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昶 诫兄子及子书

夫人为子之道,莫大于宝身全行 ,以显父母。此三者人知其善,而或危身破家,陷于灭亡之祸者,何也?由所祖习 非其道也。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孝敬则宗族安之,仁义则乡党重之,此行成于内,名著于外者矣。人若不笃于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浮华则有虚伪之累,朋党则有彼此 之患。此二者之戒,昭然著明,而循覆车滋众 ,逐末弥甚,皆由惑当时之誉,昧目前之利故也。夫富贵声名,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而不处,何也?恶 不由其道耳。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语曰:“如不知足,则失所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未有干名要利 ,欲而不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放以玄默冲虚为名 ,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古者盘盂有铭,几杖有诫,俯仰察焉,用 无过行,况在己名,可不戒之哉!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 ,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戒阙党也 。若范匄对秦客而武子击之 ,折其委笄 ,恶其掩人也。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 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故三郄为戮于晋 ,王叔负罪于周 ,不惟矜善自伐好争之咎乎?故君子不自称,非以让人,恶其盖人也。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夫毁誉,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 ,是以圣人慎之。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如有所誉,必有所试。” 又曰:“子贡方人。赐也贤乎哉,我则不暇。” 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

今译

身为人子的行为准则,没有比珍爱身体,完善德行,从而显扬父母的名声更重要的了。这三个方面,人们都知道是好的,可有的人还是危害自身,破坏家庭,使自己陷于灭亡的灾祸当中,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他们所效法的不是正道。孝敬仁义,是各种品行中最首要的,以之为标准持守行事,是立身的根本。能行孝敬,就可使得宗族安宁,能行仁义,就会受到乡邻敬重,这样的品行培养形成于内,名声就会显扬于外。人如果不注重培养崇高的品行,而是背弃根本,追逐末节,就会陷于浮华,就会结成朋党。浮华就会有虚伪的牵累,朋党就会有互相猜疑的祸患。这两种情形给我们的鉴戒,清楚明白,可是重蹈覆辙的人却越来越多,舍本逐末的情况也变本加厉,都是由于受到当时流俗称誉的迷惑,被眼前的利益弄得昏乱不明的缘故。富贵和名声,是人情所喜欢的,但君子有时得到了却并不安享它们,为什么呢?是因为厌恶它们不是从正道得来的。担心人们只知进取却不知退让,只知贪求却不知满足,那样就会有困窘受辱的牵累,就会有招致悔恨的灾祸。俗话说:“如果不知满足,就会失去希望得到的东西。”所以知足的满足才是长久的满足。观往事的成败,察将来的吉凶,从来没有过追名逐利,贪婪无度,却能保持家族世系代代相传,永远保全幸福和爵禄的人。我希望你们立身行事,能遵循儒家的教导,践行道家的学说,所以才用玄默冲虚这样的字来作为你们的名字,想让你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就想到其中的含义,不敢违背。古代盘盂上刻有铭文,几案手杖上写有诫语,俯身抬头都可以看见它们,因此没有错误的行为,何况以之为名,能不小心警戒吗!事物成就得迅速就衰亡得快,成就得晚就能得善终。早晨开花的小草,晚上就凋零败落了;松柏的茂盛,在严寒中也不会衰败。因此才德高尚的人厌恶速成,这也是孔子讥评阙党童子的深意。就像范匄回答秦国来客的问题而武子打了他,折断了他的委笄,这是因为厌恶他抢先回答,盖过了别人。人有长处很少不自夸的,有才能很少不自高自大的;自夸就会掩盖别人,自高自大就会压低别人。掩盖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掩盖他,压低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压低他。所以三郄在晋国被杀,王叔在周获罪,不就是自夸自高争强好胜所带来的祸患吗?因此君子不称扬自己,不是为了谦让别人,而是厌恶这样做会盖过别人。能够把屈曲当作伸展,把谦让当作获得,把柔弱当作刚强,就很少有达不到目的的。诋毁和称誉,是喜爱和厌恶的根源,灾祸和幸福的关键,因此圣人对待它们很谨慎。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了谁称誉了谁?如果有我称誉的人,必定是对他有过考验的。”又说:“子贡品评他人。子贡真贤能呀,我却没有这闲工夫。”以圣人的美德,尚且如此,何况那些轻率地诋毁和称誉别人的庸碌之辈呢?

