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治理结构,是布局

前面花了这么一大段来讲丁元英的故事,有些人可能早已耐不住性子要问:这些内容和公司治理有什么关系吗?

大有关系。我喜欢用“布局”来解释治理机制的形成过程。前面说的故事,本质上就是丁元英在帮助韩楚风布局。而设计出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也是布局,布一个整合企业内各种主要资源的局。在同属于布局的意义上,两者异曲同工。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局”不是一个好词。布局,似乎是在做圈套。其实,“局”的本义是局面、情势,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圈套”的意思,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我们通常讲的“顾全大局”和“格局”这些词中的“局”字,都没有圈套的意思。圈套对应的,只是一种特殊的局,叫骗局。

从管理学的角度,“局”意味着一种资源局面,说的是各种资源以及这些资源相互之间的关系。所谓“布局”,并不是说要居高临下地把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而是把自己也变成局中人,站在合适的位置上去审视身边各种资源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把自己放在最有利的位置上,以便选择合适的时机,顺势而为。

布局不是做圈套,也不是强者的专利,而是一种处事的方法和能力。比如,韩楚风作为二级部门的一把手,很想在更高的位置上成就一番事业,可惜因为处于弱势地位,无能为力。他的选择本质上是决定要不要强求。丁元英旁观者清,能够从各种资源力量彼此消长的客观规律上,帮助韩楚风结合时间和空间布出一个有利于他的“局”。这就是境界,也是格局。

说回我们的主题。治理机制的设计,本质上就是类似的布局,即要根据企业的各方面资源及其相互关系,找到平衡各方利益诉求的恰当安排。在本讲的开头,我提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思考公司治理问题,该从哪里入手。现在,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认识。我以为,就是要从看清全局开始,从思考商业模式开始。请大家参见图2-2,这是我理解的设计治理机制的思考之道。这张图和前面那张图异曲同工。

图2-2 公司治理的基本逻辑关系

任何一家公司都是通过某种方式把不同的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而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然后持续地满足客户需要。公司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所有参与到公司行为中来的人,都贡献了某种特定的资源,其目的是分享今后的盈利。比如,股东提供资金,管理者提供专业能力,等等。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大家对于投入资源的价值,在认识上高度不一致。不仅是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哪一种更重要,大家莫衷一是;就算是相同的资源,比如资金,来自不同的股东,可能在价值评估上也大相径庭。关于自己所出资金的价值,大股东、小股东和同时兼任管理者的股东,他们的认识肯定不一样。劳动也是如此。虽然劳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但劳动也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定价机制完全不同。

有些简单劳动很容易定价,很容易按照市场行情来支付劳动报酬。但另外一些劳动,像管理性工作、技术性工作,就很难定价,也很难支付报酬。有人也许会说,不是存在一个经理市场吗?但实际上,经理市场很难为优秀的经理人定价。股东都希望自己的企业有位卓尔不群的管理者,但他越是与众不同,他的贡献就越难通过经理市场来定价。于是,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些不匹配和不平衡,包括资源提供者的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的不匹配,不同资源提供者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之间的不平衡。

这些不匹配和不平衡,会体现为利益诉求上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表现为一种不均衡的利益结构,并引发利益冲突,引发资源拥有者之间的博弈。当然,有些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再协商”(renegotiation)来解决,但另外一些矛盾则只有通过颠覆性地改变利益结构,才有可能取得再平衡。

这里之所以用了一个“有可能”,是因为有些冲突在本质上是无法解决的。引发这些冲突的诉求,在根本上是对立的,是个零和博弈。一方的所得,是另外一方的所失,所以,没有谈判空间。即使对于那些有谈判空间的利益冲突,开启谈判和完成谈判,也需要成本。降低这些成本,需要事先安排,核心是明确开启再谈判和再平衡的前提与规则。这种事先的设计,就是治理机制。

有效的治理机制,应该内嵌在公司的利益结构之中。利益结构合理,企业就会有合力,各种资源之间的协调效应就会得到显著的发挥。这是静态的观念。而包含治理机制的利益结构,从静态来看,可能会有所失衡,似乎对于资源的某一方更有利,但它在长期有助于维系资源的合力。

那么,如何去思考并且试图找到这种有效的治理结构呢?我的看法是从商业模式开始思考。这是因为,各种资源虽然对企业都很重要,但在不同的商业模式下,它们的重要性和资源价值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商业模式会使相同的资源形成不同的利益结构。这就好比前面的故事,还是那两位副总裁,在不同的场景中,他们的敌人是不一样的。场景不同,利益结构就会不同。如果韩楚风做了新总裁,他们会联手对付韩楚风;如果他们中的一位做了新总裁,那另一位就不会是同盟,而是对手。这种关系结构,就是一种利益结构。

利益结构决定了冲突的性质和大小,客观上也决定了潜在的解决办法。所以,设计出有效的治理机制,必须首先看清决定利益结构的资源结构,以及资源处于其间的商业模式。正如前面所言,商业模式不同,资源的重要性就会不同。所以,最初在利益结构上的争夺,都是起始于商业模式的,聪明的资源拥有者会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商业模式。所以,我们思考治理机制问题,必须要对利益居于其间的商业模式,有深刻的洞察。这不仅包括某一个时点,比如说创办公司这个时点的商业模式,还应该对商业模式的后续变化有个预判。这个内容,我们后面还会讲。

利益主体的诉求不同,会导致冲突。就像两位副总裁会开战,也会在一定条件下达成暂时的联盟一样,这都是由诉求决定的。绝大多数人活在冯友兰先生所谓的第一层境界和第二层境界之中,这些人的行为或起始于冲动,或起始于利益,通常容易预测,这就给智者留下了布局的可能性,给治理机制的有效设计提供了一个理由。

不过,这里说的有效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意思,而是指要在动态的过程中维系利益结构的效率,让公司的利益结构以及其中包含的治理机制,始终能够随着商业模式的变化而调整。没有什么制度是绝对好的制度。从本质上说,好的制度就是领先半步的制度,前面所谓的智者,就是在动态过程中提前预见、提前布局、提前调整的人。

以上就是我对治理机制底层逻辑的理解,也是对图2-2的初步解释。这张图中包含的不少知识点,我们会随着内容的深入,再进一步解析。现在,我只想请大家记住:思考公司治理的基础,首先是商业模式,其次是投入资源的价值,以及随之而来的利益结构。 iJh7ts4e6I3ekB2sjUxtFnsmFyH3/gbK5JyrbbUYFWQwHqa2yL4559jH/NjD06e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