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家训,顾名思义,是父母对子女或者长辈对家族内的后生进行训诫规劝的文字。家庭或者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良好的家教,是家庭乃至家族能够长久保持稳定兴盛的基础。弘扬家教,端赖家训。最早的家训在上古社会已经出现,据《尚书·五子之歌》记载,太康失国之后,其弟五人追述了先祖大禹的遗训,以表达他们对太康沉溺游乐荒废政事的批评和怨愤。殷周之后,随着宗法制度的建立和完备,家庭和家族不仅是私人领域,也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家训更是大量出现,《尚书》所记,文、武、周、召、成王等都有大量的对子孙和大臣的训诫。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学术下移,士人阶层兴起,中国文化进入繁荣时期,产生了不少有关家庭教育的传世佳话,如孔子有过庭之训,孟母有断织教子。汉兴以后,大一统社会逐步形成,儒家思想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家训非常集中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开始有独立成篇的家训文本,进而有像南北朝末年颜之推《颜氏家训》这样的家训专著产生。《颜氏家训》之后,历代家训传世者多达数百种,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大多有家训名篇传世。

古人家训所涉及的内容极广,立身、齐家、交友、处事、治学乃至于养生,无所不该。总体来说,关于家庭伦理的述说和训诫是其基本内容,就家族内部而言,自家先人的成就有着极强的鞭策意义,立言传家,家族后辈如同亲承教诲,有了血缘的维系,其意义自是无可替代。而就今人而言,古人家训对于现代生活是否还具有积极的意义,答案显然也是肯定的。然而现代社会的生活场景毕竟与古代差别巨大,传统伦理所要求的行为规则,例如孝、悌、忠、信,不管哪一个,在现代生活当中,所实施的具体环境都有极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就是传统观念与现代生活本身所隐含的规则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们对于传统有一种乡愁式的温情;另一方面,上面所讲的这种矛盾又在不断地显现,引人注目。这其实是今天我们面对传统伦理的一个基本心理状态。

古代社会总体来讲是一个熟人社会,而现代社会更多的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以孝、悌、忠、信为儒家核心伦理,或许可以处理亲人甚至熟人的关系,但是需要处理陌生人关系的时候,往往缺乏成熟的设计,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儒家伦理是否具有普世性,而在于由生产关系、技术发展等因素所导致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改变与演进,已经远远超出古人的生活经验。在公共生活领域,不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哪一种场域下,人际交往的逻辑、规则以及所凭借的具体条件,和古代都有相当大的区别。例如在政治方面,起码在名义上“父母官”变成了“公仆”,更不用说君臣关系早已消失;在经济方面,商品生产与消费取代农业生产和地租成为主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另外,这种改变不仅仅使陌生人交往的需求极大地增加了,就算是家庭或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也在快速变化。例如现代人对理想亲子关系的描述更为注重双方地位平等,甚至有以朋友关系代替传统的父子或母子关系的倾向。从古代生活经验当中总结而来的伦理准则,如何适应现代生活,或者给现代伦理提供借鉴,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所以我们对古人家训的学习,并不是要把古人所提倡的伦理准则教条式地挪移到现实生活当中,而是为了在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时候,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处理方法,当然这种方法是需要经过现代发展,以现代面目展现出来的。而这种发展具有可能性的根本在于,不管社会环境如何改变,人的一些基本的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是具有恒定性的,古人根据这些情感和道德体验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同样具备普世的内核。例如在一个陌生人社会当中尤其重视契约伦理,虽然在传统社会中,严格意义上的契约伦理并没有发展成熟,但儒家所提倡的人格平等、理性、公正、守信,不正是现代契约精神的内核吗?这就是我们学习古人家训的意义所在。当然,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亦一大乐事也。

