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art 1

找到你自己的声音

邓安庆

你好啊!

刚隔离结束,就来给陌生的你写这一封信。先说一下我自己的情况:1月19日,我拖着行李箱,从北京我所住的小区离开,回到湖北老家;4月28日,我拖着行李箱,重新踏上北京小区的小路。整整一百天,白云苍狗,换了人间。我不会想到要经历这么多事情,更不会想到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改变。我个人的悲喜,与这个时代的悲喜紧密相连。回望这一百天,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经历如此严重的疫情,第一次经历了封城,第一次独自在宾馆隔离两周……它注定会让我永生难忘。

我相信对于你来说,一定也有太多的第一次。我们在平稳的生活中,往往感受不到日常生活之可贵,直到一场疫情打乱了这一切,才觉得跟朋友一起聚餐、跟同学一起学习、在电影院看一场精彩的电影……都变得难能可贵。还好,随着疫情的缓解,我们的生活正日渐恢复正常,而你在不久的将来可以重返武汉的大学校园。我相信等你再一次踏进母校,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让你备感亲切,甚至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欣喜感。

武汉有很多高校,我去过不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那时候我最喜欢逛的是大学周边的书店,最喜欢泡的是大学图书馆。一进大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饿狠了的人,一下子进到了面包坊,恨不得一口气吃成个胖子。大学的藏书比起高中来,真是丰富多了。高中时,我记得很多作家的作品,因为要高考,都没有时间来读。到了大学后,我就按照我的记忆一一把这些书都找来看。

我不知道你是读什么专业的,有什么爱好。我就说说我读大学的阅读经历吧。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大学的一个书店里偶尔翻看了王安忆的《长恨歌》。这本书我在高中的时候就翻看了两页,没觉得有多大意思,如今再看,一下子就读进去了。故事很简单,可是王安忆独特的语言和写法让我着迷。我又借到她的《纪实与虚构》,这本书我连读了四遍,那种大气的手法带来的阅读快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的。我把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那一套王安忆文集都借了过来看,从写作的技法到写作的理念,她对我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而在图书馆,我又看到了张炜的《古船》——隋家人在各种运动之中遭遇到的磨难,让我几度落泪。随即我又去找张炜的其他小说来看,他的芦青河,他的葡萄园,还有他那种受难诗人一般的叹息,让我印象深刻。后来我又喜欢上了白先勇,他那套花城出版社的文集,尤其是《台北人》和附在这本书后欧阳子写的《王谢堂前的燕子》让我获益良多。欧阳子从叙事学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台北人》十四篇小说,第一次让我见识到了怎么去读小说,怎么去写小说。再后来,我又喜欢厄普代克,他那种细密的写法,还有精妙的比喻,都让我叹为观止……就这样,一段时间迷恋一个作家,成了我的阅读习性。我自己的写作之路也是从阅读这些书开始的。

拉拉杂杂说这些,是因为我觉得前面十来年的教育,总是不能做自己,所以在大学期间最要紧的是能够开始有自己独立的自我意识,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人生其他时间真的很难有这样一段空暇的时光来完成这个了。最直接的行动是,不要那么功利性的、那么目的性的,好好花上两三年的时间泡泡图书馆,多看“无用的书”,什么学科的都可以涉猎。这样的经历其实很有意思,譬如你看一本书,看见书中提到了另外一本书,你又去找那本书。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由点到面,慢慢地,这些知识就会在你的脑海中自行联系起来。

这样的好处是你看世界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而是有非常多的视角,也能有宽容的心态,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多义的、多元的世界。人必须对知识本身有浓厚的好奇心,不为了得到什么,就是觉得“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去了解一下”。比如说为什么现在我们坐的椅子是这个样子的?为什么我们说话的时候总会说“然后”?为什么我会介意这个,不介意那个?这些平日里可能根本不会在意的,蕴含着几千年的丰富知识量。

我很庆幸在大学里能碰到一帮好朋友,那时候我们常常坐在草地上聊一些与文学有关的话题。朋友中有喜欢写诗的,写小说的,也有喜欢做学术的,那种思维的交流很有意思。我有一个玩得很好的同学,我写了一万字的小说,他就写了七千字的评论,还做了各种图表分析,后面又跟着一大帮同学的评论。这种事情现在很难再有了。

回到这次疫情,我们亲身经历的,电视上播放的,各种网络平台传播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充塞我们的大脑,此时就很需要我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而这些都要依靠大量的阅读和自主意识。我希望你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邓安庆
2020年4月

海蓝

亲爱的同学:

在世界上70多亿的茫茫人海中,我看到了你的信,该是怎样的缘分!

