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参加过演讲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演讲前,都会先查阅大量的资料,然后绞尽脑汁地进行创作,只为写出一篇完美的演讲稿。接下来,为了能在演讲台上呈现出最好的状态,又会花很多时间把演讲稿背下来,甚至还会在朋友、家人面前反复试讲,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到了这时候,虽然还稍有担心,但充分准备确实是一剂强心针,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演讲更有信心。
可是,很多时候,当真正站在演讲台上,面对下面的观众,把演讲稿内容一字不差地呈现出来后,我们却发现效果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观众要么无动于衷,要么昏昏欲睡。明明自己准备得非常充分了,舞台呈现的自我感觉也不错,为什么没能达到自己期望的效果呢?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我身边就有很多人跟我“诉苦”:“老师,我觉得自己的演讲已经很好了,不敢说完美吧,也不至于差到让观众完全无视呀!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在跟对方沟通后,我基本都能发现一些问题,而且绝大多数问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演讲者没有真正掌握演讲的方法。
如果说厨师是运用调味品的高手,那么演讲家就是调动情绪的高手。“情绪”就是演讲中的调味品,演讲者只有准确地预料和把握观众的情绪,才能在演讲过程中营造出最佳的氛围,从而让演讲变得精彩、出色。
如果你喜欢烹饪,你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道菜出锅前,我们都会品尝一下味道。那么在演讲之前,我们也要“品尝”一下自己的“演讲味道”。只有你认可自己的演讲,你的演讲内容足够打动自己,才可能打动别人。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那种刻板的、不真实的演讲。我不知道演讲者是否事先“品尝”过,是否被自己打动过,是否认可了自己的演讲。如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又怎么能说服别人呢?
还有一些时候,演讲者为了表现自己,会有所欺瞒,言不由衷,表现出来的也并非自己真实的样子。我认为这也是不好的。演讲必须真实,你必须真诚地面对自己,不欺不瞒不焦躁,这样才能将心比心,真诚地面对别人。所以,演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修养,还要有开放的、分享的心态。这是演讲之“道”。
所以说,学习演讲其实不难。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演讲的学习可以分为“术”和“道”两个不同的阶段和层面。
我们都看过武侠小说或武侠影视剧,其中的武林高手来自不同的门派,使用的武器也不一样,招式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拥有深厚的内功。武林离手除了有深不可测的内功,在招式上也不限于某一个门派,而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大道至简,灵活机动,看似无招胜有招。这就是“术”完全融于“道”的结果,是为大师。
其实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演讲与练武异曲同工,所有的招式都只是外在的形态,是“术”的层面,比如演讲的形态、礼仪、台风、声音、手势、表达套路等。有了“术”,我们可以解决很多生活和工作中的演讲问题。同时,我们还要修炼内功,因为只有深厚的内功才是“道”。一个武者,如果缺乏深厚的内功,招式就只是轻飘飘的花拳绣腿,只有承载着力量的招式才能起到攻击敌人的作用。而一个演讲者的内功就来源于他的阅历、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强大的内心、开放的心态,这是“道”,需要长期的修炼和积累。“术”可以学,但“道”只能悟。
演讲的根本使命是传播,是打通语言表达的最后一公里,让你实现质的飞跃,所以我们在苦练演讲之“术”的同时,还应积极加强自身积累,夯实知识底蕴,增强内心力量,体悟演讲之“道”。一手抓“硬”,一手抓“软”,两手都要抓,才能学好演讲,真正掌握演讲的奥秘。
此外,学习演讲还有几个基本知识需要了解。
一个演讲者所具备的演讲能力,说到底就是这个人的思维能力。我们常说“言由心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最终都落在这个人的思维模式、思想深度、性格气质和心理素质上。所以,一个优秀的演讲者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嘴皮子溜或台风稳健,更是演讲内容深刻、思维连贯、语言有力、推理缜密,而且能够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大家应该都看过TED演讲。TED的全称是“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中文翻译为“科技、娱乐与设计”。TED诞生于1984年,发起人是理查德·沃曼。
TED演讲的特点之一就是“内容为王”,这一特点从其名称就可以看出来,完全是不同主题下思想的碰撞。每年3月,TED都会邀请全美优秀人物分享他们在科学、文学、音乐、设计等领域的思想。他们演讲的内容大多视角独特,例证新颖,很多观点和思想都是大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TED演讲的特点之二就是“真实简单”,一场演讲往往只有十几分钟,没有宏大的舞台,没有复杂的背景、配乐等,对服装、声音、台风等也没有要求,给演讲者充分的自由。但是,恰恰是这种纯粹的演讲,成就了TED演讲以思想感染人、以新观点影响世界的独特魅力。
TED演讲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演讲并非声音和表达的训练,而是思想和观点的传递。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人皆可演讲,处处皆有演讲,只要你对生活有思考,对这个世界有独特的观点和理解,就可以站上舞台,成为一个演讲者。那么,我们具体要如何表达呢?这就涉及思维训练的问题。当演讲的思维成为一种习惯,你就会逐渐成为一个思路清晰的人,这不仅体现在一个人的说话中,也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事风格中,甚至你看待事情和处理问题的角度也会发生改变。而思维的训练,其实就是从“术”到“道”的转变。
我们常常说“学演讲”,但真正好的演讲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演讲是一种实用型技能,就像游泳一样,你掌握再多的理论知识也没用,如果不自己跳入水中去尝试,你永远学不会游泳。所以,教演讲的不叫“老师”,而叫“教练”,原因就在于演讲是三分学、七分练。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怎样才能练好演讲呢?我每天在家对着镜子练习,或者找个没人的会议室练习,行不行呢?”
我想说的是,练习演讲一定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仍然用学游泳类比,你在家里对着镜子练,在空旷的房间里练,效果都会打折扣。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不是真的“下水”,这只是在模拟水中的状态,与真的下水练习是不一样的。
在现场演讲中,演讲者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这些都是无法预料,更无法模拟的。只有真正站到演讲台上,面对观众,我们才能感受到什么是真实的演讲,这时的练习才会有效。毫不夸张地说,一次真正上台演讲的体验,胜过无数次私下的模拟练习。这也是那位焊接工人能在两个月内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在三个月内找到最佳演讲状态的主要原因。
说到这里,你可能又会问了:“我去哪里找这么多的演讲实践机会呢?”
实际上,这种机会很多,只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害怕失败,不敢主动尝试,不敢迈出第一步。对大学生来说,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就是一次练习的机会,如果你愿意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那当然更好;对职场人士来说,在会议上介绍项目就是一次很好的练习,如果你愿意挑战自己,参加岗位竞聘,那当然更好;对企业家来说,在员工面前发表讲话无疑是最好的练习,如果你愿意亲自发布产品,树立企业形象,那当然更好。
如果这些机会你都没有,那么你也可以把跟朋友聊天当成一次演讲练习,或者把向家人、孩子分享知识当成一次练习。不用在乎是坐着还是站着,也不用在乎你讲得好不好,只要勇敢,便有成长。演讲的机会无处不在,只要你愿意打开自己,勇敢尝试,生活中永远不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