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父偃:官场现形记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了大批杰出人物,主父偃便是其中一个。

主父偃,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他的仕途之路和公孙弘一样,也属于坎坷、曲折型。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他的成长史:广集学,高攀友,缓步行。

主父偃早年学“长短纵横术”、辩士之说,晚年学《易》《春秋》以及百家之言,其思想与学术比较驳杂,从而独树一帜,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门派——杂学派。是为“广集学”。

主父偃初出茅庐,闯荡江湖时,曾在故乡齐国广泛结交各个学派、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人物,意图是朋友多了路好走,为自己的仕途铺路。然而,他不会料到,他这样“高攀”的结果却出乎自己的意料,他不仅没能得到别人的赏识,还受到当地儒生的排挤。是为“高攀友”。

主父偃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因为家境贫寒,又无处借贷,为了生活和发展,主父偃遂“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国,可结果同样是“莫能厚,客甚困”。是为“缓步行”。

这段惨痛的经历使主父偃认识到,在诸侯国中很难找到自己施展抱负的机会,只有京师或许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来到长安寻求发展。他一到这里,马上做了两大举措,学东方朔来了两次毛遂自荐。

主父偃第一次毛遂自荐的对象是卫青。他用糖衣炮弹攻心。卫青虽然不是见钱眼开之辈,却被主父偃的诚心所打动,于是极力向汉武帝推荐他。然而,当时的卫青自己还处于“发迹”阶段,远没有达到大红大紫,因此,汉武帝漠视了他的推荐。主父偃的第一次毛遂自荐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主父偃第二次毛遂自荐的对象是汉武帝。眼看“曲线自荐”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主父偃所带的盘缠也要消耗殆尽了。他走投无路之下,决定冒险一搏——上书汉武帝。

庆幸的是,汉武帝亲自阅览了主父偃的上书。据史书记载,主父偃的上书中“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大概因为上书的内容涉及不少当时的热点问题,从历史到现实,条分缕析,极力论证攻伐匈奴乃得不偿失之举;可能是主父偃将反对的道理讲得比较充分,有助于汉武帝全面思考;也可能是某些观点和言辞深深打动了汉武帝;抑或是汉武帝被他的才华和雄辩所折服,总之,汉武帝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以至于“朝奏,暮召入见”,即奏疏上午递进去,下午汉武帝就召见了主父偃。

这一次,幸运之神终于眷顾了主父偃。一同被召见的还有一起上书的徐乐和严安。汉武帝竟有点兴奋地说道:“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这就是成语“相见恨晚”的由来。

最后,这三人都被拜为郎中(皇帝的低级近侍)。是金子总会发光,主父偃终于得到机会一展才华,可以发光了。随后,他又进行了多次毛遂自荐——“数上书言上”。汉武帝特别欣赏他能主动出谋划策,于是接连拔擢他为谒者(皇帝的低级顾问)、中郎(皇帝的中级近侍)、中大夫(皇帝的中级顾问)。一年之内,主父偃四次升官,最终顺利地进入了汉武帝的决策“中枢”——内朝。

主父偃一年之内“连升四级”,成为朝中年度进步最快的“新人王”,令群臣侧目和咋舌。由于受到汉武帝的器重,主父偃积蓄许久、被压抑许久的主张终于得到全面释放,上书言事更加积极主动。

归纳起来,主父偃的出谋划策中,有著名的“良人三策”。但正是这“良人三策”的出台,使他成了一位朝中大臣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个人便是公孙弘。

公孙弘不愧为政治老狐狸,他把目标瞄准主父偃后,并没有急着下手,而是不动声色,默默等待。终于,他等的机会来了。

事情得从主父偃的老家齐国说起。

当初齐厉王的母亲纪太后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给齐厉王娶了个娘家的表妹,希望借此可以让纪家世世代代都做刘家的国舅爷,世世代代都享荣华富贵。

然而,“强扭的瓜不甜”,齐厉王并不喜欢他的表妹,这个表妹很快就被打入了“冷宫”。

齐厉王母亲知道后,又惊又怒,于是派自己的长女,也就是齐厉王的姐姐纪翁主到后宫,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阻止其他女人接近齐厉王。结果很富戏剧性,纪翁主成功地阻止了别的女人往齐厉王的怀里钻,但最后自己却钻进了齐厉王的怀里。

很快,齐厉王乱伦一事就传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这是一条不归路啊,眼看主子犯了如此大的过错,臣子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于是,齐厉王手下一个叫徐甲的宦官挺身而出,决定为齐厉王排忧解难。他的策略是为齐厉王再找一个对象,从而让他和自己姐姐抽刀斩情丝,一刀两断。

徐甲是个有心人,他很快为齐厉王物色到了一个极为般配的对象——皇太后(指王娡,下称王太后)的外孙女娥(名“娥”,姓不详)。

原来,王太后为了弥补当年对女儿修成君(汉武帝同母异父的姐姐)的亏欠,决定给修成君的女儿娥,也就是自己的外孙女找一个好对象,并且明确表示,非诸侯王不嫁。王太后那是啥人,她的口风刚一透出去,徐甲便敏锐地感到机会来了,他主动向王太后保媒:“这件事包在我身上。”王太后自然很高兴,马上叫徐甲付诸行动。

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个“第三者”进来插足了。这个第三者便是朝中“新人王”主父偃的女儿。

