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的时候,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元祐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本《温公家范》,是司马光所编写的一本家训名著,作为治家的参考典范。

根据《宋史·司马光列传》记载:

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诚心自然,天下敬信,陕、洛间皆化其德,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之乎?”光于物淡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惟不喜释、老,曰:“其微言不能出吾书,其诞吾不信也。”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从这里看到司马光为人孝友忠信,恭俭正直,闲居的时候有法度,做事情也符合礼节。他对待自己兄长就像对待自己父亲一样尊重他,也会像呵护婴儿一样保护他。从小到老,从来不妄言,始终保持一颗诚挚自然的心。司马光一生的人格得到当时人们的敬重,正是他一如既往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结果。有他自身的垂范,他在《家范》中也对家族各成员特别是子孙辈提出了各方面的要求,并自觉将礼治、德教的思想融入家庭教育中。

司马光用“家范”进行命名,他的本意是要让这本书成为教家治家的典范、楷模。从《温公家范》的内容构成来看,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司马光节录了许多儒家经典,包括《周易》《论语》《孟子》《孝经》等内容,宣扬儒家主张的“圣人正家以正天下”的治家、修身理念;第二,司马光采辑了大量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把历史上发生的各种故事作为家庭教育生动的案例基础,让学习者有学习的榜样和方向,能找到如何在家庭中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的方法。

《家范》引言部分,首先引用《周易》《大学》《孝经》中的论述,主要是说明他撰写此书的目的是要管理家庭,而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开端与基础。在引言部分之后,司马光又列了“治家”“祖”“父”“母”“子”“女”“孙”“伯叔父”“侄”“兄”“弟”“姑姊”“夫”“妻”“舅甥”“舅姑”“妇”“妾”“乳母”,共 10 卷,计 19 篇。这本书可以说是当时一本系统总结家庭伦理关系的书籍,对当时政治伦理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 重视亲亲之情

儒家立论的基础便是世间最普遍、最普通的情感,在《卷三·父》中一开始,他就引用《论语·季氏》篇中的内容: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孔子在这里讲了两个教育的主题,一个是礼仪,另一个是诗歌。礼仪部分我们下文再讲,这里讲诗歌。《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本诗歌总集,孔子当时的《诗经》并不像我们今天见到的只有文字的描述,它们实际上如同我们今天的歌曲一样是可以歌唱的。孔子告诉伯鱼“不学诗,无以言”,所以学习《诗经》实际上是为了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说话”是一种言辞,当然涉及表达时语辞的拿捏。因为说话涉及不同的言说对象,语辞的准确拿捏意味着你所有的表达都是针对言说对象来进行的,这样就不会说“错”话。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键在于沟通,沟通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说话。言辞是外显看得见的东西,情感是内在看不见的东西,要让这两者恰如其分地发生关联,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重复训练的。言辞恰如其分的表达不是我们生下来就会的,它需要后天的操练。最基础性的情感表达当然是孝弟,首先是孝,比如司马光在《卷四·子上》中援引曾子和他的儿子曾元的故事:

孟子曰:“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其实,曾元已经是大孝之人,可是孟子认为他还未至孝,因为他不能完全顺从父亲的“志”,而这种不顺从是从“对话”或“说话”中表现出来的。

在情感教育中,司马光很赞同曾子的观点:

曾子曰:“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强言;心虽爱之不形于外,常以严庄莅之,不以辞色悦之也。不遵之以道,是弃之也。然强之,或伤恩,故以日月渐摩之也。”

儒家的教育重视身教,这是要求父母必须做好子女的榜样。儒家不是野蛮地要求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而是要求父母必须成为子女在德性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导师。曾子的智慧,既保持家长的威严,又能慈爱子女们,关键还能让子女们对自己的教导感觉到快乐。曾子强调家长的教育不能“强迫”,这是“伤恩”,伤害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

(二) 重视礼仪教育

礼仪可以说是整本《温公家范》中从头到尾贯彻的内容,父子、夫妇、兄弟之间如何相处,处处充满礼仪,这是一种家庭空间的礼仪化。在引言一开始,他就引用《孝经》里面的内容:

《孝经》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又在第一卷中援引春秋名臣晏婴的名言:

