并推动欧洲走向了繁荣。

最终,对科学和技术的忽视,使中国失去了优势。到14世纪末期,欧洲已经迎头赶上。出于战争目的,欧洲人研发并完善了滑膛炮。火箭的地位则降低了,仅仅用于烟火表演。 万户的飞天梦想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牛顿的著作为火箭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牛顿是万有引力理论和运动定律的发现者,这两个理论是几个世纪之后人类开展太空旅行的基础。在其1687年出版的杰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Principia )中,牛顿将天体的运动规律和地球上物体的运动规律统一在了一起。如果扔下一个苹果,那么在1秒钟内,它落下的距离是月球“落下”的距离的3 600倍,两者都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牛顿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一门大炮被架在一座高度超过地球大气层的高山顶上。在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唯一的作用力就是地球引力。 以适中的速度发射炮弹,炮弹会落在山脚下。随着发射速度的增加,炮弹的飞行距离会越来越大。牛顿计算了炮弹落向地球表面的速度,发现其与地球表面“远离”炮弹的速度相同(如图2-2)。

图2-2 炮弹落下时形成的轨道

这就是轨道的概念。从牛顿假想的大炮中以7.9千米/秒的速度发射出的任何抛射体,都将受到地球引力的束缚,但永远不会落到地上;如果速度超过11千米/秒,抛射体将会永远脱离地球。

梦想家

不管从哪方面来看,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都不太可能成为火箭科学家。1857年,他出生在俄国一座小镇上的一个贫穷的波兰移民家庭,是家中18个孩子中的第5个。10岁那年,他得了猩红热,听力几乎完全丧失,从此与外界几乎隔绝了。14岁那年,他母亲去世,他也辍学了。

齐奥尔科夫斯基成了一个孤独的少年。他搬到了莫斯科,每天在当地的图书馆待很长时间,自学了物理学和天文学。在这期间,他受到了尼古拉·费奥多罗夫(Nikolai Fyodorov)的影响。费奥多罗夫是一位未来学家,他鼓吹寿命延长和长生不老,并认为人类的未来在太空中。齐奥尔科夫斯基无意中发现了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的作品,后者关于太空旅行的故事启发了他。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家人发现了他的天赋,却担心他因沉迷于学习而废寝忘食。19岁那年,他父亲将他接回了家,并帮他弄到了教师资格证,让他能以教书谋生。

后来,齐奥尔科夫斯基进入莫斯科郊外的一所地方学校,成了一位数学老师。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科幻小说,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对太空旅行中的具体问题更感兴趣。他意识到,在炮弹的加速力的作用下,乘客根本无法存活,但在凡尔纳的笔下,正是这种加速度的力量将旅行者送到了月球。于是,他闭门读书,只为破解这一难题。当他打算发表关于气体分子运动论方面的著作时,他的一位朋友告诉他,相关的著作25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齐奥尔科夫斯基十几岁时,就建造了一台离心机来测试强大的引力的影响,实验对象是他从当地的农民那里买的鸡。随后,他又在自己的公寓里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风洞,并针对球体、圆盘、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了空气动力学实验。然而,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研究没有资金支持,他与科学界也缺乏联系,因此,他的大部分见解都只停留在理论上。

1897年,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一个理论,这个理论成为现今开展的所有太空旅行的基础。

他得到了一个火箭质量变化与排气速度之间的关系的方程。他意识到,喷嘴的关键作用是迫使气体高速喷出,并预言只有通过多级火箭才能克服地球引力。他设计了用于控制飞行轨道的尾翼和燃气射流,还设计了将燃料压进燃烧室的泵,并提出了用推进剂来冷却飞行中的火箭的机制。他脑子里充满了奇思妙想,甚至想出了飞船、金属喷气式飞机和气垫船的设计方法。当他听说了新近建造的埃菲尔铁塔后,他又萌生了在没有火箭的情况下通过太空电梯进入轨道的想法。

然而,这位俄国梦想家却厄运缠身。 在齐奥尔科夫斯基得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火箭方程的前一年,他的儿子自杀了。8年后,一场洪水使他的大部分研究成果付诸东流。又过了3年,他的女儿因参加革命活动被逮捕。