主父偃得到汉武帝的宠爱后,朝中攀龙附凤之辈对他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主父偃的表现也令人大跌眼镜,别人送金子他就收金子,别人送银子他就收银子,别人送美女他就收美女,总之一句话:来者不拒。

思想腐化的主父偃还想把自己女儿嫁给诸侯王。也许是因为他的老家在齐地的缘故,齐厉王成了他首选的“女婿”。于是,他找到正要上路去齐国的“媒婆”徐甲,表达了心里的真实想法。

然而,事实证明,主父偃的如意算盘打错了。齐厉王的母亲纪太后一听徐甲背着自己给齐厉王寻新欢,怒不可遏,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

徐甲就这样被纪太后骂回来了,本着息事宁人的原则给王太后进行了回话,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意思:齐厉王愿意娶娥,但是齐厉王配不上娥。

“齐厉王向来风流倜傥,我担心他重蹈燕王那样的覆辙啊!”徐甲故作忧心地说出了这句含沙射影的话。燕王刘定国当年因为和自己的女儿、姐妹通奸被处以极刑,连封国都被撤销了。

王太后那是什么样的人物,自然听出了徐甲话中的弦外之音,于是派人去齐国打探。很快,齐厉王作风不端的问题就入了王太后之耳。于是,王太后“无复言嫁女齐事”。

就这样,王太后在这件事上算是彻底放手了,然而,主父偃却不干了。主父偃想让自己的女儿飞上枝头变凤凰,不但遭到对方的拒绝,而且连同自己也被“羞辱”了。

于是,主父偃向汉武帝进言,说了齐国的三件事。一是齐国是块富庶的地方,经济比长安还要繁荣。这样的好地方应该由皇帝的亲兄弟去那里当王才对。二是齐地一直是个多事的不安之地,从吕后开始,齐地的封王就想造反,吴楚七国叛乱时齐孝王蠢蠢欲动,差点就上了贼船。三是齐王跟他姐姐乱伦,作风败坏。三件事一抛出,得出的结论就是得拿齐王开刀才对。

汉武帝听了主父偃的话,二话不说,就派他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到齐国去调查这件事。

主父偃的家乡在临淄,此时他衣锦还乡,风光无限。他没有急着去调查齐王的事,而是干了一件“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私事。他把家乡的亲戚朋友召集到一块儿,拿出五百两黄金,撒了一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意思就是说,当年我贫困潦倒的时候,你们非但不周济我、帮助我,反而嘲笑我、鄙视我。现如今我发达了,你们才来迎接我、巴结我,今天我给你们这些钱财,以后请不要再来找我!

主父偃不会料到,他在说“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这句话时,齐厉王也有话要说:“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宫之门”。说完这句话,齐厉王就自杀了。

齐厉王畏罪自杀,主父偃的麻烦来了。都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这话一点都不假,除了齐厉王自杀这件事让主父偃吃不了兜着走外,他还面临着赵王告的一状。

赵王叫刘彭祖,也是个狡诈之人,又精通法律。中央派去的相、二千石这些管理人员,总是被他设圈套抓住了把柄。如果不听从他的,就要被他上书告状。所以,他做了五十多年的国王,而中央派去的人没有做过两年的,基本上要么被处死,要么就坐牢,所以这些人到了赵地后就不敢管他。

赵王也喜欢经商,赚的钱比收的税还多。除此之外,他家里也有绯闻。一个是他娶了江都易王刘非的宠姬为妾。这个人曾经在服丧期间跟刘非的儿子发生过关系。另一个是他的太子刘丹跟姐姐有乱伦关系。按理说这些家事这里没必要说,但不说不行啊,赵王可以滥用手中的职权堵住赵国上上下下的嘴巴,但有一个人的嘴巴他却堵不住。这个人便是主父偃。

主父偃当年没有发迹时,过的是流浪漂泊的生活,也曾经漂到过燕国、赵国,结果非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被两国以“流浪者”的身份遣送出国。那是怎样的屈辱和委屈呢?因此,当主父偃在朝中飞黄腾达的时候,就对燕王刘定国进行了报复性的告发,罪名也是后宫那些乱伦的家事。后来,刘定国依法被凌迟处死,燕国也因此而亡(汉武帝改燕国为郡)。

正是因为这样,刘彭祖很害怕主父偃会告发自己。主父偃在朝廷时他不敢贸然上书,现在主父偃离开中央到齐国去了,刘彭祖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趁机向汉武帝打了个小报告,告了主父偃一状,罪名有两项:一是公报私怨,二是贪污受贿。

这两件事一下来,汉武帝没辙了,只好把犯了“政治”(逼死齐厉王)和“经济”(受贿)双重罪的主父偃捉拿归案,打入大牢。

汉武帝其实并没有真的想杀主父偃。但此时,一个在朝中很有分量的人站出来说出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直接把主父偃送上了断头台。这个人便是一直对主父偃恨之入骨的公孙弘。

公孙弘说:“齐王自杀绝了后嗣,封国被废,成为郡县收归朝廷。主父偃是这件事的首恶,不杀主父偃无以给天下人交代。”

这是一剂猛药,最终,汉武帝下令砍了主父偃的人头。 R/EmoFfl8q9cWwSX0ZS9D2bU7JpGYkc4d+TEPvU33kyVDJqJDqdmqC4dgYzegsF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