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一

引言 治家

引 言

【1】《周易》:“家人:利女贞。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初九:闲有家,悔亡。

象曰:闲有家,志未变也。

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

九三: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

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

六四:富家,大吉。

象曰:富家大吉,顺在位也。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象曰:王假有家,交相爱也。

上九:有孚威如,终吉。

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 今译 ┃

《周易》:“家人卦:利于女子守正道。

彖辞说:家人卦,女子(指六二)得位居中于内卦,男子(指九五)得位居中于外卦,男女的位置正确,这符合天地的礼义。家里面严肃的君长,便是父母。父亲像父亲,儿子像儿子,兄弟像兄弟,丈夫像丈夫,妻子像妻子,这样的治家之道才是中正的。这种治家之道可以使天下安定(即也是治国之道)。

象辞说:风从火中生出,这就是家人卦的卦象。君子从中受到启示,说话要有根据,做事要持之以恒。

初九:在家中做好防范,不会发生悔恨的事情。象辞说:在家中做好防范,对家的观念并没有改变。

六二:不自作主张,主持一家人的饮食,守正道吉祥。象辞说:六二之所以吉祥,是因为其位居中,符合常规,且温柔顺从。

九三:家里人被训斥,治家严厉吉祥;妇女、孩子嘻嘻哈哈,最终会有忧吝。象辞说:家里人被训斥,是没有失去家法;妇子、孩子嘻嘻哈哈,是失去了家的节制。

六四:家庭富裕,大吉大利。象辞说:家庭富裕大吉大利,是因为六四爻柔顺而得位。

九五:君王治国就像治家一样,不要忧愁,吉祥。象辞说:君王治国如治家,是让人们都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

上九:有诚信有威望,最终吉祥。象辞说:有威望的吉祥,说的便是能反身自律。”

┃ 简注 ┃

①标题“引言”为本书编者所加。

┃ 实践要点 ┃

“利女贞”,这三个字说出了家庭中女人的重要作用。俗话说“妻贤夫祸少”,家庭和睦的关键是女人是否贤惠。家庭以主妇的角色为重。主妇正则全家正,主妇不正则全家不正。妇女在家有大权,家庭的平和与否通常受女人影响非常大,如婆媳、姑嫂之间的问题等。如果主妇固守自己的岗位,安慰丈夫,教养孩子,以家人为重,家庭便和睦安宁。治家之道,男子要严厉,女子要柔顺。古人认为,治家也应该有不同的分工。男子齐家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所以对男子的要求是在家外居正当之位,这是齐家的需要,也是治国的需要。女主家内事,男主家外事,家庭问题就解决了。家道正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由此可见正家道是正天下之本。

【2】《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爱者所以使众也。《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 今译 ┃

《大学》说:“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光明德行的人,必须先要治理好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管理好家政;想要管理好家政,必须先要修身;想要修身,必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必须先要诚恳自己的意志;想要诚恳自己的意志,必须先要获取知识;想要获取知识,必须先要去认识事物。通过认识事物就会获取知识,有了知识之后就会产生诚挚的意志,有了诚挚的意志就会端正自己的心,心端正之后我们的身心就得到修炼,身心得到修炼之后就能管理好自己的家政,家政管理好之后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之后就能平定整个天下。从天子到一般百姓,都将自己身心的修炼作为根本。根本乱了而枝叶得到治理是不可能的,把本来应该重视的东西反而视为次要,而把本来应该视为次要的东西反而加以重视,都是不可能的!这才是知道事物的根本,这才是最高的智慧。所谓想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政,意思是说,连家人都教化不了的,却能够教化别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君子不出门就能使整个国家的人得到教化。所以,一个孝顺父母的人一定能侍奉好君上,一个尊重自己兄长的人一定能够尊重长者,一个慈爱子弟的人一定能够管理好下属。《诗经》说:‘美丽的桃树啊,枝繁叶茂;美丽的女子出嫁到丈夫家,使家庭和顺。’让家人都处于一个合宜和谐的状态,然后才可以去教化国人。《诗经》说:‘宜兄宜弟。’让自己的兄弟处于一个合宜和谐的状态,然后才可以去教化国人。《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要在父子兄弟之间成为一个好的榜样,然后国民才能够效法他。这就是治理好国家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政的道理。”

┃ 实践要点 ┃

《大学》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一文的逻辑结构。古代中国是一个“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治政的逻辑起点是从家庭的管理开始,而齐家的基础是家庭成员的德性修炼。《温公家范》中很多内容都是围绕“德性”二字进行展开的。

【3】《孝经》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 今译 ┃

《孝经》说:“家虽然小,但是天下的礼法在其中都能够得到体现。尊敬父兄,如侍奉君上之礼。对待妻子臣妾,就像对待百姓臣民一样,必须要有管理的方法,使得他们能够上下相安。”

【4】昔四岳荐舜于尧,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

┃ 今译 ┃

以前,四方部落的首领向尧推荐舜为联盟领袖继承人时说:“他是乐官瞽瞍的儿子。他父亲心术不正,他的后母愚顽,他的弟弟象傲慢无礼。但是,舜能够和他们和谐相处,孝德厚美,不流于奸恶。”尧帝说:“让我试试他吧!我将两个女儿嫁给舜,来观察他治理家事的法度。”于是,尧帝将两个女儿下嫁到舜治理的部落,舜能够以义礼对待尧帝的两个女儿,让她们居住在妫水之滨,为有虞氏行妇人之道。尧帝知道后说:“我钦佩舜!”

