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资源基础理论

由于资源基础理论在企业成长理论中居于重要地位,且本研究是基于该理论而提出理论研究架构,因而在此进行更为详尽的分析与解读。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将企业成长视为企业对自身拥有的资源和管理职能进行统筹、协调的结果。该理论对企业成长有了全新的认识,认为企业成长的原动力是企业利用自身的生产资源形成生产服务,认为企业成长是在企业作为个体的独特力量(通常是企业调动自身资源所产生的服务或能力)推动下发生的,而非市场的均衡力量决定。资源基础理论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如图2-7所示。

图2-7 资源基础理论分析框架

企业利用内部资源进行生产,主要通过对运用资源的时间和方式进行决策推动企业成长。企业运用生产性资源提供生产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发挥作用的同时对企业知识的增加起到推动作用。彭罗斯认为对于企业来说管理团队积累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这些资源决定了企业的管理能力,而管理能力又是企业调用其他资源所能提供的生产性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决定因素,进而制约企业成长的速度。现在的学者通常把管理资源的投入对企业成长速度的关键性约束称为“彭罗斯效应”,如图2-8所示。

图2-8 彭罗斯效应

彭罗斯认为,管理资源是管理团队在管理活动中积累的专业化经验和能力,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而获得。企业能力特别是管理能力与企业多元化成长的可能性高度正相关。企业成长的内部动因和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积累的生产性服务、资源和特别的知识。而阻碍企业成长的主要原因则是缺乏扩张所必需的专业化服务,如管理能力、专业技术等。企业始终存在着以更高的效率来使用企业资源的动力。而由于资源的不可分性、资源功效的多重性、资源利用的不平衡性以及资源的不断创新性,企业将永远存在剩余资源,不可能存在完全出清的均衡状态,因此企业永远存在成长动力。根据资源基础理论,企业成长的关键驱动力就是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管理资源的不足是制约企业持续性成长的主要因素。彭罗斯认为对于以内部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来说成长的主要动力是知识的积累。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通过对自身资源的利用产生的服务是企业成长的原动力,因而她认为企业成长是企业使用生产资源产生的服务(也可以理解为能力)推动的,而非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认为企业成长是市场均衡的结果。资源基础理论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基本思想强调了企业的“个性”,与传统的企业成长理论相比,更加符合企业成长的实际状况。

彭罗斯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她仅从内部资源来考虑企业成长问题,完全忽略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虽然彭罗斯的理论说明了管理的重要性,但在解释“管理供给”的成因时仍无法令人信服。

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经营效果的不同归结为不同企业掌握的资源与形成的能力存在的差异,这一思想与早期的战略管理思想一脉相承。早期战略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将企业内部的能力与外部的环境相匹配,这其中蕴含了对企业资源分析的思想。《企业战略》的作者安索夫论述了从企业产品到市场决策的过程,深度探讨了企业发展的范畴和方向。同时,安索夫提出了企业成长战略的四个属性:规划适当的产品——市场范围;根据发展的范围和方向选择战略类型;运用竞争能力的优势;灵活运用协同效应。因此,安索夫认为企业对于自身“能力概况”和“协调作用”的认知在战略制定时具有重要作用。企业的能力概况指企业当前所积累的资源和培养的能力的特征,是对企业现实能力的直接体现;协调作用则考察企业当前经营项目与新项目之间的关联程度,反映企业的潜在实力,企业的协调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范围都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被视为企业的“成长向量”。

安索夫指出,企业成长的方向应该向良性的企业特长领域发展,在选择发展方向时应该尽可能保持新项目与传统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在竞争中企业更容易保持有利位置。他从企业的产品和市场需求两个维度构建了企业成长战略的四种模式:对现有业务进行扩张,提升市场占有率;开发新产品;开发市场;多元化经营。在安索夫的理论中,他强调企业成长应该向关联领域发展,这成为企业核心理论的雏形。其观点被称为“安索夫战略矩阵”,如图2-9所示。