简注

①宝身:珍惜身体。全行:完善德行。

②祖习:尊奉效法。

③彼此:指互相猜忌。

④循覆车:重蹈覆辙。滋:更加。众:众多。

⑤恶(wù):厌恶。

⑥悔吝(lìn):悔恨,灾祸。咎(jiù):过失,罪过,灾祸。

⑦干(gān)名要(yāo)利:求取名位,追逐利禄。

⑧放以玄默冲虚为名:用玄默冲虚这样的字作你们的名字。放,通“仿”。

⑨用:介词,因此。一解为“为了”。

⑩朝华之草:早晨开花的小草。华,同“花”。

⑪ 戒阙党也:这就是孔子讥评阙党童子的意思。《论语·宪问》:“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⑫“若范匄”一句:《国语》曰:“范文子暮退于朝,武子曰:‘何暮也?’对曰:‘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尔童子而三掩人于朝,吾不在,晋国亡无日也。’击之以杖,折其委笄。”匄(gài):同“丐”。《三国志》亦作“范丐”,裴松之案:“对秦客者,范燮(xiè)也。此云范匄,盖误也。”范燮,即范文子,范武子(士会)之子,历任晋国上军佐,上将军,中军佐。范匄,即范宣子,范燮之子。武子,即范武子,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随,称随会,又封于范,故称范会,以氏为号,又称士会。晋成公时任上将军,晋景公时任中将军,又为太傅,执掌国政。

⑬委笄(jī):委貌冠(古冠名,以皂绢为之)上的簪子。

⑭陵:同“凌”,凌辱,侵犯。

⑮三郄(xì)为戮于晋:《左传·成公十七年》:“晋杀其大夫郄锜、郄犨、郄至。”三郄的家族很有权势,仗势欺人,抢夺人妻,侵占人田,广树怨敌,后被厉公所杀。

⑯王叔负罪于周:《左传·襄公十年》:“王叔、陈生与伯舆争政,晋侯使士丐平王室,王叔与伯舆讼焉,王叔氏不能举其契。”

⑰原:本源,根本。机:关键,事物发生的枢纽。

⑱“孔子曰”一句:出自《论语·卫灵公》。试,检验。

⑲“又曰”一句:出自《论语·宪问》。

昔伏波将军马援 戒其兄子言:“闻人之恶,当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也。”斯戒至矣。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且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人也,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修己也。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若与是非之士,凶险之人,近犹不可,况与对校 乎?其害深矣。夫虚伪之人,言不根道 ,行不顾言 ,其为浮浅较可识别;而世人惑焉,犹不检之以言行也。近济阴魏讽、山阳曹伟皆以倾邪败没 ,荧惑当世 ,挟持奸慝 ,驱动后生。虽刑于鈇钺 ,大为烱戒 ,然所污染,固以众矣。可不慎与!

若夫山林之士,夷、叔之伦 ,甘长饥于首阳 ,安赴火于绵山 ,虽可以激贪励俗 ,然圣人不可为,吾亦不愿也。今汝先人世有冠冕 ,惟仁义为名,守慎为称 。孝悌于闺门 ,务学于师友。吾与时人从事 ,虽出处 不同,然各有所取。颍川郭伯益 ,好尚通达,敏而有知 。其为人弘旷不足,轻贵有余,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吾以所知亲之昵之,不愿儿子为之。北海徐伟长 ,不治 名高,不求苟得,澹然自守,惟道是务。其有所是非,则托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贬。吾敬之重之,愿儿子师之。东平刘公幹 ,博学有高才,诚节有大意 ,然性行不均 ,少所拘忌,得失足以相补。吾爱之重之,不愿儿子慕之。乐安任昭先 ,淳粹履道,内敏外恕,推逊恭让,处不避洿 ,怯而义勇,在朝忘身。吾友之善之,愿儿子遵之。若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汝其庶几举一隅耳 。及其用财先九族 ,其施舍务周急,其出入存故老,其论议贵无贬,其进仕尚忠节,其取人务实道,其处世戒骄淫,其贫贱慎无戚 ,其进退念合宜,其行事加九思,如此而已,吾复何忧哉?

