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伤逝

刘秀在起义之初定计谋、起义之中称帝、起义之末统天下,包括建国之后选官用人、建章立制,都或多或少地依赖图谶。据史书记载,他对图谶到了痴迷的地步,平常总是潜心读谶,昏倒、累倒、病倒也乐此不疲。

刘秀这般虔诚地研究图谶,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欺骗世人,二是欺骗自己。

从起兵到称帝,权力的征途上,为了显示自己的合法性,刘秀都把谶运用进来了。事实证明,效果还是看得见的,可谓成效斐然。下面且来看刘秀在图谶方面自欺、欺人之举。

首先,来看刘秀的“欺人”之举。

当初大臣桓谭因为一句“臣不读谶”被无情地打压,最终落得个郁闷而死的悲惨下场。他走之后,居然还有很多后来人。这里且举两位典型人物的例子来说说。

第一位后来人:太中大夫郑兴。

一次,刘秀和郑兴商议效祀之事。刘秀说:“我想以谶来决定祀奉之事,你看如何?”结果耿直的郑兴马上把桓谭的原话复制过来了:“臣不读谶。”别人“复制”成功的人,郑兴却“复制”失败的人,这就注定郑兴也是个失败的人。刘秀大怒,责骂郑兴道:“卿之不为谶,非之邪?”责骂过后是冷遇。因为对图谶排斥,郑兴终身没有得到重用。

第二位后来人:郎中尹敏。

刘秀对这位博学多识的儒士原本很器重,专门命令他研究校定图谶。结果尹敏同样拒绝了:“谶书并非圣人所作,其中有很多错字和俗语,流传下去恐怕会贻误后人,要三思而后行啊!”然而,毕竟皇命难违,尹敏随意修补了一下图谶,敷衍了事。刘秀看了大为不满。尹敏的仕途之路也就只能“复制”郑兴的了,因为对图谶大不敬,终身没有得到重用。

其次,来看刘秀的“自欺”之举。

也许是为了将图谶进行到底,刘秀生前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是封禅泰山。

封禅是中国古代祭拜天地的一种特殊仪式,封为报天,禅为报地。封禅泰山,求仙而谋长生之道,始作俑者是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行东方,依照“五德终始”理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泰山封禅大典,由此拉开了封禅的序幕。

而第二位封禅泰山的人便是汉武帝。汉武帝采取了许多富国强兵的措施,慑服了匈奴,平定了内乱。他好大喜功,对自己开创的西汉王朝十分得意,便大规模地到泰山进行封禅活动,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封禅泰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扫平宇内、一统天下;第二,必须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第三,必须天降祥瑞,国泰民安。

汉武帝在二十一年内,封禅之礼行了八次之多,当真创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纪录。

而第三位封禅泰山的便是光武帝刘秀。

建武三十年(54)二月,刘秀去齐鲁一带巡视。大臣们见刘秀兴致正浓,为了讨好他,便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陛下,自古以来,受天帝之命而做人间帝王的,治理国家一旦取得了显著成就,就应该举行封禅大典,向天帝报告自己的政绩。陛下即位已三十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理应当到泰山封禅,祭祀天地,上顺天意,下顺民心。”

但此时的刘秀却摆摆手道:“我虽然当了三十年皇帝,但干得并不怎么样,天下黎民百姓还怨声载道!引用孔子的话就是,我能欺骗谁呢?难道欺骗上天吗?孔子说过泰山之神不如鲁人林放懂礼的话,又因什么事要去污秽七十二代封禅的先圣呢?当年齐桓公打算到泰山封禅,管仲制止了他。如果有哪个郡县政府敢于从遥远的地方,派遣官员前来祝寿,或是歌功颂德,讲些赞颂虚美之词,我一定会对他处以剃光头发的髡刑,放逐他到边疆开荒垦地,让他切身体会到天下百姓辛劳的真实情形。”

大家见拍马屁拍到了蹄子上,吓得赶紧住口,再也不敢提封禅之事了。

当然,如果你认为刘秀对封禅一事心硬如铁,那就大错特错了。在他的内心,何尝不想像前辈古人一样,勒石记功?但问题是,他作为君王,在封禅之前又必须先作秀一番,这是高明帝王的惯用伎俩。

因为刘秀第一次对封禅秀过了头,提出的“封口令”令大臣们心有余悸,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对封禅噤若寒蝉,这令刘秀感到苦恼。