齐奥尔科夫斯基在1911年写道:“将脚踩在小行星上,在月球上举起一块石头,在以太空间中建造移动基地,围绕着地球、月亮和太阳建起可居住的环状区域,在几十千米远的地方观察火星,降落在火星的卫星上,甚至在火星表面登陆——还有比这些更疯狂的吗?” 正是得益于他的工作,这些幻想变成现实才成为可能。

在被称为“宇宙进化论”(Cosmism)的哲学和精神运动的支持下,齐奥尔科夫斯基继续开展工作。在俄国,宇宙进化论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是费奥多罗夫,齐奥尔科夫斯基曾在图书馆里读过他的著作。他们都拥有乌托邦式的信仰,都认为人类的未来是向太空扩张,并战胜疾病和死亡。宇宙进化论出现在俄国革命之后,展现了无产阶级在征服行星和恒星方面奋勇向前的英雄形象。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一句名言概括了他在宇宙探索方面的观点:“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在20世纪20年代,对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研究工作,年轻的物理学家赫尔曼·奥伯特(Hermann Oberth)还一无所知,但他也梦想着去太空旅行。和齐奥尔科夫斯基一样,奥伯特也从凡尔纳的小说中得到启发。他反复阅读凡尔纳的小说,甚至到了能倒背如流的程度。当他还是小孩的时候,他就开始涉足火箭领域。到1917年时,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发射了一枚液体推进火箭,为普鲁士军事部长做了一次展示。 奥伯特的博士学位论文《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 The Rockets to the Planets in Space ),后来成为火箭科学领域的重要文献,但在当时,他的这篇论文却没有得到重视。奥伯特猛烈地批评德国的教育体制,称其“……就像一辆有着强大功率的尾灯的汽车,虽然能照亮过去,却无法启迪未来”。

和齐奥尔科夫斯基一样,奥伯特在其职业生涯中的大部分时候也远离学术界,以教书谋生。他是星际航行协会(Spaceflight Society)的主要成员之一,这个协会是德国的一个业余火箭研究团体。当欧洲经济陷入衰退时,该协会的成员曾搜集他们能找到的所有材料用于制造他们的火箭。1929年,奥伯特成为弗里茨·朗(Fritz Lang)执导的电影《月里嫦娥》( Woman in the Moon )的技术顾问,该片是第一部设置了宇宙场景的电影。在为这部电影做宣传时,他因意外事故失去了一只眼睛。同年,奥伯特进行了他的首个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系留点火试验。18岁的沃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是其助手之一。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上,冯·布劳恩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

美国人罗伯特·戈达德(Robert Goddard)是发射液体燃料火箭的第一人。戈达德小时候很瘦弱,还遭受胸膜炎、支气管炎和胃病的折磨。大部分时间里,他都躲在当地的公共图书馆,沉迷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的科幻小说。17岁那年,一天,他爬上一棵樱桃树,清理掉枯树枝:“我想象着,或许可以制造出一些能飞向火星的设备,这是多么神奇啊。如果缩小比例尺,从我脚下的草地上发射这些设备,会如何呢……从树上下来时,我已经不是爬上树时的我了。” 从那时起,戈达德就确定了自己的理想。

1914年,戈达德注册了液体燃料火箭和多级火箭的专利,这是他200多项专利中的第一项。他既是一位物理学家,也是一个喜欢亲自动手的实验家。液体燃料火箭对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挥发性的燃料和氧化剂必须以很精确的可控速率注入燃烧室。在1926年春天一个寒冷的早晨,戈达德成功发射了一枚小型的液体推进火箭,他将其命名为“内尔”(Nell)。戈达德是在他姑妈家的农场里发射了这枚火箭,火箭飞行了不到3秒,飞行距离为56米,最后降落在一片卷心菜地里(如图2-3)。多年来,戈达德进行了30多次飞行试验,不断改进他的设计和技术,直到飞行高度达到数千米。1929年,他与著名的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建立起了终生的友谊,两人都怀有飞天的梦想。

