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曾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也曾为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过自己杰出的贡献。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均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一度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中心。当时,对外交通要远远比以往发达,大唐王朝和亚洲、欧洲等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例如,唐朝和朝鲜半岛的新罗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唐朝和日本的关系更加密切,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甚大,从政治制度到生活习俗,日本都受到当时中国文化的影响。唐朝和印度半岛有频繁的通使往来,玄奘西游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佳话。唐朝和西亚的波斯、大食也有通好关系,中国陶瓷源源不断运往该地,西亚的物品也输入到中国。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朝也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当时欧洲的封建强国主要有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但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言,它们都远远落后于唐朝。当时,东方重要的国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统一次大陆前后刚刚确立了封建制,可他死后次大陆随即分崩离析,割据局面一直持续到12世纪末。日本的“大化改新”则尽量模仿唐朝的制度。
大唐帝国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乃至欧洲、非洲国家对之产生了由衷的欣羡之情,它们争相与唐朝交往,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在东西方交往中发挥了显著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世界中,文化交流中心主要有印度、阿拉伯和中国的唐朝,其中又以唐朝地位最为突出。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又一高峰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杨名)
朱舜水(1600~1682),原名朱之瑜,字鲁玙,浙江余姚人,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思想家,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他寓居日本后取号舜水,意为“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国故土之情。
朱舜水自幼天资聪颖,好学不倦。明崇祯十一年(1638),他以“文武全才第一”被推荐至礼部,又被礼部推举为“开国以来第一”人才。但鉴于“世道日坏、国是日非”,朝政紊乱,“官为钱得,政以贿成”,自己不能为流俗所容,决心放弃入仕晋升之路,专注于学问的研究。自崇祯末至南明永历末,曾先后多次力辞朝廷征召,拒绝任官。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城,明亡后,清兵长驱南下,朱舜水就投入反清复明的斗争中,与浙东抗清义师首领王翊相佐,打算以舟山为抗清根据地。失败后亡命日本,开始了自己的旅日讲学生涯。
作为明末清初的博学大儒,朱舜水对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做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朱舜水寓居日本期间,正值日本已进入封建社会末期,处于社会改革的前夕。由于朱舜水传播了中国的儒学,促进了日本儒学的发展,德川幕府时代成为日本儒学隆盛的时代。朱舜水的文学观点和治史方法的传授,促成了《大日本文》一书的编纂。当时日本史馆第一位总裁就是朱舜水的学生安积觉。朱舜水不仅传播儒学、史学,还把中国的农艺知识、手工业、建筑业等技艺介绍给日本。德川光国修建邱第的林苑,朱舜水参与其事,其取名“后乐园”,也是朱舜水的建议。此外,朱舜水还把中国传统的日常器用和服饰的制作技术传授给日本工匠。
朱舜水在日本培养了大批学生,他们都精通儒学、礼仪,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尤其是安东守约,他是日本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德川光国是日本儒学“水户学派”的始祖,而“水户学派”在日本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日本期间,朱舜水坚持儒家学说,他的学说以平实真切的根基,极力倡导“实学”、“致用”。他认为“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主张“实理实学”、“平平常常做”。他非常重视教育对国家的作用,曾说道:“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他还经常引用先哲遗言:“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儒家的经典)。”朱舜水的“实学”学说不但对当时日本国的巩固统一发生作用,而且一直影响到一个半世纪之后日本的“明治维新”。朱舜水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崇高的爱国热情,也得到日本学者很高的评价,他在中日学术文化交流史上的功绩是不朽的。
(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