【5】《诗》称文王之德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此皆圣人正家以正天下者也。降及后世,爰自卿士以至匹夫,亦有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今采集以为《家范》。

┃ 今译 ┃

《诗经》称颂文王的德行说:“周文王以身作则,用礼法给他的妻子做出了示范,也影响了他的兄弟,进而来教化全国百姓,治理国家。”

这些都是古代的圣人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然后再治理国家的典范。到了后世,上自士大夫阶层,下到一般平民百姓,也有许多家里德行厚美,又能够成为别人学习榜样的人和事,现在将这些典范事迹收集起来,编成这本《温公家范》。

治 家

【1】卫 曰:“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 今译 ┃

卫国石碏说:“君上仁义,臣下有品行,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长友爱,弟弟恭敬,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六顺。”

┃ 简注 ┃

①卫:古国名。

②石碏:春秋时卫国大夫。

┃ 实践要点 ┃

《温公家范》第一卷《治家》,它从整体上讲我们应该怎样合乎德性和礼仪地处理家庭事务。古代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是一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大学》中讲修身齐家治国,修身是治国的起点,国治是家齐的延伸,所以在这一卷里面,我们会看到很多讨论如何修身和遵礼的内容,也会看到很多讨论如何处理君臣关系的内容。

石碏,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卫庄公有嬖妾所生子州吁,很小的时候就受到庄公的溺爱,尚武好斗。石碏曾经劝谏庄公,但是庄公不听。他的儿子石厚与州吁关系好,经常一起出游。卫桓公十六年,州吁弑杀桓公自立为君。石厚向他的父亲请教能够帮州吁安定君位、和顺民众的方法。石碏假意建议石厚跟随州吁去陈国,然后通过陈桓公的推荐朝觐周天子。但是,当他们二人到达陈国的时候,石碏便请求陈桓公拘留他们两个人,并派遣右宰相处死州吁,又派遣自己的家臣獳羊肩处死石厚。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称赞石碏,说他是:“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

石碏所讲的“六顺”,界定了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伦理关系,这些伦理关系并不是一种单向的君对臣、父对子、兄对弟的人格投射,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它是两个活泼泼的生命个体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互相感应。君上对臣下有仁爱之心,那么臣下自然对君上也会报以忠诚;父亲对子女有慈爱之心,那么子女对父亲也自然会有孝爱之心;兄长对弟弟有友爱之心,那么弟弟也自然对哥哥有恭敬之心。在这个过程中,君臣、父子、兄弟之间那种真挚情感在彼此之间浸润、渗透,以情而感动彼此。真切体会“情”,是理解《温公家范》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借助古代经典为我们今日的生活处境汲取可供借鉴的生命智慧的源头。

【2】齐 晏婴曰:“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

┃ 今译 ┃

齐国人晏婴说:“君上德行厚美,臣下谦逊恭敬,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长友爱,弟弟恭敬,丈夫谦和,妻子温顺,婆母慈爱,媳妇听话,这就是礼仪。君上德行厚美又不违背礼法,臣下就会谦逊恭敬而且忠心不二;父亲慈爱并且好好教育子女,子女就会孝顺并且能够告诫规劝父母的过错;兄长对弟弟爱护友善,弟弟就会对兄长恭敬顺从;丈夫对妻子谦和有情义,妻子就会温顺不偏倚;婆母对媳妇慈爱态度不急迫,媳妇就会听从态度温婉,这些都是礼法中最好的现象。”

┃ 简注 ┃

①齐:古国名。

┃ 实践要点 ┃

晏婴,字仲,谥“平”,历史上被称“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在政治思想上,晏子非常推崇管仲所讲的修政治国必须“始于爱民”。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这一思想主张受到当时许多诸侯国的赞誉。而在个人的政治操守上,他从政期间心胸坦荡,廉洁无私。晏子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不收受。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的事情他就去做,不合法的事情就拒绝,绝不徇私。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晏子生活十分俭朴,粗茶淡饭,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可谓“食菲薄”。

晏子讲的这一条承接上一条来讲,对这种人伦之间的情感互动描述得更加详细,可以作为第一条,乃至全卷的注脚。除了讲君臣、父子、兄弟的德性之外,这一条还重点讲了夫妇与婆媳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君、父、兄、夫、婆处于主导的位置。这个主导不是一种等级阶层意义上,而是从两个德性生命互相感动、情感交流的发起点这个角度来讲。比如夫妇与婆媳关系,首先一定是丈夫对妻子谦和有情义,用自己的德性人格来感应妻子,而妻子在这种生命互动中自然而然地予以响应;至于婆媳关系,婆婆应当是慈爱的,对儿媳的态度温和,那么儿媳自然也会给予回应,对婆婆报以最大的尊重。即使在处理家庭日常事务中,难免出现摩擦、磕磕碰碰,但是在这种生命的感应与互动中,也会生发出处理这些问题的智慧。所以,丈夫对妻子、婆婆对儿媳的主导,一定不是科层关系中的那种“官高一级压死人”;这种主导,一定是一种在德性人格上面的主动引导,让两个生命个体的德性人格在处理家庭事务中都得到成长。这样的家庭何愁不能和睦,又何愁不能兴旺呢?

【3】夫治家莫如礼。男女之别,礼之大节也,故治家者必以为先。《礼》: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受;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阃,内言不出于阃;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斋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

┃ 今译 ┃

治理家庭最重要的是家庭中的礼仪制度。而男女之别,是家庭礼仪中的核心部分。在这种意义上,治理家庭要首先重视男女之别的问题。《礼记》里面说:男女不能够坐在一起,不能够共用同一个衣架,不能够共用毛巾和梳子,不能够亲手互相递交东西。嫂子和小叔子不能互相往来问候,不能让庶母来洗自己的下身衣服。闺房外面的事情不能传到闺房里面,闺房里面的事情不能传到闺房外面。女子订婚后,必须佩戴香囊表示自己已经有归属了。没有发生大的事情,不能允许外人进入闺门。姑母、姐妹、自己的女儿,出嫁以后回到娘家,兄弟不可以和她们同席而坐,也不可以共用同样的器皿吃饭。男女之间,如果没有媒人,不能够互通姓名而交好;如果没有彩礼,就不能交往,不能结为姻亲。因此,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要告诉双方的家长,举行婚礼的良辰吉日要斋戒禀告祖先,同时还要置办酒宴招待乡邻、同僚、朋友,如此郑重其事表示对男女之别的重视。

【4】又,男女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其相授,则女受以篚。其无篚,则皆坐奠 之,而后取之。外内不共井,不共湢 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 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 今译 ┃