(《三国志》卷二十七)

今译

以前伏波将军马援告诫他侄子说:“听到别人的罪过,应当像听到自己父母的名字一样;可以用耳朵听,却不可以用嘴说出来。”这个告诫太对了。别人有时候指责自己,应当退而反省自身。如果自己确实有可被指责的行为,那么他说的话就是恰当的。如果自己没有可以被指责的行为,那么他说的话就是虚妄的。如果是恰当的,就不要怨恨别人,如果是虚妄的,对自己也没有伤害,又何必反过来报复呢?而且听到别人指责自己就愤怒,把丑恶的名声加到别人身上,别人的报复就会更加厉害,不如保持沉默而提高自己的修养。谚语说:“解救寒冷没有什么比得上厚厚的裘皮衣,制止诽谤没有什么比得上提高自己的修养。”这话真是正确啊。如果遇上惹是生非、凶狠险恶的人,连接近他们都不可以,何况和他们当面争论辩驳呢?这样危害就大了。虚伪的人,说话不依正道,行为有悖于自己的言论,他们的浅陋是比较容易识别的;但世人却仍被他们迷惑,这还是因为不能用他们的言行来考察他们。近来济阴人魏讽、山阳人曹伟都因为邪恶不正而败亡,他们迷惑当世之人,怀着奸诈邪恶之心,煽动年轻人。虽然他们已被处死于刀斧之下,成为给世人明显的警示,然而受到他们污染的人,已经很多了。我们能不谨慎吗!

至于山林中的隐士,伯夷、叔齐之类的人,心甘情愿地在首阳山长期忍饥挨饿,安心地在绵山投身于大火之中,虽然可以劝勉风俗、抑制贪念,但圣人却不能这样做,我也不愿意你们这样做。你们的先人世代做官,以仁义得到名声,以保持谨慎受人称赞,在家中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在师友之间追求学问。我和同时代的人交往,虽然有做官和隐居的不同,但各有可取的长处。颍川人郭伯益,爱好高尚,通情达理,聪敏而有见识。但他为人宽宏不足,对人褒贬过分,合心意的人就看得像山一样重,不合心意的人就看得像草一样轻。我了解他,所以亲近他,但不愿儿子像他那样。北海人徐伟长,不追求高的名声,不求取不该得到的东西,心情恬淡,坚持操守,只追求正道。他有什么要肯定或否定的,就假托古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当时却不做出什么褒贬。我敬重他,希望儿子效仿他。东平人刘公幹,学识渊博,有很高的才能,真诚有节操,又有远大的志向,但他的品性和行为不协调,很少有所拘谨和顾忌,长处和过失足以相对照。我喜欢他看重他,但不愿儿子仰慕他。乐安人任昭先,醇厚精粹躬行正道,内里聪敏外表宽和,谦恭礼让,居处不避卑下,表面怯懦实则见义勇为,身在朝廷不计得失。我亲近他赞赏他,希望儿子遵照他那样做。如果引申开来,遇到同类事理加以推广,你们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了。至于享用财物先让给九族亲属,施舍别人必定要救助危急,外出返回要看望年老长辈,品评议论不要贬低别人,做官任职崇尚忠贞气节,选择朋友注重真实性情,为人处世戒除骄纵淫逸,贫穷微贱千万不要悲伤,进取退让考虑合乎事宜,处理事情一定反复思考,能像这样做就行了,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简注

①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东汉初年名将。

②对校(jiào):面对面计较争论。校,对抗、计较。

③根道:遵从道理。

④行不顾言:行为有悖于自己的言论。

⑤倾邪:歪门邪道。败没(mò):失败,覆灭。

⑥荧(yíng)惑:迷惑。

⑦奸慝(tè):奸诈、邪恶。

⑧ 刑于鈇钺(fū yuè):受鈇钺之刑,指被刑杀。鈇钺,斫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