图2-3 戈达德及其发明的液体火箭

然而,当时的世界并没有做好接受火箭的准备。1919年,戈达德发表了奠基性论文《到达极高空的方法》( A Method of Reaching Extreme Altitudes ),却遭到媒体和同行科学家的嘲笑。一篇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未署名的评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责戈达德连基本的物理定律都不懂:“戈达德教授……不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也不知道需要用比真空更合适的物体来施加反作用力……当然,他好像只缺乏高中的物理知识。” 49年后,在“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后的一天,《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简短的更正:“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证实了17世纪时牛顿的发现,现在可以确定的是,火箭在真空中也能飞行,就像在大气层中一样。本报对当年的错误感到抱歉。” 对戈达德来说,这个道歉来得太迟了,他已于1945年因喉癌逝世。

沃纳·冯·布劳恩,火箭发展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

20世纪40年代,太空探索和战争再次结合在了一起。戈达德从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和古根海姆基金会获得了少量研究经费,当时的政府机构对他的研究毫无兴趣,军方对此则不屑一顾。但美国未来的对手却对戈达德的火箭兴趣浓厚。20世纪30年代,德国驻美大使馆的武官将戈达德的工作报告给了德国的军事情报机构,苏联则通过潜伏在美国海军航空局(US Navy Bureau of Aeronautics)的克格勃(KGB)间谍来搜集情报。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戈达德检查了一枚被美军缴获的德国V-2弹道导弹。V-2导弹比戈达德设计的所有火箭都要先进,但他确信德国人“偷”了他的设计。戈达德感到非常愤怒,指控奥伯特剽窃了他1919年的设计。经此一事,戈达德变得偏执而多疑,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则守口如瓶。

V-2火箭的缔造者是火箭发展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沃纳·冯·布劳恩。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德国男孩开始对火箭着迷时的情景。德国人用火箭推进汽车,创造了陆地速度纪录,受此启发,这个12岁的男孩在拥挤的街道上制造了大混乱。似乎是为了和万户遥相呼应,冯·布劳恩将他所能找到的十几个最大的冲天火箭绑在玩具货车上。与万户不同的是,冯·布劳恩并未坐在玩具货车里,而是在点燃火箭后,往后退了几步。结果令他兴奋不已:“这完全超出了我最疯狂的梦想。玩具货车像疯了一般倾斜着上窜,还拖着一条如彗星般的火尾巴。火箭燃烧完时,轰鸣一声,火花四溅,玩具货车翻滚着停了下来。” 赶到现场的警察却没有注意这些,他们直接拘留了这个男孩。

冯·布劳恩的父亲将他救了出来。他父亲是德国农业大臣,母亲的血统可以追溯到法国、英国和丹麦王室,年轻的冯·布劳恩继承了男爵头衔。他一生都表现出近乎傲慢的自信。

冯·布劳恩虽然是一位天才音乐家,会弹钢琴,拉大提琴,还能以欣德米特(Hindemith)的风格谱曲,但他刚开始接触数学和物理时感到很吃力。他的母亲给他买了一架望远镜,很快他就被月球迷住了。十几岁时,他就买了奥伯特所著的《通往星际空间的火箭》( By Rocket into Interplanetary Space )一书,当他打开书时,却感到很沮丧。他回忆道:“让我惊愕的是,我一个字都看不懂,里面全是令人困惑的数学符号和数学公式。” 他意识到,若想开展太空旅行,必须以性能计算为基础,因此,他决定学习相关的课程。18岁时,在奥伯特的指导下,他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同年,在听了一位高空热气球运动先驱的演讲之后,他对那位先驱说:“我打算在将来某一天飞往月球。”

希特勒上台时,冯·布劳恩21岁。之后,他声称自己不关心政治,对身边的人和事也不感兴趣。对于他这种不严肃的爱国精神,往好里说,是他太天真了,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往坏里说,他就是死亡和毁灭的帮凶。