又讲:男女之间,如果不是遇到祭礼和丧礼,不能互相传递用具。如果一定要互相传递,只能是男人把东西放进竹筐里面递给女人,然后女人再从竹筐里面拿出。如果实在没有竹筐,那么两个人都坐在地上,男人把东西放在地上,然后女子再从地上把东西拿起来。内室女眷不能和外面的人使用同一口井里的水,也不能使用同一个浴室,更不能睡在同一张席子上,不能互相借东西。男子进入内室,不能啸叫,也不能乱指东西,夜晚进入,一定要秉烛而行,没有蜡烛就不能乱走。女子出门,一定要用东西遮掩住自己的脸,晚上也要秉烛而行,没有蜡烛就不要乱走。另外,男子在路上走要靠右,女子行走要靠左。

┃ 简注 ┃

①奠:安放。

②湢:浴室。

③蔽:遮挡。

【5】又,子生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男子十年,出就外傅 ,居宿于外。女子十年不出。

┃ 今译 ┃

又讲:小孩子到七岁的时候,男孩子和女孩子就不能在同一张席子上就寝了,也不能坐在一起吃饭了。男孩子十岁的时候,就要外出拜师学习,住在外面了,而女孩子则依然留在家里面。

┃ 简注 ┃

①外傅:教学老师。

【6】又,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逾阈

┃ 今译 ┃

又有:女子迎接送别客人都不能走出门外,即使是和自己的兄弟见面,也不能迈过门槛出去。

┃ 简注 ┃

①阈:门槛。

┃ 实践要点 ┃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其所遵守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古代中国人将伦理生活的秩序感视为美好生活的核心构成,因为他们观感到整个天地万物的运行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的系统——各种事物各有层次,又秩序井然。古人认为,人类生活中的“礼”是对天地万物和谐秩序的一种模仿,所谓“礼者,天地之序也”。“天地秩序”就是指天地之间基本的秩序结构,相应地,整个人类社会也有与之对应的基本秩序,这个基本秩序是建立在人伦关系的基础上。秩序的起点始于家庭。

治理家庭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礼仪,规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行为,使之符合一个礼仪化的家庭空间。上面这几条都是在讲男女之别。礼是有内容和形式的,如果只看形式,则往往会僵化,我们应当秉持一种抽象继承、同情理解的态度,透过形式去看这些经典背后所隐藏的良苦用心、精神力量。

如果单单看上文的文字,我们肯定会觉得古人怎么如此不可理喻,那些礼则简直就是荒唐。随着时代的发展,礼则的具体内容肯定会发生变化,可是它背后的精神未必过时。讲男女之别,是要我们内心明白男女之间的关系是有界限或底线的。这条界限不应以时代发展变化为借口而被涂抹掉,当然也不应以此为借口进行设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这个欲是生理层面的,当它符合一定礼则时,它才不是一种单纯的动物性行为,而是上升到道德的层面。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恰恰不是男女之别强调得太多了,而是太不关注男女交往过程中的那条界限。一夜情、婚外情的事情屡见不鲜,权色、钱色交易的事情也不绝于耳。这就完全把男女之情变成了一种动物性纵欲而已,不讲天道,也不讲良知,贻害无穷!除了这些极端例子,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还有关于小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的教育也逐渐将男女之间那种天然的差别有意无意忽视掉了,男人缺少一点担当和阳刚之气,女人缺少一点宽容和阴柔之心,这也是我们应当注意的现象。所以,《礼记》中也对男女之间不同的角色进行设准,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与策略。

【7】又,国君夫人,父母在,则有归宁 。没 ,则使卿宁。

┃ 今译 ┃

另外,对于国君的夫人来讲,如果父母亲还在世,那么可以定期回娘家省亲。如果父母亲去世了,那就委派下属代为回家省亲。

┃ 简注 ┃

①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②没:通“殁”,死亡。

┃ 实践要点 ┃

这一条文字很少,但里面有两层关系,一个是君臣,一个是父女。从“位”上讲,国君夫人是“君上”,而父母亲、兄弟则是“臣下”。君上委身到臣下那里,是不合礼的。父母在的时候,对于父母亲来讲,国君夫人首先是女儿的身份,她对父母是一种“孝爱”的天然情感。而君臣的关系则是“义”,它是从“孝”里面延伸出来,从情感生发的次序来讲,“孝”是“义”的奠基。在这种意义上,父母亲在世的时候,需要定期去向他们请安,这不是以一种“君上”的身份,而是女儿的身份。当父母亲去世后,面对兄弟,这时候的情感是“悌”,敬爱,他们的情感联结是去世的父母亲,虽是天然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从属的。这时候它的原则是服从更大的“义”,也就是“君臣之义”,因此,派属下人前去探亲就可以了。

【8】鲁公 父文伯之母如季氏 ,康子 在其朝,与之言,弗应;从之及寝门,弗应而入。康子辞于朝而入见,曰:“肥 也不得闻命,无乃罪乎?”曰:“寝门之内,妇人治其业焉,上下同之。夫外朝,子将业君之官职焉;内朝,子将庀季氏之政焉,皆非吾所敢言也,”

┃ 今译 ┃

鲁公父文伯的母亲,她是季康子的从祖叔母,去看季康子。季康子当时在朝上,向外拜望,跟她说话,她没有任何回应。季康子跟着她来到内堂的门口,她仍然没有搭理他,径直走进门里面。季康子觉得很奇怪,退朝后入内拜见说:“我刚刚没听到您的吩咐,是不是我有什么地方做错了?”从祖叔母回答说:“内堂里面的事情,是女子处理的,这对全国上下来讲都是一样的。在外朝,你要履行国君交付的职责,在内朝,你又要治理好季氏属地的政务。这些都不是我可以参与过问的。”