⑨烱(jiǒng)戒:不可忽视的鉴戒。烱,同“炯”。

⑩伦:类。

⑪甘长饥于首阳: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之后,二人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亡。

⑫安赴火于绵山:介子推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曾“割股奉君”,文公回国之后,介子推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被烧死。

⑬激贪励俗:抑制贪婪之风气,勉励良好的风俗。

⑭世有冠冕:世代为官。

⑮守慎:保持谨慎的态度。称:称道。

⑯孝悌(tì):又作“孝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闺门:内室的门,借指家庭。

⑰从事:打交道。

⑱出处(chǔ):出仕和隐退。

⑲颍川:秦代所置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郭伯益:郭奕,字伯益,郭嘉之子。

⑳知(zhì):智慧。

㉑北海:西汉置郡,东汉改为国,今山东一带。徐伟长:即徐幹,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汉末思想家,著有《中论》。

㉒治:求取。

㉓ 东平:汉宣帝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以东)。刘公幹:即刘桢,字公幹,东汉末文学家,为曹操丞相掾属,“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为当时所重。

㉔诚节:忠诚守节。大意:大志。

㉕性行不均:品性行为不公正。

㉖乐安:东汉和帝改千乘郡置乐安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高青),魏改为郡。任昭先:即任嘏,字昭先,魏文帝时任黄门侍郎、河东太守等职,幼时饱读经书,人称神童。

㉗ 洿(wū):洼地,指低下。

㉘ 触类而长之:掌握一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的知识。语出《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㉙ 庶几:差不多。一隅:一个角落,意指事物的一个方面。

㉚ 九族:以自己为本位,上推四代至高祖,下推四代至玄孙,为九族。

㉛ 慎无:意为“切勿”。慎,千万,无论如何。无,通“毋”,不要。戚:悲戚。

实践要点

王昶(?—259 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子。

王昶在《诫兄子及子书》的开头表明保全自身、成就事业以及显扬父母是身为人子的行为准则,随后提出问题:这样的准则大家都知道,那为什么还会有人陷于灭亡之祸呢?王昶直言是因为遵行效法的准则不对,孝顺、恭敬、仁爱、道义才是行事的指南。如果不坚守正道行事,就会使自己陷入浮华、结成朋党。君子得到了富贵和名声却不安享它们,是因为不是从正道得来。王昶为了教导后代,警戒他们,所以用玄、默、冲、虚这样的字给他们起名字,目的就是希望他们想起自己的名字时就思考其中的含义,从而遵循儒家、道家的教导行事。王昶以为事物成就得迅速就衰亡得快,所以才德高尚的人厌恶成就迅速,这也是孔子讥评阙党童子的深意。人有长处应不自夸,有才能应不自大,如若自夸自大,就会像三郄被杀、王叔获罪一样,得到不好的结果。诋毁和称誉,是喜爱和厌恶的根源,灾祸和幸福的缘由,应谨慎对待。王昶一一品评自己的朋友:郭伯益爱好高尚通情达理,但宽宏不足、对人褒贬过分;刘公幹学识渊博、真诚有节操,但本性与行为不协调。两人都不是较好的学习对象。徐伟长坚持操守,只追求正道;任昭先躬行正道、谦恭礼让、见义勇为、不计得失。这两人都是可以效法的对象。王昶列举不同品德、不同性格的人,教导其子弟学会辨认、能够举一反三,以此来学习优秀的品德。

总的来说,为人处世的道理即是:享用财物要懂得辞让,外出返回要看望长辈,品评议论不要贬低别人,做官任职崇尚忠贞气节,选择朋友要注重真实性情,为人处世要戒除骄纵淫逸,贫穷微贱千万不要悲伤,进取退让要合乎事宜,处理事情要反复思考。 vdOOvguGiCrSWW41Gk1GkpECA2gN1UxAVcQImCYVcObnIrrKHAxwl83hnedZVH/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