谢谢你,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想起了没钱买菜吃,就用馒头、更多的是窝头蘸酱的日子。即便那些日子过去了许多许多年,我现在依然是只用一个手提箱就可以装下自己所有的日常用品,包括衣物和学习用品——这些几乎也是我的全部家当。

更谢谢你让我看到了生命历程几十年的变化,让我更加相信一切都可以改变。

从你的信中,我看到了你。

我看到了你的困惑、迷茫、焦虑和无助。

我看到了你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慌。进国企,可能是一眼望到老的未来;出入摩天写字楼,很可能辛苦打拼也难以买房。

我也看到了你经济的窘迫,钱不够花的现实。

但是,我依然想回答你:你有资格提梦想。因为我从以上这些信息中看到了另一个你。

我看到了你不甘于现状,不断积极探索、努力的心。

我看到了你不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年轻人,你对于自己周边的人和周围的世界有很多的观察和思考,有自己的判断。

同时,我看到你有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对现实变化的敏感性,并且尝试去寻找答案,调整路径,写这封信就是一个明示。

在这种情况下,下一步的路,究竟该怎样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旅程。我不敢贸然告诉任何一个人应该怎么走。我愿意分享我的生命历程、体验和思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迷茫、困惑和痛苦是生命的礼物。我了解的许多有成就的人,生命的重大转折都来自迷茫、困惑和痛苦。这是一个被迫停下来,不得不思考自己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往哪里走的机会。太多的人根据父母的、亲戚朋友的、社会的期待而活,走到人生尽头时发现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而黯然神伤。定位定天下。莎士比亚曾说过:“世上本无好事和坏事,我们自己的想法使然。”我自己的生命历程一次又一次地证实了:每一次的突破和发展的沃土都是迷茫和痛苦。向内探索: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做什么样的工作,实现什么样的梦想?

二、盯着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是障碍。你说:“父母那辈人赶上工作包分配,90后这代人赶上互联网的大潮,而我们这代人赶上的却是全球蔓延的疫情和经济衰退。”你说的都是事实。同时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叫作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确认偏误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你就会在外界、环境和人身上,主动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盯着什么就会看到什么。20世纪纳粹时期,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和他的家人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除了他和妹妹,他的家人全部被毒死。而他在人间地狱中,把关注点放在帮助他人、仔细观察人、研究人类在极端环境中的心理反应和人生选择上。之后,他将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写成了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弗兰克尔是我人生艰难时刻的榜样,他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在我遇到很大困难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再艰难的环境也不会超过死亡集中营。”所以要知道自己的梦想,紧紧地盯着不放,不要让任何人、任何事,阻断自己的梦想。

三、君子需钱,要取之有道。钱是保障我们基本生活的物质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满足各种需求、成就梦想。我直到53岁才还清了我的学生贷款。我女儿读小学前,她的衣服和玩具,以及我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在旧货市场买的。我想说的是我知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日子,但是我更想分享的是:记住钱是为人的幸福服务的,别让赚钱成了生活的目标,那是一个美丽的陷阱。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所做的一切不外乎两个目标:获得幸福、远离痛苦。在获得幸福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决定一个人的幸福?

无数科学研究发现,让人持久幸福的关键核心要素有三个:做喜欢擅长的事情、拥有稳定持久的亲密关系和助人为乐。

当你做喜欢擅长的事情时,你一定会做得好,而且越来越好。钱只是你全情投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有效服务他人的结果。而且当你做喜欢擅长的事情时,本身就是幸福。

也许你没有机会一步跨入自己喜欢擅长的领域,但是可以从相近的领域开始。我曾经做过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义工,也曾经为了补贴家用,做过几块钱一小时的资料员。只要目标清晰,工作就没有高低贵贱。宁可向目标方向挪一步,也不要逆向而行。

四、凡是基于恐惧和害怕做出的决定,一般都不是好决定。

人在恐惧和害怕时,本能的反应就是关注可能的风险、躲避可能的危险。在逃跑和防御中,很难发挥自己的才能,拓展创新。做决定时,问问自己,你的决定和选择的核心是什么?由心而发的决定才是好的决定。

世界上只有一种人没有资格提梦想,那就是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提梦想的人。

生命中最大消耗和破坏来自怀疑。人生的一切都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当下实现的。生命有限,你花在怀疑上的每一分钟,都是你在生命中失去宁静、快乐的一分钟,都是拖延自己靠近梦想的一分钟。怀疑的功能是让你确定自己的方向,陷入怀疑就是对自己的伤害了。

五、每个人生来都是瑰宝,都充满自己独一无二的天分。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探索、挖掘和发现:自己究竟是什么宝贝,具备什么天赋——就像挖井一样,直到挖出水来,挖出属于每个人的生命之泉,源源不断,充足快乐。

亲爱的,你本是瑰宝,好好去发现吧!

探索自己,其乐无穷。

祝福你在探索自己的旅途中,和充满智慧、力量和爱的自己相遇!

海蓝
2020年4月

李尚龙

同学你好,我之所以选择这封信回复你,是因为我也是武汉人,也曾迷茫过诗和远方,是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但慢慢地,我开始明白,月亮也好,六便士也罢,无非是自己给自己的限制,就好比当一个人总是抱怨着大环境不好而故步自封,整天期待着赶上什么大潮,别人做什么赚钱自己就做什么……最终都只能是一个可悲的投机者。

我这么说可能很残忍,但这就是事实。我也是个90后,但今年30岁了。20多岁的时候,我和你一样,也总喜欢盯着什么趋势,看着什么潮流,害怕自己的未来一无所有,担心一切都在变糟。但同学,我跟你不一样的是,我虽然害怕和担心,可我从来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很幸运,我的一生都没有受过什么大环境的影响,因为大环境针对的是大多数,而我,只是个体。

这个世界就算阶层固化,个体永远是活跃的。如果世界没有给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为什么不去创造一条?