┃ 简注 ┃

①鲁公:伯禽。

②季氏:季孙氏,鲁桓公季友的后裔。

③康子:季康子,鲁桓公季友的后裔。

④肥:季康子的自称。

┃ 实践要点 ┃

门在很多典籍中都有不同的隐喻,比如教堂或寺庙的门,它把一个物理性的绵延的空间隔断为两个不同的空间,教堂内或寺庙内是宗教徒的生命世界,而外面则是一个世俗的世界。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往往我们带着一颗烦躁不安的心,脚一踏进教堂或者寺庙,那颗烦躁不安的心就不见了,整个人都沉静下来了。这是一种神圣性的显现。其实,古人所理解的生活世界也是充满神圣性,只不过中国古人是用礼仪来让这个世界的神圣性显现出来。这里的门则是把家与国、私人与公共的空间区隔开来,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礼仪。季康子的从祖叔母这样做,是在守礼,她无时不刻不生活在一个礼仪化的世界中,所以季康子不理解她,当然我们也不理解她。我们想一想,当全民公祭,纪念抗战英雄时,全场肃静,但国歌响起的一瞬间,心中也难免为之一颤,这就是礼仪或仪式带给我们的神圣性的感受。这是公共性,它带有某种群体性的历史记忆,或者尝试将我们唤醒,把我们重新带回到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场景。当我们生日或结婚纪念日的时候,全家人为我们庆贺,或者爱人精心给我们准备了一个大大惊喜,当灯黑的一刹那,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缕温情涌上我们的心头。这是今天我们能体会到的生活中的仪式感给我们带来的那一丁点有别于俗世生活的他处。生活在别处,又不在别处,它就在这里。《温公家范》整部书就是要让我们去体贴这样一种礼,因对它的尊崇所生发出的那种敬畏之感,使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有限与渺小,又渴望借助礼仪使我们得以超拔出来。古人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礼仪化的生活世界。

【9】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康子往焉,门而与之言,皆不逾阈。仲尼闻之,以为别于男女之礼矣。

┃ 今译 ┃

公父文伯的母亲,是季康子的从祖叔母。季康子去拜望她,她总是打开内堂之门和他说话,从来都不迈出门一步。孔夫子听说之后,认为他们是在认真遵行男女有别的礼仪。

【10】汉万石 君石奋 ,无文学,恭谨,举无与比。奋长子建、次甲、次乙、次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举集其门。”故号奋为万石君。孝景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诮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必冠,申申如也。僮仆䜣䜣如也,唯谨。其执丧,哀戚甚。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牏,身自浣洒,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之,以为常。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谢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及诸子入里门,趋至家,万石君元朔五年卒。建哭泣哀思,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

┃ 今译 ┃

汉代万石君石奋,没有什么文学才能,但是他为人谦恭谨慎,周围没有人能和他相提并论。石奋的大儿子石建、二儿子石甲、三儿子石乙、小儿子石庆,都是因为温顺孝悌、为人谨慎,而官拜两千石。于是汉景帝感叹说:“石奋和他的四个儿子都官至两千石,身为人臣能得到的尊贵和恩宠,都集中到他一家门下。”也因此,石奋被人称呼为万石君。孝景末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的身份告老还乡。他的子孙们都是小吏,回家拜望他的时候,石奋一定身着朝服,衣冠整齐地接见他们,也从来不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如果子孙们犯了过错,石奋也从来不责骂他们,而是不坐在正室里面,对着案几不吃饭。这样子孙们就互相反省责备对方,然后和家里的长辈一起前去谢罪,改正之后,石奋才原谅他们。那些已经成年的子孙们在石奋身边侍奉,即使是平时闲适的时候,也要佩戴帽子,表现出一种安详舒和的状态。家里面的童子、仆人也都是毕恭毕敬,欣然从命的样子。另外,他操办丧事的时候也非常的哀痛悲伤,而他的子孙们遵从他的教导,也和他一样。万石君家,因为孝顺恭谨闻名郡国,就连齐地、鲁地的儒者,也自认为自己的操行比不上他。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为写文章而得罪了皇太后。皇太后认为当时的儒者知识文采很好,但是操行品质却很差。而万石君家里的人,却总是默默无言、身体力行遵守着礼法,于是把长子石建提拔为郎中令,幼子石庆提拔为内史。当时石建已经年老,头发花白,而万石君身体还非常好。石建每五天休假一次,回家拜望父亲,进入偏室,小声向仆人询问父亲的身体情况,还亲自为父亲清洗内裤和便盆,然后再交给仆人,不敢让自己的父亲知道,这样的事情已经成为石建日常的习惯了。后来,万石君搬到陵里居住,有一次内史石庆大醉回家,车已经到了外门,却不下车。万石君知道这件事之后,就不吃饭了。石庆知道后非常害怕,袒露胸背向父亲请罪,万石君仍然不原谅他。全宗族的人以及石庆的兄长石建,全都袒露胸背前来告罪,万石君责备石庆说:“内史身份尊贵,坐车进入乡里,乡里年长的人全都躲避起来了,而内史却坐在车里面泰然自若,一点礼法也不懂,这难道是该做的事情吗!”石庆听后赶紧认错谢罪,万石君这才原谅石庆,不再责备他。从此以后,石庆以及石家的其他子弟,只要进到乡里,就一定下车,小步快行走回家。万石君在元朔五年去世。石建悲恸欲绝,拄着拐杖才能行走。过了一年多,石建也去世了。万石君的子孙们都非常孝顺,而石建是最孝顺的。

┃ 简注 ┃

①石:重量单位,汉代的时候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②石奋:汉时温国人。

┃ 实践要点 ┃

文中的石奋是一个德行很高的一家之主。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为人处事的恭谨态度,无论是在朝,还是闲居在家。我们看他告老还乡的时候,家中子孙每次回家拜望他的时候,他总要身着朝服,衣冠整齐地接见他们,并且从来不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本来石奋大可不必如此,但是他还是以一颗侍奉君上的敬谨之心、恭敬之心来对待为君父分忧的子孙们。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背后的那种敬谨恭敬可见一斑。有如此的父祖,自然感动子孙,所以,我们看石奋的儿子石建侍奉父亲的故事。虽然石建的年岁已大,但是侍奉父亲的那一颗诚心却总是在那里,他还要沐浴更衣,亲自为父亲清洗内裤和便盆。这里有一个细节非常感人,就是他是瞒着父亲做这一切的,这个“瞒”不是欺骗,而是对父亲最深沉的爱,他怕父亲为自己担心,毕竟自己的年岁已经很大了。

【11】樊重 ,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 。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 。其营经产业,物无所弃;课役 童隶 ,各得其宜。故能上下勠力,财利岁倍,乃至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重堂高阁,陂 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 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 。年八十余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债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 今译 ┃

