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胡强南劲

汉文帝即位后,不仅内政复杂棘手,边事也十分严峻,北面的匈奴虎视眈眈,南方的南越又兴风作浪,总之,都对新上任的刘恒持怀疑和观望态度,随时都想去中原分一杯羹。面对“胡强南劲”的形势,汉文帝该何去何从呢?

首先我们来看南越这边的情况。

南越国的发展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雎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因为滥杀无辜,屠雎引起了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接着,秦始皇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

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死,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不久,赵佗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3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听说南越王宣布“独立”后,刘邦最终决定采取“怀柔”政策来对付南越。

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派陆贾到南越和赵佗进行了双边问题的第一次会晤。

当时赵佗称霸一方,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日子过得像神仙。会晤时,他跷起二郎腿,对大汉的使臣态度很不友好。

“陛下是中原人吧?”陆贾不动声色地问。

“喏。”赵佗漫不经心地答道。

“陛下的老家真定真是好啊!山美水美人更美……”陆贾开始下套了。

“那是。”赵佗得意地笑起来。

“陛下离开故土多少年了?”陆贾接着问。

“二十多年了。”赵佗轻叹了一声。

“陛下想故里吗?”陆贾第三问出炉。

这个问题赵佗没有回答,陆贾的话引起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于是他收起了狂妄姿态,对陆贾的态度马上有了“质”的转变,并请陆贾:坐、请坐、请上坐。

已被“请上坐”的陆贾随后进行了他的个人表演。他直接教会了赵佗两个关键句:

1.不忠不孝、大逆不道。

陛下祖上世世代代都是生活在中原的,你的亲戚朋友都在那里,那里才是你的根。如今竟背叛父母之邦,忘记骨肉之情,抛弃祖辈们的华夏衣冠,想对抗大汉天子而成为父母之邦的敌人,这是不忠不孝、大逆不道啊!

2.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汉朝听说你在南越自立为王,本来要发兵征伐,但不愿连累百姓,伤及无辜,特令我送来南越王印,正式立你为南越王。如果大王愿意接受皇上的诏封,就应用臣下的礼节来迎接皇上的诏书,如此你做一方大王成一番伟业何乐而不为?如果大王拒绝皇上的美意,后果是自作孽不可活,皇上一定先掘了你的祖坟,灭你宗族,再派大军来踏平你南越。

陆贾句句有声、字字有力,敲在赵佗那根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经上。最终他低下了高昂的头颅,在歉意中接过了南越王印,并且信誓旦旦地表示和汉朝永结同心,永不背叛。

陆贾游说成功后,两国关系日趋稳定。然而好景不长,汉高祖死后,大权在握的吕后一道禁令打破了刘邦当初信誓旦旦的诺言:“禁止把铜和铁以及农具卖给南越,牛、羊、马等动物也只卖公的不卖母的。”

限制双边贸易,这对南越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他们的很多日常用品及铁器等都需要到中原去“调货”啊!为此,赵佗对吕后表示了强烈的抗议。他先后三次派人去汉王朝和吕后协商双边贸易的事,但吕后根本就不买他的账。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下赵佗和吕后彻底撕破了脸,他又宣布去掉汉朝的封号,自立为南越武帝。并于公元前181年,发兵反汉,首选便是毗邻的长沙国。

长沙王眼看赵佗来势汹汹,赶紧向吕后告急。吕后既然敢招惹南越,自然就不会袖手旁观了。她派出隆虑侯周灶去支援的同时,还派人掘了赵佗在中原的祖坟。

然而,祸不单行,快到岭南时,因水土不服,士兵们染上了瘟疫,就在那里转来转去。不知不觉一年多过去了,第二年(前180)七月,吕后死,汉朝才退兵。

汉军撤走后,赵佗更加嚣张起来,旁边的闽越、西瓯等越族小国唯他马首是瞻。他的势力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扩张,他出必车行必礼,临朝称制,俨然大汉王朝第二。

汉文帝上任后,见四方皆服,只有赵佗我行我素,他也来了个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一手:施以仁义以安其心。汉文帝元年(前179)六月,汉文帝下令修缮赵佗在真定的祖坟,并在坟边设置采邑,每年祭拜。此外,他还对赵佗的兄弟和其他亲人给予高官厚禄。

第二手:解铃还须系铃人。派陆贾第二次去南越游说赵佗。

陆贾越过千层山涉过万道水,阔别了十七年之久,再一次和赵佗见面了。一阵寒暄,陆贾呈上了汉文帝的诏书。赵佗看后非常感动,说:“汉天子真是一个明君啊!臣愿奉诏行事,归附汉朝,永为藩臣。”

这一次,赵佗果然没有食言,他说到做到,直到汉景帝死时,再也没有背叛过朝廷。而陆贾也因为两次回访南越,功不可没,名垂史册。

搞定南越后,匈奴还是个“难剃头”。

自从刘邦第一次出兵匈奴被困白登山后,他随后采取的是和亲政策,即用汉室的公主去拴住匈奴单于的心,用“糖衣炮弹”去腐化匈奴人的道德品质。

而吕后在执政期间,素以牛脾气著称的她面对冒顿单于带有“污辱”性的求爱信,竟然可以忍气吞声,再送公主并配以金银珠宝等陪嫁品,以定冒顿之心,可谓隐忍至极。

汉文帝上任后,冒顿又耐不住寂寞对大汉进行了几次骚扰,但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双方“点”到为止,并没有发生大的“流血”冲突。