我的本科读的是军校,入学第一天,我们被剃掉头发,穿上一样的衣服。那时我忽然意识到,人和人真像,在队列的大潮里,人似乎根本摆脱不了环境的方向。但10年过后,回想起那些个青春,我才知道,并不是,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活成不同的模样。

在青春里,许多痛苦和煎熬本质只有一个原因:想太多,做得太少。

于是你才会提出“现在我连‘眼前的苟且’都岌岌可危,诗和远方又在哪儿呢?”这样的疑问。眼前有“苟且”,难道“诗和远方”就真的很远吗?以我之见,不见得,都是想出来的。

对于尚未进入职场的你来说,想象可能多于行动。其实我在你这个阶段也是如此,尤其是毕业前的一年,会想很多的远方,真正身体力行,却发现多的是眼前的苟且。我们想得太多,车、房、户口,又想得太少,职业技能、工作场景、业务逻辑。想太多,做得太少,是绝大部分和你一样的同龄人共通的苦恼。

看,困难是想出来的,解决困难则是做出来的。

如果你此时处于这个困惑之中,为什么不行动起来,去阅读,去思考,去扩充自己的精神容量,把想象的根基打得更结实一点;如果你觉得眼前有许多苟且,为什么不去行动起来,去提升职业技能,去线上请教职场前辈,为战胜苟且做好战斗准备。

这世界,永远是牢牢地掌握在输出者手中。

而我们,不要把世界让给我们讨厌的人。

我想,这就是梦想。梦想不仅是做梦和想象,你必须做点什么,哪怕一点点,也比只是想重要得多。

很多人纠结于朝九晚五还是浪迹天涯,这无非是因为你还没有真实地生活过。当你真实地开始生活,你就会明白,这两点,根本不矛盾。你当然可以朝九晚五的同时,浪迹天涯,就好比,你完全可以进了国企,在下班后开始自己的副业。生活之所以是生活,是因为生活就是生命力活着的东西,千万别把活着的东西给玩死了。

最后,我想告诉你,父母那辈人的确赶上了工作包分配,我们也有很多人赶上了互联网大潮,但我要告诉你,大潮没退,就算退了,也会有新的大潮,如果你只盯着大潮,你永远赶不上,也永远只能是抱怨。

你应该盯着自己的目标,朝着目标,义无反顾地去做点什么,仅此而已。

退一万步说,就算你失败了,至少你要让自己幸福起来。

毕竟,幸福是我们这代人一生要做的功课。

李尚龙
2020年4月

写给湖北大学生的一封信

辽京

大家好,提笔写这封信,其实我有点心虚,年长的人面对年轻人,总有这种心虚,担心自己挥舞着有限的人生经验去说教。我今年三十七岁了,努力避免成为一个好为人师的人,希望自己还能够怀着一种探索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现实,保持困惑也是保持年轻的一种方式。关于我们身处的这场疫情、这场灾难,它带来的思考可能比最终的答案更有意义。

开头就暴露了年龄,那就让我循着曾经的记忆说起。2003年,非典时期,当时我在北京念大学,学校封掉了,很多同学走了,一些大课都不上了,大把的空余时间,春夏之交,天气和暖,我一个人在学校操场的看台上看书,没有一本是专业书,都是闲书——图书馆借来的各种小说。虽然身处疫区,但是日子过得轻松愉快,有假日的感觉。那时候,我好像不懂得同情别人,每天新闻里播报的确诊和死亡人数只是停留在新闻节目里,似乎不属于我身边的真实世界,虽然悲剧的确发生着。现在,传媒远比那个时代发达,社交媒体把整个世界拍扁了呈现在眼前,我们能接收来自世界上所有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疫情初期,各种各样的坏消息扑面而来,大家也许跟我一样感同身受,也许有人跟我当年的想法一样,觉得不用上课,好像也不错,就当是一段难得的假期……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知道有悲剧正在上演,也跟着一起难过,同时我们还在一日三餐地继续过自己的生活,除了口罩一时还不能摘下来,没事不要出门,街上的小店有些倒闭转让了,此外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然而,有一种可能性我们不得不面对,过往的生活方式暂时回不去了。起初我乐观地以为,这是另一次非典,很快就会结束,然而新冠病毒的影响力远超我的想象。宏观的视角,就交给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去观察。作为一个写小说的人,我想从微观的视角来跟大家讨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变化?首先是在身体行动上,大家配合防疫,注意防护,让防疫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看待这样一场全球性的大灾难?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人一起来思考。我一直有种执念,认为提问比回答重要,思考比站队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至少在我念书的那些年,老师总是在给出正确的答案,在这个体系里,我习惯了接受定论,习惯于相信而非思索。这种思维方式在我离开学校以后,就被渐渐地打破了,因为我发现,生活是如此地多面而复杂,大部分事情不能用一两个标签、一两句话就说清楚,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基调,在这个基调和共识之上,大家才可以展开有意义的探讨。