樊重,字君云。他们家世世代代耕种庄稼,也喜欢做生意。樊重性情温和厚重,做事情讲究法度。他们家三世共住不分家,家族里面的财物共有,家里的子孙们时时刻刻都能做到互相遵礼恭敬,就像诸侯王国的家庭一样。樊重所经营的产业,都能物尽其用,而不会无端浪费;他役使仆人、役工,让他们都能最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能够做到上下同心,家里的产业每年都能成倍增长,后来樊家所拥有的田地达到了三百多顷。樊家所建造的房舍,都是带有阁楼的高楼,四周有池塘水渠可以灌溉,然后又养鱼和牲畜,如果乡里有穷困急迫的人来求助,他都是有求必应帮助他们。樊重曾经想要制作器物,于是他就先种梓树和漆树,当时人们对他这个做法嗤之以鼻。但是,过了好几年之后,这些木材都派上了用场。原来那些嘲笑樊重的人,都反过来向他借制作器物的材料。樊重的财物积累到成千上万,却经常周济自己的本家同族,施惠乡间邻里。樊重的外孙何氏,兄弟之间争夺财产,樊重对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于是送给他们二顷田地,来解决他们兄弟之间的愤怒和争讼。县里的人们都称颂他的品行,于是推举他为“三老”,掌管县里的教化。樊重八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了,他平时借给乡邻的钱物多达数百万,但他在遗嘱中嘱咐家人将那些有关借贷的文书契约全部烧掉。向他借贷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面非常惭愧,都争着去偿还财物。但是,樊重的孩子们都遵从父亲的遗嘱,一概不接受。

┃ 简注 ┃

①樊重:东汉湖阳人。

②货殖:经商。

③公家:公室,诸侯王国的家。

④课役:课纳税赋、分派劳役。

⑤童隶:仆役、奴隶。

⑥陂:池塘。

⑦嗤:嗤笑。

⑧三老:古代掌管教化的乡官。

┃ 实践要点 ┃

钱财是身外物,它只能为我们提供幸福生活的基础条件,但绝不是必备的或充分的条件,更不是充要条件。樊重是一个理财高手。可是,赚钱的目的是为了花钱,如何花好钱更加重要。樊重把自己赚到的钱财拿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就像我们今天所讲的做公益慈善。中国古代讲士农工商,这是古代社会的阶层构成,商人重利,社会地位不高。然而,在我们今天的商业社会中,“商”的位置其实非常高,更要相应承担起必要的责任,引导社会往良性的方向去发展,而不是为商不仁。

【12】南阳冯良 ,志行高洁,遇 妻子 如君臣。

┃ 今译 ┃

南阳的冯良,品行高洁,他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就像处理君臣关系一样讲究礼仪。

┃ 简注 ┃

①冯良:东汉南阳人。

②遇:对待。

③妻子:妻子与子女。

【13】宋侍中谢弘微 从叔混 以刘毅 党见诛,混妻晋阳公主改造琅邪王练 。公主虽执意不行,而诏与谢氏离绝。公主以混家委之弘微。混仍世宰相,一门两封 ,田业十余处,童役千人,唯有二女,年并数岁。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薄。宋武 受命,晋阳公主降封东乡君,节义可嘉,听还谢氏。自混亡至是九年,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东乡叹曰:“仆射生平重此一子,可谓知人,仆射为不亡矣。”中外亲姻 、里党、故旧,见东乡之归者,入门莫不叹息,或为流涕,感弘微之义也。弘微性严正,举止必修礼度,婢仆之前不妄言笑,由是尊卑大小,敬之若神。及东乡君薨 ,遗财千万,园宅十余所,及会稽、吴兴、琅邪诸处。太傅安、司空琰时事业奴僮犹数百人。公私或谓,室内资财,宜归二女;田宅僮仆应属弘微。弘微一物不取,自以私禄营葬。混女夫殷睿素好摴蒱 ,闻弘微不取财物,乃滥夺其妻妹及伯母两姑之分,以还戏责 。内人 皆化弘微之让,一无所争。弘微舅子领军将军刘湛 谓弘微曰:“天下事宜有裁衷,卿此不问,何以居官?”弘微笑而不答。或有讥以“谢氏累世财产充殷,君一朝弃掷,譬弃物江海,以为廉耳”?弘微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内人尚能无言,岂可道之使争!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 今译 ┃

南朝宋侍中谢弘微,他的从叔谢混因为与刘毅结党而受到诛杀。谢混的妻子晋阳公主奉诏改嫁琅琊人王练。公主虽然执意不肯去,但是有诏命令她与谢家断绝关系,她也只好把谢混的家事托付给弘微。谢混是当时的宰相,两次被封爵赐地,田产有十多处,童仆杂役有上千人。谢混还有两个女儿,年纪只有几岁。谢弘微经营谢混家的产业,就像给公家办事一样,即使是一分钱、一尺帛,收入和支出都有明细账目。宋武帝刘裕登基以后,晋阳公主受封为东乡君,因为她有气节大义,受到时人称许,因此朝廷允许她重新回到谢家。从谢混离世已经有九年时光,但是谢家的房子楼宇仍然修整一新,仓库里面的粮食也堆放得满满的,家里的仆人杂役仍像以前一样多,而且耕种开垦的田地比以前还要多。东乡君感叹说:“谢混一生很看重弘微,真的称得上是知人啊,谢混虽然不在了,但是他的香火不灭。”远近的亲戚、邻里、故交看到东乡君回来的情景,没有不叹息的,有的甚至被弘微的仁义,感动得痛哭流涕。弘微的性情严谨正直,他的行为举止都符合礼仪规范,在奴仆面前,从来不随便说笑,因此家里上上下下,都对他十分尊敬。东乡君去世之后,留下的财产有千万之巨,另有庄园、宅院十多所,遍及会稽、吴兴、琅琊等地。到了太傅安、司空琰的时候,谢混家经营的产业及奴仆仍然有数百人之多。当时很多人认为,谢混家的财产,内堂里面的财物应该归谢混两个女儿所有,但是田地、宅院以及奴仆应该归弘微所有。然而,弘微一件东西也没有拿,连给东乡君举行葬礼的花费都是用自己的俸禄支付的。谢混有一个女婿殷睿,平时喜欢赌博,听说弘微不要谢混家的财产,于是便大肆侵夺妻妹以及伯母两姑的份额,来偿还自己的赌债。家里人都学习弘微的忍让,并不费尽心机去争夺。弘微的妻弟领军将军刘湛对弘微说:“天底下的事情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裁决,你连这件事情都不过问,那还怎么做官呢?”弘微只是笑而不答。当时有人就嘲讽弘微说“谢家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财产那么多,但是你一下子就丢弃它,就像把东西扔到江海之中一样,竟然还以为是清廉”?弘微说:“家里面亲戚之间争夺财产,是多么让人瞧不起,现在家里人都没什么怨言,我又怎么能够引导他们去争斗呢?现在财产分多分少,但还不至于没有,人死了之后,哪里还去管它!”