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冯·布劳恩继续着他的火箭试验。在柏林的日子里,他忙于攻读物理学硕士学位,业余时间则待在柏林城外一片占地1.2平方千米、长满了灌木和杂草的地方。利用搜寻来的材料和免费的劳动力,柏林火箭学会(Berlin Rocket Society)的成员们在这个地方积极地开展工作。当陆军军械部(Army Ordnance Department)对他们的研究表现出兴趣,并提供资金支持时,冯·布劳恩高兴极了。(实际上,戈达德一直在寻求的正是这种来自军方的资助,但他的工作没有获得这种资助。)1934年,冯·布劳恩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其中的部分内容关系到国家安全,所以一直处于保密状态,直到1960年才公开。他将太空旅行的梦想放在了一边,搬到了波罗的海中的一个岛上,军方在岛上为他建造了一个大型设施。在那里,他研制出了一种武器,这种武器最终被命名为“复仇武器2号”(Vengeance Weapon 2),或者简称为V-2(如图2-4)。

图2-4 V-2火箭示意图

冯·布劳恩很庆幸自己能安然无恙地熬过战争,但他的新生活却处处受限,为此他感到十分愤怒。他在得克萨斯州埃尔帕索(El Paso)附近的布利斯堡(Fort Bliss)工作,但在没有军队保护的情况下,他不能离开基地。在德国时,只有26岁的他就有上千名工程师向他汇报工作。但在美国,他的研究团队不仅人手不足,而且资源匮乏。还好,那些忠诚的德国工程师仍然称呼他为教授。

在战后那几年,冯·布劳恩虽然感到非常沮丧,但他也得以重新开始。他又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太空之梦。

梦想与噩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陆军的指挥下,冯·布劳恩和100多位德国高级科学家继续研发V-2火箭。

同时,苏联接管了米特尔维克(Mittelwerk)工厂,却发现绝大部分优秀的工程师已经逃到了美国。在美国,德国科学家成了火箭研发的核心力量,而在苏联的德国科学家仅仅充当顾问的角色,并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被遣返回德国。在苏联,与冯·布劳恩相当的人物是同样才华横溢的谢尔盖·科罗廖夫(Sergei Korolev)。通过对V-2火箭开展逆向工程研究,他很快就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使发动机的推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00吨。在一场大清洗运动中,科罗廖夫被关进监狱,并在狱中度过了6年,其间他受到虐待,身体出现了严重问题,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冷战期间,苏联仅将他称为“主要设计者”,直到1966年逝世之后,科罗廖夫的身份才为西方国家所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互不信任日益加深。美国失去了对原子弹的垄断,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苏联联合部分欧洲国家,形成了从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的“铁幕”(Iron Curtain)。苏联则害怕遭受侵略,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损失了2 700万人,而且靠近苏联领土的美国军事基地拥有非常强大的空军力量。对于意识形态在所谓的太空竞赛中的作用,记者兼历史学家威廉·巴罗斯(William Burrows)总结道:“冷战成为巨大的发动机(最重要的催化剂),将火箭和货物送到远离地球的地方。如果齐奥尔科夫斯基、奥伯特、戈达德等人是‘火箭之父’,那么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竞赛就是火箭的‘助产婆’。”

让人类离开地球,是这些梦想家从未放弃的雄心壮志。但在接下来的10年里,太空旅行的梦想一直被核毁灭的噩梦所笼罩。

美国和苏联虽然没有发生直接冲突,但双方用尽了军事欺诈、代理战争、支持战略同盟、间谍活动、宣传,以及技术和经济竞争等手段。在冷战中,最前沿的对抗就是核军备竞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自认为在发展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因此,当1949年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美国的专家们都震惊了。

“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是美国研发和制造原子弹的计划。这个计划的保密程度非常高,连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哈里·杜鲁门都不知道它的存在。然而,间谍无孔不入。美国和苏联都在军事武器方面投入巨大。1952年,美国首先成功试爆了氢弹,之后不到一年,苏联的氢弹实验也取得了成功。

当美国和苏联研制出能将物体发射到太空的弹道导弹时,太空竞赛就已经开始了。1955年,这两个国家相继宣布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前后仅相隔4天。 双方的核武器储备迅速增加,根本目的是确保能在数小时内锁定并摧毁敌方的任何城市。