图2-9 安索夫战略矩阵

受资源基础理论影响而提出的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知识理论从企业能力积累和知识增长角度解释了企业成长的问题。

企业能力理论中较为完善的是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和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不可模仿的、难以复制、不能完全转移的独特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派别的知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强调了企业内部的资源、独有技术、技能等核心能力对企业的成长的重要性,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能力的资源类型及其发生作用的机制不同决定了企业在成长路径的选择不同。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为了与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而变革的能力即为动态能力。纳尔逊和温特认为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惯例化将生产性知识和能力不断积累、发展,从而把知识储存在组织的记忆中,建立了动态应对能力,达到了提高组织效率的效果。动态能力理论从动态概念角度提及了企业内外部知识的流动和转化,这种知识流动和转化必然会引起企业知识结构的动态更新,为企业成长提供了可能。

企业知识理论把企业共同的使命、价值观、企业文化、行为规范和技术成果等统一视作企业的知识资本,这些独特的知识资本构成了企业长期竞争的优势,决定着企业成长的边界。表面上看决定企业成长的是企业的核心能力,而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隐藏在能力背后的企业知识。企业内部所掌握的独特知识,尤其是一些默会知识,竞争对手是难以模仿的。所以企业所掌握的独特的核心知识决定了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正是由于知识结构不同造成的企业异质性最终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一、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假设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建立的企业成长框架有两个基本的假设:

一是企业资源的异质性,表明相互竞争的企业拥有或控制不同的资源集合。

二是企业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性,表明企业间在资源集合上的差异是持续性的。

资源基础理论首先假设企业的资源具有异质性,不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行业的两家企业也会由于企业初创时所掌握的资源与能力、发展过程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对未来的判断等方面的不同而积累不同的资源。资源基础理论认为资源是企业独特的能力,且由于资源的产生过程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是企业的竞争壁垒,竞争对手很难识别。除了资源禀赋、历史等因素外,企业管理层在一定经营环境里的自主性决策行为也会使得资源呈现异质性。因此,外部市场力量和企业内部战略的独特性都在客观上造成了企业资源的一致性。

企业资源理论的持续性假设与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假设紧密相关,即由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性造成的不可完全模仿性。资源的不可完全模仿性指的是,企业资源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而被其他的企业模仿,从而作为整体可以成为企业长期利润的潜在源泉。

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长期的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拥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资源,这种特质性的资源能够以经济租金的形式给企业带来收益,也就是说可以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在这种经济租金所导致的利益差别的驱使下,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往往会积极地模仿优质企业,学习优质企业。假设这种企业之间的模仿是可行且完全的,那么在这种大的行业发展趋势下,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企业的经营模式逐渐地趋同,从而导致经济租金的消失,行业内的企业只能够获得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这种平均化的利润消除了超额收益,从而也就抹杀了创新和劣质企业对优质企业的模仿,行业的发展也就停滞了。从世界经济多年来不断地长足发展的事实来看,这种完全的模仿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模仿的过程中必然有阻碍企业之间完全相互模仿的因素,从而也就使得少数优质企业仍然可以获得经济租金。资源基础理论对阻碍企业完全模仿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至少有三个因素的存在保证了经济租金的持续性。

首先,是生产经营因素之间的模糊因果关系。每一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会面临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经过了许多复杂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后,才产生了经济租金。因此,没有哪位管理者可以清楚地知道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各种因素与企业最终获得的经济租金之间精确的数量关系,从而无法精确地学习模仿优质企业所拥有的各项资源。

其次,企业资源最终转化为经济租金存在路径依赖性。这种资源对转化路径的依赖使得很多资源在取得时并不具有很明显的价值,而在其价值得到充分反应的时候,或者其产生的条件已经不再具备,或者其获得的成本变得十分的高昂。因此,只有那些有先见之明或者无意中获得这些被事后证明是宝贵资源的企业,才能获得经济租金。

