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张骞的“西游记”

汉武帝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他一上台先是对内进行了风风火火的思想改革,随后,又对外进行了长长久久的武力斗争。继位之初,汉武帝想对匈奴动武,又自感势单力孤,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公司太小,决定拉人合伙入股。汉武帝决定找的合作伙伴是一个叫大月氏的国家。

大月氏在匈奴的西边,后来被匈奴人越赶越远,长年累月地进行着“西游”,因此,他们骨子里对匈奴人的仇恨是根深蒂固的。汉武帝觉得只要联合大月氏,来个东西夹击,那么匈奴将会腹背受敌,这样的胜算无疑是最大的。

寻找来寻找去,张骞有幸成为联络大月氏的“和平使者”。他的入选理由是四肢发达,头脑也发达。

建元二年(前139),带着汉武帝的“复兴梦”,带着军民的“强国梦”,带着一腔热血,张骞和一百多名随从开始了他的“西游记”。

是西游就注定要经受磨难。张骞一行在经过匈奴境内时,很不幸成了匈奴人的俘虏。当时军臣单于还健在,他听说这件事后,对张骞说了这样一句话:“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月氏在我们的北边,汉朝怎么能派使者从这里过,没有通行证,我会让你们通过吗?你想啊,如果我们要派使者去南越,没经过你们汉朝的同意,你们会让我们通过吗?

军臣单于很快以偷渡罪,对张骞等人进行了拘留。谁也不会料到,这一拘就是十年,这一留就是十年。十年间,匈奴人千方百计地想要让张骞等人加入匈奴国籍,成为他们的臣民,发射了糖衣炮弹,为张骞娶妻生子。十年间,浪花淘尽青葱岁月,匈奴人对张骞的提防也慢慢淡化。十年间,张骞虽然已经在匈奴有了家,但他依然“持汉节不失”,不忘使命。

元朔元年(前128),张骞趁匈奴人不备,出其不意地从匈奴逃出来。他越过千重山,涉过万道水,终于找到了一个姓“大”的国家——不是大月氏国,而是大宛国。

大宛国听说东土大汉来了一群和平使者,国王毋寡亲自出来相迎,随后是盛大的接风宴。接风宴后,毋寡和张骞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由于大宛和匈奴同出一系,语言相通,对已在匈奴生活了十年之久的张骞来说,交流不成问题。

张骞首先向大宛国介绍了汉朝的丝绸、金银、珠宝、瓷器等宝物,然后推销了水稻、小麦、高粱、大豆等农作物。

毋寡对这些东西闻所未闻。随后,他向张骞介绍了大宛的特产——汗血宝马。为了让张骞一睹汗血宝马的威力,毋寡表示愿意免费赠送两匹价值连城的汗血宝马给张骞,并且希望两国以后能进行友好互利的贸易往来。

张骞表示自己一定会向大汉皇帝转达国王的诚意。会议进行得很顺利,也很成功,张骞和毋寡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就这样,当张骞辞别大宛、继续西游时,毋寡没有食言,以两匹汗血宝马相赠。随后,张骞等人又经过了康居等小国,在行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里路,涉了九百九十九道水后,他们终于到达了月氏。当年匈奴赶走月氏时,还顺便砍掉了月氏国王的头颅。此时,月氏国王是由先王王后继位,也就是说月氏国王此时是女王。

十年,潮起潮落,沧海桑田;十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十年,光阴荏苒,时过境迁;十年,能磨一剑,也能成一贱。大月氏的女王就成了这样的贱人,她此时被安逸的生活迷失了双眼,仇恨的种子早已被淡忘到了未知的角落。要她再跟汉朝联手,她头摇得像拨浪鼓。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霉,远水解不了近渴,联手抗匈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还是算了吧,还是省省吧。

张骞心不甘,千里迢迢而来,几经生死,几多磨难,岂能白走一趟?他决定留下来,用时间和精力拖垮女王的意志,换她回心转意。

光阴如流水,这一留就是一年,女王的态度依然没有转变的迹象,反而拒绝接见这位来自东土大汉的和平使者了。张骞知道再这样等下去,只怕没有拖垮女王,自己要先垮了,于是,他决定打道回府。

历经十几年的“西游记”没有取到“真经”就结束了,张骞悻悻而归,唯一的收获就是大宛国王送给自己的两匹汗血宝马。为了安全着想,他绕道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国。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这时的羌人之地早已成了匈奴的一亩三分地,结果张骞又被拘留了。好在这一次只被拘留了一年。

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军臣单于病逝后,军臣单于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和太子於单进行了残酷的“单于”之争,弄得国家大乱。张骞趁机带着自己在匈奴的妻儿以及堂邑父一起逃回了汉朝。

历经十三年“西游”的张骞虽然没有完成汉武帝“联合月氏,共同治匈”的目标,但也收获颇丰。汉武帝看到他娇妻幼子不改初衷,大漠孤烟不忘使命,感动得热泪盈眶,立即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封张骞为中郎将,踏上去西域之路,开始了他人生之中的第二次西游。