┃ 简注 ┃

①谢弘微:南朝宋人。本名密,字弘微。

②混:谢混,晋人。

③刘毅:东汉人,北海静王之子。

④王练:晋时人,字玄明。

⑤两封:两次被封爵赐地。

⑥宋武:南朝宋武帝刘裕。

⑦中外亲姻:母方的亲戚。

⑧薨:古时诸侯或有爵位的人去世时叫薨。

⑨摴蒱:古代的一种博戏,类似于今天的掷骰子,这里指赌博。

⑩戏责:责,通“债”。戏责,指赌博欠下的债务。

⑪内人:身边亲近的人。

⑫刘湛:字弘人,南朝宋涅阳人。

【14】刘君良 ,瀛州乐寿人,累世同居,兄弟至四从 ,皆如同气。尺布斗粟,相与共之。隋末,天下大饥,盗贼群起,君良妻欲其异居,乃密取庭树鸟雏交置巢中,于是群鸟大相与斗,举家怪之。妻乃说君良,曰:“今天下大乱,争斗之秋,群鸟尚不能聚居,而况人乎?”君良以为然,遂相与析居 。月余,君良乃知其谋,夜揽妻发,骂曰:“破家贼,乃汝耶!”悉召兄弟,哭而告之,立逐其妻,复聚居如初。乡里依之,以避盗贼,号曰义成堡。宅有六院,共一厨。子弟数十人,皆以礼法,贞观六年,诏旌表其门。

┃ 今译 ┃

刘君良,灜州乐寿人。他们家几代人都居住在一起,从不分家,即使只是同一宗族但并非至亲的堂兄弟,也能像亲兄弟一样亲密无间。哪怕是一尺布,一斗米,大家都是共同享用。隋朝末年,天下爆发大的饥荒,当时盗贼非常多,刘君良的妻子想要从大家族里面分出来自己住,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私下将庭院里一棵树上不同种类的小鸟交错放在鸟巢中,这样一来,群鸟就打斗起来了。家里人都觉得很奇怪,这时刘君良的妻子就劝说他:“现在天下大乱,到处都在打仗,连鸟都不能在一起生活,何况人呢?”刘君良认为妻子说的是对的,就从大家族中搬离出来自己住。过了一个多月,他知道了妻子的计谋,晚上揪住妻子的头发大骂:“破家贼,就是你!”于是他把所有的兄弟都叫到一起,哭着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他们,然后马上休了自己的妻子,大家又住在了一起。后来,乡里的人都依靠他们来抵抗盗贼,他们的大家族因此被称为“义成堡”。他们的宅子有六个院落,共享一个厨房,家里面的子侄辈有几十人,但是他们都能以礼相待。贞观六年,唐太宗也因此颁布昭令,表彰刘家。

┃ 简注 ┃

①刘君良:唐朝时饶阳人,四世同居,贞观年间受到朝廷表彰。

②四从:四代同一宗族而非至亲的堂房。

③析居:分居。

┃ 实践要点 ┃

这一条是讲兄弟之间团结互助的。以前的家族都是大家族,维持大家族之间和睦共处的是礼仪,守礼的家族自然能够团结一致,这里所讲的便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道理。

【15】张公艺 ,郓州寿张人,九世同居,北齐、隋、唐,皆旌表其门。麟德中,高宗封泰山,过寿张,幸其宅,召见公艺,问所以能睦族之道。公艺请纸笔以对,乃书“忍”字百余以进。其意以为宗族所以不协,由尊长衣食,或者不均;卑幼礼节,或有不备。更相责望 ,遂成乖争。苟能相与忍之,则常睦雍 矣。

┃ 今译 ┃

张公艺是唐代郓州寿张人,他们家九代同居,北齐、隋朝、唐朝都曾经表彰过他们家族。麟德年间,唐高宗到泰山行封禅之礼,经过寿张的时候,驾临张公艺家,召见他询问让家族和睦共处的方法。张公艺请出纸笔,书写了一百多个“忍”字进呈给高宗皇帝。张公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说:有的家族之所以不能和谐相处,或者是因为长辈分配衣食不公平,或者是因为小辈之间的礼节有疏漏不足的地方。这样,家族内部成员之间就会互相责备,产生怨恨,甚至形成矛盾和争斗。倘若家人之间能够互相忍让,那么家族成员之间就能和睦共处。

┃ 简注 ┃

①张公艺:唐朝寿张人,唐高宗封泰山时临幸过他家。

②责望:责备怨恨。

③睦雍:感情和睦,言语和谐。

┃ 实践要点 ┃

大家族同居共爨,难免磕磕碰碰,“忍”字其实是相处之道。“忍”字是在心上插上一把刀,怎么会不辛苦呢?“忍”就是要谦让,不要事事以自己的主张或想法为是,而是多考虑到别人,推己及人,多从别人的立场上来看。现代家庭虽然没有那么庞大,但是家庭生活也难免要用到“忍”的智慧,不仅如此,在职场,面对上下级关系,有时候忍一忍也在所难免。