这场疫情,首先是一场悲剧,它影响了所有人,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尤其是在湖北武汉念书的年轻人。你们看见自己熟悉的城市成为风暴的中心,熟悉的街道变得空空荡荡的,然后事情渐渐好转,生机正在恢复。所有人都经历了情绪上的跌宕起伏,而你们比我更接近湖北,接近武汉,因此感触必定比我更深刻、更丰富、更有话可说。有这样一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觉得不是的,人类有想象,有共情的能力,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因为有了这些理解,我们才能变得更有勇气、更宽容,知道自己并不孤单。从表面上看,媒体的发达让我们看到更多,联络更多,感受更多,实际上媒体只能展示,而非创造,同时也放大了很多东西,放大了批评,也放大了温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家既是亲历者,也是评判者,发现原来以为铁板一块的欣欣向荣的生活,在自然的力量面前其实不堪一击。

那么,当生活渐渐回归正轨,大家回到学校,继续学习或者准备毕业,除了那些现实的阶段性的目标——修更多的科目和学分,继续深造或者准备找工作,我们要不要停下来,思考一下面对这个世界的挑战,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候,珍惜相处的时间;走出去买到一杯奶茶的时候,认真享受它的滋味;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把它读得更透一些,想得更多一些……我们已经看到了人类的轻忽和傲慢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那是不是可以从自己开始,认真地、用心地对待所有的人和事,对待眼前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

当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曾是一个漫不经心的人,我散漫地挥霍时间和精力,毫无负罪感和压力,但是到了现在,我觉得每一分钟、每一件小事、每一位亲朋好友都很宝贵。时间过得飞快,而生活再一次展现出它脆弱的一面,当它慢慢回来的时候,我们都感到庆幸和珍惜,同时也别忘了那些沉重的教训和伤心的泪水。说到这里,我又一次羡慕现在的大学生,无论见识和视野,你们远超十几年前的我。我曾经浪掷我的青春时光,希望同样年纪的你们,可以不必走那么多弯路,不必像我一样,接近中年的时候,感到很多遗憾和后悔。在观察世界的同时,向内观望自我,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向着理想中的生活努力,也别忘了作为世界的一分子、人类的一分子,虽然力量微小,依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让环境变得更好,让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好,哪怕只是从多一些独立的思考,或者少用一个塑料袋开始。

辽京
2020年4月

明天以后,还有明天

卢思浩

1.

或许没有人能想到2020年的开端,会是这样的。

我们或许设想过新的一年依然会很难,但从来没有想过会这么难。

我们或许设想过人际交往的困境,我们或许设想过生活的困难和日常的琐碎,我们或许设想过自己的梦想还依然遥远,但没能想到我们要面临的,竟是日常生活彻底被打乱。

到了4月,春暖花开,一切终于有所好转。

我们每个人走在路上,都像是能够喘上气了。在此之前,我总觉得空气里有种说不出来的压抑感,让人难以呼吸。然而这也不像是往年4月的一身轻松,静看花开,更像是你知道狂风暴雨的那段时间过去了,可眼前依然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

眼前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还需要打伞。

而刚经历过风雨的你,站在路边,抬头望着天空,你看着眼前陌生又熟悉的一切,试着重新生活,试着让一切重新有序起来。你伸出手,雨小了一点,是时候前行了。

2.

2015年,我去武汉,好朋友来接我,带来了几盒周黑鸭。

吃完周黑鸭,我们沿着汉口江边来回走了好几圈,聊了什么我已经不太记得。兴许很多事情在当时觉得困扰,过了一段时间回头看也就不再困扰了。也或许那时候所聊的一切都是大同小异,那时候感叹着生活的苦恼、日常的琐碎、人际交往中的烦恼,还有永远绕不开的感情话题,可大概永远没有感叹过生老病死。

但我记得聊完天后我们起身,回头看街边人来人往,夕阳西下,照得江水波光粼粼。也记得那天的风,像是有人温柔地抚摩着你的脸,抬头一看,云朵也是金黄色的。把视线稍微落下,看到江边的另一岸是数座写字楼。那时我想,有很多人在那些写字楼里奋斗着。

我也记得2017年去武汉大学做活动。

有个读者带着相机,那时候说要拍好看的照片,虽然现在拍得还不够好看,但几年后肯定会拍得很好看。

2019年,我在武汉光谷广场的一家书店做新书宣传,那个读者如约而至,我记得她。

她依然拿着相机,面带笑容,等到我签售快结束时,走到我面前,给我看2017年她给我拍的照片,又对比了当天拍的照片,语气中带着自豪说:“看吧,我的摄影技术是不是好了很多。”