齐晏婴曰:“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

司马光把家庭中各种关系结构概括为一个“礼”字。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为人们所认同和遵守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古代中国人将伦理生活的秩序感视为美好生活的核心构成,因为他们观感到整个天地万物的运行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的系统——各种事物各有层次,又秩序井然。所谓“礼者,天地之序也”,“天地之序”就是指天地之间基本的秩序结构,相应地,整个人类社会也有与之对应的基本秩序,这个基本秩序是建立在人伦关系的基础上。秩序的起点始于家庭。

治理家庭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礼仪,规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行为,使之符合一个礼仪化的家庭空间。礼是有内容和形式的,如果只看形式,则往往会僵化,我们应当秉持一种抽象继承、同情理解的态度,透过形式去看这些经典背后所隐藏的良苦用心、精神力量,而遇到那些已不适应时代需求的内容,我们应该摒弃,而去继承背后的精神。

在《卷八·妻上》中就有几个故事,讲妇女因为要守住自己清名而自残,或者为了守住作为形式的礼仪而致自己于险地,这就是一种形式主义,应当予以批判。“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内容、没有情感作为行动力支撑,礼如何能够真正在人心中扎根?

(三) 重视角色教育

西方著名儿童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有“儿童认知理论”,认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其认知建构所侧重调动的能力不同,从对图形的形象认知到算式思维再到理性的思考。其实,我们中国的儿童教育中也有这样的理论,在《卷三·父母》中,司马光援引《礼记·内则》中的内容: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在这里我们看到,《内则》对儿童不同阶段所应当学习的内容实际上已经有所规划、设计,这是古人通过教育经验所得到的教育课程设计。其二,这一套教学课程并不是针对所有儿童,而是男女有所区分。因为它并不是像皮亚杰一样,研究的是儿童建构知识的先天结构,而不去具体研究其所学内容。相反,它重视内容和知识的实用性。这种知识的内容是根据在家庭生活中的不同分工和角色期许所设计的,因此在男女之间从小就有不同的教育方向。其目的就在于帮助男子在今后的生活中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儿子、丈夫、父亲,而女子则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女儿、妻子、母亲。

(四) 重视德性教育

重视德性教育是司马光家范中的核心教育内容。他反复劝诫为人家长者,要高度重视子弟家人的品德教育,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品行去影响后代。他在《卷二·祖》中说:

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囷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犹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自于数十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于时岁之间奢靡游荡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又怨其吝啬,无恩于我,而厉虐之也。始则欺绐攘窃,以充其欲;不足,则立券举债于人,俟其死而偿之。观其意,惟患其考之寿也。甚者至于有疾不疗,阴行鸩毒,亦有之矣。然则向之所以利后世者,适足以长子孙之恶而为身祸也。

每个为人长辈的都想为后世留下一点遗产,但是,司马光认为留下土地、房舍、粮食、金帛这些物质东西,并不能真正使得儿子有福报,能够守得住,因此更重要的应该是“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他举了一位曾做过大官的士大夫只知省吃俭用为子孙积累财富而不知以德教子,最终被争夺财产的子孙气死的典型例子,司马光评论说:“使其子孙果贤耶,岂蔬粝布褐不能自营,至死于道路乎?若其不贤耶,虽积玉满堂,奚益哉?多藏以遗子孙,吾见其愚之甚也。”进而,在留给后辈品德与财产孰轻孰重问题上,他极力主张像古代圣贤那样:“圣人遗子孙以德以礼,贤人遗子孙以廉以俭。”

综上而论,《温公家范》中司马光编列了很多故事,也有各种儒家经典理论作为支撑,但我们去理解《家范》中如此浩繁的内容,要同情地理解古人,抓住其中情感、德性、礼仪诸关键词,透过各种故事去体味其中的真精神。

《温公家范译注》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并参考了一些已出整理本。全书分为“原文”“今译”“简注”“实践要点”四部分,其中原文与今译这两部分是固定的,而简注与实践要点则根据实际情况撰写。译文力求通畅达意,故有一些意译部分;注释力求简洁,遇有用典地方,则将之注出;实践要点结合今天的社会发展与时代精神,对原文所讲的内容进行延伸,以期对读者理解与运用《温公家范》中的教育实践内容有所帮助。 O+JkRRj9eXBHMq+7ebaMkmvc+Q0Yj/Mo5Jfr6Ed8ZUIPCzYlAHgvfbaALwkQ/ZP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