相对第一次西游的寒碜,这一次明显阔绰许多:三百随从当“护路使者”,六百匹马儿当运输主力,数万头牛羊外加无数钱财布帛当礼物。

张骞第一次“西游”的主要目的地是大月氏,这一次的主要目的地是乌孙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县以北、伊宁县以南的地区),原因有二:

第一,乌孙国是西域的大哥大。乌孙国最开始是一个小国,还被大月氏灭了。乌孙人只好败走匈奴,在匈奴国的庇护下,乌孙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天比一天富有。在乌孙国王昆莫的带领下,乌孙人成功打败大月氏,重新夺回了自己的国土。卧薪尝胆加上励精图治,众志成城加上锐意进取,乌孙国很快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国土面积还是国家实力都在西域成了当仁不让的大哥大。因此,联合乌孙对稳定整个西域很有帮助。

第二,乌孙国是匈奴的心头恨。乌孙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匈奴却接连被汉朝的“双子星”卫青和霍去病打得落花流水。此消彼长,两国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最后,乌孙从匈奴分离出来,实施了三不政策:不纳贡、不称臣、不相边。面对乌孙的忘恩负义,匈奴人很是恼火,于是派兵进行了征伐,企图以武力让他们屈服。结果接连几次非但没有取得胜利,反而损兵折将。这时候,匈奴又和汉朝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交锋,因此,只好对乌孙采取了“冷处理”——放任自流。因此,联合乌孙对打压匈奴极具战略意义。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因为匈奴的整体远迁,这一次张骞风雨无阻地来到乌孙国。他原本以为这次取得“真经”便可以回国复命了,然而,事情远非这么简单。

见到乌孙国王昆莫,张骞马上进行攻心,献上带来的金银绸缎等礼品。而张骞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请乌孙搬家,向东搬移到浑邪王旧地(今河西走廊一带)去。

张骞的目的很明显,只要乌孙搬到那里,就等于填补了汉朝和匈奴之间的“真空地带”,使大汉多了一道天然保护屏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昆莫首先对张骞等汉使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然后笑纳了张骞的礼品,最后表示容他考虑之后再做答复。

其实,昆莫之所以没能做到当机立断,原因有三:

第一,对内,他有难言之隐。难从何来,隐从何去?这都是立储惹的祸。昆莫有十多个儿子,长子被立为太子后,福大命不大,因为突如其来的“疾病”英年早逝了。太子在临死前哀求昆莫一定要让他的儿子岑陬做太子,不能让别人取而代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面对这样的亲情牌,昆莫只好哀而许之。这样一来,昆莫的二儿子大禄就不乐意了,昆莫在立长子为太子时,大禄被立为“诸侯王”,在乌孙有一块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并且拥有一万军马的指挥权。眼看太子归西,按照“轮序”的原则,应该是他继承太子之位才对。因此,极为不满的他唆使自己的兄弟们准备谋反。昆莫听到风声后,为了安全起见,不敢直接把岑陬推上太子之位,而是给了他一万人马,划了块地盘给他,暂时也让他当了一个“诸侯王”。这样一来,原本强大的乌孙名义上还是昆莫的天下,实际上却一分为三,呈三足鼎立的态势。因此,在举国搬迁这样的大事上,他并没有一锤定音权,因为大禄和岑陬都拥有一票否决权。

第二,对外,他是井底之蛙。当时的交通条件、信息设备都相当落后。乌孙国除了跟相近的邻国打交道外,对强大如斯的汉朝居然闻所未闻。汉朝在哪儿,究竟有多大,国家状况如何,乌孙人都是一无所知。不知根不知底,我怎么就能听你的举国搬迁?这里面未知的因素太多,风险太大。

第三,对己,他已心满意足。安安稳稳地过了这么多年,安居乐业这么长时间,昆莫早已满足于现状,不想再冒险,不想再生是非,不想再招来风波。

张骞原本以为这样的考虑也只是走过场而已,哪里会料到昆莫考虑来考虑去,最后还召集了朝中大臣商议,但结果仍悬而未决。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就在昆莫进行“长考虑”时,张骞也没有闲着,他派副手分别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大月氏、身毒等国。

朝思暮念夜成空,昆莫考虑来考虑去,最后不想再做“犹豫大王”,于是他决定派使者回访汉朝。一来出于礼貌,毕竟来而无往非礼也。二来想一探虚实,汉朝强不强大,是骡子是马一看便知。

出于回报心理,昆莫精心挑选了十多匹上等良马作为谢礼送给汉武帝。而汉武帝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马。这十多匹绝世好马让原本就爱马如命的汉武帝爱不释手。对此,他做了两件事,一是重赏乌孙使者,二是封张骞为大行令。

使者把汉朝的强大转告给了昆莫,然而,昆莫还是拿不定主意。他知道汉朝强大,但强大又如何?远水解不了近渴。他最终还是不敢签下盟约,和匈奴彻底决裂,但他答应双边进行贸易来往,只谈经济不谈政治。

至此,可以说张骞的第二次西游仍然以失败告终。然而,张骞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的二次出访增强了大汉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和沟通,并且随后诞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影响深远。 BOi0qknYPfstvYuVOyY1rRfpZHHa6qz500Wr3lmaRCiwVT8BFxuR8Qaxz57QRQx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