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创始人骑虎难下

第一个例子,来自一家早期创业的企业。

甲、乙、丙是毕业于同一个专业的前后届同学,他们共同创立了一家公司。创立公司的主意是甲出的,所以,他占的股份略多一些,40%,没有过半数;而乙和丙各持有30%。最初的两年,大家分工合作,公司很快就实现了赢利。但随着经营活动的深入和公司规模的扩大,他们在业务的发展方向上逐渐出现了认识上的分歧;因为性格不同,在管理方式上的差异也日渐明显。

甲和我的关系近一些,按照他的描述,他对于公司的贡献远远超过一半,但权益却只有40%。他对我说,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他情愿在利益上退让一些,可以不计较贡献和收入的不匹配,但他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够在公司不打折扣地落实下去,因为毕竟公司是他最开始张罗起来的。

但后来,乙和丙关系突然闹得比较僵,这是最让甲难受的事情。而且,虽然甲可以在中间做些调和性的工作,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甲说,他们三个人各有分工,乙和丙的矛盾导致合作效率太低,甚至会耽误事。

乙的问题是能力有限,但自我认知不足。丙说,乙不仅脑子不够用,好多事都没有做到位,而且,经常仗着自己是股东之一,在不和大家商量的情况下做出荒唐的决策。比如,他会先斩后奏,不经商量就答应某些客户的要求,或者对个别下属许诺工资待遇,答应给比其他人高很多的年薪。甲说,乙每隔一段时间就搞出一桩这样的事情,丙每次都要找他发一顿牢骚。乙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家在客户之间、在公司内部都很难平衡。

甲对我说,丙的能力很强,他负责的那一摊业务潜力很大。丙渐渐无法忍受乙这个“猪队友”。丙曾经向甲提议能不能再注册一个子公司,把他负责的那部分业务进行单独核算。甲认为,这是丙想培养自己地盘的动作,很可能是丙对自己的贡献和收益有所不满的表现。

这家公司现在已经发展到有近百名员工,每年能够签到大约几千万元的销售订单。公司注册时,章程是照抄别人的。股东就他们三个人,于是,大家都是董事会成员。他们三个人每个月或者每遇到大事就坐在一起协商。甲说,大家是同学,有些话可以直接说,但有些话就连他这个董事长也不好说得太透,因为其中会涉及权力和利益的问题。

借着新冠疫情期间的空隙,甲静下心来对公司的业务、组织和流程进行了梳理,也做了一些调整,完善了一些制度。但随着业务的逐渐恢复,乙和丙及其手下人发现公司的管理制度有了变化,他们似乎觉得这些动作是针对自己的。甲说,尤其是丙,这时反倒不怎么攻击乙了,两个人的关系似乎也好了许多。

甲觉得,公司现在的状态开始有点古怪。从下面看,员工的积极性都比较高;可是从上面看,公司的指挥系统始终处于低效状态。甲对我说:一方面,他的股权比例没有绝对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大家都是同学,说话办事都不能太过。所以,他想干的事情,总是不能做得很彻底,他顶多就是否定一些不想干的事情。

这家企业,就存在很典型的公司治理问题。这种情况,在企业早期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这是因为,很多创业者都没有经验,他们在设立公司时,不仅不知道股权结构该怎样分配更合理,也不知道怎样做更能面对未来的挑战,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本来,公司初始股权的分配,要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变化有较多预见,有较多分析。但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熟人之间合作创办企业,“一人一半”“三一三十一”这样的股权结构非常普遍,根本没有太多思考。这种结构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导致股东僵局。前面举例的这家公司,事实上已经陷入了股东僵局。

股东僵局的麻烦,并不仅仅存在于股权层面,它会非常深刻、非常持久地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导致企业走向破产倒闭。帮助创业者和企业家设计有效的股权结构,搭建一个有助于长期发展的顶层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重要任务。

这里可以举一个成功的案例。有一家企业,也是由三位创始人联合做大的,也经历过每人一摊、分分合合的过程。但这家企业的主导创始人始终守住了51%的持股底线,所以,他才能经过种种内部斗争,把这家企业带大,带到上市,带到成为一家知名企业。我以为,如果没有这位主导创始人在股权结构上的坚持,他就无法在股东内斗的过程中始终控制住局面,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有51%这样一种解决方案。我想说的是,股权结构和治理机制的设计,在企业创建之初,是头等大事。某种意义上,它比商业模式、初始客户的获得更加重要。有了公司治理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于创业者们通盘考虑商业模式、资源投入、利益结构和治理机制的关系,尽可能减少后面的麻烦。这就是我讲的“不入僵局”。 IRfLFfKbJqkeAW2tTwFugD231V0stW/6eNkb6QjAOKKXeQLOaBU0pxrpyD/1Lp+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