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马邑之谋

汉朝自立国以来,最大的敌人便是北方的匈奴。初期,大汉还处于穷困潦倒、百废待兴的阶段。面对匈奴不断来“打谷草”,汉高祖刘邦最开始采取的是以蛮制蛮的策略,想以武力解决边疆问题。但是,在经过“白登之围”后,汉高祖意识到敌强我弱,不宜力拼,于是马上改变策略,采取了怀柔之术,通过送公主和亲和财物利诱,满足了匈奴的欲壑,实现了和平共处的安宁。

吕后执政期间,冒顿单于递上了一封带有污辱性的求爱信:“太后守寡,孤王丧偶,两相孤独,何不两相和好,互通有无。”大致意思是说:我是一个孤独的君王,生长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很想到中原一游。现如今吕后你新寡,而我又是单身,我们都属于同病相怜的人,郁郁寡欢,心中的苦楚和烦闷无处发泄,我真心希望能和你手牵手,肩并肩,心连心,从此朝朝暮暮长相厮守,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面对这样极具侮辱性的“求爱信”,樊哙提议出兵扫荡匈奴,但吕后最终还是听从了季布的意见,选择了忍气吞声,再送公主并配以金银珠宝等陪嫁品,以安冒顿之心。

随后,汉文帝和汉景帝都是延续了汉高祖的做法,采取和亲的政策,以暂时稳住匈奴。

但也是这种和亲和退让,让匈奴更加嚣张和肆无忌惮,他们时不时侵犯边疆,让人很是头疼。

到汉武帝时,匈奴如幽灵般如影相随,避不开、躲不了、逃不掉。这时候,汉武帝对匈奴面临是战还是和的抉择。最终,他选择了战,且坚定地血战到底,一雪国耻。这也是汉武帝在继思想改革之后,做出的第二个大举措——外交改革。

为此,汉武帝马上召开了一次朝议,讨论如何对待匈奴。结果会议开始后,众臣形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两派,争来争去也没有结果。

隐忍与负重是一把双刃剑,忍无可忍、无法承重之时,也就是物极必反之时。果不其然,汉武帝和匈奴的和亲只走过了短短三年的“蜜月期”,便进入了“更年期”。元光二年(前133),汉武帝第二次召开朝会,商议匈奴问题。

这次汉武帝一改往昔先听大臣发言再做决定的传统做法,会议一开始,他就主动提出自己的主张:“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慢,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悯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

有了汉武帝的金玉良言,主战派代表人物王恢勇气大涨、信心大增:“我们应顺单于之欲,诱而致之边。吾选枭骑壮士,阴伏而处以为之备,审遮险阻以为其戒,吾势力已定。或营其左,或营其右,或当其前,或绝其后,单于可擒,百全可取。”

这段话其实是王恢阐述自己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归纳起来就是十六个字:以饱待饥,以利诱之,以逸待劳,以伏击之。这就是历史上的马邑之谋。

王恢的话有理有利有节,有因有果有方案,汉武帝听了大为高兴。他没有让辩论再继续下去,而是以“裁判长”的身份宣布道:“朕同意王恢的意见,同意对匈奴开战。”

马邑在现在的山西省朔州市。马邑之谋是当地一个叫聂壹的土豪献给王恢的计谋。王恢在和韩安国的第二次辩论中,适时将其抛出,最终快刀斩乱麻,促使汉武帝下定了动武的决心。

元光二年(前133)六月,正值仲夏时节,汉武帝部署了对匈奴作战的计划,派出了“五大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令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具体部署如下:韩安国、李广和公孙贺三虎将率汉朝的主力部队呈品字形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里,主要任务是等匈奴大兵进入山谷后,发动致命一击;王恢和李息率军埋伏在马邑之外,主要任务是“关门”,斩断匈奴大兵的后路,来个瓮中捉鳖。

负责请君入瓮的,正是献计人聂壹。

聂壹按照王恢的部署,扮成经商的大老板来到匈奴,并在夹缝中找到机会,向匈奴的军臣单于毛遂自荐。

军臣单于对聂壹很感兴趣,于是召见了他。双方见了面,寒暄一番后,聂壹直奔主题,说道:“我有一件很贵重的礼物要送给您。”