她的笑容,我到现在还记得。

我当时想:真好啊,虽然我们没有实实在在地参与对方的人生,但都是彼此生活的见证者。在这些日子里,我们都在努力变好,为的就是下一次见面的时候,能够让彼此见证。

她是这样,小杰也是如此。

我也同样。

2020年4月,在武汉的朋友婧婧发了一条朋友圈。

她是我跟小杰的共同好友,2019年签售的时候她没能到现场,因为怀着孕。2020年2月,我在微信跟小杰聊天,他说婧婧的预产期是3月,不知道那时候会怎么样。

我回:希望你们一切顺利。

多么无力,这种时刻我也只能说一句祝福,却做不了更多的事情了。

多么难过,日常的生活一夜之间被打乱,那些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竟然都变成了奢侈。

我暗自祈祷着她一切顺利,直到看到她发的那条朋友圈:母子平安。

看到朋友圈后,我怔了一会儿,抬头看着天,天很蓝。

脑海里却突然浮现出一段对话。

这段对话发生在1月底,他告诉我现在武汉开的只有医院、药店和超市,今晚他吃了一碗红烧肉,高兴地在家里手舞足蹈。

当时我在电话这头听得沉默。

我不知道怎么会突然想起这么一段对话。

3.

我们幸存下来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恢复着正常生活。

我们开始明白,生死才是大事,其他的都是小事。以前说这句话的时候,有所感触,但绝不会像现在有如此深切的感触。

我们开始明白,当天黑下来的时候,我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但也是这样才逐渐发现,原来自己也能够被依赖,原来自己也能在空气如此稀薄的环境中存活下来。

我们也逐渐寻找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包含着微妙的距离感。全民都在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因此只能逼自己从内心生出一种安全感来。这种安全感便是我们每天与自我相处的日常,我们逼自己在家健身,在家做饭,在家办公;逼自己跟自己娱乐,找到自己喜欢看的东西,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我们强迫自己从信息的焦虑中解放,进而深挖一些属于沉淀的价值。

最后我们居然成功了,成功地从悲观中生长出一丝乐观。

眼下的生活依然艰难,但我们在跟朋友线上聊天时,居然也开始说着“会好的,未来一切都会好的”。说完这句话的你我,都明白这句话并不是盲目乐观。

那是经历过失去之后,才能够从内心说出来的话。

我以前写过一句话:“这世间人来人往,有相遇就有离别。每个遇到的人,都是赚到的。”

我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了,自然明白离别是多么常见而自然的现象。

如今大概可以加上这么一句:

每一个能够醒来的清晨,也都是赚到的。

这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因为他们用生命在付出,幸存的我们,便不能辜负这来之不易的一天。

4.

时间一晃而过,5月即将来临。

日升日落,黑夜过去后就是白昼。

我很想再去武汉,看一看江边的风景,看一看武大的樱花,跟朋友再吃周黑鸭,也想见一见那个读者,再一起笑着说说话。

很想再去校园做一场活动。

看那一切重新变得井然有序,大家拿着书本三三两两走在一起,说着关于未来的事,说着自己遭遇的那些烦恼,互诉衷肠再互相吐槽。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去看看,但我知道这日子应该不远了。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好好的,无病无灾,平平安安。

你看,雨就要快停了,往后会好起来的。

我怀着如此的希望生活,直至真的好起来。

在那一天之前,我们认真生活,照顾好自己。如果暂时失去了方向,就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

就这么前进着,前进着,直到有一天,雨停了,阳光照耀大地。

我们要代替那些离开的人,好好看一眼那阳光万里。我要好好照顾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有余力帮助他人。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加油,每一个人。

卢思浩
2020年4月

末那大叔

你好,我是末那大叔。

许多应届毕业生,有着相似的烦恼。

在武汉读书,或者家在武汉,面临毕业却无法正常返校。

原本的毕业计划,在疫情之下全部无法正常安排。

焦急和迷茫,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做。

我想先讲一个真实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

有个姑娘,大学毕业快三年了。

今年疫情期间终于做了辞职的决定,准备跨专业考研。

踏入了社会之后,重新拾起书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更何况她还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没有条件像绝大部分考生一样,每天不管不顾地备考。

她甚至还要做一些兼职,来还掉之前所欠下的账单。

身边的人都不建议她半工半读,但她却和我说:

“能让我疲惫的,不是每天凌晨四点起来背书,而是一直摇摆不定和优柔寡断。”

你对于还款账单的着急和后悔,对于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有所怀疑,对于未来期待感的缺失,以及对于“诗和远方”的期待,都是一个毕业生对于未来的正常焦虑和该有的悸动。

但你没必要质疑自己。

不只是你,这场疫情影响了许多人的正常生活和计划。

小区门口的商铺,早早囤好了过年期间的货,想着大卖一笔。

提前一个月抢到回家的车票,却不得不在武汉停留。

甚至有人结束了帆船赛,上岸后发现整个世界都翻天覆地地变了。

于是有人选择安逸,有人选择奋力。

我想你不是没有出路,而是路太多,你不清楚哪一条更适合自己罢了。

不清楚你的专业是什么,我的建议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目标,然后再一个个去完成。

我曾写过一段话:

这个特殊的时期不是假期,而是一场测试。

在这期间过得越安逸的人,越慌张。

而解决慌张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快点忙起来。

躺倒的人和坚持学习的人,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一些人在唉声叹气、抱怨时运不济的时候,有人正不声不响地创造着时运。