【16】唐河东节度使柳公绰 ,在公卿间最名。有家法,中门东有小斋 ,自非朝谒之日,每平旦辄出,至小斋,诸子仲郢等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公绰决公私事,接宾客,与弟公权及群从弟 再食 ,自旦至暮,不离小斋。烛至,则以次命子弟一人执经史立烛前,躬读一过毕,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或论文,或听琴,至人定 钟,然后归寝,诸子复昏定 于中门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变易。其遇饥岁,则诸子皆蔬食,曰:“昔吾兄弟侍先君为丹州刺史,以学业未成不听食肉,吾不敢忘也。”姑姊妹侄有孤嫠 者,虽疏远,必为择婿嫁之,皆用刻木妆奁 ,缬文绢⑨为资装。常言,必待资装丰备,何如嫁不失时。及公绰卒,仲郢一遵其法。

┃ 今译 ┃

唐朝河东节度使柳公绰,在当时的公卿士大夫中名节最好。柳家的家法很严格。家里中门的东边有一个小书斋,只要不是朝拜皇帝的日子,他每天天亮的时候就出房门,到小书斋去,仲郢等子女都整装束带,站在中门的北面等着向他问早安。柳公绰不论是处理公务还是私事,接待宾客,与弟弟柳公权以及其他族弟们一起吃饭,从早晨到晚上,都不离开小书斋。掌灯之后,就依次叫家里的子弟们每人捧着经史之书,站在灯前,诵读一遍书中内容。子弟诵读完之后,就向大家讲论为官治家的道理。然后或是谈论文章、或是听琴,直到夜深了才回去休息。这时,子女们又站在中门的北面,向他问安。这样日复一日,坚持了二十多年,从来没有改变。如果遇到饥荒,子女们只能吃蔬菜,公绰就对他们说:“以前我们兄弟侍奉父亲,他当时是丹州刺史,因为我们并未完成学业,不能吃肉,我至今也不敢忘记父亲的教导。”堂姐妹侄中那些丧父守寡的,即使关系很疏远,公绰也会为她们选择夫婿,准备木刻镜匣以及印有花饰的丝织品作为嫁妆。他经常说,一定等到嫁妆丰备,哪里比得上嫁人不失时呢。等到公绰去世后,仲郢全都遵照他的方法治家。

┃ 简注 ┃

①柳公绰:唐代华原人。

②斋:书房。

③从弟:堂弟。

④再食:每日两餐。

⑤人定:夜深人静时。

⑥昏定:晚上子女服侍父母就寝的一种礼节。

⑦孤嫠:幼而无父称孤;嫠为寡妇。

⑧妆奁:本意是梳妆用的镜匣,后来泛指嫁妆。

⑨缬文绢:缬,彩结;文绢,绣花的衣服。

┃ 实践要点 ┃

这一条讲柳公绰教育子女,他非常重视身教,自己无论处理公事、私事都从不离开书斋,由此来引导家里的孩子们刻苦求学。对于家里的每一个孩子,他的心从来没有一点偏向,不会对这一个厚一点,而对那一个薄一点。这就是一颗不偏不倚的心。甚至对于远房的堂姐妹们,也尽可能去关爱她们。正是由这样一颗不偏不倚的公心,柳家的家族才能如此和睦兴旺。

【17】国朝公卿能守先法久而不衰者,唯故李相昉 家。子孙数世二百余口,犹同居共爨 。田园邸舍所收及有官者俸禄,皆聚之一库,计口日给饼饭,婚姻丧葬所费皆有常数。分命子弟掌其事,其规模大抵出于翰林学士宗谔 所制也。

┃ 今译 ┃

当朝公卿,能够坚持遵守古代礼法的,只有太宗时的宰相李昉家。他们家几代人,子孙有两百多人,依然住在一起,一起吃饭。家里的田产和房产的收入,以及做官的人的薪俸,都交由家里统一管理。平日里都是按人口数来安排饭食,婚嫁丧葬的开支也都是有规定的。李家分别选派子弟来处理家里的这些事情,这些规矩基本上是由翰林学士宗谔制定的。

┃ 简注 ┃

①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

②同居共爨:住在一起,一起吃饭。

③宗谔:李宗谔,李昉之子,字昌武。

【18】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 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飏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吐谷浑阿豺 有子二十人,病且 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 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 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勠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哉!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斯可畏矣。”

┃ 今译 ┃

人的爪牙再锋利,也比不上虎豹;力量再强大,也比不上熊罴;奔跑再快,也比不上麋鹿;飞跳得再高,也比不上燕雀。如果不是靠大家群居的力量来抵御外敌,就会反过来被其他动物吞食。因此,圣人教给人们礼法,让人们知道父子、兄弟之间应该相亲相爱。人们知道爱自己的父亲,那么他就知道爱自己的兄弟;如果他爱自己的祖先,那么他就知道爱自己的宗族。人与自己家族之间的关系像枝叶依附树的根干,就像人的手脚依附于身体一样,不能够互相分离。这哪里只是为了表面上的壮盛和秩序所体现的荣耀而已呢?实际上是希望能够互相依靠庇护,抵御外敌。吐谷浑阿豺有二十个儿子,他患病快要死的时候,对儿子们说:“你们各自拿一支箭,我们玩一个游戏。”不一会,他对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然后折断它。”慕利延很容易就折断了。然后,他又对慕利延说:“你拿另外十九支箭,然后一起折断它们。”慕利延这次不能折断。这时,阿豺对儿子们说:“你们知道吗?一支箭很容易被折断,但众多的箭在一起,就很难被摧毁。只要你们团结在一起,勠力同心,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一定能够稳定坚固。”说完就去世了。阿豺还是少数民族的人,尚且知道宗族要互相保护,才能强大,何况是我们华夏民族呢?圣人知道单独一族的力量不足以自立,因此又用甥舅关系、婚姻关系来作为辅助。但还是害怕有不足的地方,因此又爱护、教养百姓来作为护卫。这样看来,爱护自己的亲人,就是爱护自己,爱护天下的民众,就是爱护自己的亲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自己就会安稳如泰山,寿命如星宿一样长久,别人又怎么能够侮辱你呢?所以,自古以来,圣贤们从来没有不先亲睦自己的本族亲戚,却能去爱护其他人的。那些愚蠢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抛弃自己的本族亲戚,疏远自己的兄弟,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却不知道,人一旦陷入孤立,别人就会总想着去伤害你,你最终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利益呢?以前,周厉王抛弃自己的九族,当时的人写诗讽刺他说:“君王仁德,国家才会安宁,宗族子弟才是王室的坚固护卫。不要毁掉自己坚固的护卫,不要只是放任自己的力量。如果什么事都自己独断专行,那就太可怕了!”