汉文帝六年(前174),冒顿单于病死。儿子稽粥继位,号称老上单于。文帝听到消息,自然也不敢怠慢,为了拉拢这位惹不起的匈奴新领导人,他决定将和亲政策进行到底,便将宗室的公主嫁给稽粥做阏氏。

护送公主一同前往匈奴的是一个叫中行说的宦官。

但接到这出力不讨好的差事,中行说心里并不乐意,汉文帝不会想到,中行说这一去日后会给他带来无限的烦恼和痛苦。

稽粥见了年轻漂亮的公主,要身材有身材,要脸蛋有脸蛋,三围等都达标,很是满意,当即就封为阏氏。爱屋及乌,自然对“护花使者”中行说也优待有加。

中行说本来就是赌气而来,此时见稽粥对自己千般好万般恩,于是铺纸研墨,提起笔就是一阵龙飞凤舞,当然,他不是写什么“感谢信”之类的,而是把自己从大汉籍改成了匈奴籍。

改了国籍后的中行说极尽“挑拨”之能事,不断破坏双方的关系,不断挑起双方的纷争,他的“反汉”行为主要表现在言传身教上。

当时包括稽粥在内的朝中大小官员都迷恋汉物,中行说百折不挠地进行劝导:“咱们匈奴的人数不过汉朝的一个郡,为什么能独霸一方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咱们匈奴人能自食其力,平常的衣食不必仰仗汉朝的缘故。现在单于只是得到了一些蝇头小利就沾沾自喜,小富即安,殊不知这只是汉朝十成中的一成而已,只关注眼前的利益,不展望长久的将来,诚可悲也。”稽粥听了中行说的话,决定自食其力,不再看重汉物。之后,中行说还开始教匈奴人读书识字,他要让匈奴人对汉朝最后那一点依赖也从心里消失。功夫不负有心人,中行说的努力没有白费,很快聪明的匈奴人就会用文字来记录人口、牲畜情况。

总之,中行说的到来使得匈奴人一改原来的“颓废”面貌,稽粥对中行说越来越器重,最后发展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在中行说的劝说下,多次对汉朝边境“打草谷”。

文帝十一年(前169)十一月,稽粥入侵狄道,对大汉进行了赤裸裸的“骚扰”,抢走许多人畜。文帝以“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对稽粥进行责问和劝说。但效果等于零,此时的稽粥根本就不吃他这一套,在边境上这里转转,那里游游,东边抢抢,西边烧烧……总之,边境上常常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不是,不战也不是。汉文帝面对上任以来最头疼的外交问题,烦恼之时,一人挺身而出,这个人的名字叫晁错。

晁错,颍州(河南禹州)人,才高八斗,先做太常掌故,后提升为太子舍人,深得太子刘启的器重,刘启赐其“智囊”绰号。晁错师从伏生。这伏生乃是秦朝博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他幸运地成为漏网之鱼,不但在乱世中苟活了下来,还把一本旷世奇书——《尚书》,成功地保存了下来。

文帝即位后,下诏征求留下来的经书,唯独少了《尚书》,后来听说颍川伏生用《尚书》教齐、鲁两地的儒生,就派晁错前去学习。

未料此时伏生年事已高,头发花白倒也罢,偏生嘴里的牙齿也不争气,今天掉一颗明天掉一颗掉得差不多了。牙齿掉光了倒也罢,偏生说话“风来风去”,瓮声瓮气,如同念梵语。因此,伏生每次讲授时,晁错洗耳恭听,竖耳静听,侧耳细听,听来听去,听到最后,每每照读,只听得清伏生讲一个“错”字。

好在那时晁错凭着自己英俊的外表,才三五日便和伏生的女儿羲娥对上了眼。后来伏生讲课时,羲娥主动充当晁错的翻译官,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晁错很快就领悟到了其中奥秘,最终学成而归,不负汉文帝的期待。

本来就才高八斗的晁错到名师那里“进修”后,已怀“治国安邦”之才,正是他发挥才能的时候,于是,他向汉文帝提出了“募民实边”的策略。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在边地建立城邑,招募内地人民迁徙边地,一面种田,一面御“胡”。

2.每个城邑迁徙千户以上的居民到边地,由官府发给农具、衣服、粮食,直到他们能自给为止。

3.迁往边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编制组织起来,平时进行训练,有事则可应敌,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扰,夺回被匈奴人掠夺的财富,则由官府照价赏赐一半。

4.鼓励百姓养马。对养马的百姓按马匹数量进行不同等级的奖赏,以满足边防对马匹的需求。

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结果困扰他的“北胡”问题迎刃而解。通过怀柔和安抚,汉文帝成功地解决了“胡强南劲”的边境争端问题,这为恢复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XUMZsA1UJY6IBsTqbYHJE2GeiKRser+KHbV3GcQF8vjvo6VhDEskzwjprFvfLFD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