多看看他们。

疫情期间,餐饮业生意惨淡,上万员工在家待业。

盒马和西贝却达成合作:员工共享。

同时解决了西贝员工的待业和盒马人手不足的问题。

很多人的顺利,并不是从未遇到过风雨,而是他们的应急能力,让一切看起来仍然如常。

进入国企,抱着铁饭碗过安稳日子的人,以及那些每天出入写字楼,匆匆奔波的人,他们的生活中未必没有诗和远方。

看到你说在北上广打拼,我想到了一位多年老友。

她是一位资深HR。

对她而言,早上的一杯热美式咖啡,开启新一天的工作,以及在忙碌中抽出十分钟时间,跑到卫生间读一会儿书,就是自由。

那对你来说呢?

岁月静好不是等来的,而是日日夜夜的负重前行挣来的。

“依米”这种植物,传说生长于非洲的戈壁滩上。

没有任何资料能证明它的存在,但它却成了顽强的代名词。

因为它只有一根细长的根茎,却要在缺水干旱的自然环境里不断找水,吸取养分。

而每次它的突然开放,都是经过了七年的积累。

在想以后之前,先顾好当下。

抓住机会,完成质变,才会是未来的赢家。

疫情不是一件好事,但至少可以在这一件“坏事”里,努力让自己变得好一点。

我把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分享给你:

“即使把事情办坏了,也比什么都不做强。”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份子,需要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可它也从未停止自转。

希望你也能重新找到自己的自转方向——

你希望看到的改变,轮到自己来做了。

末那大叔
2020年4月

小岩井

希望之有无,并不在于它如灯塔般实实在在戳在那儿,只等着你游过去;而是你一个念头一个萤火虫,逐渐将自身的黑夜化为漫天的光芒。你,就是灯塔本身。

——小岩井

我从不好为人师,因为我知道成年人从来无法被说服。只有自己一条道走到黑,撞了南墙,疼了累了,才会听进去一点点逆耳忠言。

但你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迷茫。

因为迷失了自己,烦恼对你来说就会成为真正的烦恼。当你没有迷失自己,哪怕你碰到麻烦,都不会觉得它们是什么烦恼,干就完事了。其实这种心态,每个人都会经历,眼前似乎无路可走,又仿佛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不知目的地在何方,不想驻留不动,也不知该往哪儿走。

迷茫的人是需要一些建议的,哪怕你暂时听不进去,将来遇到选择的时候也许能有所裨益,至少你心里有数,什么样的选择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路,总要你自己走的。

你忧虑的事,我也忧虑过;你纠结的选择,我也纠结过。这种心理状态太正常不过,说白了就是匮乏,但想得多。

“你知道年轻的时候匮乏,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吗?”

“什么?”

“以为所有得不到的一切都是穷的错。眼睛盯着遥远的地方,看不到脚边一朵花的盛开。”

匮乏,当然是问题,它会让你短视,影响你做决策的长远考虑。但不是什么都该归咎于匮乏,再说如今这个时代的匮乏,更多意义上是相对的。你能读研究生,能拥有一堆电子产品,有学历,有接受信息的渠道,这就不是真正的匮乏,而只是许多欲望未能满足的拮据。

以下是一些我自身在走过的路中得来的感悟,如果对你有用,我会很高兴。

一、先学会接受现实。

老话说:“一命二运三风。”出身你无法选择,运气这种事你也没法选。

碰到了疫情对毕业工作的影响,不是你的错,你只能说服自己,先接受现实,把这一页翻过去。怨天尤人不会让事情变好一点,只会让你变得更加无措。

接受现实不是认命,不是消极,是承认客观世界就是会有一些你无法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出现,此乃诸行无常。你越是不愿接纳这一点,就越是痛苦。一旦你承认事实,情绪的土壤也就无从生根发芽、蔓延生长了。

先在精神上放过你自己。

目前穷点就穷点,只要日子还过得下去。别杂念太多消耗能量,不划算。

眼前的苟且也好,诗和远方也好,踏出你从0到1的脚步,开始行动。

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你可以专注的事上,例如跑步,或者加强专业学习等。

二、明白生存法则。

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老子名之为道。道是冷冰冰的东西,不讲仁义与感情。就像一个人善不善良,和他能不能挣钱没有必然关联。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你可以不在乎自己是谁,但这个世界会一再让你清醒地知道你是谁,可以做什么,做不了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没有过人的才华天赋,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浪,就算你不愿意夹着尾巴做人,不想为五斗米折腰,那你也得有陶渊明那样的心境或者苏东坡那样的豁达吧。你的内心既无法说服自己洒脱,又不愿入世砥砺磨炼,那就纯粹只是自我折磨的瞎想,除了让你失眠盗汗、焦躁不安,别无一点好处。

我要说一个残酷的事实。

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偏向赢者通吃。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强者越发强,弱者越发弱。只是好在社会总体的蛋糕还算够吃,所以至少好多人不至于食不果腹,还能有个栖息之所。

生存从来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只是这些年的安稳与繁荣,让我们产生了一种生存不是问题的错觉。

有时候觉得丧,很正常。

可丧完了,生活还要继续。

你心情不好,也许亲朋好友会包容你,可生活不会,该吃的饭一口都不会少,该流的泪一滴都不会缺席。

你知道年轻最宝贵的是什么吗?