本书为《中华家训导读译注丛书》系列之一。除了本书之外,《丛书》收入的其他书皆为专人专书,其中有历史上早已成书的家训专著,也有对某位名家大儒的家训文章的选编合集。本书则不限于一人一时,是历史上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单篇家训的集合,以补专人专书之不足。历史上有很多有影响的著名人物,并没有留下家训类型的专著,也没有足够多的可以专编成册的家训文字,其对家族子弟的教导训诫,只存留在一些简短的书信或者史书的相关记载当中,而由于文字短小精悍,风格又鲜明生动,往往流传甚广,相较于专门著作,更多地为寻常百姓所知晓。例如本书所收录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言,虽然类似的说法在战国道家著作《文子》和汉代道家著作《淮南子》当中已经可以见到,但是若非诸葛亮的《诫子书》,它可能仅仅为从事相关研究或者具有较高传统文化修养的士子学人所知晓,正是由于诸葛亮的化用,使得它不再是埋藏在典奥古籍海洋中的珍珠,而通过家训的流传为普通大众所共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单篇家训对传统教育和世俗教化的影响毫不逊色于专门的家训著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所收录的篇章,作者身份背景差异很大,一方面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的差异,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反映了其所处年代的特点,这为我们今天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差异化场景,我想这对于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环境中挣扎探求的人们来说,似乎也有着更为丰富的借鉴意义。

具体说来,本书集成了历代家训之精华,收入中国历朝历代各领域代表人物的家书遗训,借用现代习惯的分类方式,其中包括:

史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弥留之际以毕生志愿托付司马迁,充满了对修史事业的历史担当。二十四史中《魏书》的作者魏收,在历尽官场艰险后,告诫后辈要谛言端行,成为正直的人。魏收族叔、大唐名相魏徵之父魏长贤,以复亲故之书,表达自己忠孝立身的坚定信念以及“以忠获罪”“以信见疑”的悲愤。

文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开创玄学新风的嵇康,临刑前在诫子书中指导儿子如何立志为人、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谨言慎行、如何自保避祸。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繁华落尽见真淳”的陶渊明,在大病之后,“自恐大分将有限”,以家书教导自己的五个儿子如何为人处世,字里行间充满坦荡从容之情。诗如错采镂金,与谢灵运并称“颜谢”又为渊明好友的颜延之,其《庭诰》一文内容广博,为《颜氏家训》之先声,从修身、养性、持家、处事、治学等方面,诫子孙后辈养成理想人格。与苏轼并称“苏黄”,工诗文、擅书法的黄庭坚,以自己耳闻目睹之事,向其子强调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政治家与军事家:主要代表人物有东汉开国功臣,马革裹尸、老当益壮的马援,告诫侄子要谨言慎行,谦虚敦厚,勿作轻薄之人。西晋开国元勋,文武兼资的羊祜,要求儿子“行己莫如恭,自责莫如厚”,做到恭敬、谨慎。蜀汉忠臣,有王佐之才、三分天下的诸葛亮,诫其子及外甥,须淡泊宁静,志存高远。被后人誉为“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的范仲淹,诫其子侄恤饥寒、慎交游、勤学奉公。

思想家:主要代表人物有遍注群经,自成一家,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勉励儿子努力探求君子之道,不断学习钻研,慎重对待自身的态度仪表,敬重、亲近有道德之人,不断完善自己的德行。“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长子出门游学前写信提醒儿子切记“勤谨”二字,指导其如何在学习、礼仪、交友等方面做到尽善尽美。经史子集无不赅通,中国传统学问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勉励子侄除流俗之习,养天地正气,为人处世,立志为先。

除此之外,更有目录学鼻祖刘向,心学宗师陆九渊,卧冰求鲤的孝圣王祥,萧然物外、自得天机的医圣傅山,谆谆教诲,垂诫后人。相信这些家训,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帮助今人更好地进入古人的世界,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挑战,注重家庭文化,养成优良家风。

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温小芬、刘智敏、黄可欣、曾燊燕承担了部分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校对工作,特此说明。 yjLGEKgkmUiV5O7EeB/Mi395ny6rpNURZDkB+nCVPqlH0jAvmYQLXoh/yuJ4Ub3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