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鸿沟议和

在项羽和刘邦长达4年的楚汉争霸进入僵持阶段时,有一位牛人左右了双方的结局,这个人的名字叫韩信。

此时的韩信早已用战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平魏灭赵,降燕伐齐,成功地帮助刘邦剪除了依附于项羽的羽翼,甚至连项羽手下最为得力的悍将龙且也难望其项背。

而和刘邦对峙于广武山的项羽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只是在“尽人事”地坚守,已丧失了反击的机会。

再僵持下去,便是坐以待毙。项羽在绝望之中想到了韩信。他思来想去,最终决定低下高昂的头颅,使用一个盘外招:劝降韩信。

项羽这次派能说会道的盱眙人武涉执行劝降任务。

武涉到了齐国,见过韩信后,马上开始展露口才,自问自答了三大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起义?因为天下百姓受暴秦的压迫和剥削,已经活不下去了,所以天下英雄豪杰四起,共同起义,齐心协力推翻了暴秦。

“起义为什么?说大一点,是为了解救天下黎民百姓。说小一点,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起义时,我们拼死拼活不言苦,起义成功后便是论功行赏,封王封侯,然后各自关起门来休养生息,安详度日,太平太平。

“个人能为起义干什么?虽然每个人能力不同,但大家都是为了起义,为了和平,有了好日子我们就应该且行且珍惜,保护好起义的胜利果实。但是,刘邦这个流氓无赖,无事生非,偏生挑起战争,打破这原本天下和平的局面。他先是侵夺三秦之地,又出关攻楚,他的醉翁之意连傻子都看得出来,那就是独吞天下。我们项王多次把他击败,捏死他如捏死一只蚂蚁般容易,但项王怜惜他同为起义人,不忍心残害他,一次次将他放生。然而,他从来不知道悔改,今天放了他,明天又带兵来攻,这样贪婪、卑鄙、无耻的人真是少见啊!起义队伍中怎么会有这样的败类呢?”

韩信静静地听着,一言不发,显然他知道这只是武涉用作铺垫的开场白,接下来才是“亮剑”的时候。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武涉终于切入了正题,“现在刘邦之所以这么重用你,是因为项王这个强劲对手的存在,而你能打仗、善打仗,还有存在和利用的价值。现在的形势,是你决定天下的走向,你支持刘邦,项王就没戏了;你支持项王,刘邦就玩完了。一旦你帮刘邦打败了项王,刘邦第一次开涮的对象肯定是你,因为那时的你不但已无利用的价值,而且会因为功高震主而触怒他,引起他的猜忌。所以,他不对你下手对谁下手?”

“你曾经当过项王的马仔,也算是故交了,一旦你帮了项王,他定然会把旧情新恩一起算。这样一来,你们二人共取天下,共同封王,共享富贵,岂不两全其美?”

应该说武涉的第一段话说得很到位,不仅从客观上分析了楚汉争霸的形势,也从深层次上指出了韩信潜在的危机。但是,他的第二段话却脱离了实际。武涉本意是想牵上“旧情”这根弦,却在无形中触痛了韩信心中的底线。

原本一直沉默不语的韩信,听到这里冷笑一声:“当年我在项王手下打工时,项王把我当草一样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谋不用,所以我才会远投汉王。而汉王把我当作宝来用,拜我大将军之职,予我数万军队,我才会有今天的成就和地位。我可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疼。项王的好意我心领了,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我实在做不出来。”

其实,韩信之所以在关键时刻如此“感情用事”,除了武涉在说服过程中画蛇添足提起旧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武涉来游说他的时机不好,来晚了。刘邦棋高一招,早已比项羽先一步派使者到了这里,直接将韩信封为新一任的齐王。

被封为齐王,韩信对权力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膨胀的野心得到了抚慰,因此,他对刘邦的忠心也进一步增强。项羽派出的说客武涉这时才来,显然在时机上慢了半拍。

其实韩信手下的“超级谋士”蒯彻也对他进行过同样的提醒。但是,韩信小时候受尽了苦难,受过胯下之辱。当初在项羽麾下时得不到重用,是刘邦封他为大将军,从此才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所以韩信婉言谢绝了蒯彻的好意。

针对项羽的盘外招,刘邦不甘落后,也使出了一个盘外招:议和。

刘邦派出了军中“铁齿铜牙”——陆贾。

陆贾是一个大学者,著有《新语》一书,能说会道,以三寸不烂之舌骂遍天下无敌手。刘邦对他寄予厚望,派他去项羽的大本营进行谈判。

这时候项羽最头痛的就是粮草。他和刘邦对峙这么久,后方粮草早就供应不上了。吃饭成了摆在楚军面前的第一难题,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谈何打仗。