如果世界首富有一个机会可以跟你互换身体,你猜他愿不愿意?

当然愿意。

因为鲜活的生命力本身,就是无价之宝。

只是无价之宝,在拥有的人看来,往往也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人生是一个不断平衡的过错,没有人可以一上来就找到那个平衡点,无非就是有时候理想多一点,有时候现实多一点,走任何一个极端,你都很容易跌得一蹶不振。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痛苦?无法接纳自己是普通人的“准精英分子”。注意我带了引号,这类“准精英分子”是指那些自视甚高,认为自己不是普通人的普通人。

这样的人很容易有挫折感,而且往往会变得牢骚满腹,觉得怀才不遇,稍微遇到不顺和打击,就会丧失斗志与生命力。

说实在的,这个时代的聪明人真的太多了,像郭靖这样心性的人反而凤毛麟角,但凡能把一件事坚持做好,往往就能脱颖而出。可聪明人往往意志不坚定,容易三心二意,今天看到这个发达,明天关注那个风口,结果总是浅尝辄止,来回折腾。

生存法则说白了就是两条线,上限是能人所不能,下限是忍人所不忍。

你要是想提高你的上限,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众不同,做出点别人没有想到或做不到的东西。

你要是没有才华能力,那就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默默吃苦耐劳。

上限高,下限低,生存空间就越大。

唯有先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你才能有精力和余暇思考形而上的理想,或者寻找人生更高的价值。

你穷或者不穷,和你可不可以拥有梦想,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梦想又不是展示窗里的商品,拿钱就可以买。如果你的梦想是有钱就可以买到的东西,抱歉,这不是梦想,这只是欲望。

真正的梦想,应当是利益众生的。

三、锻炼精神肌肉。

疫情期间,身体压抑,精神更是压抑。

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最大压力,主要还是精神层面的。

如颜回一般,“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以现在的物质条件,谁办不到?但光是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就让多少人烦躁焦虑了。

因为精神不够强大,自我不够坚定。

所以我们总想得到外界的肯定,总是需要外界形形色色的反馈,于是,就不知不觉滑入拜物、拜金主义和成功学的陷阱,恶性循环。

其实不仅肉体可以锻炼,一个人精神是否强大,也是需要锻炼的。

多读读经典,读进去,好好内化,那会成为精神绝佳的食粮。比如尼采、老庄、孔孟等,智慧从来不会过时。

孔夫子困于陈、蔡,人言他如丧家之犬,孔子哈哈大笑,直言比喻精妙。

王阳明被贬于穷山恶水,身体力行改善环境,苦读经典不忘悟道,终于在龙场豁然开朗。

经典与历史之中,总有许多浩然正气于危难困苦之中孕育,多读圣贤经典,化为己用,迟早可以君子豹变。

我们所经历的痛苦,前人都经历过;我们迷茫怀疑的,前人都思考过。答案都在经典里,就看我们会不会去看了,能不能悟了。

有些事你必须自己想通,自我怀疑是一个人的灵魂寻求安宁的必经之路。

就像健身需要不断撸铁,精神肌肉最好的锻炼方式就是怀疑与自省。

从来不曾自我怀疑的人,要么极其幸运,要么极其无知。

好的怀疑,是对所遇人事物的价值与意义的不断反省、咀嚼,独立思考之后得出的属于自己的结论。

就像鲁迅说的,向来如此,就一定对吗?

老师告诉你的金玉良言,父母告诉你的人生经验,他们说的一定对吗?

就算是最浅显的真理,如果不是自己悟到的、实践得到的,谁也没办法度你。

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觉醒之路,这条路只能自己走,如果让别人开车送到终点,那你什么也没改变。

总有人听了那么多道理、那么多鸡汤后,人生依然过得一塌糊涂,回过头骂爹骂娘,觉得一切都是虚无的,一切都不可信。这就又走极端了。道理是道理,你是你,你光是听了不内化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那有什么用?

就像你妈妈告诉你不要打游戏,你就不会打游戏了?

只有你自己有了领悟,有了更重要的追求,主动放弃了游戏,这才是有意义的。

道理也一样,听完就忘,听一百年也无用。

觉醒只能靠自己。任何不是自己内心深处感悟到的、沉淀下来的东西,都只是涟漪而已。

就像《霸王别姬》里的台词所言:“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小岩井
2020年4月

祝羽捷

亲爱的朋友:

很荣幸被你打开这封信。你知道的,现在的人还写信就像亲自去挖井打水喝一样古老,像坐绿皮火车一样怀旧,像喝了一瓶北冰洋汽水一样畅快,像等待一个思念的人魂不守时。大概青春的底色也是如此这般,动动手指就勾来的总是不屑,要经历一点磨难、焦虑、彷徨,数着手指,撕着花瓣,抓耳挠腮,那就对了,就跟最近这段时间我们经历的差不多吧。