军臣单于一听又惊又喜,怔怔地看着聂壹,等他的下文。聂壹不慌不忙地说道:“我可以把马邑县的县令、县丞杀死,将整座马邑城献给大王。”

“无功不受禄,这么大的礼物,我恐怕受不起啊。”军臣单于心跳加快,但脸上却平静如常。

“事成之后,大王只需分一份财产给我,并允许我在那里自由经商就行了。”聂壹笑道,“这叫携手共进,互赢互惠。”

军臣单于心里嘀咕道:“此人不愧是一位极具眼光的商人啊,这桩买卖可以做。”

“愿闻其详。”军臣单于微笑着说。

“里应外合。”聂壹胸有成竹地答。

接下来,好戏上演了。聂壹马上由“经商土豪”变身为“超级剑客”。他快马加鞭地赶回马邑,砍了两个死囚的头,然后挂在城头上,请匈奴的使者来观看。

匈奴使者经过一番现场勘查后,马上向军臣单于报告:聂壹杀死了县令和县丞。

听了使者的话,军臣单于二话不说,马上开始“外合”。他征调各地匈奴精兵于麾前,然后亲自率领大队人马向马邑一路狂奔而来。

当匈奴大军到达汉朝边界的武州(今山西省左云县南),距离马邑只有一百多里路时,军臣单于突然叫部队停下来,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四处的山冈上明明有成群结队的牛羊,却没有一个人影。这里太安静了,安静得简直让人压抑。这和他们以前来打家劫舍时百姓四处逃跑、牛羊八方逃窜的热闹场面大相径庭啊。

军臣单于心生疑窦,马上掉转马头,直扑雁门郡,打了汉军一个措手不及,不费吹灰之力雁门郡便被他们拿下了。

雁门郡尉史面对军臣单于的严刑逼供,供出了马邑之谋。军臣单于惊恐之余马上撤了军,边撤边对尉史说道:“吾得尉史,乃天也!”(《史记·韩长孺列传》)。意思就是我能够得到汉朝的尉史,这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啊。为了感谢尉史识时务的招供,军臣单于还将他封为天王。

与尉史卖国求荣的“上天”相比,王恢却不幸入了地狱。

军臣单于在率军火速撤退时,唯一能阻止他们“免费一日游”的人便是王恢。

其实,匈奴的一举一动都在负责“关门”的王恢眼里。当看到军臣单于向马邑步步靠近时,他心里非常开心。但是,当匈奴大军在武州突然转身往回走时,王恢不由得僵住了。这时他面临一个选择:打还是不打。

打击匈奴是王恢梦寐以求的事,是他苦心谋划、苦心经营多年的心愿。此时,匈奴近在咫尺,他怎么会不想冲上去和他们真刀真枪地干一场呢?然而,眼下他只有三万兵力,这时和匈奴硬拼,无疑是拿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

打,于公来说,可以给汉武帝一个交代,不管怎么样,自己是尽心尽力了。于私来说,能完成自己的一己之私欲,圆自己的爱国梦。

不打,于公来说,可以保全三万汉朝将士的生命,可以减少国家的损失。于私来说,可以全身而退,不背落败的责任。

王恢在打与不打之中,最终选择了不打,放任匈奴大军与自己擦身而过。结果,等其他几路大军闻风而动,想要追击时,匈奴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就这样,马邑之谋草草收场,汉军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消息传到汉武帝那里,龙颜大怒。这次花了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最后竟然无功而返,对排除万难,一心想要平定匈奴的汉武帝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对此,汉武帝马上进行了问责,王恢自然首当其冲。汉武帝大手一挥,王恢立马被打进了死牢,随即斩杀了他。

马邑之谋就这样戏剧性地告吹了,但通过这件事,汉朝和匈奴之间靠和亲政策维持了多年的“伪亲密关系”彻底破裂,一场长达四十四年之久的攻防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M4a0NkFAtPpun5rc/qPV3Iu1acVlwIu2qfb3iikyyjTVyfHQOo9dI9evE973HFt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