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哲学”一词的传入

中国本无“哲学”一词,它是舶来品。其最早的译名见于艾儒略的《西学凡》(1623),这是对中世纪以来欧洲大学所设学科和所授课程的大概介绍。其中的理科之学称为“理学”,即“裴禄所费亚之学”(Philosophy)。这里,对西文“哲学”一词既有音译,也有意译。近代早期将Philosophy译为当时通用的“科学”(Science),译名“格致学”或“格学”,或许是为了强调科学的地位。如《格致汇编》(1877)和《心灵学》(1889)都是如此译。近代另一重要哲学译名是“理学”、“性理学”,如《性学举隅》(1898)。严复早年译著也多用“理学”作为哲学的译名。现在我们所用的“哲学”乃取自日本的汉字译名,是由日本明治初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西周提出的。19世纪80年代,井上哲次郎编纂日本第一部《哲学字汇》采纳了这种译名,“哲学”便成为日本学界普遍习用的译名。在中国,“哲学”一词被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最早采用。梁启超为“哲学”译名的传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他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多次使用“哲学”一词。另外,蔡元培对“哲学”的使用也功不可没,在他的《哲学总论》中论述了哲学的性质及其与其他各门自然科学的关系。他把“哲学”与“理学”分开,说哲学是探究整个宇宙的普遍规律的,理学是指各门自然科学,两者是“统和与部分”的关系。

(吴彩强) sasxU8ISYPxEczPf/3ffAk5GRB+npuaA8iJHsO1wpE8QpkM4B8qkbNuOUSA/sf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