最后,落后企业向优秀企业学习、模仿是有成本的。这种模仿成本主要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如果企业花在模仿上面的时间成本或资金成本过大,超过了其可以获得的经济租金,那么这种模仿行为就不能够给模仿企业带来真正的收益,模仿行为就自然终止了。

因此,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以上三个因素是经济租金可以长期存在的原因,如图2-10所示。

图2-10 经济租金长期存在的原因

二、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1.资源

沃纳菲尔特认为,企业资源是一种半永久附属于企业的(有形或者无形)资产。巴尼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的资产、能力、组织结构、人才等都纳入企业资源的范畴之中。格兰特则将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如设备、专利、品牌、人力等,他指出资源本身并不具有生产性。阿密特和舒梅科进一步指出,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要素存量,企业通过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激励机制等方式将企业资源与企业其他资产协同运用,进而将企业的资源转化为最终的产品或者服务。

然而,从以上对资源的定义可以看出,资源本身并不具有生产性。彭罗斯认为企业成长的原动力是企业使用自己的资源所产生的服务,即一个企业能够持续成长,不是由于企业对优质资源的拥有,而是由于企业所具备的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

2.能力

格兰特认为企业的能力是将整合资源达成企业任务或者活动的组织流程或者手段。资源通过能力来影响企业的成长。阿密特和舒梅科将企业能力视作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而衍生的中间产品,这种中间产品是企业特有的,是企业内部资源复杂的互动过程中长期培育而形成的。

本研究借用了格兰特、阿密特和舒梅科对资源和能力所下的定义,同时认为尽管企业拥有各种各样的资源,但是企业获得成长的来源是企业通过资源之间复杂的互动作用长期培育起来的完成任务的手段或流程,即企业能力。

彭罗斯认为决定企业成长速度、方式和界限的关键是企业能力,在众多能力当中管理能力最关键,它是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且,企业管理能力不可能从外部获取,也不可能通过交易购买到,它是企业管理人员专业化能力的体现,也是管理体系高效性的表现。在所有能力当中,管理能力居于决定性地位,它支配着企业资源的投放,以及所带来的生产性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最终决定着企业成长的速度,同时也制约着企业的成长速度。

三、企业资源能力体系

企业的资源能力体系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众多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

沃纳菲尔特认为企业资源包括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格兰特则将资源分成财务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声誉和组织资源。巴尼根据企业资源的性质将企业资源分为物力资本资源(Physical Capital Resources)、人力资本资源(Human Capital Resources)和组织资本资源(Organizational Capital Resources)。

布莱克和波尔认为资源与资源之间存在或简单或复杂的关系,组合的结果形成了内聚资源(Contained Resource)和系统资源(System Resource)两种类型。内聚资源相互直接联系、边界明确,而且可以交易或者有替代物。系统是通过资源要素之间的复杂网络相互作用的,企业的能力就是一种系统资源。它包括很多资源要素,可能是某些系统资源、内聚资源和其他资源要素组合,没有明确的边界,相互间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

米勒和夏姆斯将企业资源分为权利资源(Property-based Resources)和知识资源(Knowledge-based Resources)。达斯和腾格在米勒和夏姆斯资源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出如表2-1所示的资源类型与资源特征:

表2-1 资源类型与资源特征

希特、爱尔兰和霍斯金森等人列举了七类主要的企业资源,每类资源的主要内容概括如表2-2所示:

表2-2 企业资源的种类及主要内容

罗伯特·格兰特把资源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三种,并给出了各种资源的关键衡量指标。如表2-3所示:

表2-3 公司资源的分类和评估

戴斯和拉普金将企业资源大概地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组织能力三大类。其中组织能力不是特定的有形或无形资产,而是企业用来把投入转化产出的能力或技能,具体分类内容如表2-4所示:

表2-4 基于资源的企业观点:资源和能力

亨德森和科伯恩将企业的能力划分为局部能力(Component Competence)和建构能力(Architectural Competence)两大类别。其中,局部能力主要解决企业日常问题,是较基础的能力;而建构能力也称为“使用局部能力的能力”,是企业在整合已有局部能力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开发出新的局部能力的能力。