在美国,由于海陆空三军都想发展自己的洲际弹道导弹,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发反而因此受阻。美国空军研发出了擎天神火箭(Atlas rocket),美国海军则拥有先锋火箭(Vanguard rocket),而由冯·布劳恩率领的美国陆军研发团队,正在改进由V-2火箭演变而来的红石火箭(Redstone rocket)。随着太空竞赛不断升级,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最终认可了海军的先锋火箭,因为它是由海军研究实验室研发的,而这个实验室看起来更像科研机构,而非军事机构。“擎天神计划”和“红石计划”则都被叫停了。艾森豪威尔想避免太空竞赛的公开军事化,也不想留下把柄,让苏联在宣传上大做文章。

与此同时,苏联也投入大量资金,不遗余力地研发洲际弹道导弹。科罗廖夫研发出了R-7火箭,其威力远远超过美国的所有火箭。R-7火箭可以搭载3吨重的弹头,射程达8 047千米。在苏联和俄罗斯的太空计划中,R-7火箭衍生出的火箭家族已经服役了50多年。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一个会发出哔哔声的金属球送入了轨道,震惊了全世界。这个金属球就是“斯普特尼克1号”,它只有一个沙滩球大小,重量与成年人相当(如图2-5)。

图2-5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太空竞赛的“赌注”随即猛增。作为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的部分活动,美国和苏联都研发出了自己的人造卫星。小型卫星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大型卫星却能将核武器送入轨道,这不得不令人担忧。显然,谁控制了太空前沿,谁就能控制世界。

美国急于赶上苏联,创造出能媲美斯普特尼克卫星的辉煌成就。当全美的电视观众看到一枚先锋火箭在发射几秒后发生爆炸时,整个国家都感受到了耻辱。报纸称其为“Flopnik”和“Kaputnik”,意即发射失败的卫星。随后,苏联驻联合国代表根据“苏联援助发展落后国家计划”为美国提供帮助。冯·布劳恩和他的团队则立即行动起来,迎接挑战。1958年1月31日,“探险者1号”(Explorer 1)成功进入轨道,替美国挽回了颜面,但苏联依旧处于领先地位:斯普特尼克重达84千克,与一个成年人的体重相当,而探险者号仅重5千克,不比一块砖重多少。

尽管当时正值冷战的高峰期,太空很容易成为军队的专属领地,但作为三军统帅的总司令始终保持着头脑冷静。对手资金雄厚、组织严密,艾森豪威尔只能奋起直追。作为前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对军队的官僚作风非常了解,因而更倾向于民间组织。他还意识到,创新将来自国家航天机构,而不是在竞争和孤立状态下运作的小团体。当国会就这一问题举行听证会时,来自得克萨斯州的年轻议员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站了出来,他在推动这一国家航天机构成立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系列事件,导致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成立,也暴露了美苏两国进军太空的动机,以及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当斯普特尼克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詹姆斯·基里安(James Killian)接受艾森豪威尔的任命,担任其科学与技术特别助理。基里安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艾森豪威尔选择基里安,表明他想要强调太空政策的民用意图。1957年年末,在给艾森豪威尔的一份备忘录中,基里安写道,很多科学家强烈反对国防部控制太空计划,因为这会使太空研究局限于军事目的,美国的太空活动也会被视为军事活动。然而,参议院军事委员会预备附属委员会咨询了众多专家的意见,这些专家表示,如果由军方掌控太空计划,美国就不会被斯普特尼克卫星搞得颜面扫地了。1958年5月,苏联发射了重达1吨的“斯普特尼克3号”卫星,它的体积太过庞大,导致美国的鹰派和鸽派互相指责,并各自采取行动。但鹰派的声音越来越大。

艾森豪威尔顶住了压力。1958年10月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立,它是一个旨在和平开展太空探索的民间机构。成立之初,这个机构有8 200个员工,预算为3.4亿美元。《太空法案》( Space Act )规定了它的8个目标,其中包括扩展关于太空的知识,改进航天器,保持美国在空间科学与技术方面的领导地位,以及与国际伙伴和盟友开展合作。 在苏联发射了震惊世界的斯普特尼克人造地球卫星后不到一年,《太空法案》就签署了。 WqyKExkyXdKjI/BnKmKoqZIA7mmM4SwvHoZk32XXorpL7f7nETtlbZRv/5H8eZR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