就在这个绝望的时候,刘邦的使者陆贾来了,带来了个出人意料之外的提议——议和。

刘邦不是脑子进水了就是心里有诈,项羽想到这里,还没待陆贾张嘴,便马上来了个先发制人:“请你把带来的黄金珠宝带回去,转告刘邦一句话,士可杀不可辱,战可打不可和。一切废话都免谈,咱战场上见真章。”

可怜的陆贾空有满腹经纶和雄辩之才却没有展示的机会,因为项羽根本就没让他张口。最终,陆贾只能长吁短叹地无功而返。

刘邦一看自己的“阴谋”没有实现,不由大为失望,于是准备对楚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正在这时,有一个人主动站出来,对刘邦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大王对议和之事只提了一次就打算放弃,这不是大王做事的风格啊!臣愿再去项营试试。”

这个毛遂自荐的人叫侯公,论年龄,他也是一个风烛残年的糟老头了,但他和范增一样,拥有一颗不老的心。刘邦对此很高兴,马上派他再向虎山行——到了项羽的大本营。

项羽第一次拒绝陆贾是因为心里最本能的反应——面子、疑心。此时面对侯公的到来,他就像溺水的人突然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此一时彼一时,再耗下去,没有粮草的士兵军心涣散,只怕到时想和都和不了啊!

项羽内心虽然有点激动,但表面上却装得很镇定。他不冷不热地对侯公说:“汉王派你来干什么?”

“议和。”侯公回答得很干脆直接。他说,楚汉相争这几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且交战双方都筋疲力尽,到了缺衣少粮的地步,不如议和算了。

“汉王有什么条件吗?”项羽问。

“我家大王只想与你划下界线,从此各守一方,永不相犯。”侯公答。

“就这一个条件?”项羽再问。

“嗯,还有一个附加条件。请求大王放了太公和吕氏等人质……”

这个附加条件一提出,项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好在侯公马上对项羽进行了说服工作:“大王放了太公和吕氏等人质,不但汉王对你感恩戴德,天下人都会认为你是仁义之王。得民心者得天下,将来这天下还有谁是你的对手?”

这话让项羽很受用,他向来吃软不吃硬,再加上当时形势也不容乐观。于是,接下来,窝里横的项伯又派上用场了。他被项羽派出来和侯公进行议和条款细节的谈判。

项伯那是啥人才,打仗不行,谈判那是老在行了。两人三下五除二就达成了共识。双方协定以鸿沟(在今河南省境内,自开封市至淮阳一线)为界,平分天下。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作为附加条件,项羽必须先放人质: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和夫人吕雉等亲人。

双方达成初步协议后,项羽派使者随侯公到汉军。刘邦自然没有意见,双方正式签字画押。这就是历史上楚河汉界的由来。

协议签订后,项羽马上做了两件事。

首先,项羽履行承诺,立马按约定释放人质,包括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妻子吕雉、二哥刘仲、儿子刘肥等亲人统统都被放出来了。

其次,奉行盟约,立马按约定开始撤军。

一切看似都出奇顺利,一切仿佛都重归平静。

然而,项羽不会料到,这平静的背后,是巨大的阴谋。因为此时的刘邦非但没有撤军,反而选择了进军。

刘邦之所以这么快公然违背盟约,全拜张良和陈平所赐。

张良和陈平在刘邦准备后撤之时,以双剑合璧的方式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归纳起来,就是两点意思。

第一,兵不厌诈。什么盟约,什么条款,只不过是一张纸。在利益面前,可以把盟约和条款统统变成废纸,关键看你如何选择,如何去做了。

第二,时不我待。现在汉军已经坐拥了半壁江山,诸侯都已经归顺,形势好得不能再好;而楚军现在缺兵少粮,疲惫不堪,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这时候正是消灭楚军的绝好时机。如果现在放过项羽,那便是放虎归山,养虎为患啊!

刘邦听了,马上做出了大胆之举:撕毁条约,追击项羽。然而,在追击过程中,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随后退守坚城和项羽再次僵持起来。

这时的刘邦有“三重心情”:一是心急火燎——长期坚守在这里不是办法啊;二是心烦意乱——韩信和彭越大军怎么迟迟不来呢?三是心乱如麻——人心难测,思前想后,能不乱吗?

好在关键时刻,张良出现,他说:“久拖楚必亡。咱们只要和项羽这样僵持下去,楚军便再无回天之术,早晚都会死翘翘。久旱逢甘霖。只要给韩信和彭越足够的动力,圆了他们心中的梦想,援军自然马上就到。”

随后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以“分地封王,共享天下”为诱饵,吸引了韩信、彭越、刘贾、周殷等在外地的大军向主战场靠拢。

各路联合部队与刘邦会战项羽,面对四面围攻而来的汉军,不退不行。而这一退,便是一溃千里,再无回头之路,垓下成了项羽心中永远的痛,在这里他将迎来人生中最后一次大决战。 r7CBSH8evkXgDHW/JZBaBHQSCg+kl1f142+8GJ4gObXDn1PHJMuMeYq3zNtMtGj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