豪尔认为企业要具备基于规制的能力、基于地位的能力、基于职能的能力和基于文化的能力。在这四类能力上的差异,形成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不同的来源。

基于规制的能力是指企业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能力,如品牌、商誉、专利、特许经营权等;基于地位的能力是指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上的影响能力,如美誉度、议价能力、生产话语权等;基于地位的能力是以往竞争结果的体现,需要较长时间的累积。基于职能的能力是指企业的具体执行能力,它由企业组织、全体雇员以及合作成员共同协作而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基于文化的能力取决于企业的文化,它是企业使命、信念、价值观,以及个人态度、习惯的表现。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如果能够高质量地建立起以上四方面的能力,就将给企业带来很好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企业资源能力体系分类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中。杜纲、姚长佳、王军平从刚性和柔性两个维度分析企业能力的内涵,其中刚性能力是企业的技术水平,如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广义上也包含市场营销技术及组织管理技术等。柔性能力则主要指企业对动态的外部环境作出的有效反应,并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既包括被动地适应市场变化,也包括主动创新改变外部环境。从其指标看,主要包括市场、管理和技术三个层面。

吴正刚、韩玉启、周业铮从企业能力及其指数定义出发,设定了知识生成体系、基础管理体系、组织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协同博弈体系、价值实现体系六个一级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立相应的二级指标。在进行实证调查后对每个二级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最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成长能力指标体系。他们采用动态评估方法,又与实证调查研究相结合,是目前国内研究较为完善的企业能力指标体系。冒乔玲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提出由基础层、核心层、外围层构成的三位一体的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基础层为安全性评价指标,核心层为前瞻性评价指标,外围层为相关者利益评价指标。

扩展阅读

规模经济与成长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能够通过规模的扩大进行更为有效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运营活动。这一概念与技术经济、管理经济和运营经济等均有交叉。在大规模制造业和机械生产等行业,企业通过引入机械设备,加强工人劳动的专业化等方式在获得一定量产出的同时,对投入的资源成本的降低通常可以被认为是技术经济。由于投入的资源成本的降低不但取决于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还取决于各生产要素对应的价格,因此技术层面的最优规模是技术与价格的函数。若出现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情况,企业可能会面临单位生产成本随产出规模上升而增长的情况,这时企业的最优规模存在上限。此外,在生产规模上升的同时,管理费用和运输成本等也会随之升高。为充分利用技术经济带来的优势并抵消管理和运输方面成本与费用的上升,企业的最小生产规模经常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企业规模的扩张还使得企业能够在采购、生产、销售和融资等方面分别雇佣专业的管理人员并让他们共同运营企业,此时管理经济和运营经济可体现为技术没有实质变化的情况下企业通过扩大运营规模,充分利用管理资源实现成本的降低以及效率和产出的提高。

成长经济来源于企业的内部,是基于企业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资源能力集合并且支持着企业在特定方向的扩张优势。如果一家企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生产、技术等优势并将其运用于现有产品或是新产品的生产、销售等,那么该企业在其扩张前进的过程中获得了成长经济。由于企业内部存在尚未被充分利用的技术资源、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如何发挥这些资源成了企业能否获得成长经济的关键。不同于规模经济依赖于企业规模的扩张,成长经济是依靠企业内部积累的资源能力产生。例如,如果市场上大企业已经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和销售价格,而小企业的规划、组织和执行能力又不足以支持其扩张以在成本上与大企业竞争时,基于小企业内部资源在特定方向的比较优势是小企业能够在行业得以生存的原因。因此,成长经济与企业的规模无关,只要一家企业能够利用其拥有的特殊生产性资源和能力,以相较于其他企业更低的成本将产品生产并投放到市场上去,该企业就拥有成长经济。 +QE6l64h8rEB0i+lR9SfygRHBQvFchaZh/poMSFRENjm7iEcHzIA94N747gYd92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