光阴荏苒,一晃两年过去了。建武三十二年(56)正月,刘秀不再等了,而是主动出击。他把朝中一些重臣叫来,说道:“我前些日子斋戒读书之时,读了一部谶书——《河图会昌符》。此书中说:‘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思来想去,不明白其中之意,请大家帮我解解惑。”

群臣们不傻,很快醒悟过来,终于明白了皇帝的真正心思。于是,大家异口同声道:“赤刘之九者,是指高祖皇帝第九世孙,而陛下正好就是。会命岱宗,是指封禅泰山啊!陛下应立即封禅,以应谶记!若一再谦恭,反倒违背天意,恐引起天怒啊!”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知晓刘秀的心思后,那些巴结逢迎的大臣们个个龙马精神,纷纷献上谶书请求他封禅泰山,以顺天意。直到此时,刘秀才佯装无奈地说:“既然如此,只能顺应天意了。”就这样,一场颇为隆重的封禅祭祀活动开始了。

刘秀不顾年逾六旬的高龄,心急火燎地出发了。从洛阳至泰山,上千里的路程,原本一个月才能到达,刘秀一行不到半个月便到达了。据说,到达时,泰山上封禅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刘秀只好在奉高县滞留了十余天。

等施工队连夜施工,日夜筑坛后,封禅大典才正式开始。

清早,沐浴更衣的刘秀率众祭祀众神。随后,刘秀乘坐御车登山,众人步行而随,中午到达山顶,更换祭服。傍晚时,刘秀登上祭坛,开始举行祭天仪式。庆贺封礼告成后,大家又从原路下山。返回天门时,暮色已深,百官队伍连绵二十余里在黑暗中摸索,靠石头撞击的声音互相跟从。刘秀抵达山下时,已是深夜。

刘秀在山下稍事休息之后,到梁父山举行祭地仪式,并且下令免去奉高县当年的一切租税。四月,刘秀返回洛阳,下诏大赦天下,改元为建武中元。

就这样,刘秀兴师动众的封禅大典终于落下帷幕。

事实证明,刘秀不顾年老体弱、不顾长途跋涉、不顾劳民伤财所做的封禅之举,是他这一辈子的谢幕演出。封禅之后,刘秀的心情可以用“悲喜交加”来概括。

首先,来看刘秀的喜和乐。

刘秀封禅的效果很快就显现了。一是各地各种祥瑞接踵而来。据说,当时在京师洛阳有甘泉涌出,凡是患了病的百姓喝了泉水,疾病便会神奇地不治而愈。同时,还有朱红之草生在水畔,同样可以专治百病。二是各郡、各封国天降甘露。

文武百官又来精神了,联名向刘秀上奏:

“地祇灵应而朱草萌生。孝宣帝每有嘉瑞,辄以改元,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列为年纪,盖以感致神祇,表彰德信。是以化致升平,称为中兴。今天下清宁,灵物仍降。陛下情存损挹,推而不居,岂可使祥符显庆,没而无闻?宜令太史撰集,以传来世。”

这段话概括起来就是十二个字:予以收集,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面对众人的“厚意”,刘秀这一次又出人意料地“婉拒”了。据史书记载,刘秀婉拒的理由是自谦无德。

但不管怎样,封禅能带来这么好的效应,刘秀自然喜上眉梢、乐在其中。

其次,来看刘秀的悲和哀。

刘秀封禅的苦果很快也显现了。

第一,花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无数,消耗了国库资金,伤害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二,伤害了很多人的身心健康。具体体现有三:

一是伤了司空张纯。张纯所执掌的司空府,是这次大典的主要筹办单位。为了做好筹备工作,张纯加班加点地进行工作,常常夜不能寐、饭不能食,当真做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虽然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但泰山封禅典礼结束后,张纯便病重不起,很快去世了。

二是伤了司徒冯勤。冯勤在封禅不久,也来了个“死去元知万事空”。

三是伤了刘秀本人。劳碌奔波,风餐露宿。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怎么禁得起这样的折腾啊!刚开始刘秀并没有体会到身体的不适,还能到外面去巡视。然而,刘秀很快就体会到了“伤不起”的滋味。老年人终究是老年人,有很多的疾病都是潜伏着的,一旦发作可就无可挽回了!

世上没有完人,刘秀迷恋图谶,并且走上了不归路。假如他不封禅泰山,或许可以多活几年。然而,世上没有后悔药。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求神的道路上碰了壁,刘秀自然也不例外。

建武中元二年(57),六十二岁的刘秀病逝在洛阳南宫前殿。 P7fmpe/k9HYrEOid8qfAXJS9eH1mvpVcrapO84sMAcNOiD7jK2QwQGopXCa3/Tc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