┃ 简注 ┃

①膂力:体力,筋力。

②阿豺:土谷浑之王,树洛干之弟。东晋安帝义熙年间至宋文帝元嘉初年在位。

③且:将,将要。

④慕利延:即慕延,继慕璝位,后来被称为河南王。

⑤汝曹:你辈,你们。

【19】宋昭公 将去群公子,乐豫 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根本,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 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 也。谁敢携贰 。!若之何去之?”昭公不听,果及于乱。华亥 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 ,谮 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

┃ 今译 ┃

宋昭公想要把宗室的公子都杀掉,乐豫劝他说:“不能够这样做,整个公族就是公室的枝叶,如果砍掉这些枝叶,那么公室这个树根就没有可以庇护的了。连葛藟这样的植物都能去庇护它的根本,因此君子拿来作比喻,何况是国君呢?这个谚语说的是要善用枝叶对树干的庇护,如果用斧头任意去砍伐枝叶,一定不可以的!您一定要好好谋划,用仁德来亲近他们,让他们都成为肱股之臣。这样,天下还有谁敢有贰心?为什么还要除掉他们呢?”昭公不听劝告,果然导致国家大乱。华亥想要取代他的兄长合比成为右师,便中伤合比,让平公把他赶走。左师说:“华亥啊,你必定要被杀死!你伤害自己的宗室兄弟,那你对待别人又会怎么样呢?别人又会对你怎么样呢?”过了不久,华亥果然就死了。

┃ 简注 ┃

①宋昭公:春秋时宋成公少子,名杵臼。史载无道昏君。

②乐豫:春秋时宋国人,宋昭公时担任司马。

③纵寻:纵情使用。

④股肱:股,大腿;肱,从肩到肘的部位。肱股,比喻帝王左右辅佐得力的臣子。

⑤携贰:叛离。

⑥华亥:春秋时宋国人,宋平公时进谮逐其兄华合比,后出逃到楚国。

⑦右师:官名,当时的执政官。

⑧谮:诬陷,中伤。

【20】孔子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故欲爱其身而弃其宗族,乌在其能爱身也?”

┃ 今译 ┃

孔子说:“不爱自己的亲人却去爱他人,这是违背人伦道德的;不尊敬自己的亲人却去尊敬他人,这是违背礼法的。君王教导臣民要顺从这样的人伦礼法,而自己却去违背它,这样百姓就会无所适从。不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认真做,却在违背人伦礼法的恶道上任意胡为,即使短时间能够有所得,这也是君子不看重的。因此,想要爱自己一身却舍弃自己的宗族的人,又怎么能够真正做到爱护自己呢?”

┃ 实践要点 ┃

父母对我们有生养之恩,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亲爱,那么这个人还有所谓的仁爱之心吗?这是不可能的!现在很多人,越是对关系亲近的人,越容易发脾气。我们对待陌生人,对待花花草草,可能会表现出一种所谓的爱心、怜悯之心,可是往往对自己的父母亲不耐烦,觉得父母对我们的好真的是理所当然一样。家总是我们遇到困难时的加油站和避风港,可是,我们不要等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才想到父母亲才是那个无条件对我们好的人。如果我们连他们都不爱,我们能爱别人吗?能爱别物吗?那种所谓的爱也只是虚幻的而已,它并不真实。

【21】孔子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善为家者,尽其所有而均之,虽粝食 不饱,敝衣不完,人无怨矣。夫怨之所生,生于自私及有厚薄也。

┃ 今译 ┃

孔子说:“家里的财产平均分配,就没有人贫穷,家里人能够和睦相处,力量就不会单薄了,一家人相安无事,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善于治理家事的人,一定会把所有的财产平均分配,这样,即使每天吃不饱穿不暖,家里人也不会有怨恨。怨恨的产生都是因为自私自利以及区别待人处事导致的。

┃ 简注 ┃

①粝食:粗米。

┃ 实践要点 ┃

这是讲家庭财产的分配。孔子讲的原则是平均,这是告诫父母一定要秉持一颗不偏不倚的公正心,而不是以个人情感的喜恶来判定,不能够厚此薄彼,不然家庭的纷争就无休无止。

【22】汉世谚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言尺布可缝而共衣,斗粟可舂而共食。讥文帝 以天下之富,不能容其弟也。

┃ 今译 ┃

汉代有一句谚语说:“即使只有一尺布还可以缝,即使只有一斗粟还可以舂。”这是说即使只剩下一尺布,还可以把它缝制成衣服,大家一起穿,即使只剩下一斗谷粟,还可以脱壳成米,大家一起吃。这句话是用来讽刺汉文帝虽然拥有整个天下,却容不下他的亲弟弟。

┃ 简注 ┃

①文帝:汉文帝刘恒。

【23】梁中书侍郎裴子野 ,家贫,妻子常苦饥寒。中表 贫乏者,皆收养之。时逢水旱,以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曾无厌色。此得睦族之道者也。

┃ 今译 ┃

梁代中书侍郎裴子野,家里很穷,妻子子女经常受尽饥寒之苦,却把家族中贫困的表弟妹都收养在家。当时,正好碰上水旱灾害,裴子野用二石米熬成很稀的粥,家里每人只能分到一碗,他也和其他人一样喝,没有一点厌恶难受的表情。这是已经懂得了如何让家族和睦相处的道理了。

┃ 简注 ┃

①裴子野: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字几原,河东闻喜人,著名史学家裴松之的长孙。

②中表:古代称父亲的姐妹即姑母的儿子为外兄弟,称母亲的姐妹即姨母的儿子为内兄弟。外为表,内为中,所以称姑母、姨母、舅父的子女为中表。 fUXo7lMMrJASUm9cTBXjjRcExWx0J/Mvd2DBEIV3C4gKWecgVX5aCFVx0RFvT3M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