我读书的时候只见过两种人:心情好的和心情不太好的年轻人。我就是那种心情不怎么好的年轻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别人就能过得赏心悦目,我吃个清汤寡水的食堂,身材都会浮肿,全神贯注听讲还是搞不清楚高等数学的三重积分,总觉得零花钱不够用,男朋友不够爱我,一天要作上200个回合,还觉得生活不够有趣,做什么都不够有意义,什么玩笑也都开不起……大概不满意的地方有一千八百五十三个吧。通过悉心观察,我发现有些心情好的人只干了一件事,就是打打游戏,就可以忘记现实多么鸡零狗碎了,可惜他们面黄肌瘦、眼窝深陷,还有人倒在了塑胶跑道上,数学系的同学见义勇为给他做了人工呼吸。那些一脸倒霉样子的年轻人症状和自己差不多了,两眼呆滞,面露难色,常常思考尼采和宇宙的尺寸大小,智力青黄不接,青春漏风漏雨,生命却在起速,笨拙的自己却常常卡壳,不动脑子地抄书和死记硬背的公式通通失灵,过剩的荷尔蒙和持续发育的身体需要挥洒激情,成长向来牵连着特有的不安。

我有个来自青岛的女同学,瓜子脸,大眼睛,浓密的睫毛忽闪忽闪的,零用钱比普通人多,以为她没什么烦恼,结果她苦闷得很,每天午饭后就去逛超市解闷,天天去超市不是为了购物,还不至于如此空虚和奢侈,而是因为超市结账出来的地方有台打地鼠的机器。投一块钱硬币,伴着粗砺的电子乐,她举起包着人造皮的木棰,狠狠地砸向那些贱兮兮探出脑袋的地鼠。30秒过后,肾上腺素回归平稳,她也优雅地走回学校。她把这个秘密告诉我,我真的荣幸万分,就像给你写信一样有倾诉秘密的窃喜。

除了同学,我还一直期待能遇见一位懂我们的老师,像《死亡诗社》里的那位英语老师基廷,并不逼着同学们背单词,带着大家去看看以前的同学们的照片,那些曾经在这里的年轻人,青春会逝去,生命会终结,面对死亡,都来想想自己这一生究竟该怎么过。他不但让同学们把教材书的导言撕碎,还让大家体会什么是诗,他说:“金融、工程、建筑、计算,固然很重要,那是我们生存的条件;但诗歌、浪漫、爱,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原因。”无论未来你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记得自己是人类中的一员,所以要读诗写诗,自主思考,找到自己内在的激情。

未出远门的勃朗特三姐妹,在沼泽和荒原间驰骋想象。读书和写作才是天高地厚的真实世界。怀着成为伟大作家的决心的年轻海明威,从美国芝加哥搬到法国巴黎,带着微薄的积蓄。他每天饥肠辘辘,特意避开精致的面包店,在卢森堡博物馆看艺术,仿佛得到了饱腹感,精神也跟着振奋了一些。他相信每一幅画、每幢建筑、每件雕塑能让饥饿的自己更加敏锐。卢西安·弗洛伊德以难民身份从柏林流放到伦敦的时候,夜夜徜徉在英国国家画廊,暂且忘记了丢失家园的伤痛。“二战”中,伦敦炮火连天,深陷战争最黑暗的泥泽,《时代周刊》上刊载了一封信:“伦敦已饱受战火摧残,满目疮痍。正因为这样,我们比以往更需要看到美的东西。数百万件国宝级大师作品正被保管在安全的地方,但同所有渴望通过美的体验来振奋精神的人一样,我们希望有机会看到它们中的一部分。”怀着“正是美催生正义的最好时机”的理念,国家画廊决定每月展出一幅古典大师的杰作。市民们在提香的画前感受到爱的慰藉如此之大,甚至可以超越死亡。

我们长大一点,知道这个世界没有那么美好,灾难迭起,世事难料,却总有人找到探索表象之下的方法。文学和艺术显然不能治病救人,却在表达我们难以言说的情感和欲言又止的心事,替我们解决生命中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消解人性中的自大和草率。意大利人的阳台上响起了萨克斯,一家五口在家举着扫把唱着自己改编的《悲惨世界》。无论是站在一台打地鼠的机器前,还是专注地进入一幅画作,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疏解自我的方式。正如英国哲学家艾丽丝·默多克说的那样:“一切能使人忘记自我、变得更加关注客观实际的事物,都是好的。”我们不用成为艺术家,却可以永远提醒自己,以一种带有艺术自尊的方法审视世界。无论是看艺术,还是看待社会问题、自然现象、不同的人和观点,都应该用美催生自我心中的正义感,避免惯性思维和喜好、偏见,亦不可轻率下定论。

我的信先写到这里,希望你和我都能把在艺术中获得的领悟放进生活里。欢迎回信。

祝羽捷
2020年4月 z46Cc3dL4sErUFYRK+slnKCLay7mwnr3CQNVDGl3YN3tjRLlbcnrs6OaxolNb6u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